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进入10月,本应是秋风送爽的时节,但深圳的气温依旧居高不下,出门行走只能趁早晚微凉时分。
适逢休息日,想着早点赶往市中心的莲花山公园走走。
因为有一段路程,便一大早起床洗漱,好趁凉早点出发。回想起来已经十几年没有去过莲花山了,也不知山上的伟人铜像是否依旧,山下的关山月美术馆是否盛况如昔?
难得时间充裕,便决定步行前往,顺便看看近来深圳的街头发展变迁。
匆匆泡了碗方便面吃后,早上七点半走出家门,太阳已露出脸面普照大地。开始沿人民南路走,转嘉宾路拐宝安南,到红荔路后便一路西行。时间尚早,又值休息日,路上行人还不多,偶见一两个身着统一广场舞服或练功服的老年男女。走到原深圳图书馆处,发现已改名为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已有不少小孩在家长陪同下往馆里走去。在路边便利店购买了一瓶水,继续向西。过通新岭、深圳外国语学校、市妇幼医院,很快到了华强北路口的群星广场。也许是因为时间还早,或者其他原因,广场行人寥寥,远没有印象中的人声鼎沸场景。
早几年间,作为全国最出名的电子产品一条街,赛格广场及其附近专业商场名扬国内外。除各种电子产品外,华强北还汇聚了国内大多知名商场,国美、苏宁、茂业、华润万家等均在此设有分店,各商场从早到晚一直门庭若市,行人摩肩接踵,是深圳最出名的新兴商业中心。因购买各类家用电器,我对此处也算得上熟悉。但听说近年因道路改造、市政施工及电子产品市场变迁等原因,华强北的盛况已大不如前。但这些都与我无关,我还得继续我的行程,还得继续向西。
阳光正好,一个人不急不缓地沿街而行,没多久就走过华福路口、中心公园、皇岗路、莲花村、彩田路口,很快就到了关山月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是一个由政府修建的、非营利性的文化机构,对游人免费开放。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刚建好时,曾兴冲冲地来看过几次画展,印象中美术馆面积挺大的,各类展厅多达六七个,可同时满足不同类型的画展。此前就得知关山月美术馆二楼陈列厅有《与人民同行——1949年前后的关山月》展出,便想趁此机会前往一观,但于门口处得知因疫情观展需要预约。想及太过麻烦,于自己而言又不是很必须,便摇摇头退出了美术馆。
继续前行了一段路,到莲花山公园南门口。门口疫情检测点此刻并无工作人员,有不少早起锻炼的人流走出,也断断续续有人走入,稀稀落落的。自门口进入公园,眼前是一大片连绵绿草地,间或有一两棵大树,这里是众多小孩放风筝的好去处。记得自己小孩小的时候,也曾来此放过风筝,小孩欢快的笑声至今仿佛还在耳边响起。
公园不算大,但绿化很好,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的,不时有一供游人休憩的亭子点缀其间。莲花山并不高,可能也就两百来米。很多人来莲花山公园主要是为了瞻仰伟人铜像,缅怀一下伟人的丰功伟绩,特别是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定鼎筹谋的功绩,毕竟深圳能在短短四十年间成就全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说是伟人一手推动造就也不为过。上山步行道蜿蜒而行,两岸树木花草掩映,曲折婉转风景各异,虽无深圳最高峰梧桐山的险峻,却也颇见匠心。不长时间便到了山顶铜像广场处。伟人铜像巍然矗立,正踏步前行,目光迥然注视前方。广场上游人不少,有凝望伟人踏步前行丰姿的,有拿出相机、手机拍照的,但更多的人在手扶广场护栏俯瞰山下的现代化城区。
在瞻仰完伟人铜像,并绕行广场一圈后,我欣然汇入鸟瞰山下深圳景致的人群中。遥望山下城市,正面是深圳市民中心那展翅欲飞的大鹏建筑形象,其他造型各异的各类高楼大厦散布四周,再远处腾讯大厦、平安大厦等超高建筑隐约可见,眼前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建筑充分见证了深圳日新月异的发展。或许伫立山顶的伟人铜像日夜想见到的就是眼前这令人震撼的一幕。都说深圳是一个公园城市,也许只有从高空俯视才能真正领略这个公园城市的美丽与现代化。只不过在终日的忙忙碌碌中,我们大都选择了忽视与忘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管是这些忙碌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当成深圳的过客,生活毕竟需要参与和发现美,需要正能量的滋润。
下得莲花山顶,时间已经十一点多,便决定找一茶餐厅类的店子解决午餐问题,不料沿街寻找了近十分钟,也未能找到一合意餐馆,忽然想起早几年前在华强北附近吃过的一家陕西面馆来,一时意动,便转身搭乘地铁往华强北而去。
要说深圳的食市,倒算得上是五花八门,全国各地风味应有尽有。而深圳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不管什么地方风味餐馆,只要做得地道,都不用担心没有客源。细想起来,深圳作为全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人口早已过千万,却一直没有自己的固有饮食品牌,实在令人遗憾,没有土生土长的饮食品牌不能不说是深圳的一大尴尬事。如同北京有铜锅涮羊肉,上海有浓油赤酱本帮菜,重庆有麻辣火锅,武汉有热干面“过早”,长沙有炊烟小黄牛辣椒炒肉,西安有面食肉夹馍,福建有沙县小吃,贵州有酸汤鱼,云南有各种各样的菌子蘑菇,吃在广州就不用说了,就连汕头都有牛肉火锅开到全国各地去了。在深圳最早倒是听说过沙井烧鹅这一名字,但后来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到现在深圳市面基本已被潮汕烧鹅垄断,再想发展已经很难。早几年市场上也有一深圳人创建的“面点王”品牌店面,但其内里却全是全国各地知名面食产品,只能满足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而无一可代表深圳的品牌食品。
深圳要发展自身特色饮食文化,当然有自己的优势。常住人口数量日趋庞大,而衣食住行是人们的刚性需求,有发展市场需要;地处南海之滨的珠江三角洲,物产丰富且交通方便,食材方面不虞匮乏;临近香港、澳门、广州这三大世界著名美食之都,美食传统源远流长,技艺方面资源丰富。随着深圳经济发展,讲究饮食质量的人越来越多,高品质的生活需要深圳特色的饮食品牌衬托。近年偶见一网络新闻,说起几个深圳年轻人与北京年轻人一起聊天,深圳年轻人一开口说的就是如何“搞钱”,至少我看到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庸俗,就是没品位,让人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深圳虽然经济发展快,但就是一个没有深度缺乏内涵的文化沙漠,而一个文化缺乏积累和沉淀、没有深度的城市不过是一个空中楼阁,是注定发展不远的。在竞争激烈的粤港澳区想要行稳致远就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文化方面的积累与沉淀,而人们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饮食方面的文化自然是一个城市品位、深度的具体体现。相比较而言,深圳饮食文化要想崛起,其最大难度和硬伤当是城市历史太过短暂,缺乏时间沉淀和时间积累。但就如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崛起,及其他一些合办高等院校的创办一样,一切都会改变的,一切都会向好发展。
出地铁站,径直走到华强北附近的华发北路。已是饭点时间,路上行人渐次多了起来,尤其是看到曾经光临过的陕西面馆还在并已开门营业,不由心情大好。行走了一上午,觉得自己好像能够吞下一头象,便点了一份岐山臊子面,外加一个肉夹馍。转头四顾,就餐人还不多。果然,没多久我点的东西就端了上来。一顿豪放吃喝后,便满意结账走出面馆,踏上了返家路途。
阳光依旧炽照,但已没有夏日那般酷烈,不是吗,一切都会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