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由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主导的山东省课题《基于多学科协同的黄河文化与高中教学深度融合研究》应运而生。本书作为重要的研究成果,聚焦于黄河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旨在响应国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导向,特别是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主要进行黄河文化和多学科教学的理论研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将其与高中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探索出一种“1+N”教学模式,即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多学科协同,确保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研究认为,黄河文化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也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优质资源。通过“飞鸟型”模式,将黄河文化的关键元素融入各科教学,强调学科教学与文化熏陶的并重,形成以价值观引领为核心,感性与理性相融合,评价机制贯穿始终的综合教育体系。这一模式中,黄河文化如同飞鸟的“眼睛”“双翅”和“尾巴”,为学科教学提供方向、动力和反馈,确保教育的高效与均衡。同时,研究还探索了“a+a”模式,强调黄河文化和高中各学科的平等地位,两者在教学目标设定、原则制定和方法应用上应保持一致,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共同达成。这一模式主张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而非简单叠加,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黄河保护和区域发展的社会需求。通过实例分析,文章展示了黄河文化与高中教学融合的实际效果,反思了融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研究旨在为高中教育提供一种创新的、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推动黄河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活化传承,助力我国黄河战略的实施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下篇汇总了研究过程中多学科协同的黄河文化与高中教学深度融合成果,包括素材整理和论文创作,还有基于理论的实践活动和课堂案例。

尽管教育政策对黄河文化进课堂提供了支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可能会受到来自教学压力、家长期望以及资源分配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确保黄河文化教学的持续性和深入性,仍需要政策层面的进一步引导和资源倾斜。

尽管挑战重重,但每一次的反思和调整都是进步的阶梯。我们从实践中学习,从挑战中成长。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在融合过程中存在困难,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创新思维以及对黄河文化的浓厚兴趣,都验证了这一融合模式的可行性和价值。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持续探索、不断优化,黄河文化与高中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不再仅仅是理想,而是可以在教育的田野上结出累累硕果的现实。

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些挑战,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如开发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包、提供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改革评价体系,以及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不仅推动黄河文化在高中教育中的深度融合,更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省课题《基于多学科协同的黄河文化与高中教学深度融合研究》主持人,高级教师于彩玲老师作为本书的第一主编,她的职责在于把握全书的脉络,确保内容的科学严谨性和连贯性。她以其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为全书的框架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级教师、烟台市实验兼职教研员理论指导专家张兴普老师,作为第二主编,负责上篇的编写。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教师张永嘉老师的工作重心在于内容的整合和校对。他仔细阅读了每一章节,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同时协调各章节之间的过渡,保证了全书的流畅阅读体验,他负责下篇成果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与完善。参与本书编写的还有课题的其他参与者,本校的参与课题的骨干教师:语文教师马慧、李建成、刘晓霞,英语教师丁玲,物理教师项金华、王微,化学教师张海霞,政治教师王金波,等等。他们在践行本课题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大量论文和课堂案例。在此,我们要对所有参与《多学科协同的黄河文化与高中教学深度融合研究》编纂的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每一次讨论的深入,每一个章节的完成,都是你们智慧和热情的结晶,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黄河文化与高中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对教育目标的深化,也是对文化传承的创新。我们的研究不仅为黄河文化的活化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也为我国黄河战略的实施贡献了教育智慧,助力青少年成为黄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接班人。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校长 李太波 QY4vpv/dRTc/8mi8rqrlOiEYt1nQurAvPOpeWaTpANdIjpNz7ms2KzvQp3WD8AK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