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看修船

农船是生产队的运输交通工具,每年夏天要轮换维修。每到夏天,生产队的公场上会有在维修的木船。修船时在家里也会听见修船师傅打花哨的锤声,“定笃、定笃、定笃,定定笃,定笃笃笃,定定笃……”那是在订钉。后来,才知道这是师傅的经验绝活“敲花锤”,订钉时,不能一次性猛用力钉进去,否则,船板会裂开。我们小孩子在家里闲着无事做,就会去看修船师傅干活。看他们牵钻(打钉眼)、拉大锯(锯板)、换船板、嵌油灰、上桐油,样样觉得好奇。拉大锯(将大的木板锯成小块木板)有个规矩,师傅在上面拉锯,徒弟在下面拉锯,有时遇上有风时,徒弟在下面,脸上常常沾满木屑,时间一长,头上冒汗,用手一摸,往往像个花脸老虎。

场上最热闹的是农船拖上来或是下水的时候。农船拖上岸来时,一般在中午或是傍晚,人人在家的时候,生产队队长会大声叫喊“易船喽”!听到叫喊的人们,都会放下手中的活或饭碗出来帮助“易船”,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有领头的喊口号,“一二三,嗨哟,嗨哟”,大家会听着口号一齐用劲,把船拖上来,真是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庞大沉重的农船被搬上岸,摆放在打谷场上。开始的时候,有人要站在水里在船的两边用劲移船,在岸边铺上稻草和摆上多根圆棍棒,使移船的人可以让船滚动向前时省力。我们十来岁的小孩子只会在那里看热闹。等过十几天以后,船要翻过身来,又要村民一齐动手。到修好后,下水时又是如此重复。不同的是,船下水时,场地上、河滩边要铺上一层稻草,以减少船体与地面的摩擦受损。

顺便说,那时的修船师傅由各家轮流供匠人吃午饭。轮到供匠的农户要准备好比平时好一点的饭菜。而且还有家规,要让师傅先吃后,主人才能用餐。但是,匠人也有规矩,徒弟要等师傅先动筷子,并只能先去夹师傅动过菜碗上的菜,饭可以多吃,菜不能多吃,尤其是好吃的菜,否则,要遭师傅的“白眼”,也就是说要看菜吃饭,看脸(色)吃饭。午后,还要供应一顿“点心”,一般为一人一碗面条或白粥加几个小扁团子。那时的供匠是记工分补贴农户的。 +5mXaUfyG55H4EVhV/eAisE5EOrJxz5t/yfmO+gaFCSQyhEk4GnU65+O5sqNnAFr



打(担稻)草绳

现在的种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收割稻麦。在我童年时代,全部是手工劳作。人工收割的稻麦放在田里晒几个太阳后,先用稻草扎成把,再将稻麦把用(担稻绳)捆扎起来,然后用扁担挑上船或打谷场。

担稻草绳是预先在农闲时用稻草特别加工制成的。其制作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步,捶稻草。用作制草绳的稻草,要选用没有发热的白净的稻草。并预先去除稻草基部的草壳,将选用的稻草打成捆,重5斤左右。再将稻草放在石墩上捶打,一人负责将稻草翻身,有几个人围着石墩,用木制榔头轮流捶稻草使稻草软化。用木制榔头轮流捶稻草的人都是非常熟练的都像玩杂撒的高手,稍有疏忽就会出现木榔头碰撞,造成停工。捶好稻草,要洒些水,使稻草进一步软化后备用。我家下场边角上就放着一个专门用作捶稻草的石墩,旁边有一棵白杨树(现在的名称为意杨),夏天,可在下面乘凉。

第二步,打草绳。要三人合作。一人负责摇绳车头,一般不熟练的人先是摇绳车头。十多岁的小孩都会摇的,就是重复劳作,感觉无聊,不感兴趣。绳车头固定在长凳上,摇绳车头的人坐在长凳上,双手按照顺时针方向同时摇动绳车头。另外二人在绳车头的钩子挂上稻草,随着绳车头的转动,将勾上的稻草形成螺旋条状,到时要添稻草将形成的螺旋条状草逐渐加长,人要倒行,到指定的位置时,放稻草的二人将草条合在一起。然后其中一人腰身上带着一副可以摇动的钩子,用钩子钩住两根形成螺旋状的稻草条,向反方向摇转,另外一人用带着的小木棍夹在草条中间,慢慢地压向摇绳车头的人移动。摇绳车头的人一直要不停地摇,直至带小木棍的人移动到钩子前,才可以停止。带小木棍的人脱下二个草头,打上结。然后与腰身上带着钩子的人,同时用力,将绳子拉拉,上上力,放在地上。以此周而复始。打绳时可以说说笑笑,非常愉快。这种农活年轻人没有见到,可能看起来也很费力,甚至会看不懂。我写出来算是记录历史,供老辈回忆,供后人知道有这段史料。

打草绳经常是独家或几家邻居合作共同完成的。但是也有作为家庭副业来做的。就是将绳子出售卖钱。一般是20根绳子扎成一捆,作为出售单位(捆)。1970年我与我父亲摇木船去氿北(新庄圩附近)出售过担稻绳。在此,我想说说我的父亲。我父亲的个子较小,身高不足155厘米。因为小时候感染上天花,脸上长着麻子。因此有个“箍桶麻子”的绰号。也有人说是“箍桶老”,这个“箍桶老”的绰号有个来历。以前,我们村上来了个箍桶匠人,长相与我父亲很相似,这个绰号就是这样来的。在氿北那里我们见到了几位远亲,就是我奶奶娘家的后人。记忆特别深的是那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这天各地的广播里播放悦耳的《东方红》乐曲。 5Ao0uHeZbzV0buTFmPxJIf60SWXBheGKMyA5kqudxuqs/kvPhtidEM5UtvPVJ5LR



吃杂粮饭

宜兴大浦乡间食物有:“麦宁(仁)饭”、糠团子、“老君只”、南瓜粥。在粮食紧张的时候,米糠舍不得喂猪、喂家禽,还是做成“糠团子”用来给人吃。

啥叫“老君只”?宜兴土话,就是用麦麸做的团子。那时候农村没电磨米面,米和面都是全手工弄出来的,饭米自牵笼或在石臼里舂出来,面粉全是用麦子在石磨上磨出来,出粉率不高,筛去面粉后的麸皮重新再牵,如此反复多次,最后的麸皮可喂猪和鸡鸭,也可包馅做成团子(老君只)吃。有糖馅和盐馅(油酥)的。烤在饭锅边上的糖馅“老君只”,香、甜,一口咬下去,热糖流出,烫嘴烫手,虽痛犹甜。

那时还有吃树皮、草根的故事。草根是茅草根,在冬天采挖出来,晒干、磨成粉可食用。我记得吃过这玩意儿,用嘴嚼嚼略有点甜。

我家下场边靠河边有一棵榆树,又名春榆、白榆等,素有“榆木疙瘩”之称,树皮内含淀粉及黏性物,磨成粉称榆皮面。在一个冬天的早晨起来,开门看见那棵树变成光秃秃的,树皮不见了。树皮被村上人刮下(偷走了)。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发生这种事情,并不奇怪。

吃“麦宁(仁)饭”。那是我记得不够详细的事情。就是将大麦或元麦放在石臼里,用舂米榔头舂,使其脱去表皮后,用来蒸煮成“麦宁(仁)饭”,吃起来很费劲,要用牙齿多次嚼嚼,才能吞咽进去。还有南瓜粥当主食。听我妈说过,我哥就是带着南瓜粥当主食,去上学的。我哥不愿去上学,我妈拿着木棒在后面,赶走我哥,逼着他去上学。用宜兴话说是押着老鸦去做窝。当然,最终我哥没有上完初中。后来,去学手艺做蔑工,俗称做竹匠。学艺满师后应征入伍成为军人。服役后,回乡务农、后来招工入商业系统成为一名工人,直至退休。 5Ao0uHeZbzV0buTFmPxJIf60SWXBheGKMyA5kqudxuqs/kvPhtidEM5UtvPVJ5L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