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工业设计成为至关重要的存在。设计能力是国家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更是彰显技术创新水平与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战略工具。在我国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工业设计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工业设计行业的重要发展基地。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业设计行业也在上海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工业设计作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标志,对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从“十一五”开始,“工业设计”四次写入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强调工业设计的创新驱动力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一线工业设计创新驱动力将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外观、功能和用户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促使企业加大对工业设计的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同时,政府在促进工业设计行业发展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产业园区建设等,为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据统计,2023年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18.6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6.09亿元,下降1.5%;第二产业增加值11612.97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35509.60亿元,增长6.0%。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399.57亿元,下降0.2%。分行业看,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2.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1.6%,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4.6%。分产品看,半导体存储盘产量增长1.0倍,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29.4%。
2023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32.1%,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21.3%。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绿色低碳、新能源、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新的工业文明呼之欲出。2023年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以“设计·新工业文明”为主题,深度探讨新工业文明下全新的科技方法、商业模式、创新体系和发展路径,在主题内涵上分解为绿色环保、信息网络、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老龄化、乡村振兴、关爱残障等多个领域构成,以工业化新理念、新思维开拓人类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十年来,我国工业设计发展步入快车道。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设立了独立的设计中心,298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3515家省级中心脱颖而出,全国工业设计类企业超万家。二是制造业设计能力稳步提升。一批重大装备和产品设计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C919飞机驾驶舱、潍柴商用车动力总成等39项成果获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设计与制造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已从消费品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相关行业领域拓展深化,全面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三是区域布局日趋优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成渝经济区等地区工业设计实现了快速发展,一大批工业设计类园区加快建设。
当前全球工业设计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重要特征设计产业化和产业设计化。设计产业化指的是将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进行发展,涵盖了设计服务、设计咨询、设计教育等方面;产业设计化则是将设计融入整个产业链中,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从创意到创新、创造是支撑设计产业化和产业设计化的关键。创意是灵感的来源,创新是将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过程,而创造是不断推动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动力。
加强与产业链的合作与整合。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共赢。通过与产业链的整合,可以提升设计服务的综合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工业设计将驱动全产业链的整合创新,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生态系统,将设计的力量贯穿于整个产业链,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工业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创新,为产业链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工业设计的力量,产业链可以实现更高效地运作和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创新工具和平台。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快速地开展设计和仿真,还有可实现个性化定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等优势。
数字智能化使设计从提供产品到提供产品+服务,设计开始走向非物质。而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跨界融合创新正不断地突破传统行业界限,体验经济迅速崛起,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体验互动技术智能技术,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形式和载体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及创新。
近年来,设计创新逐步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引擎,通过前端设计方案,科技、人才、市场、资本、生产等创新要素被整合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并带动和整合了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工业设计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的融合互动。
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社会与经济问题。2015年9月,联合国通过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2020年9月,我国提出的“双碳”战略发展目标奠定了我国长期的战略发展方向。工业是发展基础,工业设计对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零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相关法规的推动,可持续设计已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绿色设计去引领绿色生活,普及绿色环保理念,设计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尝试引进和使用更多环保绿色的材料,材料是绿色设计的重要一环。在“双碳”战略目标的驱动下,在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企业要更加重视工业设计,多使用环保的新材料。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之年,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承上启下的一年。以“共聚智慧、共建平台、共享机遇、共创未来”作为决心和使命,把设计创新作为驱动产业发展的引擎,促进产业生态创新,从而实现设计为产业赋能。
上海立足于教育及区位两大优势,以其开放性和国际性的城市气质吸引优秀设计师、领军企业、重点产业集聚。上海聚焦工业、建筑、时尚、服务、数字经济等领域,推进设计引领示范企业培育,以设计驱动产品迭代、品牌建设,创意设计产业蓬勃发展。
设立创新设计中心,集聚优秀设计师和设计团队,为企业提供设计咨询、培训和技术支持等服务。通过建设创新设计中心,可以促进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推动设计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逐步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设计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的融合互动。
为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指导方针,推动上海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包括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创新基金等支持措施,为设计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展设计产业的市场渠道,提升设计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推动设计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促进设计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设计产业联盟或协会,共同推动行业发展,分享资源和经验,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大学设计课程中加入技术、工艺、地方特色产业教育等其他学科内容,进行跨学科的教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设计的背后技术和工艺,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引入工业设计早期教育。从娃娃抓起,培育学生早期的设计意识。为中小学美术教师提供设计培训,增加社会对工业设计的了解和认同。通过早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为未来的工业设计人才储备奠定基础。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因为工业设计学科发展较快,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加大工业设计宣传推广力度。建立设计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增加居民对设计的认识。通过建立设计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公共设施,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工业设计的价值,提升社会对设计的认同度。
利用好上海沟通长三角、连接海内外的重要门户区位优势,以及兼具开放性和国际性的城市气质,进一步吸引并培育国际大师和工业设计领军企业,推动上海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
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德稻教育集团等优质教育资源集聚为上海工业设计不断输入优质的人才资源。目前已成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创建单位,有力支撑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工业设计是综合性学科,随着社会发展,工业设计人才需求发生转变,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型人才等新型设计人才需求上升。
现代工业设计所需的人才要兼有技术、艺术、心理等系统知识储备,此外,还要掌握人机工学与人体工学的关系。现代工业设计师除了要掌握信息技术之外,还要拥有思维能力、调研能力、分析能力的复合型能力。
工业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目标。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是具有自由个性且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工业设计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为了促进国内外设计与文化交流,对在工业设计及其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加大。
现代工业设计市场,已经从“以卖方为主”的推动型市场进入“以消费者为主”的牵动型市场。随着消费者对定制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工业设计开始强调“以人为本”,用户体验成为设计中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工业设计除了考虑外观、功能、结构之外,还应关注产品蕴含的非物质性和产品给用户带来的情感体验。
随着发展,工业设计师开始注重产品与文化的融合,使产品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不少企业在设计中加入上海元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创新资源。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创新设计能力。将更多中国传统工艺以及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工业设计项目和产品。要研究深层次的文化特点,将传统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作品中,并使其在现代工业设计中得到更新和发展。
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等现代方式,设计出带有传统文化意象的现代工业产品,使文化元素在工业设计中展现更强的生命力。
继续强化人才培养,为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重点将全力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产业需求培育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等方面人才,持续扩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质量。继续坚持强化科技创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为文化产业提供科技支撑,来助力供给更多具有中国传统工艺以及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项目、产品。
(上海工业设计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