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夏季某个黄昏时分,夕阳如金,洒落在拖沟岭垦荒队的驻地上。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伏,仿佛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在这片广阔的田野上,泥鳅、黄鳝在泥土中穿梭,田螺、米虾在稻田边悠游,它们都是这片土地赋予的宝贵财富。不远处的河流里,乌龟、甲鱼悠然自得,丘陵间的兔子也时隐时现,为这鄱阳湖的水乡增添了几分生动与野趣。
在驻地的空场上,一群垦荒队员站在空场中央,等待着一场重要的会议。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有的垦荒队员叹气,撇嘴,低声抱怨着这里的生活太艰苦了,有的说自己的身体都已经饥饿得软弱无力,但这样的言论很快就被周围坚定的目光和鼓舞的话语所回击。
于观平早前已注意到队伍中出现的不良风气——迅速壮大的垦荒队伍中增加了1955年底来到的七百多名垦荒队员和1956年元月到来的四百多名垦荒队员,他们分布在德安县的各个乡村,相互串联,本应交流生活的乐趣与生产的心得,但有些人却开始沉迷于田间的“小乐趣”。有些不好的风气已经蔓延到共青社了,有不少人利用夜间休息时间去抓田野的泥鳅、黄鳝、田螺、米虾,河里的乌龟、甲鱼,还有山上的兔子,看作是城市人享受不到的美味,有人甚至借机喝酒,生产劳动受到严重影响。他深知此事不可小觑,便主动找到了队长周培英。
“队长,我觉得我们得做点什么了。”于观平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队伍里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抓野味、喝酒的风气愈演愈烈,这样下去,咱们的生产任务可怎么完成啊?”
周培英闻言,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他用力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们不能让这种风气蔓延下去。得开个会,好好整顿一下队伍的生产生活作风。”
周培英站在人群前方,阳光将她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显得格外高大。她环视四周,每一位队员的面容都清晰地映入她的眼帘,她的目光温柔而坚定,仿佛能洞察每一个人的心灵。
她缓缓开口,语气中既带着客气与委婉,又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同志们,你们看看这片土地,它孕育了多少生命,多少美味。田野里的泥鳅、黄鳝、田螺、米虾,河里的乌龟、甲鱼,还有丘陵间的兔子,这些都是城市人享受不到的美味。但在这里,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纽带。然而,近期我注意到,有些同志开始沉迷于个人的享乐,忽视了我们的生产任务和集体荣誉,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开辟出新的家园,是为了用我们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我希望大家能够铭记我们的初心,共同努力,为垦荒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顿了顿,目光中闪过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是的,这里的生活条件确实艰苦,身体或许会感到饥饿与软弱,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才更加考验我们的意志和决心。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更不能让个人的享乐主义侵蚀了我们的队伍。”
说到这里,周培英的视线落在了于观平身上,她向这位年轻有为的队员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因为正是于观平的及时发现和勇敢提醒,让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要特别感谢某些同志,是他们的责任心让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个问题。”
接着,周培英详细阐述了整顿计划,强调了生产劳动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改善队员生活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在保证生产任务的同时,也能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
会议结束时,整个空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垦荒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响应队长的号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共同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