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服饰图案

一、隋代

隋代的纺织品、服装出土实物较少,但在遗留的彩塑人物服装上可以看出有联珠纹、狮凤纹等颇具异域风格的服饰图案。

隋文帝建国之始,崇尚节俭。在服饰方面,隋文帝进行了一些改革。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首先在官服上严格规定,弃南北之制,依汉魏之旧。605年杨广即位后,改其父尚俭之风,骄奢淫逸,求奇追丽。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宪章古制,创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皂,服章皆有等差”,制定了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帝王黄袍加身饰纹章,群臣、百姓不得用黄色,自此,“黄袍”便成为隋以后历代皇帝的专用服装,黄色也成为皇帝的专用色了。

隋代在历史上仅存38年,其服饰没有更多的创新,主要依汉魏旧制,服饰基本以帻巾、纱帽、裤褶、裲裆、圆领衫为主。在风格上,隋前期由于战乱对经济的破坏,服饰趋于简朴;后期因经济的好转和江山的统一,服饰风格趋于豪华和完整。

二、唐代

在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也发展起来。其中,制造业是中国有名的传统手工业,在唐朝更为发达。

唐代织物的纹样不仅继承了民族传统,而且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其服饰纹样兼收并蓄,别具一格。唐锦的花纹就有连珠纹、团窠纹、对称纹、散花纹、几何纹等,这些纹样大多在唐服上有所反映。唐锦又被称为“纬锦”,多采用纬线起花,区别于前代的经线起花的传统技法,这种织法不仅可以织出更为复杂的花纹,而且可以显示华丽的色彩。

唐代首先是纹样内容的改变。唐代开始,服饰图案的题材已从原先充满神秘色彩的飞禽走兽转为充满生活气息的花鸟植物纹样。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唐代服饰图案中来自西方的忍冬纹、葡萄纹等颇为盛行。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形成了唐代盛行的卷草图案。卷草纹又称唐草,是在前代忍冬草纹的基础上,兼受古希腊毛茛叶图案的影响,以波状缠枝连续纹为主要形式,有时点缀以仙人、童子、瑞鹿、玉鸟等吉祥物象。卷草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经常被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如要反映唐代图案那种兼收并蓄、雍容大度的时代风格,非宝相花莫属。宝相花其实是一种综合了各种花卉因素的想象性图案,吸收了莲花、牡丹、海石榴花的特点,经过有意识地整理、变形夸张,花瓣层层叠叠,叶中有花,花中有叶,虚实结合、正侧相叠、色彩绚丽,形成以莲花为母体的端庄瑰丽的集众花之美的吉祥纹样,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纹样,它是一个时代的创造。

牡丹纹在武则天时期开始大盛,被视为象征繁荣昌盛、大富大贵的花卉,宋时被称为“富贵花”。鸳鸯纹自隋唐以来大量出现在丝织物上,被人们视为美好爱情的象征,与莲花纹或牡丹纹组合形成鸳鸯戏莲、鸳鸯牡丹、鸳鸯戏水等具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还有一些中亚引进的植物及动物图案,如海石榴、葡萄、狮子等图案都带有天赐福禄的意味,唐代图案的发展也意味着吉祥图案的大发展。

其次是纹样排列的变化。除传统的带状连续纹、四方连续纹,此时又出现了一种圆形适合纹。

中国传统的服饰图案惯用通幅排列和菱格骨架来表现,如汉锦和绫绮织物中。到北朝时,受西方图案的影响产生了圆形骨架的团窠排列。波斯王朝的“联珠纹”,成为晋唐纺织丝绸纹样的主流图案。这种图案的四周饰以一个个圆圈,犹如一串串珠子,因此得名。唐太宗时著名画家窦师纶,在西方纹样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陵阳公样”图案。他用环式花卉或卷草代替联珠纹,以中国传统动物主题替代西域诸神。这种将动物置于花卉环的团窠,在中国整整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的团窠宝花水鸟印花绢,以宝相花作环,花环中的图案以水鸟为主题,是典型的“陵阳公样”。

染织工艺在隋唐时期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唐代织锦大多色彩繁丽,花纹精美,配色和图案更加丰富多彩,走出了汉魏的“稚拙”,这与采用纬线起花的技术革新是密不可分的。

唐代服饰图案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图案自由舒展,造型雍容饱满,色彩绚丽明快,在卷草的缠绵往复的旋律中、饱满的联珠纹的反复排列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使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从唐代开始,工艺装饰中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形成了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的蜡缬、夹缬、绞缬、碱印、拓印等印染工艺,及浸染、套染、媒染、防染等染色方法更是空前进步,蓬勃发展。许多新染料,如红花、靛蓝、苏木等,都被广泛开发和应用。在丝绸图案设计领域,则出现了窦师纶这样的名家。

联珠纹是指由许多个小圆相连接而组成的一个大圆状纹样,在唐代极为流行,具有时代特点。大体上,隋代联珠纹的小圆珠较少,唐代的小圆珠较多,一般为16~20个联珠纹的排列格式有散点排列,称为“窠”或“簇”,在四个散点的空间常填饰忍冬纹,因向四面伸出,故称为“四出忍冬”;也有横排或竖排相连;还有四面相连,相连的交切处再饰以小圆珠、方块或花朵。联珠纹的外形,有呈长圆形的,也有呈双重圆珠的,形式多样,变化万千。在联珠纹中,多饰有鸟类、走兽、人物等。在构图上,有单独式,也有对称式,以对称式为最多。

唐代最有特点的装饰纹样为宝相花,花大而色丽。用于服装装饰的宝相花,是指以牡丹或莲花为母体,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花纹,它吸取众花的形象特点,简化提炼,使之程式化、样式化,因而富于装饰美,在唐代织锦中作为装饰主纹。

陵阳公纹样是指唐代工艺美术家窦师纶所创造的丝织花样,其艺术特点是“章彩奇丽”,主要采用对称格式,如对雉、对羊纹等。这些纹样和与之风格相似的纹样,至今仍可大量见到。除一部分为自由格式外,它们多数是以联珠纹为外圈,形成圆形适合纹样,唐代称为“窠”,有独窠、两窠等锦名,窠中再饰以相对的飞禽、走兽或人物等,形成唐代的艺术特色。

小簇花是唐代十分流行的一种纹样。“簇”,从“聚”之意,即形成一朵朵小型的花簇。小簇花的外形一般为圆形,表现形式甚多,有的呈折枝状,有茎、有叶、有花;有的呈向上直立状,茎叶在下,花朵在上;有的呈环绕状,即枝叶呈环形;有的向两边伸展,呈横椭圆形。小簇花,有的有枝有叶有花,有的只有花和叶,有的则只有叶而无花。唐代表现花卉,常为花叶并重,对叶也有描写。唐代以后,只突出花朵,而对叶作次要处理,所以常见花叶并茂,体现了富丽丰满的艺术效果。小簇花有图案式,也有写生式;图案式较多样化,精练简洁;写生式比较写实,宋代时称“生色花”。

图1-27 唐帝王臣僚服饰(敦煌壁画220窟)

(一)男子服饰

隋唐服制的拟订,实际上是隋唐官僚服饰的拟订。历代封建统治者遵循封建礼教,推行“礼不下庶人”,广大平民百姓受到“礼”的限制而简于衣冠。官服按礼节轻重划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

1.祭服

冕旒之服。在唐代,祭服不一定只用于祭祀典礼之中,其他重要典礼时也用到。隋天子仅用衮冕,《通典》记载,到了唐代“大唐依周制,制天子六冕。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

①天子之冠有二:通天冠、翼善冠;弁有二:武弁、皮弁;帻有二:黑介帻、平巾帻;帽有一:白帽。

②太子之冠有三:三梁冠、远游冠、进德冠;冕有二:衮冕、玄冕;弁有一:皮弁;帻有一:平巾帻。

③臣下之冠有五:高山冠、远游冠、进贤冠、獬豸冠、却非冠;冕有五:衮冕、氅冕、毳冕、希冕、玄冕;弁有二:舜弁、武弁;帻有三:介帻、平巾帻、平巾绿帻。

由此可见,其种类相当丰富,并且同一种冠帽有变化的样式,不同的材料、色泽,不同的穿戴方法,借以区别官阶等级,礼节轻重。

2.朝服

朝服也称“具服”。规定一至五品官员的形制组成为: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纱中单、黑领、裒(袖)、裾、白裙橘或衫革带、假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白袜、乌皮履、剑、纷、革囊、双佩、双绶,可见其形制特别复杂且佩戴饰物颇多。

3.公服

为古代官吏在衙署内处理公务时所穿的服装。中国官吏穿着专门的公服坐堂办公,大约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服的形制与祭服朝服相比要简便得多,同时还省略了烦琐的挂配,故也称从“省服”。冠、帻、簪导绛纱单衣、白裙或衫,革带钩蝶假带、方心、衬履、纷、肇囊、双配、乌皮履。

4.常服

常服古称“宴服”。唐初因袭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史载隋文帝时听朝用赭黄文绫袍,戴乌纱帽,折上巾,六合靴,与贵臣同服,唯天子之带用十三镮加以区别。唐高祖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其带为一品、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用犀,九品以上用银,庶人用铁来分别。高宗总章元年开始,黄袍被作为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后带饰的材质,袍衫颜色有变易,但总体的袍衫之制得以发展,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装束。常服的领式为圆领,这与北朝服饰相关,且用圆领为命服也始于隋唐。

5.配绶

隋唐官服有配绶、配鱼制度。汉代制定的配绶制度一直沿用到隋唐,只是在具体形制上有些变化,如采用双绶,左右各一,绶与绶之间以玉环相连。

唐代出现了印绶以外的另一种腰配,即配鱼制度。“鱼”指鱼袋,专门用以放置鱼符的容器。当时中央与地方官吏之间,常用一种鱼形的小饰物作为彼此联络的凭证。用金、银、铜等材料制成,上刻文字分为二片,一片留中央政府,一片由地方官吏保存,如遇升迁等,即见此符为证。官吏出入殿门的见证,也做成鱼的形状,名称都叫“鱼符”。唐制,凡五品以上官盛放鱼符,都发给鱼袋,以便佩于腰间。

(二)女子服饰

胡舞的流行及胡服的普及是影响唐代女子装束的重要因素,甚至使汉民族服饰在唐代表现出一个变异的特征。

唐代女服有三种组合变化:胡服、女着男装和中原襦裙装。胡服,直接选用异族服饰;女着男装,虽穿着款式以传统为主,但与异族礼俗有关;中原襦裙装,穿着广泛,保留了本民族的服饰传统,不失为唐朝女服的主体风格,但它还是受到了异服影响,特别在衣袖肥瘦方面。

1.胡服

胡服入中原至唐有几百年的历史,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形成流行风尚。胡服包括西域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首先是胡舞的流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民间女子以胡服、胡妆为美。在唐代的石刻陶俑中有其形制可考:锦绣浑脱帽、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透空软锦靴、腰系蹀躞带。此外,也有妇女着西域回鹘装。

图1-28 大袖衫

2.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的社会中是极为罕见的。《礼记·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女着男装被认为不守妇道。而在唐天宝年间,曾流行女穿男装。从形象资料看,这种装束不仅流行于民间,还一度影响到宫内,穿袍衫戴幞头,这是唐朝思想开明时尚开放的表现。

3.襦裙装

上着短襦,下着长裙,是中原女子的传统装束。魏晋以来,女子常服,上衣日趋短小,衣袖变窄,裙腰逐渐升高,形如外褂,便于穿脱称“上襦”。晋末到齐梁时,又走上另一个极端,衣袖加宽到三尺,男女同别,上行下效,南北同风。

到隋统一,上层官僚及舞者,还重视大袖,但女子常服因活动的需要小袖占上风。

图1-29 齐胸襦裙

初唐装束多见于隋代,上穿小袖短襦,下身着紧身衣裙,披帛,裙腰束至腋下,中间绸带系扎,胡服之后襦裙仍是妇女的主要装束。盛唐以前胡服流行;盛唐之后大袖衫襦;中晚唐袖宽达到顶点。史料记载,统治者下诏规定当时衣袖不得超过一尺五寸,而民众多有不从的记载,可见当时喜好宽袖的风尚之盛。

图1-30 对襟襦裙

襦裙装的领子,有多种不同形式,常见的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盛唐以后,还流行袒领,不穿内衣,袒胸于外,所谓“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就是咏叹这种开放的装束。 T5iy+U/17zCv0B0qn+SwtSP5scJMHHmF4dB1xh+VYuiX4FUFMsyqxPjOaYCam89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