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监管新框架和市场宽幅波动的双重考验下,中国基金行业的结构加速改变、挑战不断,但逆境中不乏发展亮点。一是行业增速全面放缓,但规模逆势突破,其中,公募基金在管规模首超银行理财,领跑资管子行业;二是一系列费率改革举措逐步实施,公募基金行业综合费率水平稳步降低,致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三是行业创新发展的基石初见峥嵘,绿色、养老、普惠、科创等产品版图不断向纵深推进,探索新增长点。在全面推进“五大金融”工作的背景下,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追求高质量的长期展业理念,已成为行业持续、健康、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抓手。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145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有49家(包括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内资基金管理公司有96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有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1家。根据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简称“公会”)会员数据,截至2023年底,上海辖区的公募基金管理机构71家,占全国的45.2%,其中外商投资基金公司27家,占全国所有合资基金公司的比例达55.1%;基金子公司36家,公募基金异地分支机构24家。
根据“公会”会员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上海辖区基金公司(含券商资管公司)管理的总产品数量(含公募基金、专户、年金、社保、养老金)11762只,环比增长约0.8%,同比增长约33.1%;其中公募基金产品数量4496只,环比增长约1.6%,同比增长约10.7%,非公募产品数量7266只,环比增长约0.3%,同比增长约52.2%。总资产规模(含公募基金、专户、年金、社保、养老金)约13.4万亿元,环比上升约0.8%,同比上升约13.5%;其中公募基金资产规模为约10.2万亿元,环比上升1.4%,同比上升约7.2%,非公募资产规模约3.3万亿元,环比下降约0.9%,同比增长约38.8%,权益类公募基金(股票型和混合型)规模为约2.6万亿元,占公募基金整体规模约26.0%,去年该值约为32.3%。面对波动的2023年股票市场,上海公募基金行业从各层面作出了顺应市场的调整策略。
2023年,上海辖区公募基金在管规模约10.2万亿元,实现增长约0.7万亿元,同比增幅约7.3%,高于全国同期的约6.0%的增长水平,暂时扭转了2022年的跌势。从2019—2023年的增长趋势来看,2023年公募基金的规模增速大幅放缓,对比2020年高点增速下滑近36个百分点。在经历前期的爆发式增长后,辖区主动管理能力在2023年迎来大挑战,权益类基金(股票型+混合型)在管规模压降至约2.6万亿元,同比下降约13.4%,连续第二年跌幅高于全国水平。
图1 近五年上海辖区和全国公募基金在管规模和同比情况
(资料来源:“公会”会员数据、中国基金业协会)
图2 近五年上海辖区和全国非货币型基金在管规模和同比情况
(资料来源:“公会”会员数据、中国基金业协会)
图3 近五年上海辖区和全国权益类基金(股票+混合型)在管规模和同比情况
(资料来源:“公会”会员数据、中国基金业协会)
从规模上看,在市场高频波动的环境下,我国公募基金仍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趋势,公募基金规模、非货币型基金规模、权益类产品(股票型+混合型)规模分别约27.6万亿元、16.3万亿元、6.8万亿元;而上海辖区权益类产品规模虽有所收窄,但全国规模占比仍居前列,占比分别约36.6%、38.8%、38.9%。
进入2023年,上海辖区的产品结构进一步分化,产品结构凸显守势。货币型、债券型产品规模持续提升,同比分别增长约14.7%和约18.4%,规模合计约7.4万亿元,全类别占比升至约72.5%,进一步挤压主动型产品的空间;混合型产品在管规模约1.8万亿元,同比下降约22.2%,降幅明显,在整个细分产品中的占比也进一步收缩至约17.2%;股票型产品受益于ETF产品的大扩容,2023年在管规模约0.9万亿,同比增长约9.9%。
图4 2019—2023年上海辖区各类型产品结构
(资料来源:“公会”会员数据、中国基金业协会)
从各细分类产品规模的增长情况来看,股票指数型、主动固收型以及主动QDII产品逆势增长。其中,股票指数型基金同比增长约25.8%、约至0.78万亿,其增长的主要贡献产品为股票型ETF,同比增长约31.6%、约至0.5万亿;主动固收型产品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在管规模进一步扩大、约至3.43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4.9%,短期纯债、混合债二级、中长期纯债以及混合债一级是其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同比分别约增长92.8%、20.6%、11.6%和4.5%,逆周期属性显著;“固收+产品”虽然在2021年表现优异,但2023年受制于偏债混合型产品约23.3%的同比下跌,整体产品规模同比微涨约3.2%;QDII产品得益于全球市场的分散化布局,整体表现强劲,主动型产品同比增幅达33.3%。
图5 2022—2023年上海辖区各细分类产品规模同比情况
(资料来源:“公会”会员数据、中国基金业协会)
表1 2023年各细分类别基金规模变动
(资料来源:“公会”会员数据、中国基金业协会)
重新产品发行情况来看,2023年募集难度进一步放大,全年上海辖区发行基金536只,发行规模约4602.9亿元,对比2022年的593只、约5977.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约9.6%和23.0%。其中,混合型和FOF产品发行降幅居前,募集规模同比下降约42.5%和53.2%;债券型产品虽然整体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但发行量仍较为保守,募集金额同比下降约19.3%;股票型产品与2022年的发行规模基本持平,同比微降约3.5%;QDII产品虽然整体募集金额不大,但扩容的趋势犹在,募集金额同比增长约39.5%。2023年,债券型产品的发行仍旧是全年的主基调,总募集金额达3260.9亿元,占全年全部产品发行总额的约70.8%。
图6 2019—2023年上海辖区新基金发行情况(规模:亿元)
(资料来源:“公会”会员数据、中国基金业协会)
从在管规模前三十的机构规模变动及同比情况来看,在主动型产品受市场影响被逐步压降的情况下,机构转守为攻,进一步加码被动型产品,在稳固增长的情况下,寻求新的突破口。从数据来看,前三十位中近七成机构在管规模逆势增长,10家机构的公募规模同比增长超过两位数,其中,上海辖区机构有6家,分别为永赢基金、华泰柏瑞基金、中银基金、浦银安盛基金、国泰基金以及万家基金。从布局层面来看,非货币EFT、债券型、货币型和QDII基金为主要的增长抓手,尤其以非货币ETF增长为主,存续规模大幅增长约37.0%,其次为QDII、债券型。
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1625家,较2022年底减少2052家,同比降低约8.6%;管理的基金数量153079只,同比增长约5.5%;管理的基金规模达20.6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7%。(见图7)
从全国各类型私募基金存续规模的情况来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97215只,规模约5.5万亿元,数量和规模同比增长分别为5.0%和-0.9%;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1255只,规模11.1万亿元,数量和规模同比增长分别为-0.9%和1.2%;创业投资基金23389只,存续规模3.2万亿元,数量和规模同比增长分别为20.9%和14.5%。2023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管产品数量相较2022年的增速收窄,全年新增产品4611只;在管规模受到二级市场波动的影响,规模进一步回落,全年净值对比2022年下降486.31亿元;得益于政策层面的支持,创业投资基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年合计新增产品4036只,管理规模较2022年增长4100.86亿元,同比增长14.5%。(见表3)
表2 2023年全国前三十公募基金公司排名及各细分产品同比增长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公会”会员数据、中国基金业协会)
图7 私募基金管理人存续情况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基金业协会)
表3 各类型私募基金存续统计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基金业协会)
2023年,上海辖区存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3973家,管理基金数量43696只,管理基金规模约5.2万亿元,均为全国首位。对比来看,近五年上海辖区与全国私募基金的存续管理人家数、基金数量、在管规模见图7、图8、图9。
2023年,私募基金行业持续推进“扶优限劣、加速出清”的总策略,全国存续管理人家数同比下降8.6%,其中,上海辖区管理人家数同比下降9.9%;同时,产品发行和在管规模稳步增长,整体的行业生态向着有序的方向前行;但私募基金业资金端集聚头部,“小而散”的行业态势仍旧存在,据“公会”私募会员在管规模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底,公会私募会员单位153家,约占上海管理人总数的3.9%,在管基金规模约2.0万亿,约占上海辖区总规模的39.3%。在高质量发展的整体要求下,私募行业健康稳健的展业生态仍将持续不断地完善。
图8 近五年上海与全国私募基金管理人家数
(资料来源:“公会”会员数据、中国基金业协会)
图9 近五年上海与全国私募管理人在管基金数量
(资料来源:“公会”会员数据、中国基金业协会)
图10 近五年上海与全国私募管理人在管基金规模
(资料来源:“公会”会员数据、中国基金业协会)
2023年,资管行业结构加速变局,虽然总规模对比2022年上涨约1.7%,但各资管类别的发展态势“冰火”分化。其中,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增长速度放缓,但规模逆势突破;信托、保险资管在分类改革和规范化运作的基础上发挥特色,存续规模稳步提升;而银行理财和私募资管业务在全面净值化管理和“去通道”的背景下,规模占比不断压降,针对私募资管非标业务的转型升级也箭在弦上。
截至2023年底,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25.3万亿元,同比下降约8.4%,资管规模占比约18.6%,较2022年底下降约2.0%;私募资管存续规模约12.7万亿,同比下降约11.3%,规模占比进一步被压缩约至9.3%,较2022年底下降约1.4%。在波折的市场环境下,公募基金规模逆势增长,截至2023年,在管规模约达27.6万亿元,同比增长约7.0%,规模占比对比2022年提升1个百分点升约至20.2%,在全部子行业中迈入首位。
图11 2019—2023年各类型资产管理规模占比和增长情况
2023年,在宽幅波动的市场环境下,ETF逆势而上,产品数量和规模实现“双增长”。根据万得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ETF产品数量897只,资产净值20521.93亿元,对比2022年同期增长约4386.3亿元,增幅约27.2%;上海辖区全国占比来看,2023年总体在管ETF数量和净值约占全国的34.6%和35.0%,产品只数和在管规模均位全国前列。(见图11)
2023年ETF市场延续逆流而上的态势,规模ETF、行业ETF、策略ETF、主题ETF、债券ETF、跨境ETF等产品数量和净值同比均实现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主题ETF基金数量390只,同比增长14.7%,规模净值接近4000亿元,同比增长24.4%。规模集中度方面(除货币型ETF),行业布局主要集中在规模ETF、行业ETF、主题ETF、跨境ETF四个方向,合计占比升至82.2%,集聚效应显著。(见表4)
图12 近五年ETF市场规模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
表4 各类型ETF市场概况和同比情况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
从成立以来总回报前五十的产品来看,截至2023年底,21只产品回报超过100%,21只产品回报介于70%—80%之间,8只产品回报介于60%—70%之间。(见表5)
表5 ETF投资基金成立以来总回报TOP50的统计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
2023年的ETF市场赋能科创、服务实体的属性越发明显,从指数标的份额变动的情况来看,科创50、恒生科技等硬科技板块的布局提速明显,行业覆盖率最高,其次为医疗保健和互联网信息等。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布局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发展意义。
表6 ETF指数标的份额变动情况
2023年7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拟在两年内分三个阶段采取15项举措,全面优化公募基金费率模式。整体的改革路径将按照“管理费交易费销售费”展开,第一阶段主要是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管理费率从每年1.5%调整到1.2%,托管费率从每年0.25%调整到0.2%;第二阶段以2023年12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管理的规定》为启动时点,要求降低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和证券交易佣金分配比例上限;第三阶段将从基金销售环节降费为核心,着力改革。公募费率改革举措的推进,将有利于行业生态的持续优化:一是让利投资者提升普惠金融的获得感,符合“五大金融工作”的总体要求;二是激励管理人深耕业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打破传统的“旱涝保收”的收费模式;三是鼓励行业创新,探索与时俱进的服务和产品。
2023年,在行业整体降低存量费率的同时,首批20只浮动汇率公募基金成立,费率模式主要有三类:一是与基金规模挂钩的产品,按照基金管理规模分档收取管理费,产品管理规模越大,适用的费用水平越低;二是与基金投资业绩挂钩的产品,按照基金业绩表现分档收取管理费,费率水平双向浮动——收益表现不达约定水平时,管理费水平适当向下浮动,收益表现超越约定基准时,管理费水平适当向上浮动;三是与投资者持有时间挂钩的产品,按照投资者持有产品份额时间分档收取管理费,投资者持有份额时间越长,支付的费用水平越低,有利于引导投资者开展长期投资。
表7 首批20只浮动管理费基金
浮动费率基金的创新,既改善了运作机制,将持有人、管理人的利益趋于一致,激励基金经理提升投资能力;同时,在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的大趋势下,探索顺应行业发展和投资者需求的新产品,也将推动行业在更好的服务和更深的投研领域方面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2023年是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大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多项涉及金融监管;通过机构设置调整和职责优化,“一行一局一会”的金融监管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进一步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面对市场调整和金融监管的双重考验,中国基金行业一方面对新的监管态势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在用长远的眼光加快布局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投资等新增长点。
2023年7月9日,《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对外正式公布,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完善了我国私募基金行业的行政法规体系,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极具“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立法层面,《条例》填补了“私募股权基金”在监管中的“身份”问题,中国证监会依照《基金法》和《条例》的规定,依法对私募证券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实施行业监管;在强化监管方面,针对各类具体违法、违规情形设置了较为严格的行政处罚措施,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条例》肯定了创业投资基金的重要作用,鼓励引导长期资金的参与,服务国家战略布局。
《条例》的落实将是行业的重要工作,也预示着中国证监会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基金业协会自律规则层面的配套规则也将陆续出台,不断推进私募行业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在政策、监管、环境变化等因素的联合推动下,国内金融行业开展ESG投资已成为既定的趋势。根据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国内已成为UNPRI签署方的机构达138家,涵盖101家资产管理者、34家服务机构以及3家资产所有者,签约数量相比2022年新增20家。截至2024年5月,存续ESG产品共535只,ESG产品净值总规模达5064.4亿元。其中环境保护产品规模占比最大,约占40.5%。随着“双碳”目标和环保概念的不断加深,公募基金管理机构争先踏足ESG投资领域,将可持续运营和可持续投资纳入发展战略,并积极布局责任投资、绿色投资相关产品,积极落实全面推进“五大金融”工作的重要要求。
2023年2月20日,证监会宣布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工作,支持私募基金行业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同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正式发布了《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备案指引(试行)》,明确了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参与要求、信息披露等一系列细则。同时,国务院于2024年4月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对推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市场高质量发展作了总体要求。
对于不动产私募投资市场,投资目的是通过收购尚未达到发行REITs标准的不动产(Pre REITs),经过一定时间的孵化和培育,在满足REITs条件后,通过发行REITs或出售给现有REITs进行退出,和当前的公募REITs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前后承接。截至2023年4月,首批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共7家,包括鼎晖投资、深创投不动产基金、高和资本、中联前源不动产基金、鼎信长城投资集团、建信(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头部机构。本次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试点工作,为投资资金体量大、回收周期长的基础设施类资产和不动产量身打造了一类投融资平台,是未来盘活存量资产、打造多元化资产配置,支持私募基金行业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