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结识曹操

中平六年(189 年),大约在春季,29 岁的刘备来到京城洛阳。他在这里发生的种种故事,请听一一道来。

首先要说明的是,东汉时期的都城洛阳,在正式名称上是读音相同的“雒阳”,而不是“洛阳”,刘备一行来到时就正是如此。为何不是三点水的“洛”,而用“隹”字偏旁的“雒”呢?其中的奥秘,是与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化理念密切相关,这就是“五德终始”。

所谓“五德”,德者,性质也,即木、火、土、金、水这五行的特性。古人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五行的特性各不相同,彼此具有相生或者相克的两种关系。以相生关系而言,木材燃烧生成火焰,火焰生成灰烬即属泥土,土层中矿石生成金属,金属融化生成水样的液态(另一种说法是水汽在冰冷的金属上凝成水珠),而水则滋润树木生长,这样就形成了相生的循环。这种五行之说,后来又与政治发生密切的结合,逐渐形成“五德终始”的理论,并且在汉代,对现实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按照东汉班固《汉书》中引录的《世经》所言,这种理论是把中国古代的王朝,按照时间先后排好顺序之后,再用循环相生的关系,将“五德”也就是五行,与之进行对应性的匹配。第一位是伏羲氏,与之相对应的是木德。每经过五个君主和王朝,形成一个循环,然后周而复始。第三个循环,是从周朝开始,对应木德。但是请注意,接下来却抛开了秦始皇的秦朝,而是直接轮到了刘邦的汉朝,对应的是火德。抛开秦朝的理由,是认为此前的秦国,曾经是周朝下属的诸侯国,即使后来完成统一,也不能算是承受天命而创建的崭新王朝,所以不能列入正规的序列当中。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属于汉朝的中兴重建,并非革新天命之举,所以依然属于火德不变。

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别又有五种颜色,即青、赤、黄、白、黑,所以与王朝相对应的,还有五色当中的某一色。而对应的颜色,就是该王朝象征正统和吉祥的标志性颜色。汉朝既然对应火德,所以标志性颜色就是赤色。由于赤色是汉家正统的标志色,当时的人们又常用“赤心”一词,来形容对汉朝的忠诚之心。比如,董昭替曹操给杨奉写信说:“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这见于《三国志·董昭传》。孙权给曹丕写信说:“权之赤心,不敢有他。”这见于《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引《魏略》。所谓的“赤心”,就是现今所说的一颗红心。

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一种为新兴王朝,特别是为东汉朝廷,精心制造“奉天承运”的道义根据,从而将其政权神圣化的理论,在今天看来颇有荒诞的色彩。然而在东汉和三国,以及三国之后的较长时间内,这却是正儿八经的指导性政治文化理论,并且运用到各种具体的方面。

比如,三国时期的年号确定就是如此。三国当中各自确定的第一个年号,曹丕称帝时是“黄初”,孙权称王时是“黄武”,称帝时是“黄龙”,为什么都带一个“黄”字?唯独刘备称帝,取了一个“章武”,为什么又不带“黄”字?原因也很简单:曹丕和孙权,都认为自己是改朝换代的新兴正统王朝。旧的汉朝属火,对应的是红色;火生土,新王朝属土,对应的是黄色,所以第一个年号都带“黄”字,否则的话,就不能显示自己是正统所归而承受天命了。刘备则不同,他是兴复汉室,并非改朝换代,所以不用“黄”字,便取了一个“章武”的年号。“章武”者,彰显武功从而兴复汉室的祖业也。还有,蜀汉灭亡那一年,曹魏军队大举进攻,面对生死关头,后主刘禅公布了最后一个年号,叫作“炎兴”。这是为什么?你看“炎”字怎么写?两个“火”字上下重叠,火上又加火,既是汉朝的象征,又还表示国运会再度旺盛。再加上一个“兴”字,就表示汉朝会重新振兴了。

洛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最早出现于西周的周成王时期,由执政的周公所建筑。因为位于洛水北岸,所以最初叫作“洛邑”。战国时改名为“洛阳”。到了汉代,又使用了“雒阳”的称呼,在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地理志》中都是如此。一直到了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的黄初元年(220 年)十二月,名字才又改回了“洛阳”,从此沿用至今。那么汉代为何要把“洛阳”变成了“雒阳”?曹丕又为何要把“雒阳”改回为“洛阳”呢?陈寿《三国志·文帝纪》裴松之注引的《魏略》,有如下的一段趣味性解释:

诏以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变“雒”为“洛”。

意思是说,魏文帝下诏认为:此前的汉朝在五行的顺序上属于“火”;而火是忌讳水的,所以去掉了“洛”字的“水”字偏旁,换成了“隹”字的偏旁变成“雒”。现今我们取代汉朝的大魏皇朝,在五行的顺序上属于“土”,而土是水的最佳配对,水要得到土的配合才能形成水流,土也要得到水的配合才能变得柔软,因此决定去掉“雒”字的“隹”字偏旁,重新加上“水”字偏旁,把“雒”字变回“洛”字。

由此可见,刘备来到这座都城的东汉末年,其正式的名称依然还是“雒阳”。但是,考虑到现今版本的史书,比如陈寿《三国志》,全书都是使用更加通行的“洛阳”,而非“雒阳”,为了不给广大读者造成困惑,所以本书也都统一采用“洛阳”。本系列的其他各书也是如此。

汉魏到西晋的洛阳城,位于黄河中游南岸的宽广平原之上,北面是东西走向的北邙山,南面是黄河的支流洛水,还有著名的险要关隘如函谷关、轘辕关、太谷关等拱卫在周围,展现出帝王之都的宏大气象。东汉班固、张衡的文学名篇《东都赋》《东京赋》,对于洛阳的宏伟和繁盛,都有长篇的细致描绘,被南朝昭明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特别放在了全书开头的重要位置之上加以展现。

据班固《汉书·地理志》的明确记载,洛阳城居民的在册户数,在西汉时就已达到五万八千多户,按照洛阳所在的河南郡户数与人口比例,洛阳的人口数量应当在 32 万人以上。到了东汉,洛阳升级为都城之后,人口应当更多。

从20 世纪 50 年代起,考古工作者曾对汉魏西晋时期的洛阳故城遗址进行了长时间的发掘和研究。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分册》中“汉魏洛阳故城”条目的介绍,故城遗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面 15 公里,著名的白马寺以东。城墙是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周长约 14 公里,南北长约3 895 米至 4 290 米,东西宽约 3 700 米,与当时文献中南北长九里多,东西宽六里多,有十二道城门的记载大体符合。城内东西走向、南北走向的主要街道各有 4 条,街道宽度在40 米到 50 米之间,相当之宽阔。

皇宫处于城区内的中部偏北,分为北宫和南宫两大部分。北宫主要是供皇家娱乐游赏的区域,南宫主要是皇帝及其嫔妃的寝宫区域。宫城南面的大街之上,布满了中央各个重要部门的官署。至于皇宫之外的偏僻小街小巷,则是官员和平民的居住区了。

这刘、关、张三人,均是初次来到都城,真正是姓刘的“刘姥姥”进了皇城的“大观园”,少不了要四处游览一番。但是,一番游览下来,刘备的眼福倒是越来越饱,但是心情却越来越糟了。这是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

一是自己在京城完全没有人脉,缺乏寻找新机会的门路,找不到任何的突破口。北漂,北漂,漂到这儿是来找前途的,不是来自助游的。二是关于京城的社会政治,刘备的所见所闻都极其负面,令人无比沮丧。度过了黄巾军沉重打击的这道难关,宦官的邪恶势力更加嚣张,在位天子汉灵帝也更加荒淫,京城中充满一种大风暴即将到来之前的诡异气氛。他本以为,京城的发展机会更多更大,来了却看到如此这般的情景,出路何在?前途何在?他心中很是迷茫。

这一日,天朗气清,三人策马出洛阳城北门,准备登临北芒山。洛阳城北距黄河约三十里,其间有一道不甚高峻的山脉横卧在平原上,东西逶迤约有百余里,这就是著名的北芒山了。北芒山的树木葱茏,北可眺望黄河,南可俯瞰洛阳,是当时京师人士喜游之地。公卿大臣死后,也大多卜葬于此。

三人缓步登上山巅,向北望去,但见黄河之水,蜿蜒如带,不见首尾。向南俯瞰,则见帝京雄峙,高阁层楼,匝地摩天。刘备啧啧赞叹之余,不禁陷入沉思。他想,当初光武皇帝在此开国定都,国势何其兴盛!而今帝室衰微,朝政纷乱,只恐怕这大好皇都,免不了要遭受一场大劫难了!思量至此,他脱口长叹两声:“可惜!可惜!”

关羽和张飞不解兄长何以连呼“可惜!”,正欲询问,不防身后竟然又传来朗朗叹息之声:“可惜!可惜!”

三人急忙回首,只见身后站立一人,三十来岁,衣着朴素,身材不高,然而目光炯炯,显得十分精神。他面带微笑,望着被他打扰了的三位游客。

刘备对此人很感兴趣,对之微笑施礼,问道:“敢问先生可惜何物?”

那人随即还礼,以问作答:“敢问先生你又可惜何物?”

“鄙人可惜那值得可惜之物。”刘备回答。

“鄙人可惜先生所可惜之物。”那人也回答。

当下双方哈哈大笑,重新施礼,彼此介绍一番。此人是谁?就是日后名闻天下的“乱世英雄”曹操了。

曹操,字孟德,乃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氏。其父曹嵩,为宦官曹腾之养子。曹操为人机警异常,且好权术。二十岁时进入仕途,十余年间升至济南国相。当时的制度,某郡如果被安排为皇室亲王的封地,那么就改称为“国”,原来的郡太守也随之改称“国相”。所以曹操的济南国相,实际上就是济南郡太守。济南国下辖十余县,官员大多违法乱纪。曹操到任后,严加整顿,政绩斐然。但是,他在任职期间,对当朝权贵多有触犯,为了避免受祸,曹操辞去负有实际责任的地方行政职务,来到京城洛阳担任议郎。这议郎一职是个闲官,名义上属于皇宫卫队系统,实际上并无具体任务。曹操经常托病回老家读书打猎。在京城时,也多是交结朋友,游赏山水。他并不是甘于闲散的人物,只不过是在静观待变,等候崛起的时机而已。在眼下,他刚刚又被委以禁卫军典军校尉的职务,然而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他没有心思端坐在衙门里办公,依旧四处登高望远,游山玩水,排解心忧。今天他登临北芒山,见到刘备一行三人仪形俊伟,相貌不凡,即有几分注意。及至刘备“可惜”之叹一出,他已洞悉其心,并且深有同感,遂决定与之结识。于是,便演出了以上这一幕。刘备和年长六岁的曹操,从此结下了长达三十多年恩怨情仇交织的因缘。

下午,刘备兄弟三人与曹操结伴下山。当晚曹操在家中设宴款待三位新结识的朋友。席间,曹操这才知道刘备还是汉室的后裔,便介绍了京城政局的大势和内幕情况,又谈到自己的志向和打算,使得初入洛阳的刘备受益不浅。刘备也抒发了自己胸中的郁闷。两位具有长才远志的人物,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刘、曹北芒结识后不久,东汉政局急剧恶化。早在这之前,已经有凉州金城郡的地方大军阀边章、韩遂,举兵发动大规模叛乱,杀死朝廷委任的州刺史和郡太守,拥兵十余万,虎视关中,天下震动。紧接在刘、曹北芒结识之后,荒淫过度的汉灵帝突然一命归西,时年仅仅三十四岁。十四岁的皇子刘辩继位,是为少帝。少帝之母何太后是一争强好胜之人,随即临朝听政。这时,何太后之兄何进,官任朝廷的大将军。他在一批士大夫的支持之下,准备彻底铲除专权乱政的宦官势力。然而何进的计划却得不到妹妹的支持,何进就想出一个馊主意,即密召并州牧董卓率领精兵入京,以求强行发动政变。可惜事机不密,董卓尚未入京,何大将军先已被宦官们杀死。随后,何进的支持者袁绍等又举兵发动反攻,诛杀宦官二千多人,连一些未长胡须的无关男性,也误死于刀剑之下。

不久,野心勃勃的董卓率兵进入洛阳。他一到,就把皇帝刘辩废为弘农王,改立刘辩九岁的弟弟刘协为帝,即献帝,以树立自己的威风。同时,他又自任相国,专断朝政。董卓的兵士则在洛阳大肆烧杀抢掠,京城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不可收拾。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 年)春正月,函谷关(今河南省新安县东)以东的州郡豪杰英雄,纷纷起兵讨伐董卓。至此,东汉中期以来政坛上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的权力争夺正式结束,代之出现的则是一场各路军阀逐鹿中原的群雄大战。

董卓的骄兵悍将刚刚进入洛阳之时,刘备即感到大难将要来临,京城已不是久留之地。但是又往何处去呢?回涿郡老家吗?如今自己年近三十,仍然一事无成,难道又回到楼桑村,去和那帮浪荡少年为伍,飞鹰走马混一辈子吗?就在他徘徊无计之时,曹操却来邀约他了。

比起刘备来,曹操这时的日子更加不好过。在“冠盖满京华”的皇皇帝都,刘备只不过是一介无名之辈,引不起当权人物的注意。尽管他为何去何从而苦恼,行动却有充分的自由。而曹操则不然。其父曹嵩,是新卸任的太尉。东汉的太尉,与司徒、司空合称“三公”,是最为崇显的第一等官职,故而曹操是不折不扣的公卿子弟。加之他本人新近升任禁卫军的将领,是政坛少壮派的翘楚。因此,企图在洛阳长期盘踞的董卓,便以高官厚禄收买曹操,要其充当自己的爪牙。但是曹操料定董卓必将成为千夫所指的独夫民贼,败亡不远,不愿与之合作,便暗中打主意逃出洛阳,回老家聚集势力,讨伐董卓。他深知刘备是一个待时而动的豪杰,而且愤恨董卓欺凌汉室,残害黎民。便伺机以言语试探刘备,邀其同回自己的家乡举事。彷徨无计的刘备,觉得这也是一条出路,遂慨然应允。

不久,刘备与关羽、张飞三人,与改名换姓后的曹操,东出洛阳,直奔距离曹操家乡不远的兖州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到达之后,曹操筹措到一笔巨额经费,立即大力招聚人众。在曹操的帮助之下,刘备也渐渐拉起一支小队伍来。到了关东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之际,刘备就凭借这点资本,加入了倒董的大合唱。

那时候,借起兵声讨董卓为名,实际上是想大捞一把私人好处的实力人物,真是何其多也。后来,魏文帝曹丕在他的《典论·自叙》中,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纷乱情景说:

家家思乱,人人自危。于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

其中,拥众数万的,即有后将军袁术、勃海郡太守袁绍等十余位。有兵五千的曹操,其实力都只能算是弱的,那么麾下不过数百人的刘备,就更加不起眼了。再说当时他又还没有实任职务,过去担任过的官职最多才是小小县令,拿不上台面,所以史书上列举当时结盟讨伐董卓的群雄名单时,大多都没有提到刘备。

然而讨董的联军首领却各怀鬼胎,难以形成强大合力,所以声势虽大,却不堪一击。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一战,曹操投入的数千人马,孤立无援,犹如以卵击石,被董卓的大将徐荣杀得全军覆没,曹操带伤脱逃。至于力量本来就很小的刘备,运气更不佳,他甚至还没有能和董卓的军队像模像样地打上一仗,就被行军途中偶然碰上的黄巾余众一阵冲杀,搞成了光杆司令,遭遇到他创业以来的第二次挫折。

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劫后余生,再度陷入茫然不知所归的困境。洛阳当然不能再回去了。曹操本人都自顾不暇,岂能照顾别人?至于其他兴兵讨伐董卓的军事首领,此时他们已经开始发生内讧,再说刘备与他们素无交谊,也不便去投奔。三人想来想去,也只有回涿郡再作打算。于是,他们催马向北,越过黄河,回转了幽州。

也是天无绝人之路,刘备三人刚进入幽州地带,就听到一个好消息:刘备的师兄公孙瓒,正以奋武将军的官衔,率军驻守幽州的北部边境,兵马精强,物资充足,声势旺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刘备立时觉得转机来了。

原来在当初,公孙瓒与刘备洒泪分手之后,自回辽西。那辽西郡太守赏识他的忠心,便举荐他为孝廉。所谓“孝廉”,乃是两汉时期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科目,其具体办法,是由各个郡国的太守或者国相,每年按照二十万人口举荐一人的比例来举荐。被举荐出来的孝廉,都要送到京城洛阳,集中考试之后,安排低等的官职,通常是在宫廷禁卫军中充任侍从官员。而这类侍从官员,总称为“郎官”,实际上是朝廷储备人才的地方,中央和地方的中级官吏,大多是从郎官中选拔。因此,被举荐孝廉成为郎官,乃是热心仕途者向往不已的金光大道。

公孙瓒被举荐为孝廉后,到洛阳担任了一段时间的郎官。不久,就出任幽州的辽东属国长史,负责辽东属国(治所在今辽宁省义县)的军事防务。其后因屡建军功,先后升任骑都尉、中郎将,最后又升任奋武将军,封为蓟县侯。这时,他拥有精锐骑兵和步兵上万人,屯聚在右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是幽州境内势力最为强大的军事首领。

于是,刘备经过涿郡时,连楼桑村老家也没有回去看看,就急匆匆向东北方向的右北平郡驰去。这正是:

再度彷徨无绝路,刘郎北上奔公孙。

要想知道刘备在公孙瓒麾下又有何作为,又如何差一点遭到了刺客的暗算而丢掉性命,请看下文分解。 2Hdq2uvPyKBFkFQJJkSH2hCtF1kbneeiswd2Xo3c4GQTefDipK7/6w5YmS7zHJg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