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凛冽的1957年冬日,拖沟岭的天空似乎比往常更加高远而清冽,博阳河畔的薄冰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远处金湖之滨,一片未开垦的荒地上,正孕育着新生的希望,共青垦殖场将在那里诞生。阳光虽不温暖,却足以照亮每一位垦荒者坚毅的脸庞。四周是稀疏的树木和尚未完全枯萎的杂草,它们见证了“共青社”的变迁。
即将调任到德安县工作的垦荒队长“老大姐”周培英,身着一件略显旧却干净整洁的棉衣,站在简陋的土坯房前,目光中既有不舍也有期待。她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似乎在积蓄着力量,最终,她缓缓走向正低头沉思的周宇才。
“宇才啊,”周培英轻轻拍了拍周宇才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德安县委已经决定,咱们‘共青社’要迁到金湖,正式创办‘共青垦殖场’。这是一件大事,也是我们垦荒事业的新起点。”
周宇才点了点头,目光中闪烁着期待与决心。他深知,这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但他也准备好了迎接这一切。
周培英微笑着打断了他:“你该怎么办?是考学校,进机关,还是留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开你的拖拉机?”
“周大姐,我……”周宇才欲言又止,似乎在犹豫着什么。
“宇才啊,你再好好想想,”周培英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力量,“是选择考学校,开启新的学习生涯,还是进机关,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她的眼神里满是关怀与鼓励,仿佛能洞察周宇才内心的每一个细微波动。
周宇才抬头,完全没有想到周培英大姐是在试探并考验他。他目光与周培英交汇,那双眼睛里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有对未知的渴望,也有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他沉默了许久,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最终,他坚定地摇了摇头,声音虽轻却清晰:“我还是想开我的拖拉机,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
闻言,周培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轻轻点头,转身从屋内一个陈旧的抽屉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面鲜艳的旗帜。这面旗帜上,“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是上海团市委授予的荣誉,也是他们共同奋斗的见证。
周培英双手捧着旗帜,一步步走向周宇才,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庄重。她将旗帜缓缓递到周宇才手中,两人的目光在这一刻交汇,无须多言,彼此的心意已明。
周宇才接过旗帜,双手微微颤抖,那是激动,也是责任。他凝视着旗帜上的每一个字,眼中闪烁着泪光,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坚定与信心。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向周培英,也向这支即将迎来新生的队伍表达了自己的敬意与承诺。
“周大姐,您放心,我一定不负众望,让这面旗帜在共青垦殖场的上空高高飘扬!”周宇才的声音坚定有力,回荡在这片即将焕发新生的土地上,激励着一场豪迈而坚毅的前行之路。
这一刻,风似乎也温柔了许多,它轻轻拂过这充满希望的土地,带走了冬日的寒意,也带来了春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