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令大臣费无忌出使秦国为自己儿子(太子建)求亲,并借和亲的机会加强与秦国的联系。

应该说这是个两全其美的法子,你的女儿嫁给我儿子,咱们就是一家人,以后互相照顾。

这样的事情在乱世的确是个稳妥发展的法子。如果剧情一直这么和谐的发展下去,画面一定很美。

但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事,尤其是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事,从来没有这么顺畅过。

没有小人的历史,那不叫历史。所以这一年,一个极度无耻的小人出现了。

这个小人叫费无忌,官至太子少师,吴郡吴兴人(今浙江吴兴)。

作为这次婚姻的主办人,费老师应该说尽心尽责,无论是场面,还是礼仪,以及楚平王的那点意思,他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事情如果就此打住,一切的一切还是好的。事情的变化在于费老师临时生出的那点莫名的念头,累了一天的费老师忽然想去见见太子的媳妇,当然费老师此举不过是为了回去好交差。

太子作为未来楚国的老大,必要的讨好还是要的。若能给太子娶一个漂亮的媳妇,太子高兴,自己日后的日子也能好过些。

本着这个用意,费老师见了这位来自秦国的大美女。

应该说这次秦国很够意思,嫁给太子的美女是秦哀公的长妹孟嬴。费老师一看,孟嬴容貌倾国倾城,顿时预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太子建,而是国主楚平王。他相信,自己只要把这件事办好了,一定能压制自己的对手伍奢(伍子胥的父亲)。

为此,他先行一步快马加鞭赶回了楚国,当夜就见了准备就寝的楚平王。

他对楚平王说:“那位秦国的女子实在是绝顶的美貌,大王可以自己娶过来。”

楚平王虽不聪明,但也知道这事儿做起来不光彩,不肯答应。

“这是太子的媳妇,我娶过来算什么?”

费无忌忙说:“大王这话就说错了,这人还没娶进门,那就不算太子的老婆,天下那么大,好看的女人多的是,再另外再替太子娶个妻子就是了。”

楚平王听信了费无忌的谗言,就抢了自己的儿媳妇,并为太子娶了另一位女子。

到手的老婆就这么飞了,无论是谁心里都不痛快。

太子也不例外,碍于老爹太强势,不敢说什么,可对费老师可就没那么好脸色了。这一点费老师心知肚明。

对付自己的敌人,费老师最擅长的手段便是先发制人,不给敌人留任何后路。

公元前523年,费无极由于担心太子建登位后对自己不利,说服了楚平王,让太子建去镇守城父(位于安徽省亳州市乔城区东南)。名义上是让太子建学习政务,实则是彻底弱化太子建。

但这一点还不足以让费老师彻底安心,他很清楚,只要太子建活一天,他就多一天的危险。唯一的法子就是把敌人搞死搞残。为此,他开始了漫漫诋毁之路。

公元前522年,费老师开始诬告太子建与伍奢密谋以齐、晋为外援发动叛乱。

这事儿禁不起推敲,可楚平王就是信了他的鬼话,当夜就召来太傅伍奢责备他。

伍奢当然知道这是费老师的意思,不痛不痒地反驳了几句:“君王焉能听信小人谗言,而疏骨肉之亲?”

大意是楚平王不该听信小人而疏远亲生骨肉,你已经把儿子的老婆霸占了,现在又来责备太子,父亲可不是这样做的!

费老师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当即伏地泣哭:“君王,楚国江山险象万千矣,不除乱贼必被其所害!”说完,就劝楚平王囚禁伍奢,为免去后患,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死太子建。

可怜太子建赔了夫人不说还丢了一个好老师。

亏本的买卖不能再做下去,再做下去赔的不光光是夫人,没准还有自己的小命,所以太子建连夜逃到了宋国(周朝的一个诸侯国,由殷商王族的后裔微子启建立,国都在商丘)。

一囚一伤,结果还算满意。

但费老师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满意二字,他再接再厉,怂恿楚平王斩草除根,他说:“质其父而召杀之,不然必为楚之大患!”(伍奢还有两个儿子,不能留着他们成为楚国的祸患。我们以免除伍奢的死罪为条件把他们召来,他们一定会来)

一切如费老师所预料的一样,两个儿子接到了消息,都赶来了。现在差的就是一把刀,斩草除根。

但历史到了这儿似乎出现了拐点。伍奢的二儿子伍员(大名鼎鼎的伍子胥)识破奸计,并成功逃跑。历史最精彩的复仇使者就此开启了他的传奇人生。

今天说的主角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之所以说他是小人物,是在他的职业生涯里实在没什么光彩的大事, 但历史还是记住了他,并且加以赞扬。

会有这种结果,只因他在不经意间做了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就是这件小事,他还没有做成功,搁在了半路上自己就撂挑子了。

这样的一个人,搁在本世纪,差不多要网络上口水给淹没掉,但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他却是个英雄。

他叫陈不占。一个卑微的小人物。

历史退回两千多年前,这天齐国的天空格外的蓝,水格外的清澈,空气一如既往的新鲜。

和往常一样,陈不占怀里揣上了盒饭去上班,他甚至打算中午不回来,就着这点盒饭对付一餐后,好继续上班。工作是不能耽搁的,家里的吃喝拉撒睡可全指望他了。

哪知,这个错误的决定,给他带来了人生最大的麻烦。

就在这天的午后,齐国二号人物大夫崔杼想对国君齐庄公发难。崔大人本就与老板不和,一直有取而代之的心思。苦于筹划不周密,所以一忍再忍。

多年的忍耐与密谋,就在今天早上一切都准备妥当,缺的是一把大火,崔大人不是诸葛亮,既不会借东风,也不会借箭。所以选择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法子。

联合宦官贾举合谋谋逆,借着中午吃饭的时候,将老板齐庄公骗到了自己家中,然后趁机结果了大老板,对外再来个暴病而亡。

应该说这个法子很有效。在没有任何鉴定与监控的年代,齐庄公暴毙而亡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但这事儿不巧被陈不占听到了。

那会儿他正在吃盒饭,吓得连吃饭的勺子掉到了地上。

杀人,太可怕了,太可怕了。他拍着胸脯,尽量不让自己发出一点声音,以免惊动了崔大人。

可冷静下来后,他就陷入了矛盾之中。救,还不是不救?这无疑个让人难以决定的大事。

自己有多少斤两,他比谁都清楚,这种送鸡毛信的大事他干不了,也不敢干。

可不救,又有些说不过去,领了这么多年的工资,总不能见死不救吧?在扯了一百多片树叶后,陈不占决定救人。

齐庄公死了,工资找谁要。基于这一点,他出发了。

在去往崔杼家中解救齐庄公的时候,陈不占要去乘坐马车,但是手抖得连马车都上不去。

这里笔者没有夸张的意思。史载:“比去,餐则失匕,上车失轼。”

看到陈不占被吓成这个样子,他的车夫有些看不下去了,忍不住问道:“怯如是,去有益乎?”

这话翻译一下就是:“大人啊,你都已经怕成这个样子了,去或者不去又有什么区别呢?反正你去了也没用。”

本以为陈同学会趁机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下。但我们还是太过低估了陈同学的勇气。我的勇敢你不懂啊。

他长叹了声对车夫说:“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意思是,为了营救国君而付出生命,这是行为道义的准则,而胆子小是我自己的事情,这两者有什么相悖?我不能用私而忘公。

就是这句话,历史记住了他。

接下来的事,我们几乎能想象到。陈同学的心理素质实在不怎样,当马车快要抵达崔杼家中时,前方忽然传来了双方厮杀之声。哆嗦的陈同学,听到两方人马短兵相接的声音,竟活活被吓死了。

至于,他一心想救的大老板——齐庄公,最终还是没有能逃过一劫,被崔杼所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崔杼弑君”。

我是胆小,可你们不要忘了,我克服了胆小,迎刃而上,做了我认为该做的事,此乃勇。为了这件事,我丢了性命。此为仁。

这事儿随着崔杼弑君成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一时间传遍了天下诸侯国。

几乎在同一时间,所有的诸侯国的人都认为这个“胆小”的齐国人,是一个勇士,有“仁者之勇!”

在干掉了齐庄公后,崔杼很担心自己的名声,毕竟不是一件符合礼法的事,万一被那个史学家记录在案,那可就是人生最大的污点,不像你想洗一洗就能洗干净的,为此他特意让人将专管记载史事的太史伯(齐太史)找来,说道:“昏君已死,你就写他是患病而亡。如果你识相一点,按我说的意思写,我一定厚待于你,如若不然,可别怪我不客气!”

说完,崔杼从腰间抽出宝剑,恶狠狠地盯着齐太史,然后做出一个斩杀的动作。

崔杼此举是警告,同时也是威胁,这个方法他用了多次,很好用,很少有人面对这样的威胁而不改变初衷的。

史官说到底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但崔杼显然忘记了一点,史官除了一份工作外,还隐藏着一份真理。

一个好的史官,多半会去勇敢的去追求、坚持真理。

面对着崔杼恶狠狠地威胁,齐太史只是抬头看了看崔杼,不慌不忙地拿起竹简,提笔而书。书罢,他将竹简递给崔杼。崔杼接过竹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齐庄公为与吕购区分亦称齐后庄公,姜姓吕氏,名光)如此赤裸裸的写法,顿时让崔杼勃然大怒,挥剑杀了太史伯。

我们知道,古代很多职位是采用世袭制的,换句话说,齐太史这个史官他儿子、他弟弟是可以继承的,这一点崔杼也清楚,于是他让人找到了齐太史的二弟太史仲说道:“事情想必你已经知道的,你哥哥不听我的命令,我已经杀了他,今后这个职位由你来接任,史书上怎么写,用不着我教你吧?”

崔杼说完,重新将目光看向了太史仲,后者茫然地点了点头,然后跨过哥哥的尸体,在其身旁摊开竹简,提笔写道“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语句一模一样,崔杼怒不可遏,又拔剑杀了太史仲。

接着他又将太史的三弟太史叔召来,凶狠地说:“你两个哥哥都已经死了,难道你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如果改变写法,你还能有一条活路。”

但太史叔平静的回答:“按照事实秉笔直书,是史家的天职。与其失职,还不如去死。”结果还是在竹简上照直而书。

这下崔杼被气得七窍生烟,咬牙切齿,把太史的三弟碎尸万段,令太史季补缺。

太史季把竹简摊开来递给崔杼,崔杼一看,依旧是那几个字,叹息一声,让太史季退下。

齐国的另一个史官南史氏听说太史兄弟皆被杀害,抱着竹简急匆匆赶来,要前赴后继,接替太史兄弟将崔杼的罪状记载史册,见太史季已经据实记载,才返回去。

于是史书上便留下了这样的话:“周灵王二十四年,齐庄公六年,春三月乙亥,崔杼弑齐庄公光于其府……”。终于将崔杼的恶行真实地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了确凿可信的历史资料。 x3KlzNVsOeaKbq9G0iBBJ9NEruSiJURnKxkkKrfwollrmDSpuaUooHIJxqyhos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