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3课

2008年12月3日

现在正在讲“所取之行为”,第一个“依止四想”已阐述完毕,紧接着讲第二个。

丁二、具足六度:

闻法的过程中,其实还需要具足六度。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过,行持大乘佛法饶益众生,六度万行不可缺少,佛陀在因地时,所有行为均可摄于六波罗蜜多中。因此,我们听闻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时,具足六度至关重要,若不具足六度,不一定属于大乘佛法。

有些人认为:“我布施的时候不能持戒,持戒的时候无法安忍,安忍的时候没办法行持精进、禅定、智慧。”好像六种波罗蜜多是东山和西山一样完全分开,这种说法肯定不对。无论是《经庄严论》《现观庄严论》还是《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都讲了行持一度时其余五度可统统具足,也就是说,一个波罗蜜多可涵摄其他波罗蜜多,这即是大乘菩萨的最高境界。尤其《现观》讲最后几个加行时,经常提到一度涵摄余度而行持,此为正等加行圆满或者达到顶点的标志。

你们不要觉得:“我现在每天都在听课,布施的机会也没有,持戒的机会也没有,安忍的机会也没有……哪能行持六波罗蜜多啊?”不应该这样想。即使你没时间召集可怜的穷人发放布施,只要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地闻受佛法,在闻法过程中调整威仪,也能具足六波罗蜜多。以前有些人对佛法不太了解,非要放弃闻法机会,出去化缘得一些财产,然后到处去布施,觉得如此才能圆满布施度,这种做法大错特错。只要具足下面所讲的方便,即使听一堂课,也可圆满六波罗蜜多。反过来说,假如你听法时行为不如法,则不但没有六度的功德,反而会产生众多罪过,因此一定要特别注意。

一般而言,藏传佛教的大德在传法之前,都会宣讲闻法规律,故在藏地,除了没受过系统完整的佛法教育的人外,大多数人对闻法方式都比较了解。希望你们也能如此,不管是哪一个民族、居住在哪一个城市,听闻佛法都要做到如理如法,只有这样,佛法的功德利益才会在自相续中生根发芽。

你们闻法是为了解脱,并不是害怕别人对自己有看法、有说法,为了顾及情面,才装模作样地加入闻法行列,暂时听几句,这种心态不正确。大家首先应把发心调整好,尽量以大士道的发心来听,偶尔产生自私自利,也要依正知正念予以遣除,这样闻法才有真正的意义。

那么,听一堂课该怎样具备六度呢?正如一切法行之窍诀——《现证续》中所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

具体而言,

一、布施度:“奉献花座等”。

在闻法之前,首先为上师摆设妙高法座。法座上若光是一个板子,其他什么都没有,上师坐久了肯定很痛,所以应该铺陈坐垫。上师如意宝讲过,坐垫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否则,假如是一堆软软的海绵,上师陷在里面,一直爬不出来,大家都看着,这样也不太庄严。然后在法座前或者周围,供养曼茶罗以及花鬘、灯等。这即是布施度。

按理来讲,对上师的法座应当供养,但我们新经堂因为特殊原因,不允许随便摆放供物,好几个道友有意见,希望大家还是要理解。你们在自家佛堂供养就可以,再加上对我供灯、供花没什么功德,最好是在佛像前供养。

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听课的地方同样是经堂,你们的上师在电视里,所以可在电视前供一些灯——开玩笑!这倒没必要。不过,一起学习的时候,对听法的屋子进行清扫、装饰,给大家提供电视机,这方面共同努力,也属于布施度。对闻法道友而言,电视机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它的确是诸佛菩萨的化现。电视机也代表上师,如果有条件,应该买个好一点的。有些居士房子特别好,但电视机破破烂烂的,上师在里面现种种相,很不庄严。甚至有些人好像只是摆个样子,二十几个人集中在一起,只有一个小小的笔记本放在桌上,根本看都看不见,听都听不见,这样不是很好。现在城市里的条件不是那么差,若实在不行,为了听法,大家凑几百块钱买个屏幕大的电视机,我觉得这不浪费。世人为了没必要的吃吃喝喝,浪费了多少钱?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大家也不要随便应付。

或许有人认为:“我们出钱买电视机,结果归那家所有,太划不来!”或者:“听课的人那么多,算了,还是用那台破电视表示一下就行了。”这样听课效果不是很好。你们现在听法,不一定非要上师在面前,通过什么方便令自己得到法益,对此就应作上师想,作善知识想。以前一个人讲法,几个人听,人多了的话,在一个场合有很多麻烦,而今科技比较发达,成千上万的人同时听也可以,不同地方的人同时听也可以,对这些方便设备就要作上师想。

听法过程中,为此创造一些良好条件,都是在圆满布施度。山下有些居士比较大方,每次听课都买一些水果、矿泉水,这样以后,自己的布施度圆满了,大家也很开心,结果这个组的人越来越多。有些组什么都没有,连水也没得喝,最后人越来越少。其实不应该这样,你们并不是为了吃东西才参加学习的,虽然凡夫人有必要作布施,但没有条件也不能勉强。藏族有句俗话说:“人穷的话,让他布施财产是办不到的;人死了的话,让他站起来是办不到的。”如果实在没有钱,可以发愿下一辈子布施,但如果你有能力、有条件,则应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要把钱浪费在毫无实义的事情上。

概而言之,听法时尽己所能地作上供下施,就是布施波罗蜜多。

二、持戒度:“随处戒威仪”。

在讲法的经堂里,随处做些洒水、清扫、喷香水等善行,保持那里整洁舒适;同时,遮止自己身口意不恭敬的威仪,长至一部法,短至一堂课,一切行为从头到尾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

高僧大德和修行好的人在闻法时,犹如享用甘露般,以欢喜心一直听着。而有些人可能是业力现前,每次上师传讲佛法,就在下面交头接耳,偷偷摸摸做很多事。其实,在听法时,做不了其他什么事,此时三门应当如理如法,心怀恭敬,断除傲慢相及轻蔑他人的行为。

实际上,这六度真正去做的话并不困难。若让你安住在远离一切戏论的三轮体空的境界中,对凡夫人来讲不太可能,但具足这六度的话,只要提起正知正念,经常观察三门,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三、安忍度:“不害诸含生”。

听法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无意,都不伤害蝼蚁在内的含生。当然,一边听课一边杀牦牛等大动物,可能做不到。但如果夏天特别热,许多蚊子叮你,不能一边听课一边“啪”把蚊子打死,或者看见地上有蟑螂、蚂蚁,使劲一脚把它踩死,这些行为非常可怕。

同时也不能损害旁边的金刚道友。有些人性格不好、行为不如法,平时好像没有时间,只要大家聚在一起闻法,他就开始把仇恨摆到桌面上来,用各种语言攻击别人、污蔑别人,这是不合理的。

而且听受佛法的时候,不管天气再热再冷,传法时间再长,中间出现种种违缘,都要忍受下来。我们山上听课的话,从家门口走到经堂不花一分钱,但城市里的人不是这样,为了闻法经常要花钱,若没有一点钱,不管放生还是听课都很困难。有些人为了一百天的放生,仅仅是车费,一年就要花几千块,对一般人来讲是个天大的数字。还有些人本来收入就低,为了听法坐公交车、搭出租车,有时候还要跟道友一起请客吃饭,这样花销非常大,如果安忍修得不好,心里会特别疼,比割身上的肉还难受。

还有,听法的时候,假如上师讲什么都能接受,这也是一种安忍。有些人可能前世福报不够,上师讲浅的法,觉得太浅了,没什么可听的,盼望着早一点下课;上师讲深的法,觉得像讲天书一样难懂,又盼望着早一点下课。然而对善根深厚的人来说,不管上师讲什么,浅显易懂的法还是高深莫测的法,都愿意欣然接受。

我个人而言,上师讲浅法也好、深法也好,从不会生厌离心,而且有种不可言说的欢喜心。就这个角度来看,可能自己前世曾闻思过。以前学物理、化学、历史时,我常生厌烦心,觉得这没什么道理,并不是究竟真理。但遇到佛法以后,对它每一个道理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比如,《贤愚经》和《释迦牟尼佛广传》看起来是一些普通故事,但我觉得里面的意义相当深。虽然我不是知识分子,可知识分子讲的世间故事,恐怕我不会特别爱听,而佛教故事再简单,还是乐意接受。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一次《贤愚经》,那时很多故事我没有记住,后来上师临圆寂前又讲了一次,当时我确实非常高兴。每个人前世因缘还是有差别,有些人学习佛法,深的接受不了,浅的也接受不了,其实不管学什么样的法,应当有种感恩心、欢喜心,这种心态就是具足安忍度。

四、精进度:“于师生正信”。

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怀疑、嗔恨等不良心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

我以前看过一个法师在佛学院讲法的录像带,那个法师讲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开心得不得了,而下面的弟子不知什么原因,一个个愁眉苦脸,伤心万分的样子,十八大罗汉的表情一一具足。如果我是那个法师,可能当下就会停下来,没必要让大家那么不高兴,但每个人的风格不同,我看那个法师特别欢喜。

按理来讲,听课时不要特别伤心、特别愤恨,每个人应当欢喜才是。为什么呢?因为听受大乘佛法的机会,在千百万劫中极为难得,这并不是偶尔获得的,也不是有能力、有勇气即可获得,而需要具备无量的福德、因缘,所以,即生有幸遇到大乘佛法和宣说大乘佛法的上师,要以欢喜的心态和姿态来听受。

其实,世间学校的老师讲课也是如此,假如学生们个个生嗔恨心,以非常不悦的态度来听,那老师讲什么都没兴趣——咦,你们的表情越来越慈悲了,这个要长期啊,不是今天一天就可以了。我们这里有极少数人,不管是听课时也好,下课后也好,我从来没见到他笑过,天天都板着一张脸——你已经知道是自己了,知道了就可以!

五、静虑度:“无散闻师教”。

听法时心不能妄想纷飞,也不能外散于他处,倘若心不专注,佛教的甚深义不可能通过三心二意、东张西望而得到,因此,从最开始到结束之间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谛听上师所讲的言教,这就是静虑度。

平时听课的时候,放下其他一切琐事,这也是一种习惯。刚开始若经常这样串习,每次听课心就可以收回来;假如你总喜欢打妄想,想这个、想那个,那听什么法也记不住。其实,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小孩童,开始时把他教育好的话,他的行为始终会如理如法,但如果他听课已习惯了心不在焉,则非常不容易改变过来。有时候上师在课堂上讲了最重要的教言,结果有些人下课后一问三不知,好像听课时没带耳朵一样,若问:“你刚才一个小时听了什么课?”“啊?反正上师讲了一些。”“到底讲了什么内容?”“我想一想、想一想……哎,现在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改天再说吧!”这些人实在值得惭愧,原因就是当时心没有专注,甚至上课时在本子上画大象、骏马。

世间经常有这种情况,老师在上面讲得热火朝天、非常起劲,不听话的学生却在下面一直偷偷地画苹果,苹果上有几个眼睛……讲完课时一个字也没听进去,那幅“巨作”倒完成了。这样的学生,我以前上学时见过很多,希望大家不要像他们一样,听课还是要专心致志,尽量圆满静虑波罗蜜多。当然,作为凡夫人,百分之百一丝不苟,一节课若有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全部专注,这也有一定困难。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人总比旁生强,像鹦鹉那样的旁生,经常训练的话,都会说“嗡玛呢巴美吽”,我们人想养成闻法专注的习惯,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六、智慧度:“解疑问难题”。

听闻佛法时,若对某些法义产生疑问,则应向上师请教,或者道友之间研讨辩论,以此遣除怀疑、邪见、增益 ,即是智慧度。

其实藏传佛教的辩论,在佛教团体中推广很有意义。如果没有进过辩论场,别人给你提一个法义上小小的问题,你可能脸都红了,认为在对你人身攻击。包括现在有些道友做讲记、弄稿子,旁边一个道友说:“你不应该这样做,应该这样改下来。”他马上面红耳赤地争辩:“你懂什么呀!这是我的权利,你没有资格发言。”其实别人是一番好意,完全是对事不对人,只要说得符合事实,你就当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这没什么不可以的。然而,有些人就像藏地有句俗话所形容的:“除了灶以外,没有见过世面;除了母亲以外,没有看过外人。”尤其是从未进过辩论场的人,别人说一句就接受不了,立即怒目相向、口舌相争,这样没有必要。

佛教的真正意义,通过互相辩论才能深入领会,希望大家也不要听完课以后,夹着书就跑了,应该互相探讨一下。探讨的过程中,开始可能有点不愉快,我最初参加辩论也是这样,偶尔心里不舒服,但十多年从来没有吵过架,跟许多有智慧的道友,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也能聊得很晚,从下午六点直到晚上十二点,甚至半夜三四点还在辩论。有时我到有些堪布家去,对一个问题开始争论,今天弄不清楚,明天继续……半个月以来都是这样,直至把问题搞明白为止,如此,这个问题至今还是印象很深。

所以,学习佛法应像提炼纯金一样,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疑惑在智者面前摧毁无余,对于佛陀所讲的逻辑推理至高无上,生起一种稳固的定解。否则,你什么都没接触过,认为自己的分别念千真万确,结果通过正理一观察,如同纸上倒水一样马上就烂了,你自以为无坚不摧、颠扑不破的智慧,根本经不起任何观察。

因此,听完课以后,大家辅导时一定要探讨,探讨过程中不要生气。别人针对的是法义,又不是针对你,有什么可气的?现在很多居士研讨的时候,只是不经意的一句话,从此之后,在彼此心里永远留下一道伤痕,见面再也不打招呼了。哪有这样的!我们在辩论场中,经常用最尖锐的语言有意无意地攻击对方,比如,我明知他懂这个道理,却用最尖锐的语言破他的观点,令其招架不住,虽然不是挖苦别人,但依此方式可以观察他的智慧,这种现象在辩论场上不计其数。可是有些道友没有上过这样的“战场”,完全像纸老虎一样,一捅就破,一破就生气,这非常没有必要!

以上讲了闻法时的六波罗蜜多,大家务必要具足。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过:“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其力尤大。”

其实修行也要观察自己具不具足六度,如果不具足,说明修行不如法。汉地藕益大师讲了,念佛亦当具足六度:念佛时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念佛时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念佛时不挂怀是非人我,即大安忍;念佛时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念佛时不随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念佛时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如此称之为真念佛。

放生也可具足六度,例如,放生本来是无畏布施,同时还具足财布施、法布施,这是布施度;从小乘来讲,不害众生就是持戒,从大乘来讲,直接间接利益众生就是持戒,在放生过程中,既不害众生也利益了众生,这是持戒度;放生时忍耐严寒酷暑、艰难困苦,以及他人的谣言或攻击,这是安忍度;不管再怎么辛苦、再怎么劳累,每年春夏秋冬不间断地放生,这是精进度;放生过程中,没有什么其他目的,只是一心一意想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静虑度;通过念咒语、念经文加持所放众生,为其播下解脱种子,或者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来摄持放生,这是智慧度。

按照阿琼堪布的观点,不但闻法者应具足六度,传法者也同样如此:不怀有求得名闻利养的奢望而讲经说法,即是布施度;对他众没有冷嘲热讽、不屑一顾等行为,即是持戒度;自己能接受甚深法义,闻法者屡屡询问也不嗔不恼,即是安忍度;日日夜夜讲经说法,不厌其烦,即是精进度;心专注佛法的词句和意义,即是静虑度 (讲法者肯定具足禅定度,心若没有专注,一堂课肯定讲不下来。听法与讲法比起来,讲法时更容易专注。听法则不像这样,身体虽在闻法行列中,心若一直杂念纷飞,非法的念头此起彼伏,除非别人有他心通,否则根本看不出来。所以,听法者像芒果一样有四种类型,有些人外表很专注,内心也很专注;有些人外表特别专注,一直盯着法师,心却早跑到外面去了……然而,讲法者如果稍微不专注,口中无法滔滔不绝地讲出来) ;通过三轮体空、如梦如幻的境界摄持讲法,令弟子闻思有所长进,即是智慧度。

总而言之,不管听法、讲法,还是放生、念佛,做什么样的善事,都应当具足六波罗蜜多。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作为听法者,还要认真依止其他威仪。如《毗奈耶经》云:“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其中讲了对几种人不能传讲佛法,我们也应依此观察,看自己是不是合格的法器。

对哪几种人不能传法呢?

1.不敬:对不恭敬的人,不能说法。世间人学习文化知识,尚且要懂得尊师重道,出世间佛法更需要恭敬才能获得。

2.无病而覆头:除非是有病而特殊开许,没有病的话,以披单等盖着头的人面前,不能传讲佛法。

3.持伞:天气炎热或者下雨时,撑着伞听课也不行。当然,如果上师特殊开许倒可以,否则,不管太阳再强、雨再大,也最好不要持伞。以前上师如意宝讲经,大家在草地上听课时,有时上师开许持伞,有时不开许,故意让弟子苦行。记得以前在五台山东台顶,上师如意宝讲《文殊大圆满》,有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当时上师不开许打伞,说:“现在是夏天,小麻雀在外面都不会冻死,你们最好不要打伞,也不要用披单蒙头。这样听法,象征着对佛法的恭敬!”于是大家全身淋透,一直在那里听。现在人可不是这样,上师讲法的时候,若下大雨却不让打伞,肯定抱怨连天,觉得上师太不慈悲,殊不知这是对佛法的恭敬。

4.持杖:拄着拐杖。

5.持兵器:手拿兵器。都是不恭敬的行为。

6.缠头:缠着头的人面前,也不能讲法。

《入行论》云:“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这个偈颂跟《毗奈耶经》的教言基本上相同。

所以,听法一定要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否则过失非常大,甚至会成为堕入旁生之因。以前也讲过,这样来世会转生为鹦鹉 。汉传佛教的《梁皇宝忏》中也说:“闻说法语,心不飡采,后生长耳驴中。”意思是说,听到了正确的道理,心里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不想依法修正自己,这种人将来要去做习性倔强的长耳驴。又云:“闻说法语,于中两舌,乱人听受,后堕耽耳狗中。”听受佛法时心不专注,甚至在下边说三道四、交头接耳,一会儿发信息,一会儿吃瓜子,一会儿偷偷地聊天:“哎,最近身体怎么样?来来来,我们开个‘小会’,那边讲什么不要紧!”——我们学院是正规佛教道场,一般没有不如法的现象,而外面人在听法的过程中,通常会有很过分的行为。如此扰乱他人听法,将来会堕为耽耳狗 。《赛美经》中还记载,佛陀在世时,有个人假装听了三年的法,表面上一直规规矩矩,可是心不诚,始终怀有杀生、偷盗等恶念,最后堕入地狱,感受寒热等苦。其实闻法对每个人来讲,是希望自他得到利益,并不是想依此堕三恶道,故而务必要如理如法。

以前讲《三戒论》时也讲过,对具不如法行为的二十六种人,譬如穿鞋的、戴帽子的、持伞的、持武器的,比丘不得说法,否则犯恶作罪 。可是,现在有些人真的不懂,个别法师讲课时,自己戴个小小的帽子,下面每个人也戴一个帽子。假如法师是位比丘,那么有多少个人,就产生多少个恶作罪,这非常不值得。还有些地方的人穿着鞋听课,也是需要遮止的。这并不是藏传佛教标新立异,而是《毗奈耶经》的观点。

可惜很多寺院的法师,没有正规地闻思过,对这些道理不一定懂。所以,现在有这么好的因缘,希望法师也好、居士也好,一定要好好学习。有时候看一些信众的行为,就能推知他有没有听闻过佛法,如果行为很有规矩、修行很有次第,此人肯定以前闻过佛法。而有些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从来没有听过法。所以,闻法时调整威仪非常重要,不要依靠佛法来造恶业。

这以上讲了不能做的一些行为,下面讲应当做的行为:

《本生传》中云:“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要怎么样做呢?

“坐于极下地”:传法上师坐在高高的法座上,闻法弟子应坐得比上师低,不能与上师平起平坐,也不能让上师坐在矮矮的小凳子上,自己则坐在高高的豪华沙发上。现在有些人听课时,把电脑或电视放在地上,自己在高大的椅子上,居高临下地接受佛法,看起来很不舒服。虽然那不是真正的上师,但上师的图像在里面,还是要有一种恭敬心。

以前法王如意宝在大经堂讲法时,一部分道友坐在左边台阶上,位置比上师高,上师显现上很不高兴,批评道:“你们都坐得比我高,那我没必要传法了,你们给我传法吧!《毗奈耶经》是怎么讲的,你们没有看过吗?统统给我下来!”

因此,外面的道友依靠电视听法时,如果有条件,最好是坐在地上。但若脚不方便、身体不太好,或者房子实在特别小,没有地方坐,个别人坐在沙发上也可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观察过失和功德,看你们行为如不如法,有没有戴帽子?有没有穿鞋?坐得怎么样?……这些都要值得注意。

“当具温顺仪”:听法时应具足温顺、调柔的威仪,杜绝暴躁、不如法的行为。

“以喜眼视师”:以欢喜的眼神看着上师。但也不能过于欢喜,一直咧着嘴笑,上师在那边讲课,你在这边嬉皮笑脸,甚至还对上师使劲招手——上师正在讲课,招什么手啊?你如理如法地在下面听就可以了。

“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犹如饮用甘露般接受法义,津津有味地专心谛听。

《父子合集经》 中有一句话:“善巧方便说法师,能示真实无为道,志求寂静菩提者,应当恭敬常亲近。”这个教言我非常欢喜。具有善巧方便的善知识,能宣说真实的无为道,作为志求寂灭菩提的人,务必要以欢喜心、恭敬心长期依止,断除一切不敬的威仪。

本来还有好多内容要讲,但时间不够了,算了,只好让它永远消失在我智慧的法界中了,好可惜噢! l9X5yYXJ9vEWMK0u+mdGcWCETr+VMfWA+zU5FzbfyWgBI/W/W520YftFK7xI7P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