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南海之滨,每逢秋冬季节,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体会不到霜雪的乐趣。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自然例外,终年生活在北回归线以南,诚然很难碰到霜雪纷飞的时候。但对于曾长期生活在北方,以后再迁居岭南的人而言,个中的滋味却难以忘怀。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记忆中,家乡大规模的收获期当自处暑、白露节气始。彼时正是学校开学时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候,很多农村中小学还会专门放“农忙假”,让学子们返家帮助秋收。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其实主要针对山陕华北一带创制的,那些地区才是古代中国的核心区,也就是所谓的中原地区。《诗经》有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凡启蒙读过几天书的中国人都熟悉。此区域之外,霜降期自然会有快慢,至于南粤之地,除非是遇到《窦娥冤》里面说的“六月飞雪”,否则想都不用想。
北方农谚有云,瓜果经霜,越吃越香。这不是说没有霜降的地方就没有好东西,其前提是同类品种,诸如萝卜、白菜等菜蔬,南北皆出产,正好比对。温室、化肥、催生素等人为操作出来的更不在此列。南方特有的热带水果一直受全国人民喜爱,不同地区特产自然不同,一年里节气不同作物也自会有异。作为国人里面最讲究饮食的北京人推崇的就是顺应节气变化,不同时间享用不同的时令食物,如立春的春饼,立秋后的贴膘。四季分明的气候带来特色迥异的食材外,皇城根下美食家的大气更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毕竟见识、底蕴相形见绌。当下最享盛名的华人美食作家唐鲁孙、梁实秋就有从小长年生活在北京的阅历。
与北方相较而言,白露未霜的南国终究地近热带,虽然长夏无冬,少了秋冬季节的轮转,但农作物的生长更加蓬勃盎然,食材类更是尤为丰富。生活在岭南,虽然缺乏京华的底蕴、气派,但自古就有“吃在广州”的说法,真可谓山珍海味杂呈、水陆珍馐具备,再加上凤城名厨精心炮制,“粤菜”一词竟成饮食界高大上的代名词。随着国内人口流动、迁移的增加,广州、深圳等地日益成为各地俊彦的迁居地,个中原因创业机会是其一,但气候、饮食等生活因素也不可小视。前段时间媒体热炒的东三省近年年均流出人口200万人中,就有相当一部分进入珠三角。人口的流入在带来充沛劳动力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饮食风俗自然也丰富了岭南地区的饮食元素。生为岭南人,真的有福气。
参加工作前在长江流域求学,也算广义上的江南,“秋尽江南草未凋”的特色格外明显,一场秋雨过后,晨霜就可能凝结在凌晨的田间枝头,再过段时间,或许就到了严冬腊月。但那里的冬天确实让人难过。冰雪将融未融时,凛冽罡风下,真的有寒意彻骨之感,室内也无暖气,学习上课都无心思了,更不用说运动、锻炼了,手脚上通红的“冻疮”成了彼时最深的印象。到深圳参加工作后,回乡时间少,再加上全球气温变暖,那种严寒冷冽的极端天气再也没有经受过。身处终年无霜的南海之滨,一年四季所见皆是郁郁葱葱景象,常绿树叶想要枯黄败落都让人难以想象。宜居的环境和发展的势头让深圳短短三十年就从偏荒渔村发展成为人口逾千万的现代化大都市。
白露未霜的秋日,走在深圳的街道上,游目四望,街边的绿化树依旧一派苍翠。空中日渐回归赤道的骄阳,散发的热量已远不如七八月份那般灼人,蓝天高远,浮云闲适,空气中似乎也荡漾着一股丰收的味道。惬意的气温,不论南北,正是户外运动的时候。很多朋友参与了时下流行的“咕咚运动”,制定阶段性锻炼计划,确定路线、方式、时间,出一身臭汗,达成减压、健身的目的。一般人热衷的运动路线都是公园或政府近年建成的徒步绿茵道,路线长,风景美,空气清新,视体力可跑可疾步行走,几十里路下来,肯定汗水透背。上了点年岁的人,多半还是喜欢到近旁公园散散步、溜达溜达,权当消食养生,退休老人们则更喜欢早晚时聚在一起做些歌咏、棋牌、饮茶聊天类的活动。一到周末,公园更像是小朋友们的游戏天地,到处是稚嫩欢快的笑语身影,所谓人间乐土莫过于此。
现代作家郁达夫在其《故都的秋》一文中,对秋天的北京很是赞美了一番,对于故都秋日,他甚至于“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唐人刘禹锡也曾诗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赏秋之情,看来自古皆然。秋高气爽的北方秋景也着实让人充满憧憬。与北方平原相比,岭南滨海地域的秋日倒是没有那么个性分明,哪怕是收获季节,周边环境依旧是那么温润、那么艳丽,季节的轮换在这里仿佛停滞了。或许这也正是很多北方老人甘做“候鸟”,喜欢到南方来过冬的原因所在吧。
古人常言愁,谓之离人心上秋,实在不敢苟同。身处南海之滨,不能纳北方的秋入怀自然遗憾,然白露未霜的南国之秋自也有其醉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