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姓姜,就是我们熟悉的姜子牙的后代。起先的几代国君还算励精图治,齐国被治理得很不错。
到了第二十五代统治者齐景公的时候,往日辉煌的齐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齐景公本就个奢侈之君,到了晚年更是好治宫室,聚狗马,喜奢侈而厚赋重刑。
国库里的粮食都放得腐烂,生了虫子,可就是不给百姓吃。
当时齐国上下,百姓生活无着,饿殍载道,劳役不止,因为打仗,遭到砍脚的人不知多少,出现了“国之诸市,屦贱踊贵”的异常现象。
碰到了灾情,也不去赈济。一时被饿死的人不少。这时候大夫田僖子乞站了出来,以一家之力赈灾。
百姓开始向田氏家族借米。去借的时候,田家用大斗把米借给老百姓,当老百姓来还的时候,田家再用尺寸比较小的斗把米收回来。
这无疑是亏本的买卖。当时田家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出来阻止。但田家家主田僖子却以不容置疑的行动支持了这次赈灾活动。
这种敢于舍弃一切的本色,立即征服了齐国上下百姓的心。
到后来,齐国百姓不肯再为国君种田效力而投奔于田僖子门下,一时“民归之如流水”。
不久,田家取代了姜氏家族,拥有了整个齐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薛地(今天山东省滕州市)这个地方的人们欠了孟尝君不少的债务。这些债务很多却很少收回来,这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孟尝君很发愁。
想来想去,只有求救自己的门客。(一种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贵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
于是,孟尝君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会议上,他对自己的门客说:“你们谁能替我去收回封地上的债务?”
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三千食客,谁也不愿意去。
这时候,有一个叫冯谖(xuān)的门客站了起来说:“我这人没什么本事,收账还是很有一套,君上若放心,我愿意去帮着收回这些债务。”
见有人愿意去收拾这个乱摊子,孟尝君很高兴,立马让冯谖准备好车马到薛地去收债。临行的时候,冯谖认认真真地问了一下孟尝君:“君上,收了债,您不想买回点什么吗?”
收不收得到还两说,买什么东西呢?
但为了不打击冯谖的积极性,孟尝君还是说了句:“你看着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回点什么吧!”
冯谖恭敬地回答:“遵命!”说完,就上路了。
冯谖来到薛地,收了十万钱的债,可还有不少人缴不出债息。他就把这些人召集到一片空地上,让大家都带着债券,并亲自核查清楚。
见债务不少,但那些人日子确实苦得可以,要他们还债,不如要了他们的命。
见情况不容乐观,冯谖就说,从今日起欠孟尝君的债务可以免去了,不用你们还了,为了让债务人放心,他就当着大家的面,把这债券全都烧掉!
冯谖的这一举动,使得欠债的人很是感动。干完差事后,冯谖就回到了孟尝君的府上。
孟尝君见冯谖回来了很高兴,就问:“你收完债,买了什么东西回来了?”
冯谖说:“我看你家什么都不缺,就缺个“义”就帮你买了这个。”
一个义字当然不能让孟尝君高兴,当着冯谖骂了几句,也就不了了之了。此后的事,多半不让冯谖去办。
日子如流水,转眼到了第二年的秋天。这年,齐王听信别人造谣的话,罢了孟尝君的相国职务,让他回到薛地去。
没了往日的辉煌,孟尝君当然不高兴,况且当初还在薛地狠心要了不少债。孟尝君很担心这里的百姓对自己不利。可王命如山,他不得不去。
一行人刚踏入薛地,来到离薛城不远的地方,就看到前面围了不少人,人声沸腾。原来是薛地的百姓欢迎孟尝君的到来。
孟尝君大为感动,对冯谖说:“先生您为我买的义,我今天算看到了啊!”
人生在世,任何的事,付出总有回报,有时候付出越多,回报就越大。
公元前284年,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六任国君齐湣(mǐn)王内被人民所怨,外被秦国仇视其强大,五国发军攻齐,于济西大破齐军,斩杀齐将韩聂,其余四国相继撤退。唯独燕国的大将乐毅继续攻陷齐国。
危亡之际,田单坚守即墨,以火牛阵击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城,因功被任为相国,并得到安平君的封号。
这一年,齐国很冷。
相国田单在朝中理完政事,乘了车子,要回安平城。这时满天纷纷扬扬地下着鹅毛大雪,一个老人因为太冷,躺在地上不能走。
这一幕恰逢被田单看见了,他就把身上的裘皮大衣脱下来,盖在了老人的身上,给老人御寒。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齐国。自然也传到了齐国国君齐襄王的耳朵里。
齐襄王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好,为人也没什么本事。但有一点却是做得极好——牢记祖训(田齐代姜)
得知相国田单解裘救人,就立即意识到危险来了。同时心里明白,对于田单这样的聪明人,如果不早做防范,吃亏的将是自己。
他倒是想了许多法子,可为人着实平庸,许多法子自己看看都会闹笑话,别说对付田单这种高手,就是对付无名小卒也不见得管用。
这种求而不得的日子很苦恼。好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差点弄出抑郁症了。
这天,他自言自语的说:“田单这么收买人心不是想谋权篡位吗?我要是不早做打算,恐怕来不及了。”(“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等说完才发现自己有些失言了,这些东西自己心里知道就好,怎么能说出来呢?
万一被人知道可如何是好。基于这点,他左右看了一眼,只是一眼,差点没把他吓死。
台阶下还坐着一个人,那人低着头在串珠子。只能说这人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般的强悍。
齐襄王有杀人的意思,可看这人神态有些与众不同,忍不住把他叫了过来,问道:“刚才我说的话,你都听到了?”
那人倒也不否认,点了点头说“该听的,不该听的都听到了。”
齐襄王心里有气,忍不住道:“你觉得这事儿该怎么才好?”
那人道:“大王这是要我帮你出主意?”
齐襄王说:“有总好过没有”。
那人哦了声,说道:“主意我倒是有一个,田单喜欢做好事,大王不如顺势,好好嘉勉田单的善事。”
齐襄王为人虽平庸,但不傻。立即就明白了过来。这是变坏事为好事,让田单替自己收买人心。
于是,第二天一早,齐襄王公开表彰嘉奖田单:“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
寡人一直很担心老百姓,田单知道寡人的担心,所以经常接济百姓,给他们食物和衣服,寡人这样担心我的百姓,田单所有的心思和我是一样的。
不得不说,这一招很高明。轻轻松松将田单所有的功劳都占为己有,就连那点意思,也是秉着自己的意思去做的。
百姓不知真假,纷纷赞扬齐襄王。齐襄王很高兴,对这个偷听自己说话的人很器重。
过了几天,那人又说,光是让百姓知道意思还不够,大王还得让百姓知道,就连他们得到的那些实惠,也是大王给的,好彻底断了百姓感激田单的念头。
齐襄王心知肚明,当即就召见了田单。在朝堂之上,齐襄王狠狠的表扬了田单,跟着命令田单代表齐襄王颁布一项政策:在齐国范围收容饥寒交迫的灾民,一切支出都有齐国国库出。
自此,齐国上下都知道田单所作所为皆是齐襄王的意思,都说齐襄王把田单教育的好。
齐国有福。而那个躲在齐襄王背后串珠子的人,历史也记住了他的名字——贯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