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更是上海市安装行业克服困难取得新发展新突破的重要一年。全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行业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充分发挥建筑机电安装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抢占机遇,通过布局全产业链、发挥资源配置能力,提供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等,获得竞争优势,紧随大而全和集群化发展的明显趋势,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据上海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的数据,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8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45.79亿元,比上年增长8.9%。按一般建安占建筑业比率值计,安装业2023全年在本市应实现逾1500亿元左右的安装产值。大部分上海安装企业“全国化”步子迈得较大,经由上海市安装行业协会发布的行业调查问卷所提供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域外安装产值约逾2000亿元,总产值约3500亿—4000亿元。这对仍处在市场恢复期的上海安装业,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2023年虽然上海市各项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和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工保有了一定的市场量,包括“旧城改造”“五个新城”、临港新城及一些重大设施工程项目建设等,都成为本市建筑业和建安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时,包括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地上地下空间、数字化转型、微更新在内的城市更新,更对存量时期沪上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机遇,但总体而言,市场规模逐年逐步减少。加之2023年的经济处于较复杂的局面,困难增多,对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都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挑战和风险更大。
近年来在上海从事建筑机电安装行业的企业大概有400—600家,2023年仍旧保持同样的规模与格局。只是在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具有明显影响力的企业并不多,不足50家,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行业头部企业在专业领域的目标市场、战略动向、技术能力、设备配备、人员组合、投入力度、市场进入策略等各有优势和特点,相对市场占有率较高。许多中小企业除个别走“专精特新”之路,在市场上保持独特优势的除外,竞争力不足,相当部分难成气候。
行业头部企业如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系统第二工程公司、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中国五冶上海公司、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上海电力建设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或细分领域代表性企业依然在行业产值的贡献率,年度新签合同额,还是在“走出去”“全国化”战略实施和跨界经营、拓展市场、多元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不俗的成绩,在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夯实行业基础、打造行业特色、引领带动行业发展等方面,其地位和影响力依然彰显。
2023年度由于市场仍处于调整恢复期,占行业多数的中小型建安企业虽然能通过专业承包或分包等手段,在市场夹缝中获得部分市场份额,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原有许多发展瓶颈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诸多困难,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考验。特别是民营企业,除上海环创安装集团、舜元建设集团等部分仍保有传统机电业务量。
为全面掌握和了解上海安装业行业和行业企业在2023年度的发展情况,上海市安装行业协会特组织了企业摸底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可较客观地反映行业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共120家行业各领域代表性企业进行了反馈。概述如下:
受调查企业中,建筑安装施工类企业100家,占调查比81.97%;机电产品供应商类企业14家,占比11.48%;其余为建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类,施工机械、机具类,咨询、检测等服务类企业,占比6.56%。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49家,各占比40.16%,其余为股份制、个人独资、外商投资等企业。
2023年企业安装业务营收为,500万元以下17家,占13.93%;500万—1000万元5家,占4.1%;1000万—3000万元8家,占6.56%;3000万—6000万元6家,占4.92%;6000万—1亿元12家,占9.84%;1亿—10亿元32家,占26.23%;10亿—30亿元24家,占19.67%;30亿—60亿元4家,占3.28%;60亿—100亿元7家,占5.74%;100亿元以上7家,占5.74%。
2023年全年营收与上一年相比,企业盈利增长只有38家,占31.15%;基本持平55家,占45.08%;盈利下降24家,占19.67%,亏损5家,占4.1%。
机电安装类企业中,2023年上海区域业务量在本企业全部业务量的占比:5%及以下23家,占18.85%;5%—10%共17家,占13.93%;10%—30%共20家,占16.39%;30%—50%共11家,占9.02%;50%—80%共38家,占31.15%;100%共13家,占10.66%。
2023年企业在上海区域签订的安装工程合同总额:1000万元以下29家,占23.77%;1000万—3000万元15家,占12.3%;3000万—6000万元13家,占10.66%;6000万—1亿元16家,占13.11%;1亿—5亿元24家,占19.67%;5亿—10亿元10家,占8.2%;10亿—30亿元12家,占9.84%;30亿—60亿元3家,占2.46%。
企业存在的经营困难方面:经营风险中,合同减少企业51家,占41.8%;成本控制困难68家,占55.74%;存在人才缺口62家,占50.82%;资金缺乏48家,占39.34%;招工难且员工管理更复杂32家,占26.23%;为“抢工期”所造成的质量、用工等各类风险增加45家,占36.89%;配套的技术服务能力不足21家,占17.21%;应对各种因工期延误所造成的诉讼17家,占13.93%。
在企业发展瓶颈方面:稳固“基本盘”,市场开拓技术产品研发投入暂缓32家,占26.23%;工地安全、供应链面临长期挑战36家,占29.51%;资金链和现金流压力成常态65家,占53.28%;竞争更趋激烈,综合成本不断上升99家,占81.15%;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风险加大,难以为继36家,占29.51%。
针对当前形势,2023年企业打算:缩小经营规模10家,占8.2%;扩大经营范围54家,占44.26%;有伸有缩,业务调整72家,占59.02%;业务转型32家,占26.23%;提高业务服务附加值76家,占62.3%;维持不变15家,占12.3%。
认为危机中潜藏机遇,企业应对的策略是:加大“走出去”力度79家,占64.75%;产业链整合81家,占66.39%;实施兼并重组25家,占20.49%;数字转型64家,占52.46%;进行股份改制6家,占4.92%;其他2家,占1.64%。
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多制订一些纾困解难的政策58家,占47.54%;多提供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条件和环境96家,占78.69%;减免税费73家,占59.84%;解决融资瓶颈26家,占21.31%;帮助开拓市场60家,占49.18%;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64家,占52.46%。
2023年,行业企业在市场疲软中育动力,在改革中谋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面对困难,还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安装业务总体受困于土建,一般土建规模大,安装业务也会大,城市更新、旧城改造等领域中的安装业务有限。因此,与土建为主等综合大型建筑企业相比,年经营额超百亿的纯机电安装企业凤毛麟角,其中最主要的是相较整个建筑业大市场,安装市场作为主体市场相对偏小,但绝大部分安装企业的核心原因在于没能充分“走出去”。其一是受限于内生市场,部分民营受规模、资金、实力影响只能主要扎根上海市场,虽有部分涉及埠外,但规模都不大,业务范围有限;有部分国企集团子公司安装企业从成立之初就极度依赖所属上级单位,以内部经营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外部市场独立拓展的能力,外埠市场开拓和竞争力不强;其二是受限于企业实力、市场规模、区域布局,部分安装企业偏安一隅,无法支撑企业规模化发展。
除少有的大型有实力、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建筑施工企业外,安装业专业地位不高,大部分企业不得不作为总包下属的专业分包单位或劳务班组。开展安装作业时,与土建或其他专业协同的问题更加凸显。建设或上级单位更偏向将安装业务内部消化,使内部市场化机制难以匹配;从安装企业角度看,内部市场价格不理想、沟通协调难度大,建设或上级单位的重视程度、资源配置导向也直接决定了安装企业在利益切分方面的弱势地位,作为业绩考核下的独立个体,在内部市场无法挑肥拣瘦的前提下,更愿意将优质资源配置在外部市场。此外,通过安装业务反向驱动总包业务的企业十分少见,市场拓展协同的主动性较差。
安装业务涉及专业广,但部分企业并未就细分领域、技术形成专业特色,有的集中在相对低端项目领域,这些项目,一是工程安装投资占比低,单个项目体量小;二是项目技术壁垒不高,业务实施依附土建,缺少核心技术导致附加价值低、可替代性强。没有技术管理优势,不能实施差异化竞争。
从安装工程的特质来看,因大多是从总包中分包出来,项目施工难度参差不齐,对于普通或中小安装项目而言,技术要求若无特殊性,竞争企业多,项目利润就不会太高;对于大型项目或特殊项目,对企业有特定资质、技术和能力要求,相对来说参与的门槛会较高,对于拥有高端装备、技术优势的企业而言,竞争力会较强;反之则较弱。
上海安装业企业数量近几年比较稳定,但大多仍为中小型企业。大型央企及地方龙头企业虽然数量不多,整体实力占优的大致20—30家,但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主要业务是大型企业的部分工程项目的分包工程,利润相对较低,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而头部企业竞争同样十分激烈。
安装工程中的传统施工工艺和方法造成劳动生产率低下,材料浪费严重,机械设备使用效率不高,而部分企业又舍不得在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导致其综合管理水平低下,缺乏集约管理的能力。
项目经理对项目建设的质量和履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管理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长成才的环境不够理想,而且人才短缺。整个行业的项目经理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安装业工人短缺,技术工人的“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在机械化、装备化等工业化建筑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新型建筑工业化对建筑业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全市安装业生态圈初步形成,但行业资源要素市场尚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行业中高端人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偏弱将成为行业转型发展的重大障碍。
随着材料、管理、经营等综合成本变化,特别是建设工程质量标准不断提升,相应地对操作人员的业务素养要求持续提升,企业用于员工培训、取证等费用逐年增加,导致企业整体运行成本不断上升。
在设备和材料集采体系、供应链建设方面,安装企业并不具备足够的市场议价能力。如何在保障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提升管理效率,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安装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突出问题。
作为安装行业和企业,在建筑市场上大多被处以“配角”定位,在各级政府屡屡出台的促进建筑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中,很难寻觅到精准扶持“配角”成长的优惠政策。
行业研发设计人才供不应求,无法满足项目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安装业行业标准不成体系,服务水平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运营等个人能力,难以规划管理与批量复制。服务质量控制难度大,使得质量问题频发。建筑安装行业监管体系尚不健全,会影响建设单位、总包等的评价。
安装行业供应链涉及品类繁多,平台建设和管理,中小型企业难以为继,初期投入过大,打不起价格战。且安装企业与安装的施工设备租赁商、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等链上下游企业间仍存在着沟通、协作等问题。部分企业对材料、设备等审核不够严格,致使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大力压缩原材料的成本,会大幅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
(上海市安装行业协会供稿 执笔人:林汝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