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春秋战国时,齐国有个叫夷射的中大夫,他和齐王是好朋友。

一日齐王闲来无事,就叫上了夷射进宫来跟他喝酒,两人一直从下午喝到了后半夜。

按照宫里的制度,成年男子不能留宿的。眼看着天色已经很晚了,再喝下去,只怕天就要亮了,为了不破坏宫里的规矩,齐王就让夷射赶紧回去。

夷射也不敢耽搁,提着两壶酒,醉醺醺走了出来,大概是喝多了,走到宫中廊门时,就将身子倚靠在宫中廊门上歇息。

这时,一个受过刑的守门人走了过来,跪下来请求说:“足下不想赏赐给我一点剩下的酒吗?”

夷射打着酒嗝,一脸鄙视地说:“我呸,滚开!你一个受过刑的人,怎么竟敢向老子讨酒喝?”

守门人看了看一脸凶相的夷射,什么也没说,躬身退下去了。

不多时,夷射就离开了大殿,醉醺醺地回家了。

等夷射的身影彻底离开了大殿,刚才还站在一旁的守门人这时走了过来,在门前的屋檐下洒了点清水,做成好像是撒了泡尿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齐王出门来责问这件事,说:“是谁尿在这里?”

守门人回答说:“昨晚天太黑,我没看见是谁,不过我记得昨晚中大夫夷射曾经在这里站过?会不会是他?”

仅仅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就确定了夷射的生死,齐王因此谴责夷射并对其满门抄斩,可怜的夷射正在被窝里呼呼大睡,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呢,就被侍卫拎出来推到门外一刀给砍了。

前597年初,晋国的一把手郤缺(春秋时期晋国上卿)死了,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楚国,一直等待机会的楚庄王十分兴奋,这位野心勃勃的君王很清楚,眼下就是楚国称霸的最佳时机了。

一旦错过了这个点,楚国就再没有机会打败晋国了。

前601年,赵盾(晋国卿大夫)死的时候,楚庄王曾经乘虚而入过,但晋国的局势竟然被狡猾的郤缺神奇般的挽回,这让楚庄王很不服气,决心继续等待机会,他不相信晋国运气总会那么好,始终能出赵盾、郤缺这般能干的大臣来。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郤缺的去世意味着晋国一时半会是找不到一个统帅大军的厉害人物,没有统帅,晋国自然不是楚国的敌手。

唯一不足的是,这个时间并不能拖得太长,一旦晋国找到了合适人选,就硬实力而言,楚国未必可以取得决定性胜利,明白了这一点,楚庄王亲自率领楚军主力北上,征讨郑国(在近畿之棫音:榆,林今陕西凤翔南,后迁今陕西华阴市,后东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附近。其疆域约有今河南北半省之中部)。

郑国虽说是小国,但实力强悍,尤其是第三任君主郑庄公,雄才大略,一代枭雄,使郑国称霸中原,天下诸侯,莫非郑党,但再强悍的人物也有死去的一天,随着郑庄公的去世,郑国实力也是江河日下,如今是“唯强是从,晋来从晋,楚来从楚”的弱国了,想要取得与晋国的胜利,打击郑国是势在必行。

为了这次争霸战,楚庄王筹备了多年,此时机会难得,自是全力以赴,楚国上下对郑国发动了历年来最强烈的攻击,实力上的悬殊,让结果成压倒式的一面倒。

仅仅17天,郑国就难以支撑,准备向楚王求和,又怕楚国不答应,于是找人占了一挂,卦象摊开一看不吉利。

郑襄公(郑国第13任国君)一想,左右是个死,没准咬牙一战,还能绝地反击呢?

于是下令继续顽抗,这一顽抗,效果也很明显,心急如焚的楚庄王愣是围攻了三个月,才攻入郑国。郑国求和,楚庄王接受了求和要求,并让楚国大军退后30里。

楚庄王此举,自然不是出于什么好心,原因完全在于小小的郑国并非楚庄王此行的目的,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目的就是借此机会打击晋国的威望,壮大楚国的影响力。

可以说,此举十分有用。

在楚国攻打郑国期间,晋国并无任何动静,一直到6月初,晋国在办完前任中军元帅的丧事、重组六卿后,由荀林父带兵南下,与楚军会猎于郑国。

但这个动作显然是太慢了,从楚庄王出兵的开春到荀林父南下已经过去了整整六个月了,这六个月的时间似乎注定了晋国失败的结局。

春秋战国时,有年冬天,齐国下大雪,连着三天三夜还没停。

齐景公披了件狐腋皮袍,坐在厅堂欣赏雪景,觉得白色的雪花漫天飞舞,将苍茫大地覆盖一片雪白,这样的景致新奇别致,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如此一来,景色会更漂亮。

这时,相国晏子走了过来,若有所思的望着翩翩下降的白絮。齐景公颇有些几分感慨地说:“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时候啦。”

晏子看了看齐景公一身锦绣的皮袍,将自己裹得紧紧的,又在室内,下意识地追问了一句:“大王真的不冷吗?”

齐景公有些狐疑地看了看晏子,觉得后者问这话有些摸不着头脑,晏子知齐景公没有理解自己话语中的意思,就直爽地说:“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可是,大王怎么都不去想想别人啊!”齐景公被晏子说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魏武侯九年(公元前387年),公叔痤在田文死后,担任魏国相国,并娶魏国公主为妻,权势地位都达到了魏国第一人,可这样的一个人却对来自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的吴起非常畏忌,生怕年轻的吴起将来会取代自己。

其时,吴起在魏国担任西河(今陕西渭南合阳一带)郡守,威望很高,曾率军伐秦,攻取五座城池,固守西河,屏障魏国,使秦军不敢东向,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吴起取代公叔痤也不是不可能的。

基于这点,公叔痤常常表现得十分担忧,这时他的仆人对他说:“依我看,吴起很容易除掉。”

公叔痤问:“如何下手?”

仆人说:“吴起为人有节操,廉洁而重视声誉,你可以先向魏武侯说,吴起是个十分贤明的人,我们魏国属于侯爵一级的小国,而且和强大的秦国接壤,臣恐怕吴起不想长期留在魏国。魏武侯听到这样的话,必然要问相国,那怎么办呢?你就乘机向魏武侯说,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他如果愿意留在魏国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愿意留在魏国就必然辞谢。以此就可以试探他的想法。然后你再亲自把吴起邀请到你的府上,让公主故意发怒而轻谩你,吴起看见公主那样轻贱你,他想到自己也会遭到轻贱,就会辞而不受。”

于是公叔痤依计行事,吴起果然看见公主轻谩公叔痤就辞谢魏武侯。魏武侯因而对吴起有所怀疑而不信任他。反而是吴起害怕魏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而到楚国。

从此,公叔痤稳踞相位,多年执掌魏国权柄。这手段防不胜防!

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国最富有政绩的相国公叔痤(cuó)病重,出于对魏国未来思虑,魏惠王亲自前去探望公叔痤。

一番寒暄后,魏惠王就问床榻上的公叔痤:“您的病如有不测,江山社稷将怎么办呢?”

公叔痤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商鞅),虽然年轻,但有奇特的才能,希望大王将全部国事交给他,听任他去治理。”

魏惠王默不作声,显然没有把这话当真,也没有重用公孙鞅的意思。

魏惠王刚要离去,公叔痤屏退左右说:“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那就一定要杀死他,不能让他离开魏国。”

魏惠王没有答应,出来后对左右大臣说,“难道不可悲吗!凭公叔痤的贤能,却对我说在国事上一定要听从公孙鞅,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召来公孙鞅向他道歉说:“今天大王询问可以做相国的人,我推荐你,看大王的表情是没有答应我。我应当先尽忠君之礼,后尽人臣之责,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应当杀死他。大王同意我的建议。你可赶快离开,不然将被捉拿。”

公孙鞅说:“魏王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能听您的话杀死我呢?”公孙鞅始终不愿离开。

后来一切如公孙鞅所料,魏王始终没有杀商鞅,直到公孙鞅西投奔秦国,并得到秦孝公的重用 ,实施其著名的商鞅变法,魏王才追悔莫及。

在这件事上,后人说最大的罪过在于公叔痤,只因他为国家利益考虑得相对少一些,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得多一些。他排挤吴起,是出于保全相位的需要,并不是不知道吴起对魏国的重要性。

而荐举公孙鞅,是直到病重才提出,多少就有些不够意思了,此举就连太史公司马迁也特著一笔,“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这句话很有深意。若过早地推荐公孙鞅,可能会取代他的职位,而在临终时郑重托付,博得荐贤之名,对自身利益也没有什么影响。单说人才流失的角度来论,太史公的这个评价并非虚言了。伪君子就是伪君子,不管是如何掩盖,其虚伪的本质是掩盖不了的! yuHCWYiOpc+YcNxAjctxpRr79MDBz0IOhK/mx5ex9SwOgoXb5g+JTWDMO3vZeaS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