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私享家 CONNOISSEUR

陈幼坚74岁正“疯狂”
ALAN CHAN'S WILD 70S

身兼设计师、收藏家、策展人及艺术家多元身份的陈幼坚,从业半个世纪以来,创造了无数经典设计之作,在国际设计界盛名远扬。他设计的海报及艺术挂钟被美国旧金山市现代美术博物馆纳为永久收藏品。至今,他已经带领公司斩获奖项600多个,其独特的“东情西韵”设计美学和艺术追求更是深受设计界及大众的推崇。

内容策划/孙洁 撰文/水杉 图片/由陈幼坚设计公司提供

在70岁之后,他轻轻转身,进入另一扇门,在这里,陈幼坚丢掉所有过往束缚他的规则,进入到前所未有放松、无包袱的艺术创作状态。在他看来,有别于设计的是,艺术是开放的、疯狂的。现在这个阶段,陈幼坚想要疯狂,想要极致的艺术表达。

以搬迁翻开新的篇章

2024年8月底,陈幼坚的工作室搬迁了,之前的工作室从大片的玻璃窗望出去,是维多利亚港的景色,搬家前,他边回忆边总结:“22年后终于离开了这迷人的维多利亚港景色……还记得2002年10月张国荣来主持开幕典礼,他和我并肩坐在我的房间里,见证中国香港的美。”

通过一条无形的网络之线进行连线时,陈幼坚已经坐在了新工作室整洁的桌面前,背景是他的书架,书架上放着他的书籍和收藏之物。他笑着跟我们介绍自己刚刚搬来一个月,还有太多东西需要收拾,安置。“打包的东西足足有1000多箱,现在才弄了三分之一不到。”但在那个可视屏幕之内,一切已经井然有序。

陈幼坚在搬迁前的位于湾仔1000平方米的工作室。

搬家前后的日子,陈幼坚的个人社交平台更新了多条和之前工作室有关的影像,他来来回回在之前工作室的窗边徘徊,不知他忆起了多少往事。在之前的工作室,陈幼坚完成了自己人生很多的经典时刻,包括众多经典设计就诞生于此,例如脍炙人口的可口可乐中文商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海报,还有国家大剧院、中国香港国际机场的logo等。他以源源不断的灵感,将自己的设计烙印到人们的吃穿用行、文化娱乐的各个层面。也是在这间工作室,他斩获无数重要的设计奖项,度过人生趋于无限成熟的岁月,将自己的“东情西韵”设计哲学修炼到大成境界。

陈幼坚的新工作室场景。

3年前,陈幼坚重拾起爬山的乐趣,这是他17岁时最喜欢做的事。现在,陈幼坚再度回归自然,重新爬山,并开始画山,其实画山也是画17岁时的自己,系列画的名称干脆就叫《WHEN I WAS 17》,年少时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因为城市与土地之间的小路,也因为艺术创作,再次产生联结,一山更比一山高,他在画里找到了70多年之后,还可以继续攀登的人生高峰。

在富艺斯亚洲总部举办的个人展览“陈幼坚艺术收藏及创作之旅”。

在艺术创作里,陈幼坚重新感到一种痴狂,他常常躲进自己的工作室,画到不知时间,“我干了广告设计几十年,在做广告的时候,有好多规范,市场,社会群受众,这些都会限制你创意的中心点,我常常告诉自己不要在规范里面,要打开自己才能做出不一样的创意,但是整个几十年,这些规范都在我周围控制我。”

转折点发生在去年办展览之后,2023年,他在富艺斯(Phillips)位于西九龙文化区的亚洲总部举办收藏个展“陈幼坚艺术收藏及创作之旅”。这场展览将他的800件藏品,连同他的记忆宫殿一起免费展示给大众。“当这个展览出现的时候,我就突然想做一点我想做的事,可以画画,但我之前没想到我会画画。”画画、做艺术给了陈幼坚完全不同的感受。“艺术就是比较任性,可以完全是个人的想法。不是因为有受众才做,所有的创作都来自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是一种疯狂。”陈幼坚想要抓住这种任性,从设计走到艺术,他感到好像走到两个极端,从规范,到开放。前所未有的放松,好像没有包袱,不用负责,而过往人生,他要为自己的创意和受众的感受同时负责。

现实情况和心境,都走到了一个必须翻开新的一页的节点,陈幼坚决定搬家,以便更集中地进行艺术创作。这当中自然有他的不舍,但如同画画,他大笔一挥,在简单的白纸上画出新的篇章,带来新的意象,这也是他的画最常呈现的面貌。这一两年陈幼坚出现在一些访谈照片里时,画面的一边常常是他黑白两色的一幅画,一边是陈幼坚着黑衣白衬衫,站在画旁,或笑或沉思,有时脖颈肩多出一条黑色围巾。黑白两色勾勒出一个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丰盈世界,禅味十足。

陈幼坚联手atelier E为M+博物馆顶层新开的中餐厅设计CVIEW“华”。

用收藏作灵魂的营养剂

不久前,陈幼坚去沈阳做了一场演讲,演讲主题关于美学文化交流。近些年,他出席多次类似的演讲活动,他有意安排将自己走过的路分享给年轻一辈,这也构成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在其间收获不一样的感悟,像他不断重申的:“不管是做设计还是艺术创作,都需要不断体会生活才能在创作的过程里面慢慢渗透出来。”

去沈阳时,他从跳蚤市场买了几个核桃,纹理蜿蜒曲折,极具观赏性,他兴冲冲地分享到社交平台。今年更早些时候,他受邀去北京,顺便逛到久违的潘家园,相中一件龙袍,当时来不及买,回去后他立刻托朋友帮忙买回来。这是几十年来的常态,每次去一个地方,他基本都有不同的收获,有来自物的,有寻物过程里见识到的,他觉得都算“大开眼界”,几十年的累积,他的眼界之宽阔可以想见。他从不讲究收藏的脉络,在他看来,这是错事一件。“因为收藏是一个随心而为的状态。”旅行中,出差时,古董店,拍卖行,只要肯留心,处处都有好物,但人们大概太过忽略美的事物了。可他有这样一种天赋,心灵眼快,特别懂得一件事物的美,“一个乱七八糟的地摊上,我能马上找到那个美的事物。”

可口可乐中文商标设计。

迄今为止,他的收藏品已经超过几千件,从雕塑,油画,到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明信片,小东西,甚至小时候爸爸送给自己的机车玩具,17岁拍拖时和当时女友看电影的票根,女儿手绘的贺卡,都被他好好收藏着。

“收藏这件事,里面装载了很多不同维他命,它是我灵魂的一个起步点。”这么多年,收藏已经是灵魂必须的营养,“像毒药”,他形容,“爱上就没有办法停下来。”世间有太多物流经他的手,有的经由他面向万千大众,有的永远被他珍藏,“物质是一个维他命,营养质。它们刺激我这个脑袋去看东西,因为不管是它的造型,颜色,还是蕴含的故事,都会催着我去想更大的空间。”

但连他自己都觉得奇怪,办公室很大的台面反倒全是纯白,他喜欢在白纸上做事。他吸收不同颜色、不同形式、不同年代、不同故事的维他命,到最后归一为纯白,“看到空白,我就想灵感要怎么出现?”

人人聊收藏都与价值、商业、金钱脱离不了关系,但他的收藏,包罗万象,其实又是极其质朴简单的,不做世俗价值的区分,只看是否是“美”的,是否对胃口,是否能为灵魂提供营养质。有时真像沈复《童趣》里写的:“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的这份童趣,始于童稚之时,延续至今,一物一物地查其纹理,但乐趣常常在物之外。

由意大利出版社RIZZOLI出版的《Alan Chan: Collecting Inspiration for Design》。

创作无止境

陈幼坚仍在不断往前跑,还远没有到总结的时候。路行至此,陈幼坚愈发确信文化沉淀的重要性。他从不吝惜自己创作灵感的来源,“我的做法很简单,通常我是从文化里面找出来的,因为我觉得所有有底蕴的社会文化都不会过时的。”

但他不想要将文化束之高阁,孤芳自赏,而是做到中西融贯,雅俗共赏。“如果经过我的包装手段可以呈现出比较雅俗共赏的状态,同时比较接地气,这种带有文化性的接地气就会力度很大。”最重要的是,这些年他虽坚持传统文化,但从不固守,仍抱持着开放姿态。譬如在很多人还在讨论AI会怎么影响艺术的走向时,去年他已经通过尝试,用AI做了苏州园林概念水墨画,为M+博物馆顶层新开的中餐厅设计CVIEW“华”。

五十多年间,常常有人跑去问他,要怎么做一个好的设计师,但简单的道理,很少有人真正像他一样去做到,去感受。他谈道,不管是做设计还是艺术,都不要过于期待回报,“一定要放手付出,不停付出,然后这个回报有一天就回到你身边了。因为有一句话:give before you take(先给后拿)”。

20世纪70年代,陈幼坚与太太的合影。

这几年,他系统性地整理和分享自己的收藏,去年由意大利出版社RIZZOLI出版的《Alan Chan: Collecting Inspiration for Design》里,包含了1000多件他的收藏品和创作作品,包括平面设计、室内设计、摄影、数字艺术等等。

“我觉得上天安排我出生在这个时段一定有一个任务交给我,就是将我学到的,我的经历留给下一代,只有经过出版和做展览才可以完成这个任务,我也一直想将我的收藏品做一个展示,就有了做书的意图。”

这不容易,从开概念,到摄影,做排版诸多事宜,跨了两年时间。之后又由书本延伸出他迄今为止最大的展览,他也开始从书本里挖掘主题去各地做演讲,目前,关于这一切的幕后纪录片还在拍摄制作中,“以后会有一个Alan的电影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笑)”在他看来,这件事的意义,不只在于留下了自己多年的痕迹,更在于他用一种创意的语言,体现了自己怎么走来的过程。“体现一个中国香港人,怎么可以从一个中学生跑到一个国际舞台,我觉得这个过程很重要。”

他心中还怀着一个更大的目标,“最终的目标就是,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开一个陈幼坚的设计美术馆,有我的品牌出去讲故事,因为我从全世界各地找回来的东西,它本来的落章就应该是一个故事”。

那让我们把这个故事往回追溯一点,回溯到1975年,年轻的25岁的设计师,在中国香港设计界重要的颁奖典礼HKDA上,获得人生第一个重要领奖时刻,颁奖之夜,他凭一己之力拿下七个奖项,一金一银五铜,聚光灯全打在他的身上,一时意气风发,风光无量,“年轻人都会那个样子(激动和兴奋),我也避不开的(笑),当时都兴奋到不想回家。”

1975年,陈幼坚获奖时的留影纪念。

也正是那个晚上,陈幼坚遇到嘉宾之一的Sandra女士,他们在晚会上有过简短交流,颁奖在九龙灯光行举行,喧嚣结束之后他在灯光行下面的街边等出租车,发现Sandra也刚好在旁边等车。“当天晚上是我送她回家的,我记得。”Sandra就是后来陈幼坚的太太,之后他们两人合开的广告公司,背后的运作管理一直都是太太一手打点,陈幼坚曾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就是自己的太太。后来公司愈做愈大,陈幼坚还曾为张国荣、梅艳芳、林子祥、张学友等歌手设计经典的唱片封面及演唱会宣传,他们共同参与到中国香港流行乐发展的黄金时代。那个街边等车的夜晚,是后来很多故事的开始。

当然现在时间还早,陈幼坚还不想总结人生,故事仍要回到文章开头,陈幼坚将要开启自己的艺术生涯,他说自己每五到十年就要突破一件新的事,新的十年正在进行,他要在艺术的新世界继续疯狂创作,极致表达。 F7n9/da0s0yOWMVY0wdQo7dGNne7Arf8ghGnSGaLqzy75l60fVJ9HZKvCzBunu+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