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高门贱子

这应当是汉灵帝熹平五年(176 年)的暮春时节,中原大地黍稷离离,草木葱葱。

从兖州东郡的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县),通往豫州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周口市西南)的官道上,一队车马正在向南疾驰。

濮阳距汝阳约有六百里之遥。这队车马三天前自濮阳出发,一路晓行夜宿,已经赶了五百多里的急路,现在即将进入汝南郡的郡界。

这队车马的主人,是一位已满二十岁的青年官员。他的身高约有七尺五寸,合今 1 米 8 左右,容貌英俊,风度翩翩。他骑在领头的一匹纯白塞外骏马之上,也不与左右十余名侍从言语,只是不停地挥动手中那柄镶金嵌玉的马鞭。

官道上的行人望见这队威风凛凛的车马,都远远避在路旁观看。目送着远方腾起的黄尘,一些见多识广的老者向路人说道:“是袁家公子回老家奔丧来了!”

所谓“袁家公子”是谁?他风尘仆仆赶回老家又是奔谁的丧?且听一一道来。

这位青年官员姓袁,名绍,字本初,就是这豫州汝南郡汝阳县人氏。东汉以来,讲究门第阀阅之风日益盛行。而门阀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先世的官位是否连续和显赫,同时也兼及家学渊源,特别是儒学传承的渊源如何。这汝南袁氏,堪称是当时全国数一数二的高门名家。论其先世官位,袁家先祖有四代人做过三公,至于充任三公以下职务者简直多不胜数。所谓“三公”,即太尉、司徒和司空的简化性统称。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之后,为了防止王莽那样的权臣威逼皇权,便废除了秦、西汉二朝实行的丞相独自执政制度,改行三公联合执政的办法,从而避免丞相控制朝权一支独大。作为中央政权最高一级的执政大臣,三公均有各自的独立办公府署,而府署中的幕僚或办事人员,均由三公本人自行选择任命,无须经过中央人事铨选机构的批准,这在当时叫作“开府自辟掾属”。袁绍的高祖袁安,曾任三公之中的司空和司徒;袁绍的曾叔祖袁敞,曾任司空;袁绍的祖父袁汤,曾任司空、司徒和太尉;袁绍的生父袁逢,曾任司空;袁绍的叔父袁隗,曾任司徒。由于有四代共五人做过三公,所以称为“四世五公”。而曾在袁氏三公府署中任职的部属,以及受过他们援引识拔的后进,数目相当惊人,史称“门生、故吏遍于天下”。

要论家学渊源,汝南袁氏亦有值得骄人的光辉。打从袁绍高祖袁安的祖父袁良起,袁氏就世代传习儒家的经学,特别是以研习《周易》见长。在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之后,经学便进入一个飞跃发展的时期,以至于同一部儒家经典的传习亦分成若干个流派,这在当时叫作“家法”。以《周易》为例,便有施、孟、梁丘和京氏四流派或四家法。而袁氏世代研习的《易》学,便属于孟氏流派或孟氏家法。袁绍的曾祖父袁京,在承传家学上的成就最为突出,曾有三十万言的研究专著问世,这在当时算得上是皇皇巨著了。

袁绍出自如此著名的家族,在政治前途上当然吃不了亏。他还是一个垂髫童子之时,父辈即已为他活动到了一个郎官的头衔。所谓的“郎”,乃是正式官员的预备队。东汉时期的中央政府,把那些通过各种途径选拔出来的年轻士人,统统编入皇帝的侍从队伍中,并称之为“郎官”。政府机构所需要的各级官员,多从郎官中择优选用,故而当时之人有“郎官乃储才之所”的评论。郎官中绝大多数是成年人,但也有少量未成年的少年,这就是所谓的“童子郎”。充任童子郎者,几乎清一色是三公或九卿的子孙,普通老百姓的子弟与此完全无缘。可见政界之中依仗父辈为自己开路的不良风气,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了。

袁绍未成年即捞到一个郎官名额。刚满二十岁的弱冠之年,跨入成人阶段,又被委任为濮阳县的县长。按照汉代典制,凡民户上万的大县,行政长官称为县令;未满万户之小县,称为县长。这濮阳虽是一个未满万户的小县,但对初次正式临民治事的袁绍而言,仍然是一个展现才能建立声誉的好地方。因此,他到任之后,夙兴夜寐,勤于政事,使得濮阳的吏治大有起色,一时间赞颂之声四处流传。可惜的是,正在他大展身手之际,袁绍却收到了从老家汝阳县传来的急信,说他的老母突然病逝了!

得到消息的当天,袁绍便抛下公务,收拾行装匆匆登程还乡。于是,便出现了上文所描述的一幕。

从濮阳到汝阳的官道,沿途要经过四个郡的地界。首先是濮阳县所在的兖州东郡(其治所就在濮阳县)。其次是兖州所属的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由陈留进入豫州所属的陈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再由陈郡进入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平舆县东北),即可抵达汝阳县城。

一从陈郡跨入汝南郡地界,袁绍便把右手一举,命令身后的车马停了下来。他滚鞍下马,先换了一身新制作的服丧孝服,然后对随从的人们说道:“我的车队岂能让许子将看见?你们愿回家者先各自回家,不愿回家者就在此稍作停留吧。”

说完之后,袁绍即跨上一辆比较朴素的马车,独自往汝阳县驰去,只留下那一帮随从的宾客在路旁兀自发呆。

这许子将究竟是何人?他何以能让堂堂袁家公子收敛威风单车入境?这些将在后文中叙述,此处先说袁绍归家后的情形。

袁绍一回到老家,立即以孝子的身份主持办理丧葬事宜。中国古代最重视父母的丧礼,如袁氏这样的经学名家更是如此。袁绍本人又有心把丧事办得十全十美,所以在礼仪制度上完全依据古礼,一丝一毫也不苟且将就。登屋招魂,接受吊宾,沐浴尸身,饭含珠玉(以碎玉杂以饭粒置于死者口中),设立铭旌,小殓悲哭,大殓悲哭,卜选吉穴,挽歌出殡,入穴安葬,垒土作墓,这一大套丧葬程序完成之后,连年方二十来岁的袁绍自己,也感到疲乏不堪。

宗亲宾客看到袁绍那日益憔悴的面容和日益清瘦的身形,无不赞叹他是世间少有的真正孝子。丧事一结束,众人都劝他好生休养一番,以便再回濮阳县上任。但是,袁孝子却向众人公布了自己的决定:不再回濮阳去当县长了,要在老家为慈母守墓尽孝三年。

听了他的决定,人们无不感到大出意外。

人们为何感到意外呢?父母死而子女服丧三年,不正是古礼中的定制么?儒家经典《礼记》的《王制篇》云:“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另一部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鲁宣公元年云:“古者臣有大丧,则君三年不呼其门。……君使之,非也;臣行之,礼也。”这不是说得明明白白么?袁绍遵而行之,难道不是应有之义吗?

然而人们的诧异是事出有因的。

原来,自西汉以来,尽管官方把儒学尊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这主要是用来要求小民百姓,还美其名曰“施行教化”。至于执政者自身,却并不一定身体力行,为父母服丧之事即为突出的例子。按照西汉政府的明文规定,凡是不为父母服丧三年之平民布衣,均不能参加“孝廉”或“秀才”的人才科目选举,这实际上是断了你的仕进之路和政治前途。可是对于高级官员却非常照顾,他们可享受一种“以日易月”的特殊优待。所谓“以日易月”,即服丧一日算一月,三年有三十六个月,只消服丧三十六天就算满期了。这样一来,官员们名义上享有“孝子”之名,而实际上服丧期只有平民的三十分之一,既不会失去职位,也不影响俸禄,实际利益完全不受影响,当然受到他们的拥护和欢迎。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干脆顺应官僚集团的需要,明令宣布:高级官员不得因父母之丧而放弃职守,连“以日易月”的过场也不必再做了。从此之后,官场中人便再不提什么“三年不从政”之类的古礼,不论父亡或母死,一样做官拿俸禄不误。设若有那么一两位迂腐之人表示异议,他们就会以“忠孝不能两全”,或者“显亲扬名乃孝之大也”之类的道理来抵挡,你还奈何他们不得。袁绍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汉后期的桓、灵衰世,世风浇薄,宦海污浊,愿意为父母尽孝而不惜放弃禄位者更是寥若晨星。在这样的风气之中,刚刚踏上仕途而且前程未可限量的袁大公子,竟然要弃职还乡为老母守墓尽孝三年,不打一点折扣,当然要令人大感意外了。

使人们感到意外的,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即此番瞑目长逝者,并非袁绍的生母,而只是他名义上的母亲,他无须如此这般动自己的真感情。

袁绍的生父叫作袁逢,字周阳。袁逢有一兄一弟。长兄袁成,字文开,曾任左中郎将的官职,不幸早死。小弟袁隗,字次阳,曾任三公之一的司徒。袁成其人身材高大,善于交际,是京城洛阳社交界的大明星,时人有“事不谐,问文开”之谚,意思是说,凡遇办不通的事,只要找到袁文开就必然迎刃而解。袁成虽然能干,可惜命中注定无后,临死时尚未见到儿子降生。袁逢不忍心让长兄绝后,便把尚在襁褓之中的袁绍,过继给长兄为子,而袁成的夫人也就是袁绍的大伯母,从此便成为袁绍名义上的母亲。

此番去世者,便是袁绍的名义母亲,实际上的大伯母。她虽然对袁绍有养育之恩,但终归不是其生母。袁绍心甘情愿为她服丧三年,人们心中总觉得有点过于认真,甚至有点矫情。

于是,便有人去劝慰袁绍,要他把“忠君”放在第一位。

然而袁绍丝毫不为所动。他命人在母亲墓侧盖了数间简陋的茅屋,作为自己的住处,从此开始了“庐墓三年”的简朴生活。

随着岁月的逝去,袁绍孝行过人的名声日益传开。三年服丧期满之后,人们都以为他这一下要重返官场了,不料袁绍竟又宣布:他还要为早死的父亲袁成,追服大丧三年!

如果说,袁绍为刚死的母亲守冢尽孝三年,还算是有古礼可循的话,那么他要为二十多年前去世的名义父亲追服大丧,便完全属于自出心裁了。且不说是名义上的父亲,就是生身父亲,礼制上亦无追服之文,何况是在风俗浇薄之世?因此之故,人们表面上都众口一词,极力称颂他出类拔萃的孝行,暗中却在怀疑:此人的头脑是否出了什么毛病?

其实此时此刻的袁绍,头脑清楚得很。他之所以要把六年宝贵光阴抛掷在名义父母的墓地之上,完全出于周密长远的考虑;而此举的目的,正是想要在未来的政治生涯中谋求更大的发展。

袁绍走上仕途,正值东汉末年政治最为衰败的时期。汉灵帝刘宏,与在他之前的汉桓帝刘志一样,都是昏庸加腐败的双料混蛋。诸葛亮就算是尊崇汉室的人物了,后来在隆中对策时,与刘备论议起时政,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请读者诸君注意,此处的“痛恨”,准确的含义是痛心和憾恨,而非现今的极度仇恨之意。而桓、灵二帝最令清流士大夫痛心和憾恨的举措,就是孔明先生所言的“亲小人,远贤臣”。小人是谁?专权乱政的宦官是也。桓、灵二帝最宠宦官,宦官不仅可以封侯佩印,而且还控制朝廷机要,掌握军事大权。宦官势力之大,用范晔《后汉书》中的描述,是“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

宦官乱政,对此最为愤怒者是清流士大夫集团。他们或者单枪匹马,向邪恶势力猛烈攻击,把身家性命完全置之度外;或者结成同盟,密谋采取武力手段,把宦官祸根一举铲除。可惜的是,直到袁绍走上仕途之时,宦官势力依然控制着朝政,而清流士大夫集团,因受“党锢之祸”的残酷打击,其活动暂时处于低潮时期。不过,尽管在表面上政坛没有出现大斗争,然而在暗中,人们对宦官势力却是更加厌恶仇恨,而且心怀不满者还越来越多。政治嗅觉敏感者都认定:在不久的将来,政坛上必将爆发一场针对宦官势力的恶战。

在这批政治嗅觉敏感的人中,便有本书的主人公袁绍。当此之时,天下名门望族,不受宦官打击者甚少。例如,司隶校尉部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的杨氏,也是一个世代公卿之家,与汝南袁氏齐名于天下。杨氏的家长杨震,时任三公之一的太尉,因为与宦官水火不容,连遭迫害,终于愤而自杀。然而唯有袁氏家族,却在这时一枝独秀,处于一帆风顺欣欣向荣的状态。其所以能如此,是因为袁氏家族非但未受宦官的残酷打击,反而受到了宦官有力的扶持。

原来,在汉灵帝最为宠信的宦官首领之中,有一人姓袁名赦。这袁赦也出自汝南袁氏,与袁绍家族乃是同宗。袁绍的生父袁逢和叔父袁隗,都想借重袁赦的权势,作为宫廷之内的助力;而袁赦也有心笼络这个世代公卿之家,作为宫廷之外的党援。双方一拍即合,从此袁氏便“贵宠于世,富奢盛,不与它公族同”。

袁氏结好宦官,清流士大夫自然会有看法。比如司隶校尉部河内郡修武县(今河南省获嘉县)的张氏,也是两代三公的高门。袁隗想要与张氏结为儿女亲家,张氏竟坚决不允。而当时有一位专门想惩治不法宦官的执法官,叫作阳球,则更把袁家子弟与宦官相提并论,必欲全部收监判刑而后快。

知道了上面所述的复杂社会政治背景,那么袁绍连续为名义父母服丧六年的反常行为,就不难理解了。他以前顺利进入政界,包括自幼充任郎官,弱冠出任县长,都是依靠父辈的力量,并非个人奋斗的结果。父辈的力量从何处而来?是从天下人皆曰可杀的宦官而来。换言之,袁绍以前的政治地位,乃是拜受宦官之赐。即使现今不以为羞,今后政局若生剧变,宦官大倒其霉时,难免要一起遭殃。为了今后长远的前途考虑,他决心借此为父母服丧之机会,暂时脱离官场。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把以往的政治生活做一了断,表明自己与过去,也就是与父辈荫庇和宦官援引的状态,彻彻底底断绝关系。二是树立自己的全新形象,以便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将来重新跻身政界。

除了政治上的考虑之外,促使袁绍服丧六年者,还有一个更为隐秘的原因。

上文已经提到,袁绍自幼出继袁成,而他的生父,乃是袁成的二弟袁逢。袁逢的嫡室夫人生有二子,长子为袁基,次子为袁术。那么袁绍的生母是谁呢?其生母既非袁逢的嫡妻,亦非袁逢的侧室,而是服侍袁家夫妇的一名婢女或女奴。袁逢在研习孟氏《易》学之余,大约是想在妙龄侍女的身上,体验一番阴阳化生的精言要旨,于是便有了袁绍。

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曾经对母子之间身份地位的相互影响,说了如下的道理:“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意思是说,母亲地位高贵,为何她的儿子就高贵?这是因为有两条既定原则存在:一是母亲高贵则儿子就高贵,二是儿子高贵则母亲也高贵。袁绍的生母,是一个比侧室夫人还不如的婢女或女奴。按照以上儒家经典中“子以母贵”的规矩,反过来就是“子以母贱”,所以他本人的身份地位也就极低,低到与卑贱的奴仆相近。难怪后来他与异母弟袁术关系交恶时,为嫡妻所生的袁术,便很鄙视地骂他是袁氏的“家奴”。

幸好袁逢把他出继给大房,这才使袁绍得到了一个摆脱卑贱身份的绝好机会。因为袁成无后,入继之子自然也就是袁成的嫡子。但是,袁绍出继之时,袁成已经归天,此后自己长大,却再没有机会为之尽孝,因而父子之义,不免有所缺失。父子之义有缺失的话,说自己是袁成的嫡子,也就缺乏了底气。此番袁绍下定决心为名义上的父母服丧六年,就是希望在为人子方面,尽量有所弥补。他要向世人表明:我袁绍已经与过去的卑贱出身毫无牵涉了,我现今就完完全全是已故左中郎将袁成的嫡亲儿子了!

显而易见,袁绍此举,实际上是出自一种极度自卑心理的驱使。这种自卑心理此后一直深藏在他心中,而且还将出现畸形变化,变化成一种极度的自傲,以求得到心理的平衡。从以后的叙述中我们就能看到,自傲心态将会给袁绍的政治生涯带来何等重大的影响。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汉灵帝光和年间。大约在光和五年(182 年),袁绍六年服丧期满之后,他自认为革新形象、重建声名的计划已经胜利完成,到了重归政界大展宏图的时候了。于是乎,他告别故乡,携带万贯家产,怀着一颗雄心,移居到京城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去也。

至此,东汉末年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终于正式隆重登场了。这正是:

六载居丧身份改,高门贱子再登场。

要想知道袁绍正式登上东汉末年政治舞台的第一步,是从何处开始,又是怎样开始,请看下文分解。 WXVKtUsVat/UqQnndXnjNMUuMCgpG73lcwLh6cqmpu5b6qdnFNtEHy+jS44ma/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