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十年磨砺

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陆逊要想出山为孙权效命出力,这一想法能否变成事实,还得看孙权这一方的意见如何。那么孙权又是什么态度呢?答案是四个字:非常欢迎。

早在三年前孙权上台主事之后不久,他就制定了一项基本的施政方针,就是陈寿《三国志·吴主传》中所记载的两句话:“招延俊秀,聘求名士。”意思是延揽英俊人才,招聘知名人士。孙权是江东的主政者,所控制的地域乃是江东,所以这两句话所针对的对象,主要还是江东土著的英俊人才和知名人士。用这两句话来衡量,陆逊完全合格达标,孙权当然是非常欢迎他了。

要想对陆逊进入政界之后的活动,能够有更加清晰的了解,此处先必须对孙权制定上述两句话方针的深层次社会政治背景,作出一个概括的介绍。

孙策当初凭借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从长江北岸的淮南,打回老家江东,没过多久就突然去世。因此,他留给孙权的遗产,实际上是一个临时性的军事集团,而非功能健全、运转正常的国家政权机器。孙权接手主政之后,要想得到长治久安,就必须把这一临时性的军事集团,转化为正规性的国家机器。而要想很好完成这一转化,那就需要大量优秀的杰出人才,充实到国家的诸多机构当中。然而非常遗憾,刚刚继位的孙权,恰恰在人才上严重匮缺,原因在于如下两条。

第一,是孙策给他留下的人才,数量并不多。当初孙策从江北带来的军队,总数虽然有五六千人,但是其中大多是下层的士兵。而上层的骨干人才,在数量上并不多,主要只有两类:一是孙氏宗族的成员,比如孙权的族兄孙贲、孙辅;二是出自江北的外来人士,比如张昭、周瑜、程普、韩当、周泰、蒋钦、陈武等,在地域成分的构成上很不平衡。

第二,是孙策给他留下的地域,面积却不小。孙权当时所控制的江东,地域究竟有多大,后世常有误说流传。比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中,说是“江南八十一州百姓”如何如何,这就是完全不了解汉末三国行政区划制度的典型例证。两汉时期的行政区划,最初实行的是郡、县两级制,以郡辖县。西汉武帝开始派遣使者,巡视监察地方的郡县: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之为“州”;每州派遣使者一人,称之为“刺史”,负责监察举报当地不法官员和地方黑恶势力。东汉末年,州又发生重大的演变,成为在郡、县之上的实体性行政区,于是变成了以州辖郡、以郡辖县的三级行政体制。根据《后汉书》中提供的官方记录,东汉后期全国共有13州,下辖105郡,1180县,在册人口4915万。而孙权接手主政时的江东,属于13州当中的扬州,而且还只是扬州在长江以南的部分,共有丹杨、吴、会稽、豫章、庐陵五个郡,根本不是什么“江南八十一州”。但是,就是当时的这五个郡,地域也相当于现今江苏、安徽两省的江南部分,再加上浙江、福建、江西三个全省,面积那是相当的广阔。要想治理好这样广阔的一块大地盘,自然需要相当多的各地军政官员。

于是,解决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就成为孙权上台后的当务之急。他的两句话方针,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和推行出来的。

了解了上述背景,回过头来再看看孙策临终前对孙权的谆谆嘱咐,就会品味出其中的深刻意蕴来。据《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孙策对孙权嘱咐说: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意思是说,带领江东的全部人马,在敌我双方的军阵之前选定克敌制胜的战机,与天下英雄一决胜负,在这方面说实话老弟你不如我;但是选拔贤才,任用能人,使他们各自尽心尽力,从而牢固保全江东,这方面我又不如你老弟了。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同样也可以说,知弟莫若兄。孙策在自己大限来临之时所作出的上述评语,可信度自然没有问题。他认为:指挥部队决战疆场的军事才能,这自然是自己的强项;但是选拔英才并使之充分发挥能力,从而牢固保全江东,那又是老弟孙权的强项了。在孙权身上的诸多品质当中,孙策唯独只提了选用贤才这一项,足见这是孙权最为突出,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的优秀品质。在保有江东应当采取的诸多重要措施当中,孙策又唯独只提了选用贤才这一项,足见这又是诸多措施中最为急迫,因而也最应当首先解决的第一要务。因此,对于孙权而言,选用贤才不仅因为客观形势的急迫需要,而且还多了一重推动的因素,那就是兄长临终前的殷切嘱托了。

带着这样强烈的使命感,孙权开始在江东营造出一片非常适合英雄豪杰施展本领的气氛和环境来。而本书的主人公陆逊,也正是在这样大好的历史时刻,正式进入孙吴的政治舞台。古往今来成就大事者,主观努力和客观机遇,两者缺一不可。现今陆逊碰到了难得的客观机遇,那么他在主观努力的展现上又会如何呢?

陆逊政治生涯的第一步,是在孙权的幕府当中担任低级的下属,而且时间还不短,大约持续了好几年。

此时孙权的正式身份,是东汉朝廷任命的讨虏将军,兼任会稽郡的郡太守。所以孙权的“幕府”,就是他的讨虏将军府署。这个向外发号施令的中心,设立在当时江东的政治中心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而他兼任的会稽郡太守,治所是在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孙权派人前往会稽郡代理该郡的行政事务,而自己则在吴县统管江东的军政全局。

建安八年(203年),陆逊来到孙权的幕府中报到。他所担任的第一个具体职务,用现今的话来说,是人事处的主办科员,用当时的话来表述,则是“东曹令史”。当时高级官员的府署之中,其分支机构习称为“曹”。其中的东曹、西曹,照例是分管人事,只是各自分管的范围有所不同而已。每曹的主官叫作“掾”,副主官叫作“属”。在掾、属之下,负责拟办公文的吏员就是“令史”。所以陆逊担任的东曹令史,属于一种低级的职务,在外人眼里看来,并不十分的风光。

但是,陆逊对此却毫不在意。他非常珍视这样难得的从政机遇,决心要从最基层的低级职务做起,好好磨砺自己,为今后长远的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出于这样的理智考虑,所以他在幕府中不仅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听命办差,而且对于自己做出成绩却没有得到升迁奖励的尴尬处境,一点也没有放在心上。

陆逊在东曹担任了好长时间的令史之后,又被调往西曹,职务依然是低级的令史。在西曹,他同样又担任了好长时间的令史,依然没有得到任何的升迁。这种长时间把他放在底层,一直不提升他职务的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原来,这是孙权在考验和观察他;而考验和观察的根本目的,从后来的结果上看,则是孙权有意在培养他。

陆逊出自江东的名门大族,同样是江东土著的孙权自然很清楚。但是,家世背景非常光辉,并不说明你本人的才能和品格就非常出色,世间上出身名门望族的草包多了去了,不久之前在淮南想称帝,结果却招致迅速灭亡,成为天下笑柄的袁术,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你陆逊究竟有没有真本事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近距离和长时间对他考验和观察一番。这就是孙权把陆逊安排到自己的府署之内,长期担任下级的令史,先东曹,后西曹,长期不给他提升职务的主要原因。

考验和观察之后的印象,孙权感到相当的满意。陆逊不仅在公务文书的处理上具有出色才能,而且为人的品性上也任劳任怨。但是,孙权并未停止,他还要进一步看看陆逊有没有更高和更大的本领,是不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军政全才,能不能担当更大的重任。他决定让陆逊独当一面,直接去统领一支屯田军队,同时又治理一个县的民众,再看看结果如何。

于是,陆逊接到孙权一道任命,前往吴郡的海昌县(今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担任屯田都尉,同时兼管该县的行政事务。所谓“屯田”,就是大规模组织化的农业生产制度,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得到广泛的使用,以解决粮食供应紧缺,特别是军粮供应紧缺的问题。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军屯是以正规军队作为劳动力,在驻地附近耕种田地从事生产,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在五丈原的屯田就是如此。而民屯的主要劳动力虽然是普通民众,却是采取了军队化的组织系统,严格进行管理和指挥,其性质相当于后世预备役的民兵队伍,所以依然具有打仗作战的功能。其中,地域较小的县一级屯田区,其指挥官叫作“屯田都尉”;地域较大的郡一级屯田区,其指挥官叫作“屯田校尉”。都尉和校尉仅有一字之差,官阶却差了一级。不过对于陆逊而言,从科员级的令史,变成了县处级的屯田都尉并兼任县长,依然算是职务上的提升。

话说陆逊走马上任,来在海昌。此处虽然位于他家乡吴县的南面不远,然而两者在农田水利灌溉的便利上,当时却有显著的差距。吴县是现今江苏省的苏州市,位于太湖之滨,淡水资源充沛,农田灌溉极为便利,所以农业生产自先秦时期以来就非常兴旺发达。至于此时他所任职的海昌县,在今浙江省海宁市西南的盐官镇一带。现今的盐官镇,堪称一处非常闻名的旅游景区,既是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地点,又是近代大学者王国维的故乡,他在此地的故居古朴幽静,风物依然。不过在三国时期,此处的情况还不是如此富庶宜人。由于正好位于钱塘江出海口的北岸边,直接面对滔滔东海,所以才得到一个“海昌”的地名。此处海水的含盐量很大,非常适合晒盐,却不适合农作物的灌溉,所以农业生产所需的用水,全靠老天爷平时降雨和山间泉流之水,这就远远比不上具有太湖灌溉之利的吴县了。

陆逊没有想到,自己一上任就接连遭到严峻的考验。

第一个考验来自气候。从陆逊上任伊始,当地就连年降雨稀少,旱灾不断。陆逊一面发动和指挥屯田队伍寻找新的水源,抗旱救灾,补耕补种,努力发展蚕桑养殖,一面又开仓放粮,赈济弱势群体,挽救民众生命。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终于度过最为危急的难关,在民众额手称庆的气氛中,重新迎来农业生产的复苏。

第二个考验来自土匪帮。海昌县的经济恢复向好局面之后,一支土匪帮就盯上了这块肥肉。他们来自南边邻接的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为首的头目叫作潘临。匪帮经常寻找机会,从深山中突然杀出来,恣意烧杀抢掠一番,然后迅速撤退回山,弄得当地老百姓惊恐万分,苦不堪言。面对这一股气焰嚣张的土匪,陆逊发誓要在自己的任职期间,彻底铲除这个大毒瘤,以保一方平安。于是,他奏请孙权批准,暗中组织起一支上千人的军队,然后进行严格的山地作战训练。与此同时,又派出得力干员潜入深山,将匪帮的分布和巢穴,一一打探得清清楚楚。

眼看时机成熟,陆逊亲自挥兵突然杀进深山,兵锋直指土匪的老巢。以潘临为首的匪帮,多年以来一直没有遭受过官府的打击,在山中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所以毫无戒备的心理和措施。面对准备极其充分的陆逊军队,他们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不是被当场诛杀,就是纷纷举手投降。陆逊一战成功,不仅彻底铲除了匪患,而且还把愿意改恶从善的俘虏,编入自己的队伍,手下兵力迅速壮大到两千多人马。

那时候的孙吴,两千人马就是一支独立正规军的标准配置,相当于后世的独立团。作为这支独立正规军的指挥员,陆逊的身份即将开始发生关键性的变化了。

考虑到陆逊已经在清剿山区匪帮上取得了经验,接下来,孙权又命令陆逊,率军奔赴西南方新成立的鄱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阳县),前去平定一股山区的叛乱武装。陆逊立即挥兵疾进,跋涉千里,来到鄱阳地界。到达之后,陆逊奉行“兵贵神速”的用兵方针,立即出敌不意,发起猛烈攻势,将其彻底消灭。孙权得到捷报,非常之高兴,随即宣布两项指令:一是提升陆逊的军阶为“定威校尉”;二是陆逊不再返回海昌,而是率军驻守在长江沿线一处防御曹魏的军事要塞,当时叫作利浦,在今安徽省和县东面的长江北岸之滨。

这两项指令,对于陆逊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他仕宦生涯的标志性转折点,使他从此正式走向军界,走向这一最能展现他杰出才能的新领域。

当时朝廷官方正规军队中的将领军阶,从高到低可以分为“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大类。此前陆逊所担任的海昌县“屯田都尉”,在级别上就属于最低级的“都尉”一类。现今升任的“定威校尉”,则属于稍高的“校尉”一类。其实,现代军队中的军衔称谓,比如上将、上校、上尉,中将、中校、中尉,少将、少校、少尉之类,其中的“将”“校”“尉”三种军阶,都是从古代军事将领的上述名称继承而来。

至于“将军”“校尉”“都尉”等类别的前面,当时又会加上不同含义的定性词语,从而构成完整的军官职称。比如陆逊“定威校尉”的“定威”,含义就是能够定立军威;孙权“讨虏将军”的“讨虏”,含义就是能够讨伐强虏。

由于孙权当时的政治身份,还只是东汉朝廷之下的“将军”,而非正式国家的君主帝王,所以他当时所能授予的军官职称,除了非常特殊的情况之外,大多只能是“将军”以下的三类,即“中郎将”“校尉”“都尉”。要等到他正式称王及称帝之后,他才会任命大量的“将军”级军官,这都是后话。

从陆逊入仕孙权幕府开始,到如今升任定威校尉为止,他在基层磨砺打拼的过程,已经持续了十年以上。而孙权对他的考验和观察,同样持续了十年以上。对于陆逊而言,十年以上的磨砺打拼,使他自身终于开始进入事业发展的佳境;对于孙权而言,则使他发现了一位自己急切需要的将帅之才,以及一位值得托付侄女终身姻缘的最佳对象。

孙权之所以急切需要将帅之才,在于两方面的现实因素。

首先是因为孙吴领土的迅速扩张。在孙权整个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最初十多年是一个领土迅速扩张的时期。在大体上稳定了内部的政治局势之后,他就开始向外拓张自己的发展空间。环顾他所依靠的江东根据地:向东和向南两个方向,面临的都是大海,没有发展的余地;向北面临的是长江,而长江北岸是实力强大的曹操,所以往北面发展目前也不太现实。唯一可能发展的方向,而且非常有利的方向,就是位于西面的荆州了。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知己”上说,荆州位于长江上游,从江东扬帆溯流而上,不仅交通非常便利,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孙吴军队擅长水面作战的特殊优势。从“知彼”上说,荆州当时的军政长官,是才能平庸的刘表,相当容易对付。因此,孙权就把向西发展确定为自己的战略方针。

就在陆逊首次出仕幕府的建安八年(203年),孙权已经开始发动向西拓张的强劲攻势,出兵进攻刘表的大将黄祖,取得首战的胜利。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天,孙权大军全歼黄祖,将荆州东面的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纳入囊中。当年的冬天,曹操南下进攻荆州。孙权与刘备结盟,在赤壁大战中充当主力打败曹操,又占领了荆州的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至此,孙吴的领土空间,成功拓张到了长江的中游,其全境东起长江的入海口,西至长江三峡的东端,绵延将近四千里之遥。为了适应领土向外拓张的崭新形势,孙权又把政治中心从原来的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向长江之滨转移。他对长江南岸边的秣陵县(今江苏省南京市),进行大规模的打造之后,将其改名为“建业”,作为自己的新首都。所谓“建业”者,即建立宏大事业的意思也。单是从这一命名上说,当时孙吴领土扩张的形势即可窥见一斑了。

其次是因为孙吴杰出将帅的相继谢世。在表面上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孙权却有深深的隐忧。大好形势是怎么得来的呢?那是自己手下的杰出将领,其中以周瑜为代表,带领千军万马活生生打出来的。如果要想很好地保持这种大好的形势,并且进一步打出更加美好的形势,那就需要更多的杰出将领才会成功。但是,现今孙权手下的杰出将领,基本上都是当初孙策从江北地区带过来的那批老部下,可以说是在吃大哥给自己留下来的老本钱。而“老本钱”的数量是有限的,死亡一位就会减少一位,所以近年来随着战争的增加,杰出将领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呈现减少之势。比如孙权上台之后长期担任三军主帅的周瑜,就是江北的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人氏,他在攻灭黄祖、击败曹操、夺占南郡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当中,都发挥出非同凡响的军事天才,为拓张领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惜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就因病去世,死的时候年仅三十六岁。接替周瑜担任主帅继续镇守上游荆州的鲁肃,则出自江北的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县),他虽然才智也很不凡,却比周瑜明显逊色一筹,而且年龄比周瑜还大,现今已有四十多岁,无论是身体状况和精神气概,都比不上当初“雄姿英发”的周公瑾了。现如今上游的荆州,又有刘备的骁将关羽在那里镇守,相当于卧榻之侧,还有虎狼酣睡。在这种情况之下,孙权急切想要从江东本地物色和培养新一代的杰出将领之才,弥补老将们减少的致命亏空,其心情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在认定陆逊就是一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之后,孙权决定要采取非常特别的举措来争取和笼络陆逊,使之能够全心全意,尽心尽力,为自己效力终生。这项非常特别的举措是什么呢?两个字:联姻。

把联姻当作一种争取政治利益的手段,这并非孙权的发明,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春秋时期的秦国和晋国,就曾经一再联姻,协调与黏合彼此的政治利益,从而留下一个“秦晋之好”的成语传播至今。纵观三国时期,在这方面频频熟练使用的老手,孙权是其中之一。对于刘备,他不惜把自己的亲妹子嫁了过去,以便巩固彼此的同盟关系,这被后世演绎成为众所周知的甘露寺招亲故事和《龙凤呈祥》的戏文;对于曹操,他又派遣特使徐详,前去表达愿意在此前双方已经联姻的基础上,再一次联姻的意愿,以便缓解曹操在北面咄咄逼人的军事压力,使自己能够全力以赴来应对西边荆州的关羽。那么这时的他,准备把哪位窈窕淑女许配给陆逊呢?就是他大哥孙策留下来的宝贝女儿了。

当初孙策在世的建安四年(199年)冬天,孙策曾经与周瑜一起,挥兵攻打江北的庐江郡。那时庐江郡的治所是在皖县,即今安徽省的潜山县。这皖县虽然地处山区,却与王昭君的故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一样,都是在那一片青山绿水之间,滋养出绝世的美女来。这皖县有一个姓桥的人家,主人因为年纪较大,所以乡亲四邻都尊称他为“桥公”。桥公有两个女儿,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被史书上形容为“国色也”,又称姐姐为“大桥”,妹妹为“小桥”。

不过请读者诸君注意,史书上记载这两姊妹真实而可靠的姓氏,是带有“木”字偏旁的“桥”,不是乔木的“乔”。后世的小说和戏曲,把她俩的姓氏弄成了乔木的“乔”,这是一种不明真相的误说。

人们常常把美好姻缘形容为“天作之合”,也就是老天爷特别安排好了的撮合。真正当得起这四个字的,至少三国时期就有两对。孙策、周瑜这两人,不仅关系好得如同亲兄弟,而且都是二十五岁单身未娶的大帅哥;而桥公的两个宝贝千金,不仅年龄都比两个帅哥要小几岁,均已到了可以婚嫁的芳龄,而且又都还待字闺中,没有选定合适的人家。也就是说,就好像两位大帅哥正在等待这两位大美女,而两位大美女也正在等待这两位大帅哥。于是乎,顺利打下皖县之后,就在庆功宴上把喜事一并办了:年龄比周瑜要大一个月的孙策,娶了姐姐大桥;而周瑜就娶了妹妹小桥。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第二年孟夏四月的初四日,孙策被人刺杀而去世。此时的大桥夫人,已经怀有身孕,而腹中的小生命,生下来是一个女婴。在孙权家族的悉心照顾之下,这个女婴也顺利成长,而且也是一个像她母亲那样的美女。在三国时期,早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女性在十多岁时即可出嫁。就以陆逊家族自身为例,上文已经提到的陆绩,其女儿名叫郁生,年仅十三岁时,就许配给同乡人张白为妻。擅长儒学的曹魏大臣王肃也说过,男子十六岁可娶,女子十四岁可嫁。此时孙权的这个大侄女,芳龄大约十五岁,早已经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龄。在孙权的亲自主导之下,就把她许配给陆逊为妻了。

自此,陆逊变成了已故孙策及其遗孀大桥夫人的女婿,而孙权成为他的岳叔父,周瑜成为他的岳姨父。这样一种特殊的姻亲人际关系,当然是陆逊今后在军政界发展上的有利条件。

对于陆逊来说,这桩婚事虽然来得有点意外,但也使他深深感动不已。他想:自己已经三十岁出头,而女方正值妙龄,才只有自己年龄的一半。主公根本没有计较年龄上的差距,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对自己异常之看重。更为重要的是,女方的身份,乃是主公大哥唯一的亲闺女,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主公是要用这种极其特殊的方式,来对过去曾经有过的恩怨情仇,表示深切的歉意和真诚的弥补。自己此生何其有幸,碰到了这样一位具有开阔胸襟和非凡气度的主公,除了尽忠效力终生不渝之外,还能有另外更好的方式来报答吗?陆逊就是在如此振奋和感激的心境之中,进入了他开始崭露锋芒的人生新阶段。这正是:

十年磨砺奠基础,崭露锋芒在此时。

要想知道陆逊在他人生新阶段崭露出怎样的锐利锋芒,从而为他后来升任孙吴全军主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请看下文分解。 S9cybji+JoaUx6vOpINsY1wjByE0FSTfWP+5XIMmM2SNygRoZtPg1kPRq30Jxn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