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红色”,记忆充满着美好。因为记忆中飘扬着一面鲜血染红的旗帜,与其说是美好,毋宁说是悲壮。1941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潍北抗日根据地屹立在了渤海莱州湾南岸的土地上。9月,潍县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权——潍县五区区公所在这里成立,绽放开了人民胜利的希望花蕾。历史告诉后来人,她产生在日本侵略军残酷的扫荡蚕食之中,她面对着日伪顽罪恶的枪弹横飞傲然挺立,她让朝潮夕落的渤海湾永远记忆着,潍北的土地上经历了一段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1940年下半年,与中华民族大地同步,潍北进入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占据了县城和坊子、寒亭、固堤、高里等重要集镇的日本侵略军疯狂地进行“扫荡清乡”,实行烧光、抢光、杀光“三光”政策,并成立起日伪汉奸政权,盘踞全县。再加放弃南京、逃往重庆的蒋介石反动集团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特务集团和日伪顽反动武装更加疯狂地捕杀共产党员,斗争形势严重恶化。胶东区党委派巡视团到昌潍地区巡视工作后,决定调整重建潍县县委。1941年1月,胶东区委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潍北入党的邢明回到潍县,在县境北部的西利渔村成立新一任县委,邢明 任县委书记。1942年3月,邢明调回胶东区西海地委,姜克林代理书记,8月,潍县县委改属中共清河区委。10月,根据清河区党委指示,地处潍县北部的四区、五区与寿光县九、十两区合并成立寿潍县,潍县其余地区改为潍南县,潍县撤销。12月,寿潍、潍南县委分别成立。清东地委组织部部长程雨村 兼任寿潍县委书记。寿潍县委在潍北领导抗日战争,长达3年之久,巩固和扩大了潍北抗日根据地,在与日伪顽反动势力的激烈顽强的斗争中,创建了共产党领导下潍北解放区。高烽 任潍南县委书记,牟汉华任副书记,县委机关驻潍南县东曹庄,1944年3月,潍南县委改属中共渤海区第五地委。5月,寿潍县委与昌邑县委合并,成立昌潍县委,上属中共渤海区第五地委,刁一民 任县委书记。11月,何凤池接任书记。
1945年6月,渤海区党委决定:昌潍县委撤销,恢复成立昌邑、潍县两县县委。潍县县委在县北乡周家官庄村成立。毕澄华 任书记,张临五 任副书记,王农 、罗平 、刘荣光等人任委员。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最后的一任潍县县委,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潍北解放区已扩大到原潍县的四区、五区南部村庄,占据了县城以北的大部分区域,成为鲁中平原上抗日斗争的坚强基石。
1941年1月,邢明任书记的新一任中共潍县县委在县境北部的西利渔村成立,同时,胶东区党委通知,潍县县委在南部的秘密工作停止活动,县委同志另行安排。
新一任县委成立后,即申请上级党委批准,调回1940年编入昌邑县大队三连的部分潍县抗日武装青年,成立县委领导下的潍县县大队,队员58人,暂编为一个连,邢明任大队政委。很快,这支武装力量打开了根据地创建的局面,6月,活动范围向南推进到大湾口、蔡家栏子村一带。
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引起了日伪顽反动势力的极大惶恐与仇恨。1941年5月,驻大湾口村的国民党张景月部二十八团二营暂时撤离,这时胶东军区交通营路过昌潍,他们兵强马壮,装备整齐,给潍北军民以很大鼓舞。邢明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带领潍县大队一中队及部分县机关人员,在昌邑县大队林瑞五大队长和协理员刘向之率领的二连大力支援并统一指挥下,于夜间进驻了大湾口。该村当时是二十八团在潍北控制的要点,于是立即作了战斗准备和部署:以昌邑县大队二连防守该村的主要方向西面和南面,潍县大队一中队防守该村的东面和北面。早饭后,潍县机关同志即召集群众大会,讲述当前形势,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罪行。大会开始不久,二十八团二营即从南、西、东三面向大湾口包围进攻,而以南面、西面为主,昌邑县大队二连和潍县大队一中队几次打退敌军的冲锋,一时形成对峙状态。敌人进攻失利,随即向其团长徐向午求援。午后,徐向午带其一营前来参战,由于兵力多,火力强,冲锋更加猛烈,情况十分紧张。林瑞五大队长立即派骑兵出北门去昌邑河东调一连前来增援,同时号召全体干战顽强坚守,激战到黄昏,在西门打垮敌人最后一次冲锋后,二十八团即暂停进攻,昌、潍两大队因力量悬殊和弹药消耗过大,天黑后也主动撤出。待一连赶到利渔村,途中接到大队长安全撤出大湾口返回原防的命令,即东返原地。大队部和二连亦返回昌邑。为预防敌人报复,邢明带领潍县大队一中队和部分机关同志转移到寿光县九区榆树园子村休息一天,第二天去了牛头镇,受到清东独立团的热情接待和慰问,经过补充和几天休整,又重返潍北,坚持斗争。
9月,为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县委连续三次发动较大规模的对敌宣传攻势,编印了大量传单,在全县各处散发、张贴,有力地震慑了敌人,扩大了党的影响,在潍北央子、固堤场、西利渔等村建立起民兵、农救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同时,胶东西海军区调来招远县一个连的兵力,编入潍县县大队,增加了根据地的武装力量。至此,根据地初成规模,成立起潍县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权组织——潍县五区区公所。
1942年3月,邢明奉命调回胶东,姜克林代理县委书记。新成立的潍县县委和此后的寿潍县委继续领导着潍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正当根据地在艰难困苦中蓬勃发展时,1938年弃城南逃的国民党县长厉文礼所部武装叛国投敌,改编为汉奸队伍“鲁东和平建国军”,返回潍北,为虎作伥,安置据点,与根据地军民争夺控制区域。为此,1943年夏天,清东军分区和潍县县大队发起了激烈的夏季攻势,内部称“讨厉战役”,先后拔掉厉部据点十余个。7月,发起蔡家栏子攻坚战,清东独立团在潍县大队(寿潍县委成立后,仍称“潍县大队”)一、二中队的配合下,与敌激战一夜,厉部驻此村的三支队四营伪军几近全部被俘,攻克了这个厉伪设在潍北最大的据点,根据地乘势扩大到了国民党政府五区区公所驻地固堤镇以北大片区域。9月,寿潍县行政委员会(亦称“寿潍县政府”)在潍北报庄子村成立,石磊 任主任,举起了根据地土地上抗日民主政权的旗帜。
邢明,原名邢京东,曾用名邢惠卿、马迁,1901年11月生于潍县坫后村。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邢明于1941年1月至1942年3月任中共潍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他不辱使命,光荣地完成了上级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1940年10月前,邢明在胶东区工作。1937年12月24日,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胶东抗日起义——天福山起义,成立了山东抗日第三军;1938年2月12日,参加了著名的“雷神庙战斗”,打响了胶东抗日第一枪。1940年10月,正当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难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疯狂进行“三光”政策。胶东区党委派巡视团到昌潍巡视工作,随后,调整了昌潍地区党的领导机构,并安排邢明到昌潍工作。邢明来潍后,先住在与潍县相邻的昌北瓦城村。他夜以继日开展工作,寻找党员,组建党组织。1941年1月底,在潍县北部西利渔村一名党员家中,宣布成立了由邢明、王建中 、高松溪、姜克林 、牟梅生 、牟汉华组成的潍县县委领导机构,邢明任县委书记。刚成立的潍县县委一切活动都在“地下”进行,所有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同年春,邢明在潍县北部秘密发动一批党员和进步青年参加抗日武装。这支队伍在大泽山地区配备了枪支,正式编为昌潍游击大队第三中队,暂时在昌邑北部活动。后来根据抗日形势需要,潍县县委将该中队调回潍县,正式建立潍县县大队,共58人,邢明兼任县大队政委。从此,县大队在潍北的东利渔、西利渔、央子、固堤场等村一带活动,与日、伪、顽等进行着艰苦的武装斗争。
1941年6月,国民党顽固派将张景月部二十八团400余人向驻大湾口村的潍县县大队发起进攻,企图将刚刚成立的潍县县大队一举消灭。当时,昌邑县大队二中队也驻在大湾口村,我方共100余人。面对强敌,邢明果断指挥两县武装力量与敌人展开斗争,战士们毫不畏惧,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当晚,胶东五旅交通营的一个连恰好经过此地,也参加了战斗,双方配合,实力大增。第二天,县大队利用有利地形,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战斗打了一天一夜,敌人死伤100余人,余者狼狈撤回。从此,潍县县大队在潍北地区站稳了脚跟,潍北抗日根据地逐渐形成。为进一步巩固潍北根据地,9月,邢明请求胶东西海军分区从招远县独立营调来一个连充实潍县县大队。县大队得到充实后,各方面逐渐走向了正轨。
那一时期,邢明领导下的潍县县大队还担负起了保卫“渤海走廊”的光荣使命。敌人为了包围和蚕食我潍北根据地,截断“渤海走廊”,除了企图在大湾口重建据点外,还想重点加固蔡家栏子据点。因此,破坏敌人据点施工和阻止敌人新设据点,就成为当时潍县县大队的一项重要任务。
蔡家栏子是离“渤海走廊”最近,而且对我威胁最大的日伪据点,驻在那里的是伪三支队。他们强迫附近老百姓为其挖沟、修堡,群众敢怒而不敢言。为了挫败敌人的阴谋,县大队干部、战士分头到据点周围各村劝阻群众不给汉奸卖命,弄得敌人无可奈何,只得自己动手,结果,从春到夏,也没把工事修好。
对于敌人新设据点,县大队采取的对策是“不等安下,立即拔掉”。1941年6月下旬,伪三支队派两个连窜到离蔡家栏子不到三华里的李家官庄企图安营扎寨。他们工事动工不久,县大队就攻进李家官庄,击毙敌30多人,将敌人赶出了村子。7月上旬,伪四支队一个连又窜到常寨村安设据点,同样又被县大队打跑了。这次战斗还缴获了两挺机枪、60多支步枪,以及70多名俘虏,敌人新安据点的企图失败了。
邢明回到潍县后,还充分发挥地下党的作用,秘密获取敌人情报。县委发展的情报员李玉成,以炊事员身份做掩护打入了邢家庙据点,并赢得了鬼子的信任。李玉成利用外出倒垃圾和买菜的机会,把大量情报送给在日方干便衣队的地下党情报员刘学修,刘再送给在固堤街以开烟馆为掩护的情报员牟盛元,最后由地下交通员交给潍县党组织。李玉成不但送情报,还向外偷送子弹装备我们的队伍。邢明与直接负责接头的人说:“我们的同志是提着脑袋搞情报、弄鬼子的子弹,非常危险,一定保证他的安全,保证他在敌人心脏中长久潜伏,将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1942年4月李玉成被鬼子发现,惨遭杀害。
1942年3月,邢明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光荣任务,奉调回胶东区党委,投入到了新的抗日救国战争之中。
1940年10月,中共清河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博兴县纯化镇胜利召开。决定加快发展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加强地方武装建设,积极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建立长期的巩固的平原根据地。大会选举成立了中共清河区党委,景晓村同志任书记。下设清东、清中、清西三个地委。这次会议,对于创建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至1940年底,清河区先后建立了临淄、广饶、长山、桓台、邹平、高苑、博兴、蒲台、益寿边区、寿光10个县级民主政府,控制面积达21000平方公里,村庄2236个,人口130万,占清河区总人口的30%。这时,清河抗日根据地不仅有了主力部队机动作战,向东、向西、向北发展,还有了地方部队的支持和配合;不仅有了小清河南根据地,还有了以八大组(垦区)为后方,以博兴、广(饶)北地区为中心的小清河北根据地,以及广大游击区。背靠渤海,面向平原,与胶东区、鲁中区、冀鲁边区互相为犄角。“从前东西一条线,现在东西南北一大片”“从前有的地方是‘一枪打透的根据地’,被敌人逼着跑,现在纵横数百里,自由地走来走去。”
1941年7月7日,清河区二届三次参议会召开,清东、清西专员公署成立。参议会决定全区分建四个行政区,各行政区成立专员公署。根据当时的条件,决定先成立清东专员公署(马巨涛任专员)、清西专员公署(王子彬任专员)和清中办事处(王兴国任主任)。垦区专员公署待建。同时,为精简机构,清东专署、清西专署、清中办事处分别兼寿光、邹平、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2年夏,昌邑、潍县由胶东区析出,划归清河区,中共昌邑县委书记刁一民,县长张青树;中共潍县县委书记姜克林。中共清河区党委派出工作团前往昌邑、潍县,与胶东区委人员进行交接。
1942年12月,中共清河区党委组建了寿潍县委,任命清东地委组织部部长程雨村同志兼寿潍县委书记,原潍县县委书记姜克林同志为副书记。1943年9月,寿潍县行政委员会在潍北报庄子村成立,石磊任主任。
为了迅速改变寿潍局面,昌潍独立团和寿潍县委,首先抓紧组织建设,尽快把四区和十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建立起来;同时要求部队积极开辟地区,迅速扩大根据地。为此,清河军区独立团团长赵寄舟于1942年12月命作战参谋宋斐然兼潍县大队副大队长,指挥九区中队,积极向十区活动,并指导十区地方武装的发展,督促潍县大队迅即开赴大湾口、肖家营以北各村机动驻防,不断扩大四、五区的区域范围。赵寄舟到寿潍不久,就亲自带直属一连进驻赵家辛章。该村是赵团长的家乡,1938年初他曾在家乡发动与组织过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以后又任寿光独立团团长,在寿潍颇有影响。因辛章一带是山东保安十五旅二十八团控制的地区,第二天该团即向我一连进攻,因力量悬殊,新来乍到,即主动撤离。由于昌潍独立团和潍县大队积极向敌顽区活动,开展工作,很快就控制了大湾口、肖家营以北十几个村庄,红色根据地由一线变成了一片。
1939年3月,潍县五区区委,王建华(王龙书) 任区委书记。1940年8月,因特务分子郑祥庚告密,五区区委宣传委员郑东春 被国民党张景月部二十八团杀害,书记王建华、组织委员王建中(王龙堂)、党员朱善卿 等转移去昌邑北乡,五区区委惨遭破坏。此前的1940年1月,新的潍县县委已在潍南西宋庄成立。10月,县委分工副书记牟汉华、组织部部长高松溪等活动于潍县北部沿海区域的潍县五区。1941年6月,五区区委重建,朱善卿任区委书记。
潍县五区北部的东、西利渔村和央子村一带,地处沿海,消息闭塞。再加上连续的自然灾害,群众只能靠黄须菜种子充饥,生活困苦不堪,抗日救亡活动开展十分艰难。为打开工作局面,帮助群众渡过生活难关,统一领导群众抗日活动,1941年9月,在中共潍县县委和五区区委的组织下,潍县五区区公所在潍北西利渔村成立,并成立起武装力量区中队,这是潍县历史上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潍县县政府尚未建立,潍县五区区公所直接隶属胶东区西海专署。李绍先任区长兼区中队长,副区长陈建新,区中队副队长钱德胜。区公所成立之日,群众自发组织起队伍,敲锣打鼓庆祝。
1942年10月,潍县北部的四区、五区与寿光县北部的九区、十区合并成为寿潍县,成立中共寿潍县委。寿委县委成立后,潍北根据地区域以大湾口村、泊子村为界,分为南五区、北五区,分别建立区委,张志浩 任南五区书记;王己午 任北五区书记(1942年叛变)。
陈建新(1911—1979.2),原名陈树功,男,潍县走马岭村人,中共党员,原江苏省镇江地区副专员。抗日战争时期,潍北党组织和抗日活动的主要创建组织者。
陈建新出身富裕家庭,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早在抗战前夕,陈建新就接受了共产党的革命思想。抗战爆发后,共产党主张抗日的实际行动更坚定了他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七七事变后,他即加入抗日救亡组织,利用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宣传革命思想。1938年1月,七支队在潍北起兵后,潍县五区在陈建新与李绍先、钱德胜等人的引导发动下,掀起了抗日救亡活动的高潮。
1938年初,陈建新正式参加地方抗日武装,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走马岭村首任党支部书记。1941年9月,在潍县未建县政府的情况下,抗日民主政府潍县五区公所成立,李绍先任区长,陈建新担任副区长。1942年12月,潍县五区以大湾口村、泊子村为界分设南北两个五区,李绍先任南五区区长,陈建新任北五区区长。1943年10月,北五区并入潍县四区,陈建新任区长。自此至1945年8月,陈建新一直担任潍县四区区长。
抗战时期,陈建新曾因掩护中共潍县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号称“瞎子司令”的牟光仪,被敌人追捕而转移到胶东。他和本村共产党员的家,是潍北抗日组织和武装的歇脚点和联络点。当时,潍县固堤以南地带被国民党土顽部队控制。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抗日救亡运动,陈建新一方面利用教师身份,在本区北辛庄子和昌邑县东利渔从事抗日宣传;另一方面,积极团结引导具有革命志向的有志之士加入党的组织和抗日队伍。潍县四区的高建立 、王建中、徐建国等一批热血青年,都是在那个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其中,高建立、陈建新、王建中、徐建国四人的名字均是在抗日救亡中更改的名字,连起来读,就是:建立新中国!
铮铮铁骨,坚定决心,树立起了共产党人的不屈形象。同村的陈树志、陈经相在他的带动下,也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陈树志加入了潍县五区中队,后转到昌潍独立团,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陈经相参加抗日后,于1942年麦收时节被叛徒王己午出卖,后英勇就义于济南。王己午叛变前在潍县五区负责青年工作,潍县解放时被俘获枪毙。
1940年,陈建新被怀疑宣传抗日,被敌人抓到日寇固堤据点,后在李东甫、李绍先父子营救下脱险。即使在关押期间,他也不忘宣传抗日,用革命思想感化了同监室的国民党张景月部队士兵郭晓松。后来,张景月部队捕杀中共抗日分子时,正是郭晓松想方设法提前告密,使陈建新等得以安全撤退。
为了做好抗日根据地开辟工作,陈建新与李绍先、钱德胜秘密穿梭于潍北沿海各村庄开展抗日宣传,谋划抗日武装。芦苇荡里、荆条岭中、渔船上,到处留下他们坚实的脚印。其间,陈建新家既是抗日组织的聚议点,也是党组织的后勤处。每逢李绍先、钱德胜等带领队伍到走马岭村,他的家人便召集抗日家属为队伍烧水做饭,毫无怨言。
一腔热血注乡土。经过陈建新等人的艰苦耕耘,潍北沿海一带的抗日工作基础日渐牢固,逐步成为潍北根据地的大后方。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陈建新担任潍县县政府财政科科长。1945年10月,潍县分设潍北、潍南两县。陈建新担任潍北县政府秘书、民政科科长。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九月会议”。10月28日,根据“九月会议”确定的基本方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12月25日,华东局发出《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名干部决议的指示》,就华东地区抽调1.5万名干部的任务做了具体分配。陈建新作为被抽调干部南下,并任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第四支队第三中队队长;1949年6月任苏南行政区镇江专区丹徒县第二副县长;1951年11月起历任镇江专区句容县县长、县委书记;1955年5月任镇江专员公署副专员,1955年9月兼任镇江专员公署计划委员会主任;1956年8月任中共镇江地委组织部部长兼机关党委书记;1958年8月任中共常州地委组织部部长(1958年8月,镇江专区改名为常州专区,专署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辖的常州、镇江2市划归常州专署领导),1959年4月兼任常州地委监察委员会书记;1959年11月任镇江专员公署副专员(1959年9月,常州专区改名镇江专区,专署由常州市迁驻镇江市),1963年8月至1965年10月兼任镇江专员公署计划委员会主任,1965年2月兼任镇江专员公署经济委员会主任;“文革”期间遭受迫害。1979年7月15日,陈建新同志逝世。
1941年9月,潍北抗日根据地成立抗日民主政权五区区公所,随同邢明一同来潍北开辟根据地的马新德担任五区妇救会主任,20世纪70年代后期,这位年过花甲的老抗日女战士,依然对抗日烽火中潍北的峥嵘岁月记忆犹新,留恋向往,应有关部门相约,写下了一段深情的回忆:
1940年秋,我去胶东军区参军,1941年1月,随潍县县委书记邢明到潍北开展工作。当时的县委机关仅有十几人,和潍县县大队一起活动在东、西利渔和央子、丰台、固堤场等潍县最北边的几个村,其余潍县大部分区域被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张景月部所控制,负责县委妇女工作的是我和马德爱同志。11月,从寿光县调来张志浩同志任县委妇救会主任。此时的潍北,敌我力量悬殊,敌人气焰十分嚣张,工作很难开展,我们只能乘夜间向南活动,拂晓即返回驻地。东、西利渔和央子等几个村,贫穷不堪,几年海啸灾害严重,群众只靠黄须菜种子充饥,信息闭塞,很少了解斗争形势。开始的时候,村民背后称我们为“女八路”,不愿意同我们接近,我们吃饭住宿都无着落,经常在野外露宿。我们向邢明同志作了汇报后,他指示我们:组织妇救会应先从苦大仇深的老年妇女和八路军军属开始。我们遵照他和县委的指示,很快在上面说的几个村发展了部分妇救会员,成立了妇救会小组。
1941年5月,伪顽厉文礼部三支队暂时离开了潍北的大湾口村,大湾口是当地一个较大的村庄,有几百户人家,向南离县委机关所在的西利渔村二十几里。邢明同志抓住这一机会,带领县委机关和县大队二中队夜间来到大湾口,第二天早饭后就召开了村民大会,县妇救会主任张志浩在会上讲话,宣传八路军敌后抗战的战绩,申明共产党八路军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日伪顽假抗日、真反共的罪恶行径和所谓“曲线救国”的阴谋,潍县县委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此,县委工作在群众中站稳了脚跟,妇女工作也逐渐发展起来,我和马德爱负责的央子、利渔等村很快成立了妇救会组织。崔家央子村最早的妇救会员崔大娘亲自把独生儿子送往五区区中队参军,家里成为了区委机关同志常住的“堡垒户”,我和马德爱常住在她家。
1942年春天,邢明书记调回胶东。我调胶东区党校学习半年多,10月,再回到潍北,担任南五区妇救会主任,仍然常住在崔大娘家,此时,根据地范围已向南扩大,五区区委机关驻走马岭、报庄子一带,干部活动范围已到达五区中部的大、小泊子等村。
1943年春节过后,五区区委书记王己午叛变投敌。记得是农历正月十五前后的一个下午,他到崔家央子找我,在崔大娘院子里支支吾吾说了约半小时工作,我让他进屋吃饭,他说要趁天没黑回走马岭村,一脸心事的模样,没有了风头十足的派头。我还认为他是区委主要领导,工作压力大,一时心情犯难是常有的事儿,没有及时向组织汇报这一可疑迹象。遗憾的是他投敌十几天后,才被组织上发现。早在这一次找我之前,他将走马岭村一个姑娘骗到王家官庄他姨家姘居,通过姨家亲戚串通,投敌干上了汉奸宪兵。6月,日伪军对根据地进行了一次大扫荡,五区区委带领群众空室清野,与敌人周旋。叛变投敌的王己午带领日军宪兵来潍北抓捕县委、区委干部。在向外转移中,宪兵队抓住了我的老房东崔大娘,被王己午认出,这个丢尽脸面的叛徒怕大娘认出自己,将帽檐压低,暗中指示别人审问崔大娘:“马新德到哪里去了?”“八路的文件藏在什么地方?”其实,大娘早就认出了他,忍不住破口大骂:“你们这些日本人的走狗,有本事自己找八路军去,找马新德去!逼我这个老婆子干什么?!”王己午恼羞成怒,下令毒打大娘,直至不省人事,昏迷过去,大娘半点儿口风也没有露出来。这群坏蛋走后,群众才将大娘背回了家。事后,我赶去看望大娘,仇恨、感激、心疼一齐涌上心头,忍不住大哭了一场。
在与敌人的残酷斗争中,潍北根据地的妇女群众抗日热情日益高涨,她们和男村民一起参加抗日斗争,在县委的领导下挖抗日坑,修遮蔽墙,开通户与户之间的转移通道,成为保卫根据地的一支重要队伍。1943年冬天,日伪再次对潍北进行“拉网式”扫荡时,根据地范围已向南推进到了日军占领的固堤镇以北。这次扫荡中,因叛徒王己午跟我是“老熟人”,成为最为危险的敌人搜捕对象,不宜同群众一起活动,县委安排我到根据地边远区隐蔽,通过东横沟村民兵李德同志联系,我化装为农村小媳妇,隐蔽在西横构村刘大娘家中,事先说好,是刘大娘的干闺女来走亲戚。我住在正房的套间里,每天三顿饭都由大娘送进去。西横沟南离固堤日军据点只有几里路远,汉奸队伍常来村中,大娘整夜整夜为我放哨,有时整个晚上不合眼睡觉,天天像客人一样照顾我的生活。扫荡结束,李德同志来接我回区委,大娘说:“闺女,照顾得不好。不嫌弃我这老婆子,以后常来。”一听这话,我的眼泪流了下来,竟找不到感谢大娘的话了,只是紧拉着大娘的手不愿意分别。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10月,我调寿光县工作。告别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患难与共了5年的潍北父老乡亲,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本文由朱绪全参考《滨海抗日烽火》内容,并根据家中前辈朱延甲、朱其法 、牟树清、朱其富 及村中老人郑振忠、郑振峰、王永图等人的口述记忆整理而成。
我家现住潍坊市寒亭区东横沟村,查家谱我家的老祖宗朱三云不知何因在清康熙年间从大流河村迁来,现在族人已达二百有余。我的爷爷朱延甲,是1893年生人,有幸与毛主席同年降世。他出身贫苦,祖辈上逃荒要过饭,六岁时丧父,靠其母亲刘氏(现寒亭区西横沟村人)含辛茹苦把三个儿女拉扯长大。两个老姑不足成年,为了能找个吃饭的地方,早早嫁人。爷爷老实肯干全村出名,一年四季辛苦劳作从没有停歇,天暖时节开荒种地解决温饱,冬天肩扛大耙下洼搂草卖些小钱,一分一厘积少成多,逐年积累置办下家业。奶奶卢氏(现寒亭区卢家码头村人)也是一把过日子的好手,里里外外没有难住的活计。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两人经过多年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家中已经有了几亩薄地和二处宅院。并育有我爹朱其法、姑姑朱其兰、二叔朱其富,一女二男三个子女,日子慢慢过得有了起色。
1929年4月29日,土匪刘黑七进村抢掠时,年富力强的爷爷手持一把手炮(土短枪),与同村的“红门”兄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随枪的五十多发药条(土枪子弹)全部打光,战败逃脱时躲于村西没有收割的麦地里,才没有被土匪发现,幸免于难。那次我家所在的东横沟村被土匪杀害了76人,制造了震惊潍县的乡村惨案。
1941年11月,女共产党员马新德(寿光县人)任潍北第五区妇救会主任,与时任五区区委书记的东横沟村人朱善卿、区长李绍先并肩战斗。1943年春节前后,时任五区区委书记王己午叛变投敌,我党组织遭到破坏,许多同志被捕后牺牲,马新德也成为敌人搜捕的对象。中共潍县县委决定把马新德安排在抗日力量强、群众基础好的东、西横沟村暂时隐蔽,并布置东横沟党支部负责人李德具体负责安置马新德隐藏的农户。李德除带着马新德在西横沟刘大娘躲藏外,不时变换地点,期间几次带着马新德到我家躲住。我家祖祖辈辈忠厚老实,家里家外事从不乱讲,对马住在我家的事同样守口如瓶。村里人知道此事的除李德外,只有与我家一墙之隔的西邻卢秀美。
卢秀美是当时村妇救会负责人之一,更主要的他是朱善卿之妻,我奶奶卢氏是他的亲姑姑,是可靠之人。每当李德带着马新德到我家躲住时,我奶奶便让她与我娘牟树青住在家里院子的南屋。一是南屋相对隐蔽,不常开门,二是我家南屋是我爹我娘的婚房,干净整洁,晚上我娘就同马新德睡一个炕上。我娘1921年生人,20岁时嫁到我家,娘比爹大五岁,那时兴女大男小,流行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也算时兴。那时父亲还在寿光读中学,不常回家,马新德比我娘小一岁,年龄相仿,俩人说话投机,相聊甚欢。不同的是一个裹脚,一个放脚。马新德思想解放早,已经不受裹脚束缚了。马新德躲住在我家的那些日子里,教我娘认字,教唱抗日歌曲,讲述抗日故事,还说些闺蜜笑话,让我娘增长了不少见识。家里也常拿出家中上等的食物,如鸡蛋、白面等招待马新德,邻居卢秀美也常送些食物来丰富伙食。
马新德丈夫孙乐洵,潍县高里人,1938年参加蔡家栏子武装起义,后随军南下,曾任福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等职。
东横沟村1931年就成立了共产党组织,进步思想在村里影响时间长,影响户数多。马新德躲住在我家的那些日子里,常让我娘和卢秀美联络村里已牺牲的地下党员曹大同 之妻、抗日区长李绍先之妻、抗日干部郑安春之妻、抗日积极分子刘凤鸣之妻等,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组织动员村里几十名年轻媳妇和姑娘组成识字班、秧歌队,在村里扭秧歌,唱抗日歌曲,演抗日节目。演唱的歌词是:“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八路军。八路军、独立营,谁参军,谁光荣……”。还动员全村妇女给八路军做军鞋,缝鞋垫,常评比看谁家媳妇做得好看结实,先后做了一千多双军鞋送到了八路军队伍里。那时东横沟村的抗日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
整个抗战时期,通过李德,我家还掩护躲住过多名路过和在本地开展工作的八路军干部,为他们提供食宿等方便。当年经常受到土匪劫掠的村中富户许百万、许凤山等家人也常躲住在我家南屋。我家南屋西墙紧靠村里的关帝庙,屋墙庙墙互挨在一起,爷爷曾说,在那动乱年代,凡到我家躲藏的外人,都能得到关帝庙里的神仙保佑,不会遭难。
1944年春,我爹19岁,已中学毕业,一腔热血要寻求报国之路。受前几年躲住在我家的马新德等八路军干部宣传影响,思想上要求进步,知道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中心,是中国未来走向光明的希望,便联络了同村同学许金堂、郑书春二人,暗地筹备了一些路费和行程地图,瞒着家人,徒步踏上了去延安寻求光明的道路。三人走了半个多月,到达了山西与陕西交界处。在寻途问路中,当地老乡见他们是外地人去延安,便操着当地浓重的地方口音,并打着杀头的手势说,凡是抓住去延安的青年是要杀头的,劝他们返回。三人心有不甘,继续前行。走不多远,果然见前面有多处武装关卡,路上有三三两两的人端着枪来回走动。像是在盘查行人,三人见状不敢再继续前行,商议决定返回家乡。当时确有国民党反动派为防止共产党力量发展壮大,对延安实行重点封锁,对去延安的人实行堵截追杀。那时,三人的路费已花光,没有办法,只好一路乞讨,风餐露宿,走了20多天才返回村中。到家时,三人皆蓬头垢面,形销骨立,一身虱虫,家人见状,是又恨又怜。
回乡不久,父亲便加入了潍县独立营。先在区里干收发员,后给潍北县县长李绍先当文书,背着潍北县的大印盒子,跟随李绍先转战潍北、昌北、寿北一带,因表现积极,1944年下半年经李绍先、陈建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去延安的许金堂后来也参加了潍县独立营,1946年3月在潍县王固庄战斗中牺牲。另一名同去延安的郑书春(国民党情报站站长,郑祥更之子)后参加了国民党军队,1948年在与解放军交战中阵亡。
解放后,父亲历任粮库主任、区长、文教科科长、潍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昌潍大众》副总编辑、潍坊市市立医院党支部书记、中学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92年离世。
20世纪60年代,我爹在潍县第三中学任校长,他工作认真、兢兢业业,与师生打成一片,经常参加学校文体活动。还常与教师们一起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潍县十二所中学评教学活动中成绩突出,多次名列前茅。我爹不但工作尽力,还乐于助人,爹那时行政17级,每月工资90多元,虽算不上高薪,但在三中里,数他工资最多。那时国家不算富裕,有不少教职员工家庭困难,我爹常从工资中拿出一些钱接济几位家庭特别困难的教职工。有一位李姓老师,每月工资不足30元,家中有六个未成年的孩子,还有两个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他常得到爹的资助。有些职工家中遇到难以过去的事,也常向我爹求助。爹从不回绝,都是慷慨解囊,急人所急,拿出10元、20元、30元是常有的事,人家归还时也多数都不要了。那几年我也在该校读书,好多老师跟我说起我爹,都称赞道:“朱校长,好人啊。”其实那时我们家也不算宽裕,除了我爹,其他家庭成员都是农村户口。1954年奶奶就去世了,爷爷年龄大了,我娘身体也不好,我姐弟四人年龄还小,只有姐姐稍大,在生产队挣半个劳动力的工分,每年年终都要向生产队交不少钱才能分得平均口粮,穿补丁衣服、填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虽说我爹在外面当干部挣钱,也没觉得比别人优越多少。
爹在学校拿钱救济别人的事,家里人都知道,但从不反对,因为祖上就传承下来乐于助人的家风。记得爷爷、奶奶和我娘都愿意帮助左邻右舍解决一时之难。比如人家来我家借钱,哪怕一两元、三五元,宁愿自家手头紧些,也不会让人家空手而回。1974年,我在部队某炮兵营当排长时,我排一位山东桓台籍王姓班长父亲去世,母亲病重,弟妹年幼,家里遇到了特别大的困难,我知情后,把当月50元工资几乎全部寄给了那位班长的家中,自己只留了4元钱作为当月零花。后来虽与那位班长失去了联系,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年那件事做得挺值,这就是乐于助人的家风对我的影响。
1977年,我爹因病提前退休(后改为离休),组织上安排他回老家东横沟村居住。他退休回家时带了三件东西:第一件是一个用来装衣服的、用了近20年的柳条箱包;第二件是一个半旧的马扎;第三件是一辆已经骑行多年的“大金鹿”自行车。如果说还有一件,那就是他工作多年集存的一本影集。这就是我爹从1945年初参加革命,到退休时几十年工作的全部家当。我记得我爹还有一块进口手表和一支派克牌墨水笔,“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抢去据为己有了。为爹退休安家,政府按规定在计划内批给了两方木料用于修缮房屋,因老家祖屋还能安住,这两方木料给我做了几件结婚用的家具,算是沾了父辈最大的光。1992年7月,寒亭区委组织部根据上级有关规定,下文给予我爹“正处级离休待遇”,但就在当月我爹因病去世了,终年64岁,他一天也没有享受到正处级离休待遇。当年他满怀激情走出家门跟随共产党闹革命,身后清清白白魂归故里,这就是我的父辈朱其法。
现在看来,我爹那一代人也应算是第一代革命先辈们了,他们的身上有着共同的高尚品质,那就是工作认真,一丝不苟,清正廉洁,倾心为民,公而忘私,不贪一钱一物,他们是真正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也是当代政府官员和公务人员的一面镜子。他们革命一生,两袖清风,这就是留给我们后人的,胜过无数金钱物质的巨大精神财富。
话题再回到解放战争时期。那时国共两党对抗加剧,东横沟村的民兵联防队为配合解放军正规部队抗击国民党猖狂进攻,战斗也特别频繁激烈。而在平时,他们还经常召集民兵研究下一步战斗,但一直苦于没有相对固定的会议场所。爷爷奶奶得知此事后,主动将家中用于停放大车的“东宅子”四间屋子腾出来,无偿作为村民兵联防队队部,受到了村党支部和民兵们的赞许。直到解放后初期,我家四间“东宅子”仍是村民兵联防队办公和集合开会的地方。
1946年至1947年,国共两党军队在潍县南北来回拉锯,战斗频繁,东横沟村是我党堡垒村,家家都是堡垒户,户户有人参战支前,也是国民党进攻时的重点打击对象。所以每当国民党还乡团进犯时,为免遭伤害和损失,东横沟村男女老幼都要撤到村北几十里的央子、利渔、昌邑瓦城一带躲避,当时村里人把这叫“北逃”。
1947年夏季的一天,敌人又一次从固堤出发向北进犯。听到枪声,爷爷、奶奶、母亲,还有不到14岁的叔叔牵上黄牛,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干粮,跟随大批村民慌忙向北撤离。那时爷爷奶奶已经50多岁,虽然腿脚不是很利索,但还能跑得动,而叔叔不足14岁,力量不足,走到半路就跑不动了,只好抓住家里老黄牛的尾巴,磕磕绊绊拉扯前行。而母亲虽然年轻,但那时怀着身孕,并染上了疟疾,伴随着高烧,浑身冒汗,加上小脚的束缚,不到半路就一点劲儿也没有了,瘫坐在一条沟边上。此时的爷爷奶奶也无能为力,危难之际,被同村的聋哑人王龙书看见了,他赶紧从逃难的乡亲中借来一匹马,在爷爷奶奶的协助下,将母亲扶上马背,一路上由多位乡亲照料,一家人终于安全撤离至昌邑瓦城村,那时瓦城一带是共产党完全控制的根据地。两个月后,母亲生下了姐姐。也许是颠沛流离、营养不良等原因,姐姐生下时很瘦小,不久又生了一头脓疮,差点夭折,后经多方救治才痊愈。我家也一直不忘王龙书等人的恩情,直到现在村里也一直延续着一家有难、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
后来听我娘说,就在这次“北逃”中,一位与娘年龄相仿的郑姓妇女流产了,一位两岁多的曹姓小儿因高烧不退未得及时救治而夭折。据老人们概略计算,在1946年至1947年频繁“北逃”中,全村有十几位妇女儿童因惊吓、饥饿、劳累等原因流产和丧命,也有几位成年人因途中饥寒、患病等落下终身残疾和后遗症。
我叔朱其富是爷爷奶奶的二儿子,1933年生人,抗战时期参加了儿童团,12岁就当上了儿童团团长,经常与小伙伴干些站岗放哨、通风报信的事。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的一天,根据村里安排,他一大早就和小伙伴们手摇小红旗,喊着口号,与大人们一起参加给郑祥赞家三个儿子挂“一门三英”光荣牌匾的仪式,这事儿他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叔叔15岁那年积极要求入党,找到村支书李德。李德说他年纪不够,没被批准,回来好一阵不高兴。
1947年正月十四,我叔随奶奶卢氏去卢家码头赶山会,行至王家码头东门,被国民党张景月四支队站岗的兵截住。经盘查核问,知道是东横沟村的,家里朱其法还是潍北县独立营干共产党的,立即将我叔和奶奶捆绑起来,报上去说要活埋,并派人布置挖坑。那时东横沟村的民兵联防队与国民党作战最英勇,村民支前最积极,村里参加共产党的也最多,所以国民党军队对东横沟村的人恨之入骨,内部规定凡是抓到东横沟的人,特别是共产党的家属,不论男女格杀勿论。王家码头与卢家码头是邻村,消息传播很快。卢家码头的卢延龙是奶奶的弟弟,在村里也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卢闻讯后,立即找人并筹钱开展营救。恰好卢延龙与同村卢延达算是同族兄弟,卢延达的儿子在四支队干一头目,卢延龙立即找到卢延达,央求找其儿说情,并送上了大礼。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奶奶和我叔终于被松绑放回,逃过被活埋的命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潍坊第一中学读书的我叔响应祖国召唤,毅然报名参军,赴朝作战。因表现英勇积极,被提拔为排长、司务长等职,后成为一名部队团职领导干部。
1961年,我叔作为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青年处干事被派到雷锋所在部队,沈阳军区工程兵十团调查了解该团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的情况,通过该团政治处汇报材料发现了雷锋在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并建议该团将雷锋的事迹做进一步的整理并上报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同年,沈阳军区召开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军区工程兵部队政治部确定雷锋作为代表之一并在大会上发言,我叔又奉命与雷锋所在团一起整理并组织撰写雷锋的发言稿。后我叔又作为军区工程兵部队代表队的领队,带领雷锋等代表参加了大会。雷锋在大会上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反响。雷锋的事迹迅速在沈阳军区范围内传播开来。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雷锋的活动也迅速在全国开展起来。我叔是雷锋同志先进事迹的发现者和推荐者之一。
我叔1979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在潍坊市糖烟酒公司、潍坊市五交化公司任支部书记,他工作认真,坚持原则,清正廉洁,深受干部职工好评,本人多次被评为潍坊市和市商业系统政治思想先进工作者,其所在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家事如国事,家庭是国家的细胞。一个家庭经历的事,也能折射出我们国家近代以来走过的不平凡的路。今天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作为后辈,我们永远不能做数典忘祖之事,要牢记先辈的嘱托,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继续奋斗!
1938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奔赴延安,向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汇报山东武装斗争情况。其间,黎玉看到了党中央的艰苦状况。经过沟通,党中央把解决抗战经费的目光投向了胶东黄金。胶东三面环海,其跟外界的联系主要通过清河根据地和鲁中根据地。5月,中共山东省委提出:要尽快打通胶东、清河、鲁中三大抗日根据地的交通枢道,保证胶东黄金向延安的输送。1940年10月,胶东区委派党员邢明等来昌潍北部开展工作。1941年春,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的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北部沿海地区抗日根据地初成规模,东起胶莱河,西至寿光县东北部的榆树园子村一带,基本区东西长120多里,南北宽不过10余里,像一条带子,两头分别伸向胶东和清河抗日根据地,由寿光境内南去鲁中,再转道至“红色首都”延安,一度是胶东通往清河、进而转去鲁中的交通要道。中共山东分局和中共胶东区委等机关,通过这条通道输送了大量干部、黄金和军用物资。在极为艰苦的岁月里,被称誉为“渤海走廊”。为保卫这条红色通道,1942年8月,潍县、昌邑两县由胶东区析出,与寿光县一起属清河区领导。同时,从清东独立团、潍县县大队、昌邑独立营各调来一个连,以及寿光部分区中队,成立昌潍独立团,赵寄舟任团长,潍县县委书记何凤池兼任政委,担负起了保卫渤海走廊的重要任务。昌潍独立团一经成立,即与潍北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先后拔掉敌伪大小据点20余个,多次完成了护送黎玉、许世友等人往返于鲁中、胶东的任务,保证了胶东黄金向延安的输送。在昌潍独立营的带领下,潍北军民同日、伪、顽展开了保卫这条红色通道的殊死搏斗。
渤海走廊形成后,日本侵略军不时采用扫荡、蚕食等种种手段,妄图消灭这块抗日根据地,切断我胶东与鲁中、清河之间的交通。敌我军事力量对比悬殊。“三北”及周围地区直接与根据地军民对峙的日伪军达2500人以上,其中日军约400人(日伪扫荡兵力不计);国民党顽军5000人左右。而潍北、昌北只有潍县县大队和昌邑独立营,共400余人,加上各区中队,总计650人左右。
从1941年春开始,日军对昌潍根据地的扫荡日益频繁,1942年达到顶峰。扫荡的花样甚多,手段毒辣,有“分进合击”“反复拉网”“梳篦清剿”“铁壁合围”“长途奔袭”等等。为粉碎敌人的扫荡,加强情报工作,掌握反“扫荡”的主动权。在与根据地接近的所有敌据点和重要的边沿村庄设立了地下情报点,建立起一个传递消息迅速、可靠的情报网。情报人员以各种身份为掩护,有的开酒馆、卖烟茶,有的以劳工身份混到敌据点当伙夫、杂工,还有的通过关系打入伪军的指挥机关,由于比较及时、准确地掌握了敌情,根据地部队和地方机关在反“扫荡”斗争中一直没有受到大的损失。
敌人扫荡到来时,独立营的行动要领是:迎着敌人来的方向转移,选择敌人侧翼不可能经过的村庄和地形隐蔽,避开敌人扫荡中心;万一暴露时,即打垮侧翼之敌,摆脱敌人。各区中队在敌人出动的前一天夜里,分别向敌人据点周围转移,避开敌人可能经过的村庄,隐蔽到敌占区内一两户群众家中,严密封锁消息,待机而动。这种做法,叫做“鱼沉水底”。
根据地党政军领导学习冀中平原抗战经验,动员广大军民挖“抗日沟”,改造地形。到1942年春耕前,“抗日沟”像蜘蛛网一样出现在“三北”平原上,基本做到了村与村相通、县与县相连。所有的“抗日沟”连翻土深都在两米以上,宽度有的可行马车。沟内每隔百米挖有阶梯和观察、射击的掩体,在通往村内的街口处,筑有相互交错的短墙,短墙上留有射击孔,从村外看不到村里的情况。这些“抗日沟”挖成后,使敌人行动受到很大限制,而又有力地帮助了军民的顺利转移和机动作战。
渤海走廊周围,除了日伪军,还有大量国民党土顽部队:王尚志的苏鲁战区游击第四纵队第十支队千余人盘踞在昌邑城东南一带;张景月的山东保安第十五旅第五团2000余人霸占着昌邑城西一带,该旅二十八团2000余人占据潍县西部地区;厉文礼的苏鲁战区游击第二纵队第三支队近两千人控制着潍县东北部地区;寿光北部是十五旅的老巢,驻有数千人马。1941年,渤海走廊形成后,国民党土顽部队根据蒋介石“防共、限共”的方针,积极向北扩张,不断制造摩擦,残害抗日军民,严重危及我交通安全。1942年以后,这些土顽部队加紧与日军勾结,有的公开投降。1942年3月,厉文礼率苏鲁战区游击第二纵队公开投敌,其他土顽部队也与日军妥协,变本加厉地向潍北根据地进攻。是年夏天,根据地军民发起了“讨厉战役”,拔掉厉部三支队、四支队占据的大小据点20余个。
1941年至1943年3年中,渤海走廊护送县团级以上党政军领导干部2400余人,传送各种文件、信函、情报300余件。从胶东招远经这里送到山东分局、山东军区黄金约16万两,其中,13万两安全转送延安。1942年冬天,许世友由延安经鲁南、再转道清河地区奔赴胶东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清河军区派出2个连护送,都是夜晚行军,昌潍独立营大约300多人在前面带路,潍县和昌邑各区中队都秘密驻扎在潍北抗日根据地南部边缘警戒,使许世友安全到达胶东。
1943年7月,人民抗日武装滨海、鲁中和胶东部队奉山东军区命令,进驻诸(城)日(照)莒(县)一带山区,打通了鲁中和滨海、胶东的联系。同年8月,胶东去往山东分局的干部及物资,改道由高密境内越过胶济铁路,经滨北至鲁中地区,渤海走廊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1942年8月,昌潍独立团正式成立。清河军区副政委刘其人亲自到寿光县八区主持召开庆祝昌潍独立团成立大会,对调到昌潍独立团的干部战士进行动员。会上,他讲了国际国内形势和成立昌潍独立团的重要意义;宣布昌潍独立团领导干部的任命和清东独立团七连的调属命令;要求大家艰苦奋斗,积极作战,开创昌潍新局面,巩固渤海走廊。赵寄舟 团长和何凤池政委也分别讲了话。他们表示,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确保渤海走廊畅通,努力巩固和扩大昌潍根据地。12月,团长赵寄舟命作战参谋宋斐然兼潍县大队副大队长,带领潍县大队迅即开赴大湾口、肖家营以北各村机动驻防,不断扩大四、五区的区域范围。由于昌潍独立团和潍县大队积极向敌顽区活动,控制了大湾口、肖家营以北十几个村庄,红色根据地由一线变成了一片。
同年10月15日,日伪军集中7000余人兵力,分四路合围扫荡清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清水泊一带,将清水泊根据地全部占领。在反“扫荡”战斗中,清东独立团遭受严重损失,全团减员一半以上,其中阵亡200多人。鉴于这种情况,中共清河区党委和清河军区于12月决定撤销清东独立团的番号,将原清东独立团的干部战士合并于昌潍独立团,任命赵寄舟为昌潍独立团团长,岳拙元 任政委,陈乙斋 (原清东独立团副团长)任副团长,何凤池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原清东独立团的干部、战士汇集后去清河军区驻地进行整顿。然后将战士和一部分干部编为昌潍独立团直属二连,另一部分干部充实加强昌潍独立团团部和昌潍两县的县大队、区中队。
清水泊根据地被敌人蚕食后,昌潍独立团失去了右侧的依托和支援,斗争更加困难。但是,他们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顽强地坚持斗争,使昌潍根据地逐渐扩大。
1942年下半年,胶东几次向鲁中输送物资和人员,都安全通过渤海走廊。10月,许世友由清河地区三旅旅长奔赴胶东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通过渤海走廊,军区派了2个连护送,都是夜晚行军,昌潍独立团300余人在前面带路,潍县和昌邑各区中队都秘密驻扎在潍北解放区南部警卫,各秘密情报小组都抓紧搜集敌人的集结情报,当然,去胶东这个事是严格保密的,整个县委没人知道谁要路过,都是到达以后才临时进行的通知。
昌潍护送人员到达胶东后,许司令热情招待,问部队有什么困难。带队营长说:平原地区对付日军骑兵很吃亏,想要挺机枪。许司令下令把胶东司令部警卫连的两挺机枪送给昌潍独立团,昌潍的战士都不敢相信是真的,像抢一样地跳上台子抗了去。胶东司令部警卫连的连长都有点哭了,眼睛红红的,手抓住机枪把不肯放松。许司令笑着做工作,又送了600发机枪子弹。这两挺机枪一挺是八路军兵工厂的仿制歪把子,另外一挺是捷克式,一直伴随昌潍独立团征战到解放战争的福建战场上。后退役,配备给当地民兵守卫福建海岛。
1943年1月,日伪军对寿光、潍县、昌邑3县北部进行大扫荡,昌潍独立团及时跳出合围圈,国民党顽军徐向午 的二十八团在扫荡中潜散,放弃了潍北的肖家营、禹王台据点。此前,徐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想独霸潍北,经常侵犯昌潍根据地,对独立团构成很大威胁。为巩固、扩大昌潍根据地,日伪扫荡刚过,赵寄舟团长带领昌潍独立团直属一连和潍县县大队一中队进驻肖家营村。
肖家营位于白浪河西岸,是潍北的一个大村,军事和经济地位都很重要。行动前,赵团长和其他领导同志都意识到徐团肯定不甘心肖家营为昌潍独立团所占,日后必有一场较量。果然不出所料,独立团进驻肖家营的第二天下午,徐团的部队就占领了肖家营以南3公里左右的西官亭村,拉开了进攻独立团的架势。赵团长立即召集连以上干部开会,分析敌情,进行战斗部署。赵团长特别强调,这是成立昌潍独立团以来在昌潍的第一次重要战斗,一定要打好。会后,全体干部、战士满怀信心地进入阵地,准备迎接战斗。
黄昏以后,徐团开始沿大于河向肖家营移动。晚8点左右,徐团同时向肖家营的村东南角和东门发起进攻。防守村东南角的是独立团直属一连三排。一连是久经锻炼的英雄连队,军事、政治素质高,战斗力强。曾于1941年在清河区首次夺取日军的九二重机枪,威震敌胆。三排战士沉着冷静,待敌人接近围墙时,一齐开火,接着一排手榴弹,很快把敌人打垮。潍县县大队一中队打得也很出色,击退了进攻东门的敌人。但是,敌人没有罢休,组织兵力企图反扑。为了粉碎敌人再次进攻,潍县县大队一中队奉赵团长命令,乘夜色主动向敌人发动突然反击,将敌人彻底击溃。
出人意料,第二天天亮后,独立团发现徐团并没有撤走,仍在肖家营周围活动。赵团长估计,晚上徐团会发动更为猛烈的进攻,他要求全体指战员做好战斗准备,坚决痛击敌人。
晚上9点左右,徐团又开始进攻。第一次冲锋被独立团打退后,徐向午亲自督战,组织了第二次冲锋。他们以两个连打前,一个连压后,呈倒三角形向独立团东南角阵地实行集团冲锋,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冲在前面的敌人扛着梯子,后面的敌人一边射击掩护,一边向前冲,号叫着狂扑上来。由于围墙较宽,当敌人靠近围墙时,独立团射界受限,只好用手榴弹拼杀。为了打垮敌人,独立团把手榴弹全部集中在这里,赵团长等领导干部都上了围墙。徐团仗着人多,多次冲上围墙,都被独立团硬压了下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拼杀,敌人伤亡惨重,第二次冲锋终于被打垮。这时,独立团也有伤亡,弹药消耗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赵团长只好下令在下半夜主动撤出了肖家营。
这次战斗,昌潍独立团沉重打击了徐团,经受了锻炼,增强了发展昌潍根据地的决心和信心。徐团虽然重占了肖家营,但兵力大损,尝到了昌潍独立团铁拳的滋味,从此不敢轻举妄动。
1943年2月,中共清河区党委和清河军分区为加强清东地区的统一领导和对敌斗争,根据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指示,决定撤销昌潍独立团,恢复建立清东军分区和清东独立团。赵寄舟任清东军分区司令员兼清东独立团团长,岳拙元任军分区兼独立团政委,陈乙斋任副团长,丁士采任政治处主任。何凤池调任昌邑县县长兼昌邑县大队长。昌邑县大队和潍县县大队归清东军分区指挥。
1944年1月,驻青岛日军空军的一架高级训练飞机由青岛飞往天津,因机件故障,坠落在西利渔村东北的草洼里,东、西两利渔村的民兵发现后,一面蜂拥而上包围了走下飞机的日军飞行员,一面派人去清东独立团报告,接到这一消息后,团长赵寄舟立即命令骑兵班赶向现场。在骑兵班未赶到之前,日军飞行员见民兵围上来,凶橫地握起一根铁管,摆出要拼命的架势,跟身穿庄户衣着的民兵对峙着。民兵群众却机智地发现他身上没有带枪支,一副凶横的模样只是虚张声势,一齐围上来,要将他活捉。见势不妙,日军飞行员撒腿飞快地逃跑,民兵紧追其后。追赶中,这个诡计多端的家伙,捡起民兵扔过来未爆炸的手榴弹,从裤兜里取出子弹塞进铁管里,在后面用手榴弹一击,一串子弹向民兵射过来,幸好没有伤到人。恰在此时,清东独立团骑兵班赶到,与从四面八方包围而来的民兵一起,活捉了这位日军飞行员。这时,团长赵寄舟赶到了现场,他命令两村民兵以牛拉人推的办法将飞机送到了寿光北部的十五间屋子村,卸下了机身随带的两挺重机枪,为防止敌人发现,用柴草掩盖起来,快速向清河军区报告了这一信息。飞行员押往军区后,经审讯得知,这个被活捉的飞行员叫山田井马,是日本侵华军华北总司令冈村宁次的侄子。
飞机失踪后,日军方面恐惶不安,一连三天,派出十几架飞机在沿渤海上空搜索侦察,终于发现掩藏在十五间屋子村的飞机残骸,派来宪兵队伍拖走。只是坠机的山田井马,他们了无信息。1月10日,日军从潍县城等地出动800余人,赶到昌潍北部,企图营救,未能得逞。几天后,日军不得不以飞机在清河根据地空投传单:愿意以交换战俘的办法找回山田井马。得知这一信息,清河军区政委景晓村激动得彻夜难眠,他说:“在战斗中被俘的临淄县县长李震、淄博公安局局长李铁锋等同志至今还押在日军的狱中,使我和杨国夫司令员日夜难安。他们从狱中写出信来,表示绝不投降,随时准备以身殉国,更是让人感动。这下有希望了。”军区很快给出了“敌放我放,敌杀我杀”的回复。经过敌工人员与日方交涉,达成了战俘交换协议。日军先行第一批释放了李铁峰、李震等10余人。释放山田井马后,日军又第二批释放了被俘人员30余人。
194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清河军区干部学习班上,政治委员郝达走进了学员住处,找到青年党员王顺华,说是要代表组织上跟王顺华“谈话”。看到郝达严肃的脸色,王顺华急忙跟了出来,跟着郝达向前走,走到离住处“宿舍”远远的一棵大树底下,郝政委才停了下来,给王顺华“命令”了一项秘密任务。郝政委说: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党中央最近指示我们,要在巩固和壮大抗日根据地的同时,积极开展城市工作,根据上级指示,组织上决定派你单独一人潜入到潍县城里,去开辟党的地下工作,立即离开学习班,去清东地委组织部报到。
王顺华立时感觉到了这次组织谈话的重要性。自1938年1月起,日本侵略军已在潍县城盘踞了5年,不仅建立起了统治系统严密的日伪政权,而且宪兵、特务遍地,反动气焰冲天。将这艰巨的任务交给自己,他真担心辜负了组织上的重托。但他知道,作为党员,任何时候都要服从组织决定。看着在紧张思考的王顺华,郝政委又谆谆叮嘱他:“潍县城里日、伪、顽杂处,斗争环境复杂,要准备吃苦,要准备流血,要准备牺牲!”
此时,清东地委组织部部长程雨村兼任中共寿潍县委书记。第二天,王顺华步行来到潍北西利渔村,见到了程雨村部长。程部长向他详细交代了秘密任务的事项:从潜入潍县城第一天起,王顺华化名张永正,以亲戚名义住在县城西潍南县委书记高烽的家中,高烽父亲高康甫名义上是伪西关镇长,实际上是一位爱国进步人士。打入县城的工作任务是:建立党的地下关系,发展党的组织,掌握敌人的动向,搜集敌人的情报。工作方式是:职业和身份可以随时变化,只要隐蔽得住,各行各业都可以干。长期潜伏,积蓄力量,不搞过激行动,等待时机成熟,完成组织上分配的重要任务。组织关系上接受潍南县委领导。
王顺华恍然大悟:自己是党组织布在潍县城秘密战线上的一颗“冷子”。
见到程部长的当天傍晚,张永正只身巧妙地通过了敌人的盘查,沿城里大街向西找到了西关大街高烽的家,以亲戚的名义住了下来。高烽父亲先安排他在镇公所当杂役。一段时间,风声很紧,便衣特务频频出现在镇公所中,张永正请示潍南县委后,以学生的身份插班丁氏群化小学六年级班“读书”,称高烽母亲的娘家侄子,高母逢人就说:“兵荒马乱的,小学上了八九年还没上完,这么大了还得读小学。我再不让他来咱城里读书,就耽误孩子了。”为张永正挡住了引起嫌疑的风雨。
依照长期潜伏的指示,张永正站稳了脚跟,一年后考入潍县中学。在学校他注意隐蔽自己,和气处理各方面关系,建立起在同学和老师间的威信。运用同学愿意亲近他的“感情”,找准各种时机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介绍抗日根据地情况和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事迹。通过接触,他发现罗敏书等几个同学抗日爱国意识明显,以“读书会”方式联络感情,启发觉悟,很快团结了一批爱国、有正义感、积极向上的青年同学。1944年秋天,经潍南县委同意,组织成立了抗日民主救国会,张永正任会长,救国会会址设在县城西关高烽家中。首批参加的有刘寿仁、高洪、小学教师高潮,随后又发展了花光隆、高月俭(木匠工人,是高烽家邻居)、罗敏书、郭用宪、陈景仲、魏光泽等十多人,一支精干的地下工作队伍逐步形成。
为防止引起敌人怀疑,张永正以在校班长的名义,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召集会员们到他的住处,组织大家秘密学习从根据地捎来的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等著作及朱德总司令的讲话和一些油印的小册子,有时还讲一些根据地、共产党的故事。有的同学见他讲得绘声绘色,不禁问他:“你是不是见过共产党呀?”“你是不是去过根据地呀?”每当遇到这种发问,张永正总是答非所问,实在挡不过去了就说:“我也是听别人说的,不过这一定是真的。”每次学习,大家的情绪都非常高涨,学习完了都恋恋不舍。他们制定了章程和纪律,把翻印的会章和抗日宣传品悄悄散发到群众中去,扩大党的影响。很快,抗日民主救国会成为了共产党外围组织。
抗日民主救国会成立后,张永正开始着手党组织发展,以这个组织为基础,慢慢从中开始发展党的地下组织。先后发展花光隆、杨祝年、刘寿仁、高月俭、魏光泽、陈景仲、罗敏书、郭用宪等一批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潍南县委批准,在潍县中学建立起了地下党支部,张永正任支部书记,花光隆任副书记,由于组织严密,多数党员都经过严格考察,成为潍县城内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被敌人破坏的地下党支部。
经过较长时期的潜伏,“冷子”的作用发挥了出来。1945年,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抗日民主救国会更名为“民主救国会”,派会员高月亭打入敌人内部,当上了潍县保安二大队秦冠三部的兵工厂厂长,使这个“杀人魔王”的兵工厂长时间没造出一枪一弹,并暗中发动厂中匪兵逃走,兵工厂处于了半瘫痪状态。1947年,再派会员丁毅到秦冠三部任副官,破坏敌人内部关系,引起内讧,借昌潍保安司令张天佐之手,处决了保安二大队头子秦冠三。惨遭秦部统治蹂躏的潍县三、四区群众一时人心大快。1948年,山东野战军发起解放潍县战役,民主救国会与丁友鲲领导的地下工作组相互配合,为攻城部队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情报。
在潍北抗日根据地斗争发展的同时,1942年12月,中共潍南县县委在潍县南乡东曹庄成立,高烽任书记、牟汉华任副书记,在日本侵略军残酷统治的“敌区”,展开了不怕牺牲、团结带领群众英勇抗战的地下斗争。1943年春天,为在敌区扩大党组织建设,县委书记高烽深入到县境西部的杏埠村,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发展党员,开辟党的组织,结识进步教员李存太 ,介绍李存太加入共产党。是年冬天,在郭家成章村建立起中共敌区特别支部,高烽兼任支部书记,李绍武任组织委员兼地下交通员,李存太任宣传委员,隶属渤海区党委。活动联络点设于李存太在郭家成章村开设的中医药铺中。1945年4月,敌区特别支部再建立起属本支部的潍县大于河车站支部,由王希增、王杰三、周惠之等3人组成。敌区特别支部在艰难的敌后环境中,坚持活动两年之久。1945年7月,高烽身份暴露,上级党组织先后调走高烽、李存太等同志,特别支部停止活动。
1944年,潍南县武工队成立,当年秋天,为了牵制日军秋季大扫荡,奉上级命令,县委牟汉华、高松溪和东曹庄党员单连岱等人带领武工队来到胶济铁路南流至虾蟆屯段孟家圈附近,夜间埋设炸药,将一列日军由青岛开往潍县城的火车炸翻5节车厢,毁掉了敌人的战争物资,牵制了日军向潍北根据地的大肆进攻。
东曹庄是大革命时期由早期共产党员庄龙甲等人发展起来的重点红色村庄,1928年,潍县党组织的斗争中心转移潍北后,革命活动陷入了低潮,但撒下的革命火种没有熄灭。1942年,潍南县委在村中成立后,一批1928年后去至外地的老党员返回了家乡,马威、单连岱等青年积极加入了党组织,群众一心向党的革命热情高涨。炸火车事件发生后,潍县城日军加紧了对村中的扫荡搜捕。
炸火车不几天后,日军宪兵队来到村中,挨家挨户搜捕活动在村中的县委人员,县委书记高烽和副书记牟汉华掩蔽进村民马善兴老人家里早已挖好的地洞中。敌人抓住马善兴,一边将他五花大绑毒打审问,一边在家中搜翻。一个日军的脚已经踩上了掩蔽在洞口的土堆。牟汉华用枪口对着洞口,悄声问:“老高,怎么办?”高烽沉思了片刻,说:“我们两支短枪想突围,恐怕不行。我们就在这里藏着,敌人发现不了正好,如果被敌人发现,一掀洞口板,先撂倒他一个,打起来再说。”牟汉华说:“我也是这样想的。”两人深知此时的处境,互相对视着、鼓励着:当不成战士就当烈士,无论如何要战斗到底,绝不当敌人的俘虏!情况危急之下,马善兴鼓足全身力气一下挣开敌人的捆绑,不顾一切地向大街上跑去,佯装出逃跑的样子,院子里的十几个宪兵见老人逃走,疯狂地追赶了出去。这一招果然有效,巧妙地引开了敌人,高烽和牟汉华安全转移了出去。
10月,日军在汉奸走狗的带领下,又一次从潍县城里来到东曹庄。拂晓,他们先悄悄地四面包围了村庄,早饭过后的时间突然冲进了村子,正碰上牟汉华站在街头上跟村民张洪恩聊天,进村的敌人不认识牟汉华,逼住他和张洪恩领路去找保公所。猝不及防的牟汉华一时无法脱身,情况非常危险。就在这时候,从村东走来了两个孩子,生气地对着牟汉华吆喝:“叔,人家都到地里干活儿了,你还在这里拉闲话,再不去俺婶儿可来找你了。”说着,拉起牟汉华就走。牟汉华跟着他们,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拐进了村中的小胡同,躲过了敌人的搜捕。谁家的孩子,牟汉华并不认识。事过好久才知道,这两个长大后取名单保科、马善新的男孩,是受各自的父亲单连岱、马全兴的嘱咐来领走牟汉华的。
1944年1月,根据上级指示,清河区抗日根据地、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合并,成立渤海区抗日根据地,中共渤海区党委、八路军渤海军区随之成立。景晓村任区党委书记,杨国夫任军区司令员。至1945年9月,发展至6个专署、42个县,成为山东5个抗日根据地(渤海、胶东、滨海、鲁中、鲁南)之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
1944年5月,寿潍县建制撤销,由潍县北部地区与昌邑县北部地区合并成立昌潍县,隶属中共渤海区五地区。为适应斗争形势发展,成立昌潍独立营,县长何凤池兼任昌潍独立营营长,县委书记刁一民兼任独立营政委,罗平任副营长,宫愚公任副政委,孙乐洵任协理员,李良臣任特派员。其间,原昌邑县独立营一连升级为军分区直属四连,原昌邑县独立营二连编为昌潍独立营一连,原潍县县大队二中队编为昌潍独立营二连(一中队先前升级为清东独立团直属三连),原昌邑一区中队升为昌潍独立营三连。年底,何凤池兼任独立营政委,宫愚公任营长。
11月,中共昌潍县委书记刁一民调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县长何凤池继任书记。
12月,县委召开了昌潍县人民武装第一次代表大会,与会代表74人。大会号召全县军民英勇斗争,保卫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坚持斗争,抗战到底。同时揭露蒋介石反动政府“假抗日,真反共”的罪恶行径。并选举成立人民武装委员会,会后,74名代表联合发出了《告全国同胞书》:
全国同胞公鉴:
昌潍的人民武装在共产党八路军领导扶持下,日渐发展壮大,配合主力,与敌、伪投降派艰苦奋斗,曾屡次击溃数百敌伪与数千投伪的进犯,保卫了家乡,坚持了阵地。今年夏季又配合主力围攻迫走瓦城、青乡、李家泊、柳疃等敌伪据点。近又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了领导机关,更加强了今后对人民武装的领导。目前,盟国(指苏联)正积极反攻,节节胜利,希特勒将近死亡,中国的对日反攻也近在眼前。在这国际极端对我有利的形势下,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着兵民,获得不少的胜利。但国民党不但不配合盟国反攻,却在正面战场连连溃败,日失一城,丢掉国土十万余方里,县城一百余个。近仍不能阻敌前进,桂林、柳州又相继失守,造成抗战以来空前危机。这些恶果皆由国民党之错误政策所致。近更变本加厉,竟公开提出取消五分之四八路军新四军,并取消敌后民主政府,真是荒谬反动至极,闻之令人无限愤慨。要挽救时局危亡,我们要求立即改组国民政府及统帅部,反对失败主义“军令”与法西斯主义“政令”,驱逐国民党政府中的法西斯分子,成立各党派之联合政府及抗日军队代表之联合统帅部。只有这样,才能重振抗日阵营,才能配合盟国反攻,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渤海区昌潍县人民武装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下为石磊、罗平等74人签名)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
1944年10月上旬的一天,国民党张景月所部二十八团团长徐向午,乘独立营只有二连驻防潍北的兵力空虚之机,率其全团向独立营二连驻地肖家营村发起进攻。
独立营二连驻肖家营村,四区区中队驻党家营村。午后,区中队向二连报告,驻禹王台的二十八团向东北方向出动,要进攻肖家营。二连领导得到消息后,立即分析情况,认为敌人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二连孤立无援,应该撤出肖家营。但是又考虑到肖家营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旦丧失,就会影响整个潍北的形势,权衡再三,最后下决心——打!二连排以上干部迅速集合到西门外,现场研究布置。仅有一个连的兵力,又没有工事,死守不行;面对强敌,若白天主动野外出击,很难将敌人全部击溃。最后决定让敌进村,趁其立足未稳,猛烈反击。待敌溃乱后,果敢追击,力求将其全团击溃。如果成功,敌人想再组织进攻,估计要到黄昏时分。并分析到敌人可能会沿村东的大于河进攻。二连布置一个排带一挺机枪,隐蔽在村西南角;一个排隐藏在西门内;另一个排带两挺机枪,埋伏在西门口处。四区中队仍布置在党家营监视敌情。肖家营村除了留下部分干部和民兵担任战场救护外,其他干部、群众迅速撤向报庄子村。
下午3时左右,敌人开始进攻,很快沿大于河堤进了东门。进村后,他们一边慢慢推进,一边打枪、扔手榴弹,进行火力侦察。进到村中心后,敌人见没有一点动静,断定二连已经撤走,因此放大胆子,加快步伐,队形也渐密集。当敌人接近西门时,埋伏在此处的两挺机枪突然开火。隐蔽在西门内1个排的战士,向敌人扔了一排手榴弹,接着发起攻击;村西南角1个排也立即用机枪向东河堤扫射。敌人在突然打击下,乱成一团,抱头鼠窜,拼命逃出东门。由于受到村西南角火力的压制,逃跑的敌人不敢上河堤,在本来就不宽又有泥水的河道里拥挤着向南溃退。徐向午的一梯队营完全失去指挥,军官被人流冲得立不住脚,只好跟着跑。随之,他的二梯队营也被冲垮。二连一直追击二里多路,才收兵返回肖家营。二连重新部署兵力,准备迎击敌人第二次进攻。但一直没有动静,黄昏后侦报,徐向午率部南逃了。
这次战斗,独立营二连歼敌近百人,缴获两挺机枪,干部、战士兴高采烈。而徐向午却非常懊丧地说:“侦察得很清楚,就是一个连嘛!可我们一个团没打过一个连!”
1944年8月24日昌邑县境的大窑阻击战中,独立营二连在战斗的紧急时刻冲上去,与日军拼了刺刀,杀伤日军50多人,缴获日军机枪一挺、掷弹筒一具、小炮一门、步枪数十支,创造了昌潍地区歼灭日军的最高记录。在这场恶战中,全连20多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二连第一任连长傅希堂 ,1939年5月入伍,同年9月入党,1940年9月担任二连连长。他为人忠诚、坦直,作战勇敢,同志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野敖”连长。“敖”是他的乳名,反映了他与战士们之间的亲密关系,“野”字则反映了他对敌人的仇恨,也反映了冲锋在前的战斗风格。他打仗非常勇猛,有一股不怕死的劲头,哪里战斗最激烈,他就出现在哪里,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二连善打硬仗的战斗作风就是在他的带动和鼓舞下形成的。傅希堂不幸牺牲在1942年2月5日的苏家郜战斗中。当时,他率领二连防守苏家郜南面阵地,连续打退敌人数次进攻。突然,敌人一发炮弹落在阵地前面,他不顾危险,一下子趴在机枪射手的身上,掩护了战友,自己头部却负了伤。鲜血顺着脖子往下流,他顾不上包扎,仍顽强地指挥战斗。最后,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英勇牺牲。牺牲后,胶东军区通报表彰了他的英雄事迹,要求所属部队开展向傅希堂烈士学习的活动。
继傅希堂之后,郑汉林接任二连连长。郑汉林是潍县大湾口村人,中共党员。他为人诚恳、直爽、机智,做事雷厉风行。他接任连长后,非常注意抓连队的军事训练和思想工作。他对战士们要求严格,使连队军政素质提高很快。在战斗作风上,他很像前任连长,非常勇敢,有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他当过号兵,战斗冲锋时,他一边吹号,一边挥舞着缴获的日军指挥刀,带头往前冲。1944年8月3日,在围困日伪徐家庄据点战斗中,不幸胸部中弹,光荣牺牲。
二连有一个青年班,1943年春组建,全班都是15岁至17岁的年轻战士。每人一支马枪,打仗最勇敢,先后有党员马春芳等数名战士英勇牺牲。其中,昌邑瓦城籍战士赵锡让在庙头战斗中,眼看就要被敌人活捉时,果断地拉响了两枚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在1944年8月的大窑伏击战中,战士孙瑞东与日军拼刺刀,当他的身体被敌人刺中时,他的刺刀也捅进敌人的胸膛。班长王振云,是特等射手,在这次战斗中用仅有的3发子弹击毙3名日军,并夺得机枪1挺。副班长张贵书,先是同日兵拼刺刀,后和日军抱在一起滚打,直至将日兵战死。
郑汉林,潍北大湾口村人,1917年生。1939年4月赴昌北参加抗日队伍昌邑县大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昌邑县大队三连调回潍县组建潍县县大队,郑汉林留昌邑,从此战斗在昌邑北部的抗日战场上。后昌邑县大队升级为昌邑独立营,郑汉林任连长。1943年春,其率1个排的兵力,一枪未发,智取了昌邑青乡境内的伪盐警队,生俘盐警30余人。
1943年8月,国民党四纵队十支队(昌邑县地方反动武装)长夏震东率部进犯寿潍抗日根据地,纠集近千人扑向潍北肖家营村,企图占领村庄,安置据点。郑汉林奉命率一个连,提前进驻该村。夏部自恃人多势众,疯狂向肖家营进攻。战斗打响,郑汉林命令全连向西撤退,将进攻之敌引进沈家营村以北西海军分区主力早已设下的伏击圈,经激战,夏部被俘800余人,夏震东带少量残部落荒逃走。9月,驻昌邑北部徐家村据点的日伪军,企图去马渠村一带烧杀抢掠,郑汉林率连队赶到白塔、龙池两村中间埋伏,当100余名日伪军出现在龙池村南时,郑汉林率一个排突然开火,迎头痛击,另两个排从白塔村赶到,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乱成一团。此战,击毙日军3人、伪军90余人。缴获六〇炮1门、轻机枪1挺、长短枪100余支。战斗过后,当地群众编成歌谣传唱:
郑连长,气昂昂,
带领战士进了庄。
一声令下齐开火,
消灭汉奸一大帮。
缴获枪炮百余杆,
活捉鬼子小队长。
郑汉林所率连队打仗勇敢,不怕牺牲,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潍北、昌北日伪军在同他们的数十次战斗中皆伤亡惨重,提及郑汉林,无不胆战心惊。诬称其所率连队为“疯狗连”,称郑为“疯狗连长”。
1944年5月,寿潍县建制撤销,由潍县北部地区与昌邑县北部地区合并成立昌潍县,寿潍县大队与昌邑独立营合建为昌潍独立营,他带领的昌邑独立营二连被整编为昌潍独立营一连。是年秋,奉命率连队拔除昌邑北部徐家村日伪据点,战斗中,郑汉林走到前沿阵地指挥,头部被子弹打穿,壮烈牺牲。
1945年6月,昌潍县分设昌邑、潍县,中共潍县县委在潍北周家官庄成立,隶属中共渤海区第五地委。中共领导下的潍县民主政府同时在周家官庄成立,政府下设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公安局、战时邮政局等机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潍县民主政府成立后,一座厚重的烈士纪念碑庄重地竖立在了周家官庄村村头。从1938年蔡家栏子起义的七支队打响潍北抗日第一枪,到无数次抗击日伪顽的浴血奋战,从西利渔村的寿潍县五区区公所,到报庄子村的寿潍县行政委员会,再到周家官庄的潍县政府,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烽火中,潍北的土地上党旗飘扬,前赴后继,红色潮流,如潮如涌,创建出了渤海湾南岸一片红色的土地,迎接着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曙光。
1945年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闭幕,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致大会闭幕词中庄严指出,大会“决定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回首峥嵘岁月,走上新的征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航船已遥见桅顶,正向着潍北这方古老的土地上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