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银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金融为民服务、为实体融资、为社会赋能、为国家担当,助力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2023年,上海银行业回稳向好态势不断巩固,资产质量稳步提升,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对重大战略、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截至2023年末,上海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总资产余额24.92万亿元,同比增长6.50%。商业银行本外币总资产余额21.75万亿元,同比增长6.76%,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余额9.03万亿元,同比增长6.44%;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余额5.99万亿元,同比增长5.86%。上海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总负债余额23.81万亿元,同比增长6.37%。商业银行本外币总负债余额21.05万亿元,同比增长6.75%,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负债余额8.93万亿元,同比增长6.46%;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负债余额5.95万亿元,同比增长5.80%。上海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1062.52亿元,不良贷款率0.95%;其中,商业银行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836.51亿元,不良贷款率0.91%。
图1 上海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变化(单位:万亿元)
2023年,上海银行业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金融强国建设试制度、闯新路、补短板。一是金融资源聚集,机构类型丰富。在沪银行业法人机构103家,其中外资法人银行21家,外国及港澳台银行分行49家,异地外资法人银行分行14家,19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外资银行在沪设立5家法人银行、20家分行和10家代表处;在沪银行分行级专营机构33家,全国占比三分之一。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强化金融供给。服务新质生产力,科技型企业贷款额破万亿元,增长超50%;“专精特新”企业贷款额增长72%;绿色融资额增长34.20%。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制造业贷款额1.57万亿,增速21%;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32%、26%;高技术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速31%,新发放制造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15个基点。提升普惠金融质效,普惠贷款余额超万亿,户数超80万户。三是引领长三角布局,为金融改革闯新路。联合印发示范区绿色银行分支机构建设指引、普惠金融发展实施意见,以协同授信方式向苏、浙、皖三省发放贷款额536.49亿元;对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贷款额2745.49亿元,同比增长14.95%;率先试点SPV集成电路设备租赁模式,投放租赁资产4.1亿元。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助力改善民生。旧区改造贷款额4738亿元,同比增长3.81%;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额352亿元,同比增长73.55%;发放保交楼配套融资项目银团贷款5.86亿元。
2023年,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在业务主管单位指导下,推动上海银行业全面践行人民金融理念,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民生、服务金融消费者为己任,统筹做好防风险、稳增长、保民生、促发展等各项工作,有力支持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落实国家战略。积极探索金融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牵头联合苏、浙、皖、甬四省市银行业协会成立长三角区域银行业协会联席会议,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形成调研报告《长三角区域银行业协会助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贯彻“数字上海”战略,编纂出版《数智金融探索的上海实践》。二是服务实体经济。深耕“上海市银税互动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平台移动端开发,与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联合编制《助企纾困——2023年上海市中小企业融资索引》,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号召会员单位积极落实政府各类惠企政策,进一步加大重点行业减费让利纾困力度。三是践行人民金融。优化适老金融服务,助力解决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问题,推动行业积极创建敬老服务网点累计达600余家。关注特殊群体金融服务需求,推进上海银行业无障碍环境建设,举办窗口服务手语培训班,全辖无障碍服务网点达到20余家。四是助推行业发展。制定发布《上海银行业营造可持续信贷市场自律公约》《上海银行业与中介机构合作自律规范》《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加强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举办第十四届银行业保险业合规年会。
上海银行业在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聚力推进长三角金融服务一体化和示范区金融服务同城化,全力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是通过专项化支持,打造长三角企业投融资生态圈,围绕企业全周期金融需求,将视野扩大至长三角地区,推出专项信贷支持。二是通过产业化创新,激活长三角产业金融供应链,为助力本土企业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圆心将金融服务延伸至长三角上下游企业,激活重点产业金融供应链。三是通过数字化赋能,助力长三角持续深化互联互通,用科技赋能提升长三角地区业务办理便利化。
上海银行业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多措并举推进绿色金融生态体系建设,推动建设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一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联合市发改委等7个部门出台《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与碳达峰相适应的绿色金融生态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二是上海银行业积极参与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在沪13家银行首批入驻平台并发布绿色项目。三是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优化业务流程、创新金融产品,更好地服务碳市场参与主体。四是健全优化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打造不同层级、专业从事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金融特色分支机构,实行专业团队、专用审批、专项信贷规模、专项考核等专营机制,推动绿色金融专业化经营。
截至2023年末,自贸区内银行业营业性机构数量保持稳定,共有586家。区内银行业机构总资产、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分别为19.07万亿元、12.28万亿元和7.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2%、7.81%和9.20%。上海银行业聚焦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试验田,激发创造力,深化高标准改革。一是依托“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基地”,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试点,为科技企业实施员工股权激励提供融资支持。截至2023年末,共有9家银行获得试点资格,为9家企业提供近1.5亿元的贷款支持。二是在全国率先将设在临港的金融租赁项目公司的租赁物范围,扩展到集成电路产业链设备,为集成电路企业融资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渠道。截至2023年末,已累计向4家集成电路企业投放租赁资产4.1亿元。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优化上海营商环境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上海银行业积极落实“三稳四建六提升”十三条举措,进一步提升上海营商环境国际影响力,助力实体经济稳增长,支持上海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上海银行业开展“万企千亿”行动暨首贷户“千企万户”工程,辖内普惠贷款、纾困融资、无缝续贷规模创历史新高,均突破1万亿元大关。普惠贷款户数超80万户,中小微首贷户超2.7万户,纾困融资累放超23万户。二是上海银行业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构建全链条科技金融体系。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和户数增长均超50%,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长93%,户数增长74%;“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增长72%;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长63%。三是上海银行业支持减费让利降本,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普惠贷款平均利率4.21%,较年初下降0.52个百分点,为企业节省近60亿元;无缝续贷为企业节省超100亿元。上海辖内中资银行合计减免收费金额52.21亿元。
上海银行业站稳人民立场,织牢织密金融保障网,进一步提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质效,维护金融高水平安全。一是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开展“消保深化治理年”工作,聚焦典型案例强化溯源整改,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辖内银行机构参与集中教育宣传活动实现网点全覆盖。二是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成效明显,深化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加强黑灰产线索移送和联合打击,净化市场环境,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的重要一年。上海银行业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支持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上海银行业要聚焦“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坚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深化长三角区域银行业协会联动机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一要坚持科技赋能,为一体化发展点燃“新引擎”。依托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着眼金融、科技和产业的良性循环互动,引导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跨区域金融合作,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二要加强产业协同,为一体化发展注入“新能量”。聚焦长三角重点产业链,打造银行业服务生态圈,推进供应链创新模式,惠及更多产业客群;依托普惠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助力小微企业更好成长;探索绿色金融服务新模式,提高区域内绿色企业支持力度,加强金融同业协作。三要提升落地便捷服务,为一体化发展拓展“新空间”。深化跨区域客户协同服务机制,探索授信“同城化”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先试,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能级。
上海银行业要通过金融自身的良性循环,为经济、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赋能,强化“五个中心”建设的整体效能。一要大力支持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产业转型和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二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继续做强自贸金融、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特色业务,为服务内外贸创造有利条件。三要发挥自贸区“试验田”作用,开展制度创新研究,推进临港新片区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基地多项试点业务的复制推广,支持全球资管中心建设。
上海银行业要全力推进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做深做实科技金融,助力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科创企业的难点痛点,围绕总体设计、产品创新、特色业务、服务体系等层面,为本地科技型企业提供全周期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二要深耕绿色金融沃土,赋能绿色发展强劲动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绿色贷款投放,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强化ESG风险防控,为持续推动绿色发展贡献金融力量。三要提升普惠金融质效,护航小微企业快速成长。积极推进普惠业务数字化转型,完善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在特色场景中激发活力。四要拓宽养老金融渠道,多向供给推动银发经济。主动探索在基本养老、社区养老、康养项目等养老金融场景中的切入点和有效路径,助力养老产业快速发展。五要做好数字金融实践,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加快金融产品融合创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提升普惠金融的风险识别能力,为更多场景提供数字金融服务。
上海银行业要积极参与先行先试,支持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一要充分依托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先行先试优势,深入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资本市场。二要紧跟对外直接投资变化趋势,优化境外布局,完善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深度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三要深度融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强化高水平金融规则联通能力。积极承担金融企业责任,参与国际规则联通。在持续深度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推动金融规则的互联互通。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