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一名《封神传》,通常也称《封神榜》,是我国流传很广的一部神魔小说。神魔小说这个名称,是鲁迅给提的。鲁迅在论述产生这类讲神魔之争小说的时代背景时说:“当时的思想,是极模糊的,在小说中所写的邪正,并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道释和白莲教,单不过是含胡的彼此之争,我就总括起来给他们一个名目,叫做神魔小说。”(《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
神魔小说的代表作有三部:《西游记》《封神演义》和《三宝太监西洋记》。前二部名气最大。《封神演义》的艺术成就不及《西游记》,但影响同样很大,书中的神魔,几百年来已成为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
神魔之争,也就是说神与魔之间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表现形式有单斗和群斗。神代表正道,魔代表异端。神代表正义,魔代表邪恶。斗争的结果,自然是正道压服异端,正义战胜邪恶。魔指妖魔,这是大家清楚的;但是对于神的概念,却不十分明白。我们今天讲到神,习惯用的一个词是“神仙”。其实神与仙是有区别的。古人对神的定义是:“天地生万物,物有主之者曰神。”(《说文》徐灏笺)换句话说,凡是对万物享有管辖权的,称之为神。对仙也有一个定义,叫作“老而不死曰仙”(《释名》)。也就是说,仙所指的是长生不老的修道之士。神当然也是长生不老的,但神有职位,要管事;而仙则无职位,不管事,逍遥自在。神与仙的区别即在这里。汉朝刘向的《列仙传》,记载的就是后一种人。神仙合称,是后来道教兴盛后,方始叫起来的,指的是经过修炼得道、不吃人间烟火物的仙人。晋朝的葛洪写了一本《神仙传》,记载的就是这类仙人,神与仙合而为一。《封神演义》所写,有仙有神,还有西方佛祖,但主要写神。
但是,在《封神演义》里,神与魔的界限并不是壁垒分明的,相反,正如鲁迅说的那样,“是极模糊的”。开始,只有仙,因众仙犯戒,杀罚临身,“故此三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步雨兴云、善恶之神”(本书第十五回)。这是掌阐教道法的元始天尊所主持,命令姜子牙去执行的。书中这段表白,说明原来并没有以魔为一方的阵营的存在,只是后来武王伐纣,助武王一边的阐教代表了正道,而助纣王一边的截教则成了邪道,亦即魔道。有意思的是,有资格上“封神榜”的许多神,绝大多数是截教的弟子,这些原来也是仙界中人,但为纣王卖力,便成了魔。可见仙、神、魔,在《封神演义》里他们的关系是一笔糊涂账。
再说“三教并谈”,也不是传统所谓的“儒释道”三教。“人道”大约指人间君臣父子,当是指儒教(其实,儒家不能称教)。阐教与截教,教主分别是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他们同是洪钧老祖的弟子,可知同属道教。道教中这两个派别,是《封神演义》作者的创造。为何取名“阐”与“截”,据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讲稿中的解释:“这‘阐’是明的意思,‘阐教’就是正教;‘截’是断的意思,‘截教’或者就是佛教中所谓断见外道。”鲁迅的话很有道理,我补充一点,因“截”也有齐一的意思,而截教门下,品类很杂,妖魔精怪,旁门左道,兼收并蓄,一视同仁,所以称之为截。不像阐教的收徒严格,教规要规矩得多。
道教出于附会和想象,虚构并安排了自己的神仙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众多的神官,各安其职,各司其事,执掌着人间官员所无法掌握的神权。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诸如四季运行、万物生长、雷电风雨、年岁丰歉、生老病死,等等,古代人们无法解释,总以为有一位什么神在天上掌管其事,没有神也要造出一位神来。道教提供的神仙世界,有名有姓,满足了人们的要求,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在民间的习俗、生活中取得了地位,并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当然,神不全是道教所造,民间也不断造神。例如在民间的传说里,像汉朝的关羽、唐朝的唐明皇,这些人都成了神,并各有专职。民间演“关公戏”,必先祭告关羽;唐明皇是戏班子的祖师爷,长期供奉。这类例子多极了。但道教所造的神最完备,班秩有序,职司明确。《封神演义》的功绩,便是把这些神集中起来,叙述他们的来历故事,描写得有声有色,使得这些神的名字和事迹更加深入人心。
因此,《封神演义》既是一部神魔小说,又兼有通俗的诸神百科全书的作用。
不过,道教的思想是很混杂的,它把儒、释、道三教调和起来,认为同出一源,作为自己的教义。这在《封神演义》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书中除了仙、神、魔外,还出现了“西方圣人”即佛,但都不称佛或菩萨,一律变成了“道人”,如如来佛称为接引道人,观音菩萨称为慈航道人等。儒教的君臣父子、忠孝节义,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都是书中所有神仙所遵循和宣扬的主导思想。书中第七十七回,元始天尊关于“封神榜”有一段话,将仙、神、人分为三等:“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根行浅薄,成其人道,仍随轮回之劫。”这最后的“人道”,即儒教的君臣、父子、兄弟;而“轮回之劫”,则又是佛教的说法了。三教同源,以道为主,这就是道教的思想。《封神演义》宣扬的,也是这个思想。
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充满奇异的想象,寄托了人类超越自然、上天入地的愿望。人可以有三只眼睛、两只翅膀,头可以任意取下遨游太空,身子一晃就可钻入地底日行千里,坐骑大都是各种兽类如墨麒麟、四不相、狮象虎豹等,怪怪奇奇,层出不穷。这些对于不同时代的读者,几乎有着普遍的吸引力。《封神演义》之具有永久性的魅力,这是主要的原因。
姜太公封神的传说,由来已久。《史记·封禅书》记载:“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这里的“或曰”可解释为传说;“太公”,即齐太公吕尚,民间俗称姜子牙;“作之”,意思是制造或设置,相近于“封”的意思。八神将是:天神、地神、兵神、阴神、阳神、月神、日神、四时神。除兵神是蚩尤外,其他都是自然之神。
元人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应是《封神演义》的前身。《封神演义》中许多人物和故事,在《武王伐纣平话》中已略具雏形。例如妲己的故事、雷震子的故事、姜太公的故事,等等,在《平话》中都已有所展开。封神在这里还未成为全书的主题,但封神的传说已时有出现。如写纣王太子殷交(《封神演义》作殷郊),“只因王打玉女,天降此人,此人便是太岁也”。殷郊在《封神演义》中封为“执年岁君太岁之神”。又写胡嵩是游魂神(又称灵胡嵩)
吼是大耗神,佶留是小耗神,魏鬼、魏岁“此二人是剑杀二神也”。又写荡州太守,“此是吊客神也”。所有这些神,虽然没有写明是何人所封,但可以相信他们是民间早有的传说,不是说书人的凭空捏造。但是《平话》的神仙色彩还不浓厚,还没有进入道教的三教同源的神仙世界。
真正确立道教的三教同源神仙世界的,现在可见的有刊行于元代和明代的三部“搜神记”:一、元刻《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前后集,二、明刻《搜神记》六卷(无图),三、明刻《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现有叶德辉重刻本)。从这三部书里,可以看出神在民间是逐步完备起来的,从少到多,最后汇总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元朝的《搜神广记》中,神的人数还只有五六十位;到了明代,《搜神记》所载已增加到一百七十位左右;到了《搜神大全》,又增加到二百位上下了。这些神都有来历事迹,成了神管什么事,都记载得很清楚。譬如赵公明(民间叫他“赵公元帅”),三部书里都有他的名字,他管的是:
公讼冤抑(《搜神大全》作“讼冤伸抑”),神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
民间称这位赵公元帅为“财神菩萨”,就不是没有根据的了。至于这位赵公元帅的服色,据《搜神广记》的解释:
头戴铁冠,手执钢鞭者,金遘水炁也。面色黑而胡须者,北炁也。跨虎者,金象也。故此水中金之义。……而帅以金轮称,亦西方为金象也。
这个解释,显然就是道教造出来的,金在五行属西方,西方是白虎之象,但因是“水中之金”,水在五行属北方,北方尚黑,所以赵公元帅是一片黑,连坐骑也是黑虎。赵公明在《封神演义》里,是一个邪正不分、莽莽撞撞、有勇无谋的仙人,是被陆压道人用魇术稀里糊涂害死的。
神是逐步造出来的,如哪吒,《搜神广记》和《搜神记》都还没有他的名字,到《搜神大全》方才出现。《封神演义》所写的哪吒故事,《搜神大全》基本皆已具备。在《封神演义》里,哪吒没有参加封神,但在《搜神大全》里,他是有封号的:
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也。
这里提到灵山会和玉皇大帝,说明哪吒是佛、道的共同产物,但主要应是道教的产物。《封神演义》夸大了他的叛逆性格,使哪吒的形象更为突出。
总而言之,《封神演义》里的神,绝大部分是有根据的,这从三部“搜神记”中可以考见其大略。叶德辉为重刻《搜神大全》写的序说:
诸神履贯事迹,大都杂取小说及二氏(指释、道)之书,其文不见于史乘,亦不可据为典要。特六七百年民间风俗相沿之故,古昔圣王神道设教牖民为善之心,是故考古者所当知也。
他这段话,最重要的是指出这些神,乃是“六七百年民间风俗相沿之故”,是民间在长期的风俗习惯中所形成的神。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和成书经过,有这样的说法:明代一位“名宿”,为长女办了丰盛的嫁妆,次女有怨色。父亲安慰她说,别发愁。于是撰写了一部小说,作为嫁妆,赠与次女。女婿拿这部小说刻印出来,风行遐迩,大获其利。这部小说即是《封神演义》。但这是传说,不足为凭。
关于作者,历来有二说:一是鲁迅据日本内阁文库图书第二部汉书目录载日本藏明刻本,题许仲琳编。但这部明刻舒载阳刊本,仅卷二题“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许仲琳始末不详。另一是孙楷第据《传奇汇考》中《顺天时》解题,定为陆西星作。西星,字长庚,兴化人,诸生,后出家为道士。柳存仁赞成此说,并陆续发现许多有关陆西星的资料,可以证成他是《封神演义》的作者(见《陆西星、吴承恩事迹补考》,载《中华文史论丛》1981 年第二辑)。
或者陆西星作一说可能性较大,因陆西星是道士,《封神演义》正是宣扬道教的书,作者身份与全书思想正好吻合。但这也未能成为定论,目前仍沿旧说作许仲琳编,也是可以的。
说明:本书以清初“四雪草堂”刊本为底本整理,参校其他版本,改正错讹,以臻完善。点校者王维缇。钱伯城《前言》,原刊于本社 1989 年出版的《封神演义》,对《封神演义》的内容、成书等作了详细介绍,今移作本书《前言》。此次出版,新增注释、插图和附录三部分,以便广大读者阅读。注释,重点解释疑难字词及文化常识;插图,选自明万历金阊载阳舒文渊刊本《封神演义》、清“四雪草堂”刊本《封神演义》、清光绪上海广百宋斋铅印本《绣像封神演义》、清墨绘本《封神真形图》等;附录,选择古代典籍、学术著作中对“封神演义”历史、《封神演义》小说的记载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