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文化与乡村文化

一、文化

从语源来看,文化原意是对土地的耕作和对作物的栽培,后来引申为对人身心进行培养和教化,使之摆脱自然的状态。最早把文化作为专业术语使用的是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Tayor,1832—1917),他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人类学意义上看,是由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此后,有关于文化的学术定义层出不穷。美国学者克拉克洪等将世界上一些著名学者关于文化的近200条定义分为描述性、历史性、行为规范性、心理性、结构性、遗传性和不完整性七类。

加拿大学者谢弗按照概念产生的历史顺序,将其分为哲学的、艺术的、教育学的、历史学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生物学的和宇宙学的等10类。《大英百科全书》(1973—1974)赞同将文化的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定义,即文化等同于“整体的人类社会遗产”;一类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即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场中的体现”。

我们可以在“文化即人化”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概念界定。所谓文化即是人为与为人的过程和结果。这个定义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文化,是人“化人—化己”“化内—化外”的统一,离开了人就无从谈起。比如,在人类尚未诞生时,月亮是客观的,只有当人类注意到月亮之后,才有关于月亮的文化。

第二,文化既是名词,也是动词,还是形容词。这是因为“人为”和“为人”都兼具多种词性。

第三,“人为”和“为人”是紧密联动依存且在各个层次都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四,“人为”和“为人”的对象既包括纯粹的自然,也包括人类社会其他人及人自身,人通过行为影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此过程中自身也受到反向的作用和影响。

第五,在人类社会已经发端发展的背景下,只要人不灭绝,“人为”与“为人”是一组持续作用的“永动”结构,也就是说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静态的文化只是一种特殊状态或“定格照”,动静之间不是截然分离的。

第六,文化能够分区、分时、分类、分层和分级,这种种区分本质上是人的一种思想工具和自身结构特征的映射,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作为与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文明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农民群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乡村文化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解读。从广义上讲,乡村文化是指乡村人口在乡村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由相互独立却又不可分割的四个层面构成,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乡村文化则仅指乡村的精神文明活动,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集中反映,表达的是农民群众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是农民精神状态的内化,也是乡村社会进步的标志。 kGD6+LpcBJzFAav/psWce6CrPEI9RzSn5v8ekZrgKco4MtABHdZsx24Uj7YsEU+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