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景气指数的定义和概念模型

(一)现代服务业

1.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服务业的概念源于西方“第三产业”概念。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埃伦·费希尔(Allen Fisher)在其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书中,最早提出了“第三产业”概念,从而形成三次产业的分类法。按照费希尔的观点,“第三产业”泛指旅游、娱乐、文化、艺术、教育、科学和政府活动等以提供非物质性产品为主的部门。1957年,克拉克(Colin Clack)丰富了费希尔第三产业概念的内涵,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把国民经济结构明确地分为三大部门,其中他主张直接用“服务性产业”替代费希尔的第三产业的概念。第三产业理论随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深化。但无论在理论和各国的实践中,在运用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时,往往对“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两个概念交互使用。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许多学者对现代服务业进行了研究。徐国祥、常宁(2004)将现代服务业归纳为,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服务业。上海市政府在2005年组织调研的报告上对现代服务业定义为:“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南京大学刘志彪教授(2006)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部门,其核心是现代生产者服务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周盛丹(2007)概括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和高新技术对产业的渗透和运用而产生的,它包括新兴服务业和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的传统服务业,主要指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部门,其核心是现代生产者服务,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其显著的产业特征是高增值、高科技含量和强辐射性。

大多数学者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包括新兴服务业和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的传统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现代服务业是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或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孙晓峰,2004;周振华,常修泽,2005)。刘重(2005)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分别界定现代服务业,广义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和新型的服务业。狭义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指依托信息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技能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杜文娟(2023)提出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包括新兴服务业和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不断改造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具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高成长、高附加值、高素质人才等突出特征。崔亚妮(202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可以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实现蓬勃发展。作为信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技术含量极高是现代服务业的鲜明特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其服务效率和质量。“十四五”规划对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促进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强调要“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基于以上学者对现代服务业内涵和特点的研究,本研究认为:现代服务业指那些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在表征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基础,二是微观管理基础。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在某些服务行业中的使用,改变了这些行业的服务产品的生产组织形式和传递方式,从而部分乃至完全改变了服务产品以往的诸多特性,比如低附加值、生产消费同时性、低规模经济性等,使服务产品同工业品之间的差异在缩小。不仅包括新兴服务业和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不断改造提升的传统服务业,以及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如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还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如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产业转型,也是服务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本研究继续沿用在2022年和2021年报告中对于现代服务业内涵的界定。

2.现代服务业的外延

现代服务业涉及多个行业门类和大类,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房地产等,且具有智力要素密集、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2002年10月,国家统计局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的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其中重点是加强了对第三产业的分类,新增了大量服务业方面的类别,如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软件业、证券业、商务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以及环境管理业等。2003年,国家统计局又颁布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三产业包括:(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批发和零售业;(4)住宿和餐饮业;(5)金融业;(6)房地产业;(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1)教育;(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3)文化、教育和娱乐业;(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提供的服务,共14个门类。

理论界对现代服务业外延的界定主要是依据上文提到的两点表征。但很明显这两点区别是非常笼统和模糊的,这使得在现代服务业外延界定方面,出现了多种观点,可分别称之为窄、中、宽派。窄派观点认为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同义语,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咨询业、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来有为,2004)。中派的观点认为现代服务业既包括窄派给出的范围,还涵盖借助信息技术改造升级后的传统生产服务业(刘重,2005)。宽派观点则将那些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符合现代社会文化理念、适应现代人生活品质的各类消费服务业,比如社区服务业、保健服务业等,也纳入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周振华,2005)。

本研究在相关文件和文献基础上,突出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提出本研究现代服务业的分类。包括:(1)批发和零售业;(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3)住宿和餐饮业;(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金融业;(6)房地产业;(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科学研究和商务服务业;(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0)居民服务、维修和其他服务行业;(1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2)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3)其他行业,课题组在过去两年中一直按照这个分类开展调研,本年度继续。

(二)现代服务业景气指数的内涵

现代服务业景气是根据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出的服务业运行模式,对社会经济具有引领作用,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体行业包括以新科技为代表的云计算、智能终端、生物工程等,也包括以新的生活方式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娱乐行业等。从外延来看,现代服务业不仅存在于新兴产业,也存在于传统产业和新兴科技等高端服务业,如“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自身产业活动、关联产业的经济活动、宏观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现代服务业包罗万象,各细分行业差异很大,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下整个产业波动激烈。因此,开展服务业景气指数的分析就尤其重要。

现代服务业景气指数作为客观描述和衡量一定时期内现代服务业增长能力的指标,在我国被首次定义和研究。该景气指数以50为基数,对选择的行业进行景气度衡量,以保持景气指数在高于50的状态下运行。当现代服务业景气指数低于50时,则说明所选择的若干行业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意味着可以对那些不能满足该体系的行业进行调整,优胜劣汰,以保持现代服务业优中择优的本意。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现代服务业景气指数的编制与测算对服务业运行状态的监测和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反映现代服务业的景气状况和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服务业和工业并行发展的阶段,当前宏观经济景气监测研究框架普遍采用工业增加值作为基准指标,对现代服务业的景气监测可以使国家宏观经济监测框架更加完善,有助于政府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三)现代服务业景气指数的理论模型

从相关文献来看,国外对服务业景气指数的研究始于Layton和Moore(1989)用合成指数方法构建的美国服务业一致指数和先行指数,该指数可以对服务业增长的重大波动做出预警。近年来,Sinha等(2012)构建了印度的月度服务业指数来测定服务业增加值的走势,以期能助力当局制定货币政策。服务业细分行业的景气指数研究则主要关注了几个重点行业的研究。例如,Lahiri等(2003)采用链式Laspeyres指数和Fisher理想指数方法分别构建了美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月度产量指数。Lahiri等(2006)则采用NBER合成指数方法和动态因子方法分别构建了交通运输行业的一致指数,两种结果相近。Zetland(2010)构建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指数(REMI)以测量房地产市场运行及流动性。Tsolacos等则(2014)采用Probit模型和马尔科夫转移模型对美国房地产市场商业用房的租赁情况做了转折点预测。近年来对金融业指数的研究相对较多,如Koop等(2014)采用具有时变参数的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TVP-FAVAR)模型构建了美国的金融状况指数以反映金融业的运行状况。

受统计部门公布的服务业数据种类、数量和公布频率等方面限制,中国对服务业景气指数的研究起步较晚。王小平等(2012)用合成指数方法对相关年度指标进行计算,编制了中国服务业年度的先行、一致和滞后合成指数。张玉霞(2013)将景气指数、预警信号灯系统两者结合,用合成指数方法研究了我国1982—2010年服务业年度景气指数。陈磊和王艺枞(2019)通过6个服务业相关指标构建中国服务业月度一致景气指数来分析我国服务业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景气波动情况,发现21世纪中国服务业增长总体呈现“缓增速降”的特征,且服务业在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呈现与以往不同的波动特点。王艺枞等(2019)则使用混频动态因子方法对5个一致指标的信息进行提取,构造了我国服务业月度一致景气指数并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走势进行实时预测,并表明监测的精度会随着服务业一致指标的公布逐渐提高。

综上,目前有针对性地研究地方服务业景气指数的文献并不多,更多的景气分析是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监控预测。从相关文献来看,国外研究景气指数较早,涉及的领域也较为广泛,除了分析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之外,还涉及金融证券、工业、农业、市场与企业等诸多领域的景气指数。国内也有不少将景气研究应用于服务业子产业的研究,如旅游业、房地产市场、商品流通业、银行业、物流业等。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将服务业作为整个产业而进行的监测预警研究都还比较少。而且,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存在较大的地区性差异,有必要针对特定区域服务业走势进行及时的监测和分析。 02VB/WFdEvNguXWw3aCNbcIp6/pbN4nvHVwi/mplV6rBFt/kwSay025mTvszagQ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