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明清的服饰图案

宋元以来,随着理学的发展,在装饰艺术领域反映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越来越强化,社会的政治伦理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宗教观念都与装饰纹样的形象结合起来,表现某种特定的含义。明代图案在继承前代图案的同时,创造并丰富了谐音和寓意吉祥图案,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其应用渐近程式化,成为专门的纹样格式。吉祥图案利用象征、寓意、比拟、表号、谐音、文字等方法,以表达它的思想含义。

除吉祥图案,龙纹图案在明代不断发展完善,出现了团龙、坐龙、行龙等程式化形象。

图2-2 龙纹

明代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图案除吉祥图案之外,就是表明官员级别地位的补子图案了。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制度既保留了汉族服制中的某些特点,又不失其本民族的习俗礼仪。如以中国传统的十二章纹作为表服、朝服的纹饰图案,以绣有禽兽的补子作为文武官员职别的标识,以金凤、金翟等图案作为后妃、命妇冠帽服装上的装饰。

图2-3 仙鹤

图2-4 凤凰

清代服饰风格的确立与精致的服饰纹样分不开,特别是旗袍和大袄。旗袍图案中对花卉图案的运用是一大特色。花卉图案在其发展过程中阶段性非常明显,并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多样化。

旗袍和大袄很讲究在领口、前襟、下摆、袖口加以精致细密的镶滚装饰。随着晚清产生的讲究繁缛的艺术风格,导致服饰的装饰纹样繁杂堆砌。这促使刺绣、镶滚等缝纫技艺发展至顶峰。服装边缘的镶滚也从早期的三镶五滚,后来发展为十八镶滚,以至连衣服本料的面目都显露不多了。堆砌的装饰接近欧洲洛可可纤细、华丽、繁缛的风格。

图2-5 刺绣纹样

明、清时期的服饰图案及染织、刺绣工艺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革新创造,使品种更加繁多,工艺水平日益提高,内容也比过去丰富得多。

清代的印染图案设计风格既有明代的传统借鉴,同时又受到外来纹样的影响,显得纷繁、多样、复杂,色彩有淡雅、柔和的,也有华丽、强烈的,但总的感觉是其风格过于繁缛、精细。

缠枝花的花茎呈波状卷曲,彼此穿插缠绕,又称为“串枝花”“长青藤”,有常青、连绵不断的吉祥意义,是明代甚为流行的一种纹样,多见于明锦和明瓷装饰中。因缠枝的花朵不同而有各种名称,以牡丹为花头的叫“缠枝牡丹”,以莲花为花头的叫“缠枝莲”,以菊花为花头的叫“缠枝菊”,以牡丹、莲花、菊花等为花头的叫“缠枝四季花”。缠枝花的图案组织呈网状,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伸展,故缠枝花的名称与折枝花是相对而言的。

吉祥图案是用具有吉祥意义的图形或文字组成的一种装饰纹样。此种纹样自明清以来最为流行,所占比例极大。

由过去“织金锻”发展而来的“妆花锻”就是明代丝织工艺的重大成就,它在实地纱或方目纱上提花加金彩制成,图案色彩艳丽、层次丰富、表现细致入微。缂丝到了明代在苏州继续生产,发展到清代则更加提高,能运用多种缂法,同时用画及绣来补充缂的不足,使图案的艺术效果更为丰富。明清两代印染技术由于纺织业的发展而相应地提高,各式印染丝绸、棉布更加普遍。《天工开物·彰施篇》中记载当时染制的颜色多达四五十种。不仅有单色花布,而且还能制造各色浆印花布,尤其是质朴的蓝印花布深为劳动人民喜爱,并一直流传至今。

图2-6 彩色布料

纵观我国服饰图案发展的历程,其发展脉络清晰,是一个不断传承、创新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这为我们的服饰图案设计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研究、借鉴资料。

一、明代

明代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其封建意识趋向专制表现在服饰图案方面则是标志官服级别的补子的产生。补子表现为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的集中图案。服饰风格总体上崇尚华美,并将很多吉祥用语与图案相结合,如以松树仙鹤寓意长寿、以石榴寓意多子、以鸳鸯寓意夫妻和谐美满等。服饰图案的设计花色丰富、色彩浓重、简练生动。

图2-7 石榴纹样

明代纺织业以苏州为中心,品种繁多并出现许多新型纹样,对织物的加金不仅限于锦,植棉遍及全国,取代了丝麻的地位,织物纹样装饰丰富多彩,寄托美好愿望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表现了富有浓厚色彩的艺术传统。

(一)男子服装

1.祭服

嘉靖八年制定服装的样式,大体与朝服相同,唯一不同的是锦衣卫堂上官服为大红蟒衣,飞鱼服,戴乌纱帽束鸾带。祭太庙、社稷时穿着的是大红色的便服。

2.朝服

朝服之制,文武官员凡遇大祀、庆成、冬至等重要礼节,不论职位高低,都戴梁冠,穿赤罗衣裳。

公:八梁冠,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前后玉蝉。

侯:七梁冠,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前后金蝉。

伯同侯:前后玳瑁蝉,插以雉尾。

驸马同侯:但不插雉尾。衣用赤罗衣,白纱中单青缘领,赤罗裳上有青缘边,赤罗蔽膝,赤白两色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

官吏朝服不分文武,俱戴梁冠,以冠上梁数辨等差:

一品官:七梁,不用貂蝉笼巾,玉革带、玉佩,绶用四色织花锦,下结青丝网玉环,象牙笏板。

二品官:六梁,革带用犀,绶同一品,象牙笏板。

三品官:五梁,革带用金,绶用云鹤花锦,象牙笏板。

四品官:四梁,其余都与三品相同,象牙笏板。

五品官:三梁,革带用银,绶用盘雕花锦,象牙笏板。

六、七品官:冠皆二梁,革带用银,绶用练鹊三色花锦槐木笏板。

八、九品官:一梁,革带用乌角,绶用鸂鶒二色花锦,槐木笏板。

明代革带外面裹以红或青绫,上缀以犀玉金银角等,虽谓腰带束系而不着腰,而是在圆领衫两胁下各有细纽带贯垂于腰带上系挂在腰间。

3.公服

职官公服为袍。袍的衽又恢复为右衽,袖宽三尺,材料用丝或纱罗绢。袍服上的纹样和颜色也因级别而异。袍服上的团花纹样品高径大,官微径小,与幞头相配,多用于重大朝会。

表2-1 公服样式

4.补子

洪武二十六年后,规定职官常服用补子,即将不同的纹样绣于袍上,以别官级品位。补子最早出于唐朝武则天,当时以不同锦纹赐予百官,称为“袄子锦”或“绣衣”。

表2-2 补子样式

续表

图2-8 补子图案

①文官一品仙鹤补

②文官二品锦鸡补

③文官三品孔雀补

④文官四品云雁补

⑤文官五品白鹇补

⑥文官六品鹭鸶补

⑦文官七品鸂鶒补

⑧文官八品杂职黄鹂

⑨文官九品杂职鹤鹑

⑩未入流练雀补

⑪武官一二品狮子补

⑫武官三品虎补

⑬武官四品豹补

⑭武官五品熊补

⑮武官六七品彪补

⑯武官八品犀牛补

⑰武官九品海马补

(二)女子服装

在明代,长袄、长裙非贵妇专有,也可供一般女性穿着。早在洪武五年就规定:“凡婢使,高顶髻,绢布狭领长袄、长裙。小婢使,双臀,长袖短衣、长裙。”(《明史·舆服志三》)至于制作袄裙的面料也是美不胜收的,文学作品中对此有形象的描绘:“上穿香色潞绸雁衔芦花样对领袄儿,白绫竖领,状花眉子,溜金蜂赶葡纽扣儿,下着一尺宽海花潮云羊皮金滑挑线裙子。”又如:“上穿着银红纱白绢裹对领衫子,豆绿沿金红心比甲儿,白杭绢画拖裙子。”可见明代女性穿着长袄、长裙是相当普遍的,而且对色彩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也是十分讲究的。这反映了明代社会审美能力的提高。

此外,比甲也是明代妇女的普遍装束。据载,比甲最早产生于元代。《元史》指出:“……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这就是说,比甲是一种无领、无袖的对襟马甲,只是比马甲稍长而已。就流传下来的形象资料分析,元代妇女着比甲似不太多,直至明代中叶,才形成风气,而且以青年妇女为盛。从造型设计看,比甲的广襟部位往往镶有醒目的图案缘边,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从穿着效果而论,因其无袖又穿着在外,方便而又实用。因此,比甲集装饰美和实用美于一体,自然备受妇女们的喜爱。

强调服装的装饰功能是明代服装的特点,而且表现较为强烈,这充分说明,对于服饰美的理解,至我国明代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讲究服装穿着的形式美,恐怕是明代民间服装的一个特点。其中水田衣又是具有形式美的典型服装。水田衣是以各色形状不一的零料拼合而成,似僧人的“百衲衣”。因其色块交错,形如分割成一块块的水田,故名。这种镶拼服装简单别致,装饰效果很强,因此很受当时女性的欢迎,成为一种时髦的服装。当时的诗歌小说对此多有描绘。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这样写道:“那船上女客在那里换衣裳,一个脱去元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

水田衣由于其形式的新奇出众,最终由民间逐步流入上层社会,成为大家闺秀的爱物。这里,可以看出,服装的流行并非都来自上层,下层的穿着倾向往往也能够造成整个社会的流行趋势。也就是说,上层人士的穿着倾向可以推广到下层社会,而下层社会的审美情趣也可以影响到上层社会,以致形成流行风气。

图2-9 马面裙

1.礼服

皇后头戴精美的龙凤冠。该冠以金属丝网为胎,四周饰以翡举,上饰九龙四凤,口衔珠翠,呈飞翔跃动之姿,并饰大花、小花及钿各十二,冠后左右有形似翅膀的“博鬓”作装饰。北京定陵曾出土三龙双凤冠,正中一龙口衔珠滴,左右各一龙,则衔珠桃排子,三博鬓。而皇妃则是凤冠,缀九晕四凤。后、妃身穿深青色袍衫,上饰龙、团凤、鸾凤、蟒等纹样。上红下绿,青色纽襻,玉带、金饰。

图2-10 凤冠 故宫珍宝馆藏

图2-11 金钗

图2-12 发钗

2.常服

皇后常服冠饰较之礼服为简,戴双凤翔龙冠,龙口衔大珠,而两条金凤和翠凤则口衔小珠,前后镶有牡丹花、翡翠叶三十六片。首饰为金玉珠宝等,服真红大袖衫,上面织绣龙凤纹,加霞帔和红褙子,下穿红罗长裙。皇妃冠饰有珠宝座,翠顶云座各一,牡丹花、翡翠叶二十六片,比皇后少十叶。其他人如皇太子妃冠服与皇妃相同,用犀冠、刻花凤,首饰、衫带也与皇妃相同。

图2-13 立领衫

二、清代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因此清代的服饰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服装特色。清代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常用。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由此白色在清代服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在清代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装上镶白色的花边。清代丝织品的图案表现题材丰富、取材广泛、配色明快、组织结构紧凑,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清代官服

从中国历代服装的沿革史看,清代服饰制度最为庞杂、繁缛,其条文规章也多于以前任何一个时期。清代官服废弃了历代以来衮冕衣裳为祭服,以通天冠、绛纱袍为朝服的传统制度。

图2-14 补子纹样

1.冠帽

冠有朝冠、吉服冠行冠、常服冠等。其形制较为特别,与传统冕冠通天冠之类差别很大。因其礼节轻重、形制差别主要表现在顶部修饰上。朝服为祭祀之用,顶部制成一层、二层或三层。冠身较为高耸,略带圆锥形;吉服冠,多用于常朝礼见之时。冠身比较扁平,顶部较为简单,只有顶珠及金属底座。至于常服冠只用红绒编织成一个圆珠附缀于顶部。

2.皇子、王等冠帽

(1)皇子冠帽。朝冠,造型与皇帝冬、夏朝冠相同,但皇子冬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青狐制作,冠顶只有两层,上饰东珠10颗,顶衔红宝石。夏朝冠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前缀舍林,有东珠5颗,后缀金花,有东珠4颗,共饰东珠9颗,顶如冬朝冠。

(2)皇子吉服冠。红绒结顶,行冠常服冠与吉服冠同。

(3)亲王冠帽。朝冠与皇子同。

(4)亲王吉服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夏吉服冠只是冠顶改用红宝石;曾获赏赐红绒结顶者得用之。其余冠与皇子同。

(5)亲王世子冠帽。冬朝冠顶金龙两层,饰东珠9颗,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5颗,后缀金花,饰东珠4颗。其余冠与亲王同。

(6)郡王冠帽。冬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8颗,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4颗,后缀金花,饰东珠3颗,吉服冠行冠、常服冠与王世子同。

(7)贝勒冠帽。冬朝冠,顶金龙两层,饰东珠7颗,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有东珠3颗,后缀金花,有东珠2颗,其余冠制与郡王同。

(8)贝子冠帽。冬朝冠,顶金龙两层.饰东珠6颗,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有东珠2颗,后缀金花,有东珠1颗,吉服冠,顶用红宝石,戴三眼孔雀翎。

(9)镇国公冠帽。冬朝冠,顶金龙两层,饰东珠5颗,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1颗;后缀金花,饰绿松石1颗;吉服冠,入八分公,顶用红宝石;未入八分公,顶用珊瑚,皆戴双眼孔雀翎。

(10)辅国公朝冠。顶金龙两层,饰东珠4颗,上衔红宝石;其余同镇国公。

(11)镇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1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顶用珊瑚。

(12)辅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1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顶也用镂花珊瑚。

(13)奉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颗,上衔蓝宝石;吉服冠顶亦用蓝宝石。

(14)奉恩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1颗,上衔青金石。

(15)固伦额驸吉服冠。顶用珊瑚,戴双眼孔雀翎。

3.百官冠帽

表2-3 官帽

续表

4.雨冠

(1)民公、侯、伯、子、男与一、二、三品文武官,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上书房、南书房翰林,批本处行走人员:皆红色。

(2)四、五、六品文武官:中间红色边缘青色。

(3)七、八、九品文武官:中间青色镶红色缘边。

图2-15 清代朝服配饰

(二)男子服装

1.端罩

端罩是清代皇帝、皇族及近臣侍卫所穿,形式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至腕、衣长至膝下、对襟有纽扣5个,毛朝外穿的宽松式裘皮服。皇帝端罩,紫貂为之,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明黄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皇子端罩,紫貂为之,金黄缎里;亲王端罩青狐为之,月白缎里,若曾获赐金黄缎里亦可用之;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端罩均青狐皮,月白缎里;镇国公、辅国公端罩均紫貂,月白缎里;民公、侯、伯、子男、下至文三品、武二品端单,均以貂皮为之,蓝缎里;一等侍卫端罩用猞猁狲皮间以貂皮,素红缎里;三等侍卫、蓝翎侍卫端罩用黄貂皮,月白缎里。

2.衮服

清代只有皇帝在祭圜丘、祈谷、祈雨等场合穿衮服,形式为圆领、对襟、长与胯坐齐(至晚清衣长至膝下),平袖、袖与肘齐,石青色面,石青色口鼻,钻金圆钮子5颗。织、绣或缂丝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为纹,前胸后背、两肩各一,左肩日、右肩月,团龙间以五色云,下海水江牙;春秋为棉或夹,冬用裘夏用纱;皇子所穿者减去日月纹,其余完全相同,但不叫衮服,而叫龙褂。

3.补服

补服是清代的礼服。皇帝穿衮服、皇子穿龙褂时,王公大臣和百官穿补服相衬配,但补服穿用的场合和时间更多,所以又是清代文武大臣和百官的重要官服。补服的形式为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比袍短1尺许),门襟有5颗钮子的石青色宽松式外衣,故有“外褂”或“外套”之称。补服主要的特点,是用装饰于胸前和后背的“补子”,并依其不同的纹饰来区别官位高低。

(三)妇女服装

1.朝褂

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褂,有三种款式,均石青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

款式一:圆领、对襟,有后开裾,无袖的长背心,自胸围线以下作襞积,其纹饰在胸围线以上前后绣立龙各2条,胸围线以下则横分为四层,第一、三两层分别织绣行龙前后各2条,第二、四两层分别织绣万福(蝙蝠)万寿(团寿字),各层均以彩云相间。

款式二:圆领、对襟、无袖、后开裾腰下有襞积的长背心,纹饰前胸、后背各织绣正龙1条,腰帷织绣行龙4条(前后各2条),下幅织绣行龙8条(前后各4条)。

三个装饰部位下面均有寿山纹,平水江牙。

款式三:圆领、对襟、无袖、无襞积、左右开裾至腋下的长背心,前后身各织绣大立龙2条相向戏珠。下幅为八宝寿山江牙立水、立龙之间彩云相间。如果说前两款朝褂的装饰风格是横分割,精美秀丽,这第三款则为竖分割,豪放富丽。

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世子福晋朝褂,用石青色,织金缎、绸边,饰纹前后行龙4条、后行龙3条。领后垂金黄条,上缀杂饰。

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朝褂,石青色,织绣四抓蟒,领后垂石青色条。

民公夫人以下朝褂,石青色,织金缎、绸边,饰纹前后蟒2条,后行蟒1条,领后垂石青色条。

2.朝袍

皇太后、皇后朝袍,分冬夏两类,均为明黄色,其基本款式均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合;开领和袖子另有特点,开领是从领口右缘向右方折斜成梯形,故与斜领或圆领右衽的一般款式不同;袖子是由袖身与接袖(约12厘米宽)、综袖(又称“中接袖”)、袖端(即马蹄袖)相接而成,并在腋下至肩部加缝一段上宽下窄的装饰性护肩,领后垂明黄条,上缀珠宝。穿时朝袍必与朝褂配套。

皇子福晋朝袍,用香色,披领及袖石青色,片金缘,冬加海龙缘,护肩外边亦加缘,饰纹前胸、后背正龙各1条,两肩行龙条,襟行龙4条,披领行龙2条,袖端正龙各1条,袖相接处行龙各2条,裾后开,领后垂金黄条;亲王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朝袍与此相同。

贝勒夫人朝袍,蓝及石青色随便用,领、袖片金缘,冬加海龙缘,织绣四爪蟒,前胸、后背正蟒各1条,两肩行蟒各1条,襟行蟒4条,披领行蟒2条,袖端正蟒各1条,袖相接处行蟒2条,裾后开。

四品至七品命妇朝袍,蓝或石青片金缘,饰纹前后行蟒各2条,中无襞积,后垂石青条。

3.龙褂

为圆领、对襟、左右开衩、平袖端、长与袍相应的服装。龙褂只能由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皇子福晋、亲王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所穿则称吉服褂而不叫龙褂;皇后龙褂纹饰,据文献记载有两种类型,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均石青色。

第一种饰五爪金龙8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2团,下幅八宝、寿山水浪江牙及立水纹,袖端行龙各2团及水浪纹。

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8团,下幅及袖端不施纹彩。

第三种饰五爪金龙8团,下摆加水浪江牙、寿山、立水纹,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妃的龙褂与此相同;嫔所穿龙褂,两肩前后正龙各1团,襟燮龙四团,余同妃。

4.龙袍

皇后、皇太后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裾。袖有袖身、接袖、综袖、马蹄袖端。明黄色、领与接袖、中接袖、袖端石青色。纹饰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饰金龙9条,间以五色云及福、寿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托前后饰正龙各1条,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1条,袖端饰正龙各1条,袖相接处饰行龙各2条。绵、夹、裘根据季节而定。皇贵妃龙袍相同,贵妃、妃龙袍金黄色,嫔龙袍香色。

第二种:织绣二爪金龙8团,两肩、前胸、后背饰正龙各1团;襟饰行龙4团。

图2-16 龙袍(男)

图2-17 龙纹样 0Ig/8uW6ZsjgbzcgE48xFe85/38cQvcw4a+iMK2G/7U2H3Shkz6qdP0Bc0qSHV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