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其实就是打造一个完全诚信和法治的秦国,变法之初,秦国上面很支持,下面其实不太关注,为了让秦国百姓相信自己的变法能让困难重重的秦国变大,变强,商鞅开启了自己独特的诚信模式。
他的做法是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谁能将此木徙置北门者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所以围观的人很多,上前来执行的人却没有。
见此状况,商鞅又下令,将赏金从先前的10金加至50金。
这下围观的人蠢蠢欲动,这时人群里有人走了出来,将信将疑把木头按照商鞅的要求搬到了北门,商鞅当即赏50金,以示不欺。
仅此一事,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就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但两千多年前,卫国人商鞅只用了一根木头就办到了。
秦国名将白起善于用兵,在秦昭王时奉命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更是重创赵国主力,从此让昔日的强国赵国一蹶不振,可以说整个战国时代,白起功勋赫赫,无人能比。
然而这样一位名将却没有得到了善终。究其原因,很大部分是他自己造成的。
长平之战后,白起欲乘胜追击,一举消灭赵国,但这事儿受到了宰相范雎的阻挠,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答应了。
于是韩国割垣雍(今河南原阳县西北),赵国割六城以求和。
白起听闻此事,心头很不痛快,连带着和宰相范雎结下仇怨,白起认为是范雎阻挠了自己继续为秦国建功立业。
几个月后,秦国再一次发兵,不知是什么原因,秦昭襄王使五大夫王陵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结果战事非常不顺利,秦昭襄王急忙去请白起统兵。
白起出于战局考虑对秦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偏偏秦昭襄王不信邪,出了白府就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一连攻打了好几个月,就是打不下来。这下秦昭襄王不得不拉下老脸亲自去请白起。
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
这话多多少少让秦昭襄王面上无光,大怒之下,干脆不听白起之言,继续派王陵攻打邯郸,结果伤亡更大,秦昭襄王面上挂不住,命白起即刻动身领兵打仗。
到这个时候,白起还是没能看清现实,给出的反应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
此后,秦军失败的消息不断传来,这让秦昭襄王对白起的愤怒越来越大,最终以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临死时,白起仰天长叹,“我有何罪,王竟要杀我”,想了半天,自言自语了一句,“我在长平坑杀四十五万降卒,大概是报应吧。”
直到死,白起都没弄明白秦王为什么要杀他,算是死得有点不明不白了。相比白起,后起之秀王翦就要聪明得多了。
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要灭楚国,问大将李信:“我准备占领楚国,请估计一下要用多少兵力才够?”
李信回答说:“不超过二十万。”这个多少有些吹嘘的意思。
秦王同样拿这个问题问王翦,王翦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
秦王说:“王将军老了,多么胆怯啊!”
于是派遣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进攻楚国,得知这个结果,王翦也就以有病为理由辞职返回了家乡频阳(在今陕西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一带)休养。
战事起初很顺利,堪称一路凯歌,眼看就要攻下楚国,不巧两人碰上了楚国名将项燕,于是大败而回。
秦王得知秦军兵败的消息,大为震怒,亲自前往咸阳向王翦道歉,请求王翦复出。这个时候,王翦就比白起要老练得多了。
起先,王翦推托说:“我有病,不能带兵。”
秦王说:“从前的事已经过去了,不要再说了!”
王翦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用我,非得六十万人不行!”
秦王说:“但凭将军安排考虑罢了。”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
这还不算完,好戏还在后头。
王翦出征,嬴政亲自送至霸上,王翦又趁机向嬴政索要良田美宅,理由是自己老了,要为子孙置点家产,嬴政听完哈哈大笑;后来行军路上,又派出好几批使者向嬴政要田要房,搞得身边的人都看不下去了,提醒王翦:“不要太贪心,别惹恼了大王。”
王翦听后,说:“大王多疑,如今六十万秦军精锐都在我手上,我这样做,无非是告诉大王,我贪图的无非是些钱财,这样大王才会放心。”
最终,王翦得以善终。
从两人最后的结果上看,白起是不如王翦的。一个懂得适可而止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李信战败,秦始皇请王翦出兵,王翦适当的推辞一番后,就领兵出发了,最终大胜而归。相比之下,秦昭襄王先后三次让白起出兵,白起就是不出兵,最终落得一个自刎的下场。
这就是白起和王翦的最大差距。
商鞅被杀前半年,义士赵良通过孟兰皋去见已在秦国执政十余年的商鞅,商鞅对他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我征调士卒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的像鲁国、卫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百里奚比,谁更有才干?”
赵良说,那五羖大夫,是楚国偏僻的乡下人,他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当面去拜见却苦于没有路费,就把自己卖给秦国人,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家喂牛,秦穆公知道这件事后把他提拔起来,凌驾于万人之上,秦国没有人不满意。
他出任秦相期间,向东讨伐过郑国,三次拥立晋国的国君,一次出兵救晋;他在秦国境内施行德化,巴国前来纳贡;他施德政于诸侯,四方少数民族前来朝见,由余听说后,不远万里赶来敲门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土,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永载史册,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
五羖大夫死时,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呼声,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如今您能够见到秦君,靠的是秦君宠臣景监的推荐介绍,这就谈不上什么名声了。
身为秦国国相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谈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了。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
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君臣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如今您却违情悖理地建立权威、变更法度,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
您又在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死祝欢,用黥刑处罚公孙贾。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
您一出门,后边就跟着数以十计的战车,车上都是顶盔贯甲、身强力壮、持矛操戟的贴身警卫,您离开这些警卫肯定不敢自己出门。
您的处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临很快消亡的危险。您还打算要延长自己的寿命吗?那为什么不把封地交还给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君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
您还要贪图封地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国政为宠幸,聚集百姓的怨恨,秦君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想要拘捕您的人还能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会像抬起脚来那样迅速地到来。
但商鞅最终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下场甚是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