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上海拍卖行业2023年发展报告

“强信心,增动能”是上海拍卖业的主旋律。上海拍卖人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共同谱写了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行业综述

2023年,上海拍卖业深化改革,服务创新,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好的开局为快的起步奠定基础,深的发掘为细的服务提供保障,行业上下齐心合力促进稳的增长,全行业拍卖成交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15.16%的成绩,实属不易。

截至2023年12月底,全行业在今年1—12月间举行19525场(次)拍卖会,实现拍卖成交额650.65亿元,与去年(564.99亿元)相比,净增85.66亿元,增幅15.16%。

1.机动车拍卖板块强势增长

在上海拍卖市场中,房地产、股权、机动车和无形资产的比重持续增加,其中个人消费需求占据主导地位。一是在机动车拍卖领域,上海作为华东乃至全国重要的车辆交易集散地,其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根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机动车拍卖市场统计年报》,上海有多家拍卖企业跻身全国前三十强。其中,上海常信拍卖有限公司和上海车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更是位列前两名。上海机动车拍卖市场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流量经济的推动,同时,线下优质服务的提供也为市场的繁荣提供了坚实支撑。二是在房地产领域,得益于国家和本市层面出台的多项利好政策,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得到释放,住宅市场成交活跃。同时,厂房和办公楼市场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三是股权交易方面,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和企业转型的加速,资产重组、破产清算与重整以及跨行业投资成为市场新常态,股权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2.艺术品拍卖市场复苏较快

上海艺术品拍卖企业,依托海派文化和江南艺术的独特魅力,积极创新并开拓国际市场。在传统与新兴领域的双重驱动下,上海艺术品拍卖行业展现出“两翼齐飞”的发展态势。一是上海朵云轩和上海嘉禾等传统艺术品拍卖企业,凭借其深厚的传统优势和良好口碑,不断推出精品拍卖,注重实效,以高结算率赢得了客户的认可与信任。这些企业在差异化经营的同时,也注重行业协同发展。二是上海自贸区拍卖有限公司作为第八届“上海对话——艺术开启未来高峰论坛”及上海艺术品交易周的主要承办方之一,成功吸引了国际关注。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上海艺术品拍卖行业的活力,也为国际艺术交流搭建了平台。三是新兴艺术品拍卖企业“一条艺术”专注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它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艺博会,吸引了全球一线画廊的参与;线下,它组织了多场艺术品品鉴会,成为新中产阶层关注的焦点。作为国内线上艺术品展示、推广、交易的领军企业,“一条艺术”在推动艺术品市场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网络司法拍卖业务阵地稳固

在委托来源方面,政府部门和法院在上海拍卖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得益于上海地方政府和法院的大力支持与信任。为了进一步强化司法拍卖的规范性,上海市拍卖行业协会制定了《司法拍卖辅助工作质量检查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司法拍卖辅助机构的量化考评和精细化管理,确保拍卖过程的透明和公正。依托“拍辅通”平台,法院能够实现对拍卖标的的实时、全流程、精准监管,从而提高拍卖效率和公信力。此外,拍卖企业在依法经营的基础上,坚守底线,积极响应上海市工商联和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的部署,积极构建企业合规管理体系。这些措施为拍卖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拍卖活动的合法性和专业性,同时也为拍卖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行业规模扩大主体结构微调

2023年初,市商务委开展了对2022年度全市拍卖企业监督核查工作,经核,通过年检合格拍卖企业241家,经整改通过年检企业9家,免年检企业46家,无故不参加年检企业43家,申请暂停经营企业5家,收回拍卖经营许可证企业31家。

(1)新设立企业逐步增多

2022年底,全市拍卖企业总数为377家。截至2023年12月,经商务委核准,获得拍卖经营资质的新增拍卖企业86家(其中获得拍卖经营许可证企业65家,备案企业21家),全市拍卖企业总数为430家,比去年增加53家。

(2)资质企业结构稳定

截至2023年底,持有全国拍卖资质等级企业57家,上海市信用资质等级企业63家,文物拍卖资质企业47家,网络司法拍卖辅助机构41家拍卖公司,公物罚没拍卖资质企业53家。另外,会长单位1家,副会长单位17家,理事单位66家。全市拍卖企业共有从业人员约3320人,拍卖师约530人。

(3)信用监管评价取得成果

上海市拍卖企业2023年1—6月信用评价情况,评价为好的91家,评价为一般的229家,这部分拍卖企业失分的主要原因是,未按规定登录上海市拍卖行业协会官网报送本企业拍卖经营数据,这部分企业占参评企业数的83.38%。

(二)年度发展特点

2023年,上海拍卖人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形势,团结协作,积极应对挑战,专注于艺术品拍卖领域深耕细作,同时积极拓展国有资产拍卖业务,并探索特殊资产拍卖的新领域,全面完成了上海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拍卖服务分平台的“三年行动计划”,凸显了拍卖行业的独特优势,为市场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1.专业领域体现一个“精”字
(1)品牌形象提升

文化艺术品拍卖成交额累计27.13亿元,同比增加11.79亿元。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坚守“诚信规范”的经营理念,持续深化专业素养,包括对拍品的鉴定、评估和市场价值的理解,建立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以“业绩求实”为出发点,凭借“专业审鉴”手段,确保每一件拍卖品的真实性和价值,呈现品质上乘的拍品,为艺术收藏界提供了一片值得信赖的天地。

(2)标的质量提升

上海嘉禾拍卖有限公司深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对海派特色有着执着的追求,凭借“专家团队”的严格把关,深入挖掘书画作品的价值,并通过“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展现海派文化的魅力。同时,公司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艺术新人提供广阔的舞台。

(3)服务内涵提升

上海华艺等拍卖公司积极培育市场,定期举办艺术品拍卖预展、艺术家系列展、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讲座,以及与目标客户的深度交流,增强客户参与度和体验感,为写好“拍卖+”和“+拍卖”两篇“文章”,融入“全球艺场”,共创“艺术外滩”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服务体现一个“细”字
(1)国有资产盘活

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以“内驱”响应需求,追求一个“准”字;以“内涵”解析需求,追求一个“实”字;以“内功”满足需求,追求一个“专”字。成功拍卖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839号大楼整栋十年租赁权,拍卖成交金额达1.7亿元,成功盘活国有企业不动产,促进资源配置市场化。

(2)交易难题破解

2023年9月28日,上海国证拍卖有限公司策划组织、公拍网全力支撑的“上海核工碟形弹簧制造有限公司69.04%股权”专场拍卖会取得圆满成功,此标的股权以3800万元的价格成交并易主。上海国证拍卖有限公司根据上海核工碟形弹簧制造有限公司的股权情况,以及两位自然人股东对中国碟形弹簧行业市场竞争现状、需求状况的分析比较,综合了市场需求、生产能力、竞争格局等因素,将两位自然人的股东合并为一个拍卖标的,以吸引潜在买家参与竞拍,提高拍卖成交率,发现市场价格。而公拍网从了解拍卖需求到指导拍卖定位,从拍卖招商到推荐引流,从在线解答提问到监管拍卖资金,全方位服务于拍卖人、竞买人(买受人),确保了股权拍卖的公正性和高效性。

(3)业务领域拓展

上海自贸区拍卖有限公司在经济逐步回暖而房地产市场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直面困难,应对挑战,下狠心,不达目标不收兵,使巧劲,借助公拍网平台服务,成功拍卖位于江苏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的39套商业房产。这一项目的成功,标志着公司经营领域从艺术品拍卖向国有资产拍卖拓展。

(4)区域成果显著

2023年,浦东新区拍卖业发展较快,形成服务特色。

首先,“党建翼联”,促进发展。上海通贸公司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保障了竞买人的权益,实现了委托方利益的最大化。在2023年举行的102场拍卖会中,成交额达到了2616.33万元。这一成绩的背后,一是政治引领,公司深刻理解国资央企的新使命和新任务,积极推进通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系列服务,包括政策咨询、方案设计、资质审核、现场勘察和网上竞价等;二是党建促进业务发展,公司党支部与上海青莲阁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签订了“党建翼联”协议书,并通过联合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加强了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为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浦东模式”,实践落位。“泓盛2023年秋季拍卖会”在位于浦东陆家嘴的上海中心大厦顺利落槌。这是上海自贸区拍卖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创新的文物艺术品交易“浦东模式”的首个样本成功落地,也是“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联合交易体自2023年11月正式启动后的首次拍卖活动,补上了“拍卖”这一重要环节,文物艺术品交易在浦东形成闭环,“拍卖不过江(黄浦江)”的行业惯例或将成为历史。

最后,“上下联动”,刷新纪录。朵云轩致力于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为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提供高品质的艺术品和优质服务。从精心策划的拍品展示到周到的现场服务,再到拍卖信息的传播和后台管理的互动响应,朵云轩在每一个环节都展现了对艺术和收藏家的尊重与关怀。2023年秋季拍卖会上,朵云轩同步拍小程序的推出,使得在线竞拍人数接近总拍牌人数的一半,展现了科技在拍卖领域的创新魅力。郑板桥的《竹石图》和宋梦仙绘、弘一、吴昌硕等跋《倚阑听风图》等作品的竞拍,不仅吸引了众多买家,也创下了在线成交额的新纪录,总计达到1450多万元。

3.专业平台体现为一个“实”字
(1)服务升级

2023年,公拍网升级为上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拍卖服务分平台,正式接入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成为公共资源交易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举为拍卖企业开展公共资源、国有资产等拍卖业务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坚实的支撑保障。

(2)持续创新

公拍网在《上海深化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引领下,开展“技术升级、产品优化、服务配套”三年专项行动,致力于提供专业互联网平台的产品输出,助力拍卖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公拍网已全面完成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联、通、融”的目标,优化了拍卖服务水平,并植入了直播拍卖、智能监控等功能,开发了公共资源拍卖智能化服务系统,显著提升了平台的服务能级。新三年是上海“一网交易”改革从“后发领先”转向“示范引领”的关键时期,从“以建为主”转向“建用并举”的接力时期,从“物理整合”转向“化学聚合”的攻坚时期。为了实现新突破,公拍网将深化数字平台的建设,优化核心数字管理系统,包括司法拍卖、破产、国有资源、金融资产和拍卖行业数字管理系统。同时,强化数字化应用功能,如数字营销、虚拟展厅、云招商、AI辅助工具、智能店铺和数字拍卖等。通过强化统一业务受理的功能,公拍网将实现与上海市公共资源交易总平台的“全面联、全线通、全点融”的新目标,发挥拍卖行业优势、拍卖平台优势,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贡献力量。

(3)广受好评

公拍网自成立以来,经过十多载的积累与发展,已成为上海拍卖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阵地,在全国拍卖市场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也是全国知名的互联网竞价平台和资产交易平台。目前,公拍网与全国各地近五千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机构涵盖法院、银行、拍卖公司、资管公司、破产管理人、央企国企等诸多领域。公拍网秉承“立足行业、服务行业”的宗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近年来举办“五五拍卖节”“双十一拍卖节”创下拍卖成交规模的新高。同时,公拍网还根据企业需求,为重大、有特色的拍品推出了精准获客服务,有效促进了成交转化。2024年初公拍网推出十大减负措施,切实为拍卖行业提质增效提供动能。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公拍网荣获上海市创新型中小企业殊荣,这是公拍网的荣誉,也是上海拍卖人的荣誉,更是平台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双赢。

(三)未来展望

1.外部环境优化
(1)政策供给,稳定预期

政府在2023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及《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修正,这些政策旨在加大稳增长力度,稳定社会各界的信心和预期。政策的实施为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释放了经济活力,为拍卖行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经济方针,行动指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强调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方针,为2024年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行动指南。此外,《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特别强调了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在线新经济,将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这些政策措施对拍卖业的发展和拍卖专业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它们有助于拍卖行业在保障自身收益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各类市场主体,提升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时,这些政策也有助于拍卖行业和专业平台提高经营能力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推动上海拍卖业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3)网络拍卖,目标明确

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国家文物局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网络拍卖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这是近年来针对网络拍卖发布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相关部门面对网络拍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为促进拍卖行业高质量发展所做的积极努力。《指导意见》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坚持规范发展与创新驱动并重,努力为数字化赋能拍卖行业、构建优质高效拍卖行业服务体系注入新动力。《指导意见》不仅为网络拍卖平台经营者合规经营提供了基本遵循,其所蕴含的“全主体”管理思维,还将进一步推动拍卖人、委托人、竞买人和网络拍卖平台四方共建、共享的网络拍卖市场新生态、新体系形成,从而为拍卖行业发展融入新的有生力量,为拍卖市场的技术创新、业务创新提供可能。

2.市场潜力巨大
(1)构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在更高起点上建设上海五个中心”,强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进促稳,这是持续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上海拍卖业高质量发展是重要遵循。因此,抓住企业转型、银行处置、资产重组机遇,深耕特殊资产拍卖业务,实现新的突破。

(2)寻求新突破

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知识产权转化率,规范版权交易,在知识产权拍卖和版权交易服务上求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关注三农,探索农村产权、土地承包、农产品拍卖模式。紧贴市场热点,上海个人住宅出租市场持续火热,交易量、交易额不断增长,且基数巨大,坚持需求导向,试水个人住宅租赁权拍卖。

(3)谱写新篇章

2024年是上海市深化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年。作为上海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拍卖服务分平台,要以“全”“统”“通”“融”为工作主线,建设全要素、全资源市场化配置“一张网”,将“一网交易”打造成体现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金字招牌”,为全市创新资源配置和城市数字化转型作出贡献。

“新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平台的数字招商、数字交易、数字监管能力,增强司法拍卖辅助和公共资源拍卖服务水平。通过智能化整合资源和数据,拓展服务场景,扩大拍卖服务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覆盖面。

拍卖服务分平台的具体措施包括巩固拍卖行业地位,深化拍卖专业服务;推进公拍网数字化建设与上海拍卖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管理和服务质量,支持上海深化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提升服务能级。

3.坚持持续创新
(1)突出公平竞争,强化拍卖优势

针对国资拍卖领域的挑战,协会优化市场环境,确保拍卖行业竞争力。下一步,汇聚高校学者、业界专家及企业高管,从法律、物权处理及程序性规范角度全面研究国资拍卖,争取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拍卖市场体系,反对市场垄断,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明确行业需求,寻求政策支持,并举办专业研讨会,探讨国资拍卖的现状、挑战与解决方案,构建公平、透明、高效的拍卖市场体系,促进拍卖行业健康发展。

(2)突出增长思维,强化精耕细作

面对上海独特的经济地位和资产资源,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创新驱动实现行业增长。关注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动态,确保拍卖活动与经济环境协调,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宣传成功案例,分享策略和经验,提升行业水平和市场影响力。勇于创新,涉足破产处置、蔬果水产、专利权及新兴领域,通过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实现行业增长。

(3)突出优势互补,强化区域协同

紧扣国家战略,推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践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巩固江浙沪皖协会合作,筹办长三角艺术品论坛,吸纳关联协会与企业参与,共促融合发展。通过与“上海对话”论坛、文物行业协会及现当代艺术界合作,展示长三角的活力,塑造“江南文化”品牌。发挥上海艺术品拍卖老字号优势,推动海派文化传承与弘扬,开启区域文化经济共生共荣的新局面。

(4)突出建规立制,强化标准体系

宣传贯彻《关于促进网络拍卖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强化网络拍卖平台主体责任。推动监管模式创新,加强制度供给,利用新技术提升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确保市场公平竞争。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推动相关标准制定,提升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打造透明、高效、有序的拍卖市场环境。

(5)突出终身学习,强化人才培训

强调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组织生态,提升行业竞争力。携手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提升拍卖人才素养和实战能力。优化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提升从业人员的理论和实战能力。设计针对多元化需求的培训课程,拓宽业务视野,促进行业交流,增进合作,推动业务创新与市场拓展。

(6)突出资源共享,强化统筹推进

通过跨行业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与合作,拓展业务渠道和人脉资源。与破产管理、法律服务、金融业、大型企业深度对接,邀请其他行业企业加入协会,形成资源网络。组织专题会议,完善合作机制,明确推进方向。推动资源共享,分析市场趋势,定期交流行业资讯,快速适应变化,捕捉发展机遇,调整战略,应对市场挑战,保持竞争优势。

(上海拍卖行业协会供稿) 5/GJWxUZhcwZO9o39f1cqH6eSOXOWkYQeEvC5E4SIBEk4hqHf2QyIooqdqBB6o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