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栽桑养蚕(翻桑园)

这是早已经消失的农活。在80年代前,我们各个生产队里在旱地上、河边、杂边隙地上栽种了大片的桑树,桑叶供养家蚕。生产队里有经验的老农会估算出桑园可供养几张蚕纸。在80年代,我初开始参加农技推广工作时,农技部门在指导水稻田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时,总是要根据是否是养蚕区域,在划定的养蚕区域要使用不同的农药品种。

那时,为了提高养蚕的质量和数量,减少生产成本,从蚕纸(籽)孵化到2-3龄的蚁蚕,8个生产队统一采用共育饲养。在密封的房间里要建一个温室,在室内放着温度计。温室的原理是利用热水蒸气在地面下透过土砖上面的黄砂蒸发热气增加室内温度。即在室外(地面地下)支放着一口烧水的锅,将水烧开,使蒸汽源源不断进入地下的暗道进入室内,使室内温度上升。同时,还要控制室内的湿度。那时从区级政府和人民公社都有养蚕的技术人员上门(村)指导。其业务包括冬春季接桑栽种、桑园管理、蚁蚕共育、防治蚕病等技术,最终产品(蚕茧)由供销社收购。那时,每个生产队要根据栽种的桑树面积和长势来确定养蚕的数量。若后期出现桑叶不够的情况,就要外出采购人家多余的桑叶。外出采购桑叶像救火一样急。蚕饿死了,就会造成经济损失。在我的记忆中,我们那里出现过武进县雪堰桥的人来采购桑叶。那时,蚕养得不好会有多余桑叶,少养了蚕也会有多余桑叶。蚕养到4-5龄时,生产队里的仓库里养不下蚕了,就要放到家居条件较好的农户家里饲养,直接养在地上,在门的出口处围上板等防止蚕爬出。铺上一层消毒杀菌的稻草,放上桑叶将大蚕撒在桑叶上,让其生长,直至“上山”做茧。现在,清楚地记得那时进出家里,要在架空的木制板上走动。在静静的晚上,会听见家蚕“嚓”“嚓”“嚓”吃桑叶的声音。养蚕也很辛苦,夜里还要起来喂桑叶,不能让蚕饿,要让它吃饱,让蚕长大才能做茧。“上山”做茧要放在干燥的地方,一般在木制楼板上放上做好的“草龙”,让蚕在“草龙”上吐丝做茧,并要日日夜夜点上煤油灯,以防老鼠出没。那时说话还有忌头,还不能说是老鼠,只能说是“夜里人”,好像是说了老鼠,就会有老鼠来似的。待蚕做茧化成蛹后,过几天就可以摘茧出售。摘茧前,要预先抽查几个蚕茧,用剪刀剪开,看看蚕茧内的蚕是否完全变态(老蚕变成蚕蛹)。那时养蚕是生产队的副业收入。剩下的蚕桑渣是很好的肥料。

很有意思的是,那时,在冬季农闲时要翻动桑园里的泥土,我们在桑园里,只能用铁钎翻土,因用铁耙翻土会损伤桑树。我们在靠近河边的桑园里翻土有几次翻到一窝有好几个王八的蛋。在70年代初期生态环境确实是很好的。稻田里有青蛙、泥鳅、黄鳝、田螺、鱼等。还有更奇怪的事,在初冬时节,在生产队的打谷场上的碎草堆里还捡到过王八(甲鱼)产下的卵(一窝王八蛋)。因为,我生产队的打谷场靠近河边。晚上,甲鱼会爬上岸在草堆里产卵,运气好的劳动者会捡到王八蛋。那时的奇趣事确实很多,在河埠上能钓到鱼,鲫鱼、车条、昂公鱼、土铺鱼、花花媳妇等等。在早晚靠近河埠的水面上还会看到露出的大黄鳝的头,张着嘴在透气。尤其在河水较浅时,船行在小河浜里,河里的大鱼有时会跃出水面,撞上船,有跳到船里的,也有跳向河岸被捉的,成为鲜美的佳肴。 KG5B4WE8hxvDsdjwNy7TKHuaK1n3g9HUEPymH2FK8lc+aSrYlLsHQMaUPBJ2NsM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