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南庄北牟 高举旗帜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仁人志士,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首先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陈独秀在他创办的《新青年》刊物上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他号召性地指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与此同时,身在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也开始接触到了马列主义。1920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被发展为外埠会员。11月,王尽美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春,“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秘密成立。东方风来满眼春。此时,潍县籍的宋伯行、庄龙甲、牟鸿礼等先后来到济南,一缕不可阻挡的强劲春风,悄悄吹拂到了潍县这片古老的土地。

1921年7月,王尽美、邓恩铭作为山东代表,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随着中国革命新纪元的开始,潍县翻开了崭新的红色历史篇章。

潍县籍第一个中共党员

宋伯行,名孟宣,字伯行,以字行世。1892年生于潍县城里。宋姓家族原本为书香世家,远祖宋书升为清朝翰林,文名著于山东一带。至宋伯行父亲这一辈,已沦落为仅以中医维持生计的贫寒家庭。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入侵,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社会风云变幻。江河日下的家族兴衰经历,激发了青年宋伯行的实业救国意识。1911年,毕业于潍县县立高等小学堂后,宋伯行考入济南山东省立模范染织讲习所。毕业后被聘为济南民生工厂染织技师。从此,他离开家乡走上了革命道路。

1916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军,发动“二次革命”讨袁,任命居正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在山东举兵。宋伯行在苦闷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居正领导的讨袁队伍。5月4日,东北军主力乘火车从坊子赶往潍县攻打县城,迫使城中袁军弃城逃走。当年攻城主力八百余人,宋伯行即是八百讨袁志士之一。后来,孙中山过分乐观地估计了革命形势,他出于与北洋段祺瑞政府合作之目的,遣散了各地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也在潍县等地交出了枪支,由北洋政府和山东督军派人编遣。苦闷彷徨中,宋伯行毅然脱离部队,重新回到济南,寻找新的人生道路。

宋伯行回到济南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了惊涛骇浪的序幕。受王尽美等人影响,宋伯行接触到了共产主义真理。他脱下长衫,深入工人群众,在工厂中积极散播进步思想。1922年,宋伯行经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潍县籍的第一个中共党员。2月7日,震动全国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宋伯行在工厂里为工人罢工做后援,引起了资本家工厂主的不满和仇恨,将其开除出厂。几经辗转,宋伯行来到省立模范染织讲习所任教。

1925年,第一任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人王尽美因病休养,宋伯行担负起中共济南地执委负责人重任。他在学校一边教书,一边开展党的工作,后来还介绍潍县籍进步学生牟鸿礼等人入党,成为牟鸿礼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

5月,上海英租界当局残酷镇压工人运动,枪杀工人代表顾正红,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号召全国各地团结起来,迅速采取行动声援上海。宋伯行坚定执行中央指示,深入工人群众,演讲宣传,组织募捐,声援“五卅运动”。宋伯行在济南鲁丰纱厂成立起工会,同时还成立了工人俱乐部和工人夜校,他自任夜校教员,给工人讲解革命形势,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指出工人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源,宣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他充满信心地向工人群众宣讲说:“当你们看到带斧头、镰刀的红旗高举的时候,工人的工作就能实行八小时,工资也能提高了,生活也会改善了。”6月25日,鲁丰纱厂爆发了第一次罢工,向厂方提出“成立工会、建立夜校”等12项要求,迫使厂方答应。工人复工后,厂方资本家不甘于失败,悍然开除135名工人予以报复,激起了工人群众的极大愤慨。宋伯行与战友鲁伯峻迅即发动了第二次罢工,罢工声势浩大,3000余名工人走出车间,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强烈抗议厂方的报复行为,并再次为复工提出增加条件。工人代表们经过7天顽强斗争,迫使厂方接受了工人提出的条件,罢工取得胜利。

8月,中共山东地执委在潍县二十里堡师范讲习所召开各地党组织代表会议,宋伯行作为济南代表,回到家乡潍县参加了这次会议。是年冬,中央派员来鲁,重组中共山东地执委,宋伯行任地执委委员,成为山东党组织负责人之一。

1926年,宋伯行肩负使命,受中共山东地执委派遣,到益都县城东东圣水村,代表区执委领导益都、寿光、临淄、广饶、临朐、昌乐六县的党团组织。他风雨兼程,四方奔走,先后到昌乐、临朐、广饶等地,联系党团员,整顿和建立党的组织。10月,组建起中共益都地方执行委员会,宋伯行任书记,隶属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至1927年5月,中共益都地执委发展起城关、涝洼、圣水、东朱鹿、尧沟等16个村党支部,全县发展党员170余人。

1928年,益都地执委组织部部长杜华梓叛变,宋伯行获悉后,连夜召集地执委紧急会议,决定全部疏散,就地潜伏。会后,星夜赶往济南,向省委汇报杜华梓叛变情况。4月17日,依照变节投敌分子提供的黑名单,山东张宗昌反动军阀当局将其逮捕入狱。在押期间,宋伯行惨遭毒打,备受酷刑,他以坚定的共产党人气节,宁死不屈,始终保守着党的机密。

生命的最后时刻,宋伯行向狱警要来纸笔,挥毫疾书,记述了自己参加共产党,为革命而战,为革命而死的红色经历。他庄严地写道:“我是为主义而死的,死得有价值!”4月27日,宋伯行走向济南纬八路刑场。面对枪口,他拒绝刽子手为其蒙眼,端坐在刑椅上,从容就义。

第一行传播马列主义的脚印

1925年,迎着春天的阳光,一位年仅22岁的共产党员回到家乡潍县,第一行传播马列主义的脚印踏上了潍县的土地。在潍县的历史上,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春天。

庄龙甲 ,字鳞森,1903年出生于潍县庄家村一户贫苦家庭。由于家境贫寒,饱受剥削压迫,幼年时就形成了反抗封建制度的意识和见义勇为的性格。10岁入本村小学读书,14岁以优异成绩考入二十里堡毓华高等小学。他勤奋好学,天资聪颖,在同学中有“神算龙甲”之称,老师评价他的作文“不是一般的第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潍县青年学生掀起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和抵制日货的高潮。正是在这次运动中,庄龙甲萌发了救国救民的念头,奠定了走上革命道路的思想。1921年,苦于寻找真理的庄龙甲央求家人让他出去求学。父母为其热情所感动,典卖家中3亩土地作为学费,庄龙甲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此时的“一师”已发展成为齐鲁大地红色革命的策源地,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已从南湖红船归来,在山东建立起了基层党组织,红色火种正在逐渐蔓延开来。

马列主义洗礼着年轻的庄龙甲,他很快认识到,革命才是中国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唯一道路,只有共产党才是劳苦大众的希望。1923年,庄龙甲在激扬的革命热情中,经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不久,又依照中共三大决定,以个人名义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次年,中共一师党支部成立,庄龙甲被选为支部书记,成为王尽美革命工作的“左右手”。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权问题,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关系的新政策,通过了《对于农民问题之议决案》等决议。会议要求,在同国民党的合作关系中,“不放弃在国民党中的斗争,要在国民党中公开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要求国民党保护工农利益,要使工农有自己强固的组织”。《对于农民问题之议决案》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

肩负着新的使命和任务,1925年春,尚未毕业的庄龙甲受党组织派遣,以“国民党省党部特派员”身份回到潍县,开辟党的工作。庄龙甲没有辜负党组织的期望,他随时随地、深入浅出地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拜师访友为名,将《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散发到文华、文美等教会学校。一次,他与小学同学经过县城东关沙滩,见一伙教徒在搭棚传教,便当即指着说:“他们前边为帝国主义歌功颂德,后边洋鬼子就用大炮来轰我们。他们和洋鬼子是一丘之貉!”他甚至为引导一个同学起来革命,不惜徒步跋涉六七十里……随着庄龙甲返回家乡,马列主义也传播到了潍县,并在白浪河两岸工农大众的思想土壤里落地生根,萌芽成长。

南庄北牟,建立第一个党支部

马克思在论述无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时曾指出:无产阶级政党“不应当成为某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尾巴,而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它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治。”诚如马克思所论述,马列主义一经来到潍县,就迅速发展着自己的政党组织。

回到家乡不久,庄龙甲便利用与国民党合作的有利条件,发展南屯村小学教员田化宽 、田智恪 成为党员,又介绍本村贫苦农民庄禄海 入党。1925年2月,中共潍县支部在他的家乡庄家村成立,这是潍县的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庄龙甲任支部书记,直属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支部成立后,庄龙甲又介绍在县城东关小学任教的王全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全斌是茂子庄人,也是潍县早期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之一。1925年秋,他在担任二十里堡车站附近的毓华小学校长后,利用这一影响,与庄龙甲一起在坊子、二十里堡和附近的学校师生中积极宣传革命理论,扩大党的组织,先后又发展了工人牟光仪、进步学生邱传贤 等成为中共党员。

潍县支部成立后,即担负起了红色革命的历史重任,领导了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29日,潍县各界在二十里堡车站召开追悼大会。毓华小学反动校长刘剑华极力压制,不准校内师生与会,进步师生冲破管制,越墙走向会场。事后,刘剑华恼羞成怒,开除与会学生吴宝谋,引起全校强烈不满。抓住这一机会,潍县支部决定发动学生罢课,搬掉刘剑华这块革命的绊脚石,打开全县反封建的革命局面。庄龙甲与在校国民党左派教师郭伯民公开揭露刘“克扣经费贪污自肥”的肮脏行径,强烈要求为被开除学生复课。4月某日,进步师生集会在刘的办公室前,高呼“刘剑华滚出学校去”“不准开除学生”“我们要民主”等口号。刘迫于压力,从校中逃走。

逃出学校后,刘剑华不甘心失败,依靠教育当局为后台,再次回到学校,变本加厉,疯狂报复,一举开除了邱传贤等8名学生,并将教师郭伯民 解聘。在潍县支部的组织下,全校罢课抗议,坚持长达一周之久,最终迫使教育当局撤掉了刘的校长职务,被开除师生入校复课,党员王全斌担任了校长。自此,学校成为潍县支部的重要活动点。

1925年3月,潍县支部在南屯村组织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选举农民田欣农 任会长。南屯是个佃户村,一经发动,贫苦农民即踊跃加入,悉数成为会员。在“打倒贪官污吏”“反对苛捐杂税”“穷人要吃饭”等口号声中,当年秋天,村民风卷残云,抢收了佃东地里收获在即的粮食。“抢坡斗争”发生后,山东全省震动,反动军阀政府督办张宗昌咬牙切齿,曾扬言要“血洗南屯庄”。

潍县支部成立的同一年,牟鸿礼 、牟铭勋 在济南经宋伯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牟鸿礼二人毕业回到潍北家乡,开始了潍北党组织的创建。

牟鸿礼,生于1906年,潍县北乡牟家院村人。1924年,牟鸿礼与同村人牟铭勋一起赴济南山东省立工业染织讲习所求学,1926年夏毕业回乡,担负起了开辟潍县北乡党的工作的重任。不久,他们发展小庄子村的小学同学耿梅村加入共产党,并于当年夏天成立了中共潍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牟家院支部。牟鸿礼以中共潍县地执委委员身份兼任支部书记,牟铭勋、耿梅村任支部委员。

随后,三人支部以开办织毛巾、带子的小工厂为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活动,扩大党的组织。从牟家院支部成立开始,红色火种迅速在潍北大地上燃烧起来,至1927年,潍北地区已经有河南、阙庄、小庄子等多个党的支部组织。这些由牟鸿礼领导创建起来的党组织与潍南庄龙甲领导创建的党组织遥相呼应,他们工作上密切配合,行动上相互协调,影响力大大增强,被时人誉为“南庄北牟”。

齐鲁大地上第一个县级党组织

1926年1月,距离庄龙甲建立第一个党支部仅过了一个年头,潍县党团员已发展到200余人,其中党员近100人。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中共山东地执委委员、共青团青岛地委书记关向应来 到潍县。在庄龙甲陪同下,关向应视察了潍县的党团工作,并代表省地执委给潍县党、团的发展作了指示。关向应离潍后,庄龙甲召开了潍县南、北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开始形成了党在潍县的统一领导。

1926年4月上旬,山东地执委再次派执委委员丁君羊到潍县,在县城东郊黄菜楼主持召开潍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此次共到会50余人,这些代表着潍县劳苦大众的先进分子,高举着人类最先进阶级的旗帜,在那里进行了走上政治舞台的预演。会后,丁君羊还特别与庄龙甲等人研究了潍县党统一领导的问题。

前后两次会议,推动着潍县党组织走向更高的境界,也呼唤着全县统一党组织的产生。

1926年6月,中共潍县第一次代表会议在城南茂子庄王全斌家的场院屋召开。王全斌出身富裕家庭,是庄龙甲回到潍县后最早发展的党员之一,当天到他家场院屋开会的党员代表共20余人。这20余名潍县红色革命的砥柱中坚,面对党的旗帜,产生了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庄龙甲、牟鸿礼、张同俊 、扈梅村 当选为执行委员,王全斌当选为候补执行委员。地执委机关秘密设在县城东关南大街王全斌家中。10月,潍县地执委改组,胡殿武担任组织委员,王全斌担任宣传委员,郭家瑞 负责团的工作。潍县地执委是中共山东地方党史上的第一个县级党组织,她高举着红色的旗帜,辉映着齐鲁大地。

不久,潍县地执委就组织成立了东曹庄、西曹庄、茂子庄、小庄子、坊子铁路等支部。1927年春,又建立了辛庄支部、文美中学支部。还依照山东地执委指示,派党员傅乃武 等去地处益都、寿光、昌乐三县交界处的尧沟镇开辟工作,发展党员,成立了尧沟支部。至11月,潍县地执委有7个支部,党员111人。其中,工人支部1个,农民支部6个;工人党员21人,农民党员67人,知识分子党员16人,其他职业党员7人。

1927年冬,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定章程决案》的规定,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改称“中共潍县委员会”,隶属中共山东省委。并成立了城北、城南、城西南、城东南4个区委,分别由牟鸿礼、马宣元 、王全斌、田化宽兼任书记。

掀起潍县第一次革命高潮

中共潍县地执委成立后,掀起了潍县红色革命的第一次高潮,学潮运动、农会斗争此起彼伏,沉重打击着帝国主义、军阀政府、封建地主阶级等反动势力。

文华、文美中学是当时潍县的主要学校,聚集着来自附近10个县的大批青年学生。这是美国教会在潍县办起的两所学校,入侵者的文化侵略行为在学生中引起的自觉反抗意识由来已久,地执委利用各种渠道,在校内发展起了团员队伍。文华中学有王全武等20多名团员,文美中学也有孙肇修等团员10余人。孙肇修是山东寿光人,即后来的党内著名女革命家陈少敏 ,被毛泽东称赞为“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她在潍县加入了共青团,从此走上了红色革命人生道路。1927年春,文华文美支部成立,牟秀珍任支部书记。9月,潍县地执委在文美中学发动了驱走美国人校长李恩惠的罢课斗争。

文美中学是一所女子中学,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更加猖獗的潍县国民党右派与美国传教士勾结在一起,对进步学生进行严密监视,侮辱性校规密如织网,如不准接触男生、不准阅读进步书刊、学生必须做礼拜等。学生对此非常气愤。党团员带领学生提出“读书自由,出入自由,看报自由,通信自由”,并选派代表与校方严正交涉。以美国人校长李恩惠为首的校方拒不答应,公然宣布开除带头斗争的董爱莲 、牟秀珍等人。斗争怒火,一触即发,学生走出课堂,高呼“不恢复董爱莲、牟秀珍学籍决不复课”的口号。人涌如潮,包围了牧师宿舍、校长办公室,罢课迅速掀起高潮。党支部及时派人向县地执委进行了汇报。第二天,学校支部按照地执委书记庄龙甲的指示,公开宣布罢课真相,成立了以孙肇修等党团员为骨干的罢课指挥部,坚持罢课,坚决要求不准开除董爱莲、牟秀珍,不达目的,决不复课。校方恼羞成怒,扬言要去县衙搬来武装力量镇压。罢课学生气愤难忍,高呼着“打倒洋奴”“给我自由”等口号,痛打了反动教师刘克清和美国牧师。在强大斗争势力面前,李恩惠只得宣布学校停办,灰溜溜回到了美国。

1927年春节前后,潍县县委组织文华、文美中学团员去农村向农民介绍南方各省农民运动的情况。当年春天,地执委委员王全斌出资在潍南辛庄建起三间草房,成立“平民夜校”,由此,潍县党组织发动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发展起来。农民协会一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农村“打倒土豪列绅”“反对苛捐杂税”等标语口号到处张贴,甚至贴到了县衙门口。

1928年6月,潍县县委利用青黄不接的时机,组织了潍县南乡农民抢坡抗租斗争。西南乡在区委书记王全斌发动下,辛庄、夏坡、狼埠、西北董、大寨等10余个村庄成立了农民抢粮队,王全斌亲自带领着身背口袋、手持木棍的农民500余人,先将军埠口二地主场上未晒干的小麦一抢而光,又连夜抢分了二甲王村二地主的小麦。抢粮中,王全斌持枪警告地主:“如敢指名告发,砸死勿论!”在抢坡风暴带动下,区委书记马宣元发动东、西曹庄两村的佃户,向寒亭镇地主于振铎开展了减租斗争,迫使地主将原来七成地租减为六成。抢坡抗租斗争胜利后,贫苦农民扬眉吐气,地主反动气焰大为收敛。

“农运”先驱胡殿武

胡殿武,潍县城南茂子庄人,1907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境穷苦,12岁才到本村小学读书,四年后升入二十里堡毓华小学,毕业后任本村小学教员。教学期间,因校友关系结识庄龙甲。庄龙甲时常给他送来《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籍,有时与他彻夜长谈,胡殿武革命觉悟很快提高。1925年8月,由庄龙甲介绍加入国民党。1926年3月,受国民党潍县临时党部派遣,赴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为第六期学员,学习期间,聆听了毛泽东、肖楚女、李立三等著名革命家的讲课。他还到革命家彭湃创办的海丰县农会进行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站起来的农民把几千年的封建政权打得落花流水,更加坚定了他献身共产主义的理想。1926年8月,经同期山东学员冀三纲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9月,胡殿武结业回到潍县,中共潍县地执委改组,他担任组织委员,并负责“农运”工作。他以卖文具为掩护,走村串乡宣传革命道理,秘密联络党员,把农会组织的理论知识送到农民的炕头上,成为贫苦老百姓的贴心人。不到一年,在他分管的工作区域内,就建立起了7个村的党支部,发展农民党员10余人。其中,由他和何凤鸣 介绍入党的马宣元,1929年后担任了中共潍县县委书记。

1927年,庄龙甲病重期间,胡殿武协助庄龙甲担负起地执委大量工作。他餐风宿露,日夜奔走。农民的凉炕头,村头的柴草垛就是他住宿的地方,农民家的糠菜团子就是他的家常便饭。在艰难的环境里,胡殿武组建起了南流、东曹庄、段尔庄、葛家、营子、河南头等村的农协组织。他把农民闹革命的道理编成浅显易懂的歌谣在农民中传唱。他还趁农民赶集、缴粮的机会,把革命标语带进乡公所,贴到敌人的眼皮底下。

7月的一天深夜,胡殿武从外村开会回家,正遇到敌人在村中抓人,他只得隐蔽在村外的高粱地里。7月的天气又闷又热,天亮时才得以悄悄回到家中,干渴难耐的他,一口气喝下半桶凉水,由此一病不起。29日,胡殿武与世长辞,年仅20岁。

胡殿武走了,留下的是党内同志和农民群众的深深怀念。离世许久以后,他编写的一首歌谣还在农民协会组织中一遍遍被传唱:

春天里来天气暖,

地主豪绅多悠闲。

吃喝玩乐享清福,

哎咳哟,

贫苦农民受熬煎。

秋后场上五谷登,

汗水换来好收成。

地主老财收了租,

哎咳哟,

竹篮打水一场空。

地主豪绅心太狠,

剥削压榨咱农民。

不受压迫不受苦,

哎咳哟,

抱起团来闹翻身。

建立党领导的第一支武装力量

正当潍县红色革命轰轰烈烈向前发展的时候,历史的潮流却急转直下。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突然疯狂袭击捕杀共产党员,发动了反革命政变。4月18日,蒋发表“定都宣言”,与武汉国民政府分裂,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当天,即组织起“清党委员会”,大肆枪杀共产党人。7月,武汉汪精卫政府亦暴露出反革命真面目,妄图消灭共产党人点燃的革命烈火。他与蒋介石政权沆瀣一气,史称“宁汉合流”。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号召全国党组织建立武装力量,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这就是中共历史上著名的“八七会议”。

潍县面临的局势同样危急。1927年6月,国共合作开始分裂,国民党右派分子在二十里堡县立师范讲习所召开会议,密商反共事宜,以各区代表联席会议名义,取代包括共产党跨党党员在内的原潍县国民党县党部的权力。10月,国民党右派分子张耘南 从南京接受反共任务返回潍县,迫不及待地在寒亭召集国民党代表大会,组成县党部,以共产党为主要打击对象,并开始了暗杀共产党员的行动。潍县共产党人同全国一样,处在了既要同封建军阀势力斗争,又要迎击国民党右派的严峻局面里。一场更严峻的考验在等待着他们。

1927年的一个冬夜,庄龙甲与30余名党员集合在城郊乐道院附近的养正小学一间教室里,中共山东省委派来丁君羊和刘子久,向县委传达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并带来省委“要急速进行武装”的指示。与会人员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县委当即决定:筹集枪支,建立武装,拿起枪与反动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会后不久,潍县党组织领导的第一支武装力量——潍县县委特工组在庄龙甲家中成立。主要的武器是大刀长矛,最初的枪支只有庄龙甲从同学处借来的手枪一支、王全斌动员家庭出资200块银元购买的手枪两支,以及牟鸿礼举债120块银元买来的一支匣枪。

时间是如此刻不容缓,道路又是这样艰难漫长。庄龙甲为借这支手枪,费尽周折。王全斌的200块大洋,卖掉了家里的几亩土地。而牟鸿礼借下的120块大洋,却成了一家人永远还不起的债务。后来弟兄分家,债务全落在了牟鸿礼名下。牟鸿礼离开潍县后,债主仍屡屡上门催逼,留在家乡的妻子不得不替夫还债,一个小脚女人竟深夜到盐滩背来私盐贩卖……

此后,特工组的王永庆、王兆恭 、成希荣 等人,舍生忘死,先白手夺取望留大集上的“压集”警察两支匣枪,再夺取潍县税务队长的匣枪一支和子弹两排,又瞅准机会,截获溃退来潍的浙江军阀残部的大枪30余支。有了40余支枪后,特工组发展成为“赤卫队”,队员也很快发展到300余人。王永庆、王兆恭先后任队长。

真正的斗争开始了。

潍县大柳树村位于潍县、昌乐县交界处,是县西南乡最大的村庄。潍县望留“税局子”里的税役一贯欺行霸市,敲诈百姓,群众早已恨之入骨。为扩大党的影响,发动群众的武装斗争,县委决定先砸望留税局,再砸双杨店、治浑街税局,将大柳树村收税点列为第一个打击目标。

三月初一是大柳树村赶山会的日子,庄龙甲、王全斌带领农民党员,王永庆、王兆恭带领赤卫队员50余名,随同赶会群众进入了村中,他们携带斧头、镰刀、枪支等埋伏在收税桌附近。时近中午,王兆恭走近税桌,突然把桌上的茶壶摔在地上发出了战斗信号。埋伏在四围的赤卫队员蜂拥而上,抡起斧头、扁担,雨点般向税役打去,瞬间,6名税役全被打倒,“打倒贪官污吏”“反对苛捐杂税”的口号也顿时响成一片。趁集市大乱,赤卫队员散发了《告农民兄弟书》传单,宣称砸税局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行动。

砸税局取得的胜利如一声春雷,一时震动了潍县、昌乐、安丘三县。

与此同时,一场更大的武装斗争在秘密酝酿。

1928年春,潍县县委先在西南乡以红枪会名义组织起一支农民武装。县委书记庄龙甲亲自“脱下长衫,到绿林中去交朋友”,联络“绿林英雄”韩二虎部的教育整编;樊家庄党支部与杂牌队伍营长王松龄形成密约,县委命令一到,他即率部起义;西南片党员王治经 、成希荣打入杂牌队伍做“兵运”工作,已顺利“策反”部分士兵……

7月中旬,县委暴动行动方案制定完成,派人去省委汇报,一经批准,即于大柳树村集合各方面力量举行武装暴动。县委还对暴动的组织机构、时间、地点以及失利时队伍的去向等问题作了详细研究,制定了暴动行动方案。由于党内部分同志的急躁冒进情绪,7月20日,中共潍县西南区委书记王治经未接县委指示,集结了百余人提前仓促起义。起义队伍遭到地主武装二区保卫团和国民党第七旅李朝英部的联合袭击,前来配合暴动的王松龄部被包围缴械,48人被捕,14人被杀,暴动惨遭失败,造成重大损失。

大柳树暴动失败后,潍县共产党人并没有放下枪。1928年麦收前,县委以“潍县农民革命会”的名义发表了《为抢粮食事告农民兄弟书》,文中呼吁:“我们能够不吃饭吗?不吃饭只有饿死。还是赶快起来抢,才是唯一的办法。我们没有吃,没有喝,是我们不下苦力、好吃懒做所致吗?绝对不是!完全是地主豪绅资产阶级剥削吸吮的结果。我们能坐着饿死吗……穷兄弟们起来,实行抢粮食!”在《告农民兄弟书》的声浪中,王全斌等共产党员拿起枪为农民撑腰壮胆,组织起了汹涌如潮的抢坡抗租农民队伍。

钢铁战士王全斌

王全斌,又名王佑文,潍县茂子庄(今奎文区二十里堡街道)人,1900年3月出生在一个富有家庭。少年时就秉性豪爽刚强,1916年,年仅16岁的王全斌投笔从戎,参加讨袁斗争。1920年考入山东工业专门学校学习,1924年毕业返回家乡担任教员。1925年经庄龙甲介绍加入党组织,成为潍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王全斌入党后,慷慨担当,毁家纾难,带动全家走上红色革命道路。1926年,中共潍县地执委成立,王全斌担任县委委员,地执委机关秘密驻其家中。1927年,王全斌动员家庭拿出200块银元购买手枪两支,帮助县委建立武装力量“赤卫队”,并亲手处决了国民党右派分子、反共急先锋王全干。

1928年7月大柳树武装暴动失败后,敌人更加疯狂地捕杀共产党员,查封王全斌全家,通缉王全斌本人。在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中,王全斌受上级党组织派遣秘密前往高密县委担任书记,10月发起了闻名全省的“潍河暴动”。4日晚,王全斌和山东省委巡视员刘俊才等人带领80余名武装暴动人员,土枪、土炮齐发,一夜间攻克当地大村曹家郭庄,烧毁地主房屋一处,缴获手枪5支,在村中建立起“贫民会”办公机构,全村一时响起了“建立苏维埃”的口号。暴动持续了一个多月,成为潍河沿岸对敌斗争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武装暴动。

1928年12月2日,王全斌在济南参加完省委会议返回高密的火车上,被国民党特务宋法玉认出,不幸落入敌手,被秘密关押进了国民党潍县公安局。面对敌人的重刑,王全斌宁死不屈,历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累累罪行。敌人气急败坏,残忍地将他的耳朵割下。王全斌忍着剧痛,高呼“打倒土豪劣绅”,匪徒又割掉了他的舌头,逼迫王全斌写出共产党员的名单。王全斌用手蘸血大书:“共产党好,能救国救民!”惨无人道的刽子手竟连续砍下了王全斌的双手双脚,王全斌大义凛然,仍用一双眼睛怒视着审讯他的反动公安局局长李朝英,直至双眼被挖出。

1929年1月9日夜,王全斌在潍县城里荷花湾畔英勇就义,年仅29岁。王全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鼓舞着革命者,他被党内同志誉为“钢铁战士”。

红色诗人张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潍县县委高举旗帜,坚持斗争,吸收各方面进步人士加入党组织。从这支党员队伍里,走出了一位红色诗人,他如一颗耀眼晨星,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中熠熠生辉。他就是曾一度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的红色文化战士张眺。

张眺又名张星芝,字鹤眺,笔名耶林,潍县寒亭镇人。1901年生于寒亭村一个书香家庭。张眺上小学高年级时父亲去世,家境败落,使他进一步认识到贫富悬殊的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小小年纪就写下一首“汉乐府”体诗歌:

东邻富家儿,

遇我巷之曲。

顾我嗤然笑,

阔步夸彩服。

岂知吾生甘黎藿,

不乐衣锦厌粱肉。

由于家境败落,刚及成年的张眺即四方奔走,独立谋生,寻找人生出路。中学毕业后,在本镇担任寒亭高等小学校长,因提倡白话文,受到封建守旧势力排斥,愤然辞职,先投奔在东北的五哥张岱芝,在黑龙江呼兰县任小学教师,后又辗转青岛开办个人画室,皆不满于黑暗的社会现实,思想苦闷彷徨。1927年,任教于潍县文华中学,结识共产党员张同俊,成为朋友,彻夜长谈,张眺很快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后经张同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张眺积极宣传革命理论,鼓励学生投奔南方革命政府,参加北伐运动。

1927年10月,潍县国共两党彻底分裂,在恶化的斗争环境中,张眺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28年,他只身赴上海寻找党组织未果,遂投考了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张晀初心不改。他带领刘风斯、李可染等进步青年成立进步文艺团体,宣传革命思想,遭到反动当局逮捕,押进浙江省陆军第一监狱。后经校长林风眠多方奔走,最终以“查无实据”释放。出狱后,张眺随即赴上海,继续寻找党组织。1930年4月,终于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化名耶林。1932年7月,他接替冯雪峰担任“左联”党团书记,成为“左联”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1932年冬天,张眺接到作家楼适夷、冯雪峰送来的党组织通知,反动派预谋对其暗杀,让他立即转移去赣东北苏区。1933年,闽浙赣苏区举行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张眺与方志敏等12名同志被选为主席团成员,担任苏区文化教育部部长,兼任共产主义学校校长。这年秋天,闽浙赣苏区肃反扩大化,张眺被诬陷为“AB团”成员,在江西横峰县葛原镇遇害。

年仅32岁的张眺走了,他以红色传奇的一生,为潍县共产党人的历史留下了一缕血色光辉。

第一任县委书记壮烈牺牲

大柳树暴动失败后,形势急剧恶化,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屠杀共产党人。此时庄龙甲积劳成疾,肺病加重,以致咳血。1928年8月他接受县委决定,秘密转移到安丘杞城村党组织联络点傅锡泽 药房休养治疗。在养病期间,只要病情稍好,庄龙甲即拖着病弱的身体,走村串户为革命奔忙。同志们有时去探望他,他打起精神仔细询问工作斗争情况,和大家一起分析形势,指出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地方。探望的同志劝他多休息,他却笑着对同志们说:“干一天少一天,趁还没有躺下,我就得争取多干一点,等到闭上眼睛,想干也捞不着干了。”

10月初的一天,牟鸿礼、刘浩 、耿梅村三人又去看望他,大家一起讨论了潍县的革命形势,庄龙甲分析说:“看来潍南的形势越来越会恶化,党的工作(中心)应该转移到潍北去了。”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最后的诀别。

10月10日,庄龙甲下村回到傅锡泽药房,突然闯进三个人,他随即遭到逮捕,被押送到国民党潍县南流区保卫团。敌人对他施以惨无人道的刑罚,用细绳拴住他的两个拇指吊在梁上。在敌人的酷刑面前,庄龙甲毫无惧色,他响亮地向审问他的敌人宣告:共产党人不怕死!怕死就不是共产党!

12日是南流大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利用人多的机会制造震慑,将庄龙甲押赴刑场杀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厉声怒斥刽子手:“今天你们杀了我一个,明天会有千百万的人站起来杀你们!你们的日子不会太长久了,人民革命的烈火一定要把你们这些反动派彻底埋葬!”他高喊着“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年仅25岁。敌人将庄龙甲残忍杀害后,将他的头颅挂在潍县东关南门外城墙上示众多日。

消息传来,为弄清真实情况,县委委员牟鸿礼化装成小商贩,秘密去了南流。了解清楚后,他连夜赶到庄家村,召开党员秘密会议。他实在不忍心把噩耗直接告诉同志们,遂在离开庄家村时,在一张烟盒纸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藏头诗:

老子英雄儿好汉,

庄稼不收年年盼。

死而复生精神存,

在与不在何必言。

南北东西人知晓,

流芳百世万古传。

牟鸿礼含悲忍泪,以这样一种方式向同志们沉痛宣告:“老庄死在南流。”

此前,因庄龙甲病重无法正常工作,潍县县委改组为“临时县委”,张洛书 任县临委书记,任玉书 任组织委员,高升任青年委员,耿梅村任军事委员兼宣传委员,牟鸿礼任委员,隶属中共山东省委。临委机关设于东曹庄单作亭小铺党员联络点。

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志的尸体,潍县共产党人又前行在为理想献身的道路上。1928年10月底,中共山东省委安排牟鸿礼对潍县临委进行改组。牟鸿礼接到上级指示,立即在东曹庄召开会议,将中共潍县临时委员会改组为中共潍县特支,隶属中共山东省委。

此后,经过他们一个月的努力,到11月底,陆续恢复了13个党支部,其中包括西南乡2个支部、东南乡2个支部、南乡4个支部、北乡2个支部、坊子铁路1个支部,还有安丘县农村2个支部,共计76名党员。 KqfhdTEjt3rMvP67zZFsS2L5hdsfuTqAENcJwrLnMlS5Ba3UnP98fAUJdZSiwa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