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孟浩然,日子过得凄苦的杜甫其诗在后世看来毫不逊色,甚至成就还略高一个档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今日人人皆知,甚至是响彻国际的大诗人,在大唐却并不如意,甚至四十岁前无人问津,而杜甫一生只活了五十八岁。也就说我们看到的其实就是他后面十八年的诗词。
杜甫的诗词能流传至今不敢说是侥幸,但不是没有这个成分在里面,生前死后将近百年的时间里,杜甫与他的诗就好比是梵高与他的画,无人赏识,无人理会,直到天历年,一名叫樊晃的主簿有感杜甫死后的籍籍无名,花费了一点银子收集了杜甫的诗词,并编成《杜甫小集》,收录杜诗二百九十首,并为作《杜工部小集序》。将杜甫后半生的诗词流传了下来。
如此又过了四十年,一个叫元稹的诗人和官员来到了河南,正好碰上了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正要将祖父迁葬回河南老家,元大人感慨杜甫生前死后的凄凉,恰好他也需要一位文化上为自己新乐府运动代言的诗人,李白、陈子昂、王勃、骆宾王显然都不合适,他们名声太响,地位太高,唯独杜甫心怀天下却籍籍无名与自己乐府要旨十分的吻合,元大人破天荒的做了一回好人好事,挥笔写了一篇名为《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
文章大肆吹捧杜甫:“至于子美,荩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久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察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元大人的文笔是好的,加上在江湖上还有些影响力,名人吹捧的效果无疑是巨大的,籍籍无名的杜甫忽然火了起来,连大诗人白居易也跑来附和:“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串古今,覶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
两把大火彻底让杜甫燃烧了起来,火爆的后劲之大,不亚于今日红了三十年的巨星刘德华,到了宋代,王洙的《杜工部集》,苏舜钦的《杜子美别集》,王安石的《杜工部诗后集》……宋代名流似对杜甫有一股很特别的感情,他们吹捧的同时,不忘对杜甫诗集的整理,恨不得大宋的读书人人手一本才好,光看是不行的,得读,得注解,于是注家蜂起,当时就号称有千家注杜。后来又有人陆续为杜诗作了一些评注。清初朱鹤龄、钱谦益都有杜诗注本。稍后,仇兆鳌(公元一六三八-一七一三以后)汇集各家注本,辑为《杜诗详注》,这把火延续到今日,仍在燃烧。
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与大诗人宋之问年龄相仿,性子豪爽洒脱虽没做官,但也不痴迷仕途,平日里游手好闲也入宋大人的法眼,哪知这一日,刘公子不知那个经搭错了,仿佛是诗仙李白下凡一般,随口作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其诗全文如下: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
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生锦绣,
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
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娥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
惟有黄昏鸟雀悲。
无疑这是一首好得不得了的好诗,好得连千百年后的曹雪芹都没放过,《红楼梦》中甄士隐对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解注之词“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以及黛玉的《葬花词》“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用词与意境显然是模仿了这首诗,可见此诗魅力。
奈何,当时的刘公子并识货。
写完诗的刘公子,不知是一时太过兴奋还是给忘记了,诗词的扉页上也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就迫不及待的给宋之问送了过去,期待做舅舅的给自己点评一下,给点好的建议。
哪知宋大人全然没有提携后辈的长者风范,在读了外甥这首尚未署名公布于众的诗后,赞不绝口,尤其喜爱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
起先宋之问还能保持长者的矜持,只是反复吟唱,反复赞扬,但禁不住越看越喜欢,请求外甥将这首好诗让给自己。
刘希夷起初答应了,毕竟是自己的舅舅,又是朝廷的官儿,声名在外,不答应谁知会不会给自己小鞋穿。
可禁不住宋大人时时吟哦,碰到熟人也吟唱几句,得到大家一直赞扬,刘公子终于知道了自己神来之笔的价值,表示了反悔之心,要宋大人把这首诗词还给他,好不容易得到的千古名句,岂可轻易再让人,恼羞成怒的宋大人充分发扬了岳不群不要脸的手段,命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彻底占了这首好诗。
大好的有为青就这么惨死,难免让人惋惜,但老天爷对人是公平的,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
后世编纂的《全唐诗》,就这舅甥俩留下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外甥刘希夷的名下,收录了这首诗,题为《代悲白头翁》;在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改了一下标题,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一模一样。这一点想来宋之问到底也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