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清代初年曲坛,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齐名,向有“南洪北孔”之称。与《长生殿》专写李隆基、杨玉环的真情不同,《桃花扇》是借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写南明王朝的兴亡历史。

一、孔尚任的生平

孔尚任,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堂,自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生于明永历二年,即清顺治五年(1648),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

青少年时期,孔尚任一直在曲阜石门山中发奋读书。康熙十七年(1678),他曾去济南参加乡试,未中。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巡视江南,回京路过山东,到曲阜祭孔。孔尚任被荐举在御前讲经,得到康熙褒奖,被擢升为国子监博士。第二年他便奉召进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入京后第二年,孔尚任受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出使淮扬,督办疏浚黄河海口工程,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还朝。这段经历对他创作《桃花扇》有很大影响,淮扬一带正是当年南明王朝的根据地,即《桃花扇》本事发生之地。孔尚任利用这次出差机会,到南京、扬州等地广泛拜访明朝遗老,搜集南明野史。

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桃花扇》完稿。这一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康熙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桃花扇》稿本。孔尚任匆忙觅得一本,连夜送进宫去。康熙三十九年,孔尚任刚升任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之职,三月中旬就因“疑案”被罢官。一般都认为这与《桃花扇》有关,因为《桃花扇》所表现的民族感情触怒了康熙。罢官以后,孔尚任又在北京逗留了两年多。后回到曲阜老家,康熙五十七年春天,病卒于石门山家中。

孔尚任一生著作甚丰,戏曲除《桃花扇》传奇外,还与顾彩合作有《小忽雷》传奇,诗文有《湖海集》《石门山集》《长留集》《岸堂稿》《岸堂文集》等,另编有《平阳府志》《莱州府志》等。

二、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描写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总结南明王朝覆亡的原因和教训,以此寄托兴亡之感和民族感情。

在试一出《先声》中,孔尚任借老赞礼之口表明此剧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在《小引》中,则更明确可了自己的创作动机: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明清易代,不仅给汉族人民造成了深深的亡国之痛,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即明王朝为什么会灭亡。《桃花扇》以传奇的艺术形式,来回答明王朝三百年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的问题,总结历史教训,寄寓兴亡之感,这就必然会引起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共鸣。

南明王朝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和政治的黑暗,是其覆灭的根本原因。阮大铖、马士英等阉党余孽拥立昏庸荒淫的福王即位后,不顾中原未复,大敌当前,一面卖官鬻爵,买妾选优,追求声色之乐;一面重兴党狱,捕杀东林党、复社等反对派人物,并排斥史可法等元老重臣。清兵南下,他们不但不抵抗,反而做好了直接投降的准备。

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也是南明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为防清兵南下,朝廷以左良玉镇守长江上游,以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四镇守卫江北。但是,四镇为了争夺扬州的地盘,互相火拼,经过史可法调停才暂时得以平息。另一边,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会同黄澍、袁继咸等,以“清君侧”之名沿江东下,马士英和阮大铖竟调黄、刘三镇去抵挡,以致江防空虚,清兵乘机南下,扬州失守,南京很快陷落。

在《桃花扇》中,全面展示了以上的真实历史。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将《桃花扇》与《红楼梦》作了比较,如曰:

《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

可见,《桃花扇》不是一部爱情剧,而是一部历史剧,具有政治性。

三、《桃花扇》的“真实性”

《桃花扇》是一部历史剧,怎样处理历史与艺术的关系,是关键。

《桃花扇》非常重视历史的真实性,凡与南明兴亡有关的重要情节与人物,都是“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先声》),“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凡例》)。而且,每一出都标明剧情发生的时间,如第一出《听稗》标明“崇祯癸未二月”,第二十三出《寄扇》标明“甲申十一月”。剧作后,还附有《考据》和《本末》两文,交代《桃花扇》主要人物及情节所据之史料,并引录清无名氏《樵史》所载的二十四段史料。

《桃花扇》不仅在重大事件上“确考时地”,细节描写也有根有据。如《选优》,写福王在清兵即将南下时还想着在宫中选优演戏,沉湎声色。这在徐鼒的《小腆纪年附考》中就有记载:“甲申(十二月)三十日,时警报沓至,王于除夕御兴宁宫,怃然不怡。诸臣进见,谓兵败地蹙,上烦圣虑。王曰:‘后宫寥落,且新春南部无新声。’”

因此,《桃花扇》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性,阅读、观看时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明末动乱的明朝遗老,更是触景生情,勾引起对南明往事的回忆。“笙歌靡丽之中,或有掩袂独坐者,则故臣遗老也。灯炧酒阑,唏嘘而散。”(《本末》)

孔尚任注重历史真实,但又不拘泥于历史,根据创作需要,对史料作了艺术提炼和加工。如《却奁》,描写李香君拒绝杨龙友替阮大铖送来的妆奁。据侯方域《李姬传》等的记载,替阮大铖送妆奁的是一个“王将军”。这件事也不是发生在癸未年(1643),而是在己卯年(1639)。经过孔尚任的剪裁,把剧情集中在明末政治动乱最激烈的三年(1643—1645),突出了李香君的刚烈性格,并使杨龙友、侯方域、李贞丽、阮大铖等人都卷入这场纠葛之中,成为推动全剧矛盾冲突的重要情节。又如田仰以三百金聘香君为妾,被香君拒绝,相关记载十分简略。孔尚任则围绕这一事件,创作了《拒媒》《守楼》《寄扇》《骂筵》等四出戏,进一步展现了李香君的反抗性格。

再如侯方域的结局,在历史上他并没有出家,还于清顺治八年(1651)应省试,中副榜,可以说“晚节不忠”。孔尚任将其出仕改为出家,借此表达对当时那些遁入山林、不仕清庭的明末遗民的肯定和钦慕。

四、《桃花扇》的人物塑造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是实有其人,其中有姓名可考的达三十九人。此外,为全面真实地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他描写了当时各个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有青楼歌妓、民间艺人,有清客、书生,有权奸、忠臣,人物身份之杂,反映生活如此之广,这在以往的历史剧中都是没有的。

虽然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但孔尚任安排得当,且别具匠心。他根据“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将剧中人物分为左、右、奇、偶、总五部。左、右两部表现“离合之情”,与侯方域有关的为左部,与李香君有关的为右部,共十六人;又按他们在“离合之情”中的作用,分为正色、间色、合色、润色等四色。奇、偶两部是表现南明兴亡的,共十二人,按他们的政治态度分为中气、戾气、余气、煞气等四气。总部只有张道士(瑶星)和老赞礼两人,一经一纬,在剧中分别起着总结兴亡和离合之情、点明主题的作用。

李香君是一个秦淮歌妓,身处社会底层,地位卑贱,然而她出污泥而不染,有着非同一般的见识和品格。李香君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她结交进步文人,同情和支持东林党和复社文人反对阉党的斗争。她与侯方域结合,就是出于对东林党人的敬慕。在《却奁》中,当她知道杨龙友送来的妆奁是阮大铖用以拉拢复社文人的,便毅然拔掉簪子,脱去裙衫,扔在地上。《骂筵》,李香君同阮大铖、马士英等阉党余孽作了正面抗争,是她性格表现得最充分、最集中的一场戏。阮大铖为了取悦福王朱由崧,搜罗秦淮名妓进宫排演他的《燕子笺》传奇,李香君也被强逼而来。李香君当面痛斥他们祸国殃民、倒行逆施,从“家怨”骂到“国仇”,慷慨激烈,字字千钧,句句击中要害。一个风尘女子,敢于指斥痛骂“堂堂列公”、窃居高位的权相奸臣,这需要多么大的胆量啊!显然,孔尚任在李香君身上寄托了正义感和民族气节。

侯方域,虽没有像李香君那样坚决的斗争精神,但作者也赋予了他正直的性格。在反对拥立朱由崧的问题上,他态度鲜明。最后写他毅然与李香君分手,归隐山门,走上了消极反抗的道路。孔尚任借这个人物表达了他对那些保持民族气节、隐居不仕的明末遗民的敬慕。

孔尚任还塑造了史可法这个民族英雄的形象。史可法抱有恢复北朝、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可惜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清军南下,他在扬州孤军奋战,下令:“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誓师》)最后投江殉国,展现出令人震撼的英雄气节。

还有杨龙友,重点刻画了他“圆通世故”的性格特点。杨龙友是马士英的妹夫,又是阮大铖的盟弟;既为侯、李牵线,又周旋于复社文人与阉党权奸之间,串联起了南明兴亡的过程。在《骂筵》中,他一面奉迎马士英和阮大铖,一面又要回护李香君,两头忙。

再如柳敬亭,在剧中起着“往来牵密线”(《先声》)的作用。柳敬亭是一位民间说书艺人,处于社会下层,但人品高尚,爱憎分明。他曾是阮府的门客,当他看清了阮大铖的真实面目后,断然离开。他虽地位卑微,但关心国家兴亡。如在《修札》中,当左良玉领兵东下,要来南京就粮,柳敬亭主动带着侯方域的信前往武昌左良玉辕门加以劝阻。孔尚任安排丑脚来扮演柳敬亭,赋予他诙谐幽默的另一面,这样也符合江湖艺人的身份。

五、《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桃花扇》反映的场面十分宏大,但全剧的结构紧凑,线索清晰。孔尚任从“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出发,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当作中心线索,由此展开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图景。

孔尚任巧妙地把“离合之情”和“兴亡之感”两条线索紧密地糅合在一起,两者联环相牵,相互生发。如开始的《听稗》《传歌》《访翠》《眠香》《却奁》几出,主要描写侯方域、李香君的出场及相遇、结合的过程,同时侧面展现明末社会动荡、派系纷争的混乱局面。《辞院》后,侯、李被迫分离,一条主线分为两条分线,交错进行,展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侯方域一线,他被迫来到扬州史可法府中躲避,引出《争位》《和战》《移防》《赚将》四出。侯方域在史可法府中参谋军事,四镇内讧,他从中调停,由此揭露四镇不顾清兵南下争夺地盘的丑陋行径。李香君一线,则通过《拒媒》《守楼》《骂筵》三出写她拒嫁田仰,坚贞守志,痛骂权奸,又通过马士英、阮大铖等对李香君的迫害,反映了昏君乱臣的苟且偷安、骄奢淫逸。

孔尚任在侯方域这条分线上,写出了南明王朝的“武讧于外”,在李香君这条分线上,写出了南明王朝的“文嬉于内”。最后又写两人重逢后双双入道,点出国破家亡的史实。

孔尚任为了加强“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两者间的联系,还设计了“桃花扇”这一道具贯串始终。他在《凡例》中指出:

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

把桃花扇比作引导龙前行的明珠,即引导全剧发展的关键道具,情节由此徐徐展开。

桃花扇在剧中一共出现了八次,从赠扇、溅扇、题画、寄扇到撕扇,是侯、李的定情之物,见证两人爱情的全过程,同时又与政治斗争密切相关,是南明兴亡的见证:

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皆事之鄙焉者也。……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小识》)

在剧本结构上,《桃花扇》也作了创新,将第一出的副末开场改作试一出《先声》,在上半本的结尾与下半本的开头各加一出,最后又续一出。这样的格局是以往没有的,作者在《凡例》中说,这样“有始有卒,气足神完,且脱去离合悲欢之熟径”。

此外,《桃花扇》还打破了传奇以生旦大团圆为结局的传统形式。南明覆灭后,侯方域与李香君在栖霞山不期而遇,经张瑶星指点,两人毅然抛开儿女之情,分手入道。这样的悲剧结局,正契合了“兴亡之感”。

六、《桃花扇》的语言艺术

《桃花扇》的语言与其描写的剧情相应,具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是描写“离合之情”,秾丽而富有文采;一种是描写“兴亡之感”,悲愤苍凉。

《访翠》描写秦淮一带的美景、暖翠楼盒子会的盛况,《眠香》描写侯方域与李香君成亲时的欢乐场面,故曲词优美艳丽。如《眠香》李香君唱的【梁州令】曲:

楼台花颤,帘栊风抖,倚着雄姿英秀。春情无限,金钗肯与梳头。闲花添艳,野草生香,消得夫人做。今宵灯影纱红透,见惯司空也应羞,破题儿真难就。

而在《骂筵》出,同出于李香君之口,但语言悲愤激烈,如【五供养】曲:

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

最后《余韵》一出,通过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的说唱,总结了全剧的内容,强调“兴亡之感”的主题,最能体现《桃花扇》苍凉悲壮的语言风格。苏昆生叙述南明覆亡后重到南京所见到的情景,“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描绘了经过战火摧残后南京城的破败荒冷。孔尚任的好友顾彩对这套曲子赞赏不已:

读至卒章,见“板桥残照”“杨柳弯腰”之语,虽使柳七复生,犹将下拜。而谓千古以上,千古以下,有不拍案叫绝、慷慨起舞者哉!(《桃花扇序》)

《桃花扇》中的念白也独具特色。一般传奇因重抒情,略于叙事,故曲多白少。而《桃花扇》重叙事,“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抑扬铿锵,语句整练”(《凡例》),念之朗朗上口,声韵铿锵,具有音律之美。

另外,《桃花扇》的下场诗也与众不同。明清传奇的下场诗多采用集唐的形式,即从唐诗中截取与剧情相应的诗句。孔尚任则都是“原创”,“俱创为新诗,起则有端,收则有绪。著往饰归之义,仿佛可追也”(《凡例》),这也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

七、《桃花扇》的流传和影响

《桃花扇》反映了重大的社会现实,艺术感染力强,一经问世,就备受关注,戏班纷纷上演,“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本末》)。连康熙皇帝也听说,并派内侍来索要剧本。

当时在京城,演出《桃花扇》以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的家班金斗班为最胜。康熙三十八年(1699)元宵节,户部左侍郎迁左都御使李木庵邀请金斗班来家中演出《桃花扇》。次年四月,孔尚任被罢官后,李木庵在家中设宴,又请金斗班演《桃花扇》,“群公咸集”,孔尚任“独居上座”,“诸伶更番进觞”,邀请他品题,“座客啧啧指顾,颇有凌云之气”(《本末》)。此后,京城各家戏班争相搬演,“长安之演《桃花扇》,岁无虚日”,孔尚任在《本末》中就记载了当时寄园演出《桃花扇》的盛况。

《桃花扇》不仅在京城频繁上演,还流传到了外地。《本末》中记载,当时楚地容美(今湖北鹤峰)土司田舜年的家班曾演出《桃花扇》;康熙四十五年(1706),孔尚任去探望其好友恒山太守刘中柱,刘中柱也让家班演出《桃花扇》来招待他,连演两天,“缠绵尽致”。

《桃花扇》在民间则成为职业戏班常演剧目,清金埴《不下带编》载:

今勾栏部以《桃花扇》与《长生殿》并行,罕有不习洪、孔两家之传奇,三十余年矣。

近代以来,随着花部兴起,《桃花扇》除了在昆曲舞台上搬演外,还被改编成京剧、越剧、秦腔、湘剧、闽剧、粤剧、晋剧等地方戏。如著名京剧演员汪笑侬受当时民主革命和戏曲改良思潮的影响,改编了京剧《桃花扇》,还自己登台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欧阳予倩为了宣传抗日救国,也改编了京剧《桃花扇》,后在桂林期间,又改编为桂剧《桃花扇》。近代《桃花扇》的改编和演出,多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紧密联系,以《桃花扇》所描写的“南明兴亡”历史教训来感化民众、警醒民众。

新中国成立以后,《桃花扇》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欧阳予倩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时,将之改编为话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桃花扇》在戏曲舞台上以昆剧演出为主,除了经典折子戏外,多个院团改编演出了大戏,如北方昆曲剧院的《桃花扇》、上海昆剧团京昆合演的《桃花扇》、江苏昆剧院的昆剧《1699·桃花扇》等。

《桃花扇》现有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初刻本、清乾隆间西园刻本、清康熙间海陵沈氏刻本、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刻本、清听雨楼刻本、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兰雪堂刻本、清光绪间石印本、民国六年(1917)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民国刘世珩暖红室刊本等。此以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为底本校注整理,校正处径改,不出校记。原尚有梁溪梦鹤居士《桃花扇序》、田雯等人《题辞》、《考据》、《本末》、《纲领》等,今因篇幅所限,略去。注释力求简明,以便阅读;并辅以暖红室刊本绣像,以添读曲之乐。

俞为民
2023 年 12 月 YZdQXT6ZESQAC+dml9pUdGoVnzFgkqCumUNrdZAuloDrXTE6+bmS+Nd+f/uOGC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