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与友人向君等于附近小店小聚,几杯牛栏山过后,大家聊兴渐浓,偶然谈起日常茶事,不觉言及紫砂一事。向君历来是友人间的紫砂行业大家,侃兴自是大起,在座众人更是听得入迷。
向君言及自己幼时终日顽劣,无心求学,家人无奈只好送到部队,期望有所长进。参加工作后向君偶然对茶事、紫砂兴趣大起,便经常辗转在茶叶世界、紫砂之家等市场间,期间相关知识见闻自然大涨,花费也自是不菲。但也因此之故,结识了其出身宜兴紫砂一厂的夫人。得其便利,夫妇俩开起了名为“东方紫玉”的紫砂店。
旁边友人介绍说,其店名是一香港中文大学知名教授在逛店之余与他畅谈紫砂事后,盛赞其茶、壶知识丰富,并乘兴挥毫写就的。
闻其平生阅历,大家不免唏嘘人生难测。向君没有时人眼中的高学历,但他也确实在社会这一大学中学会了丰富的行业知识,并凭其见识实现了个人价值。心里不觉想起近日阅读的法国人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一书,想起我们当今世界主流教育机制是不是在一个人的天赋最好的发展阶段却刚好起到了扼杀和磨灭人天性的作用?如果把机制内接受教育的人们视为一个群体,那么是否会如勒庞书中所说,“当人们变成了一个群体后,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会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而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向君没接受过完整的传统教育,虽说不上完全的野蛮生长,但也算得上是与现行主流学校教育机制有了脱节,但他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却得到了相较于他个人原本甚至很多同龄人更好的发展。
说及紫砂壶,向君侃侃而谈。紫砂壶之所以能流行于世,简单说来不外乎“透气、聚香、艺工”这三个特点,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与文人紧密结合更是它受世人珍视而长盛不衰的缘由,至今名家名壶更是一壶难求。曾有记载,制壶名家顾景舟的作品提璧组壶曾拍出超过千万的最高纪录,闻之令人咋舌。
随着年龄渐长,也慢慢爱上了闲暇饮茶,便与茶和壶都有了一点接触。要说紫砂的流行于世个人觉得最大原因还是基于茶道的日渐流行。
中国人历来有喝茶的传统,据说起源于上古神农氏,史料《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唐朝陆羽著《茶经》后,茶之一事终成大器,并逐渐发展成一大行业。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茶位居其一。喝茶日久,便也对茶类品种有了一个粗略认识,知道了茶大致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因出身湘西南乡野,小时候接触的大都是绿茶,工作后也曾喝过铁观音、单丛、白茶类的,但时至今日,经常饮用的还是些红茶、普洱类的全发酵熟茶居多。因属工薪消费,高品质不敢去想,但也尽量精益求精。长年累月的市场与专卖店行走之后,在茶之一事上也算有了自己的选择与坚持。
中国人公认,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都说茶是人们提神醒灵的妙物,但于我而言,茶的隽永清香和那种清淡的生活味道,更是自己留恋茶饮的最大缘故。晚饭过后,消食之余,静静端坐茶几旁边,趁着新水沸腾,淋几遍茶壶茶杯,泡一壶山野宜兴红,浅茗几口浓香茶汤,品闻那一丝残留唇齿舌间的氤氲香气,再在心里低吟几句唐人卢仝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自有人生有味是清欢的感慨。据说唐人饮的是抹茶,将茶叶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状后再调配喝饮,当下甚或有人想着去复古,但那种繁琐的仪式感不是吾等普通人所想所求。人生草木间为茶,简单自然也成人生境界,又何必去追逐过多的繁杂和冗陈。
喝茶自然离不开各类茶具,而茶具制作材料也可谓五花八门。单以茶壶茶杯而言,陶、瓷制品最多,其中尤以宜兴丁蜀镇的紫砂矿和景德镇的高岭土矿最为出名。当然,事情也不绝对。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单位就有一同事胡君,终日建州建盏杯不离身,不管在哪里每逢喝茶都会拿出来自用。受茶人间影响,也曾附庸风雅地购买过几把新人紫砂壶制品把玩,也算是有了个粗浅认识。按照行家向君所言,紫砂壶宜专壶专用,泡什么茶当用什么壶,专壶专用聚香效果才最好。长年品茗过后虽然也认识到,红茶、普洱确实还是用紫砂壶泡出来最香,但因个人疏懒,嫌其麻烦,更喜欢率性而为,混着使用常有发生,有时为图方便用玻璃器具泡普洱后还能狡辩一两句,“这样颜色更好看”。
茶因为紫砂更加香醇,而紫砂则因为茶更是声名卓著。品茗日久,对紫砂壶也有了进一步认识。紫砂壶从其本质而言就是一陶制品、茶的载具,茶的本质不能变,而载具理论上是可以变的。但在紫砂壶优异的使用功能之外,人们更在其中赋予了特有的文化传统内涵,于是紫砂壶变得不再普通。当今市场上,虽然各类茶具竞相争艳,但紫砂壶却因其独特的收藏价值而独占鳌头。拥有一把好的紫砂壶,成了很多茶人的夙愿。
山花烂漫的春光里,夏日炎阳西下后,或者秋日午后的庭院花架下,摩挲把玩手中的紫砂,再泡一壶香茗,然后在摇椅上小憩片刻,心里又何尝不会感叹“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