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任何事情都要将其量化,电学中有用安培作为单位的电流,有用伏特作为单位的电压,还有电荷量、电感量、电阻等物理量。显示也一样,人们需要一些量化的指标去衡量研究。显示领域中重要的量包括但不限于亮度、对比度、色域、分辨率、像素密度、响应速度、刷新率、视角等。在电商平台上搜索一台电视、计算机显示器、手机,打开详细参数,都会有详细介绍,如亮度、对比度、分辨率、刷新率等,本节将讨论这些数值背后的含义,以及可能存在的理解误区。
显示所使用的“亮度”(Luminance)源于光度测量。
在光度测量涉及的基本量中,最根源的基本量就是光通量(Luminous flux),单位是流明(lumen,lm),比如灯泡产品就会标记其光通量的流明数。光通量是光源在所有方向上辐射的总能量,是用于描述光源亮度的指标。如图1-22(a)所示,一个灯泡朝各个方向发光的总的光能的量就是它的光通量。
先考虑一个单位立体角。与平面角不同,立体角是一种用来度量不同平面之间角度的单位。它可以用于计算和描述球面上的小面元所对应的角度,一个单位立体角是1sr(steradian,球面度),一个球面的立体角是4π sr。一个单位立体角接收到的光通量就是发光强度[见图1-22(b)]。发光强度通常以坎德拉(candela,cd)为单位来表示。它表示每个单位立体角(1sr)内的发光强度。坎德拉这个词源于蜡烛(candle),因为在过去,人们就用一根蜡烛的发光强度来描述1坎德拉,即一根蜡烛的发光强度等于1坎德拉。所以坎德拉是用于量度光源在特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单位,构成每个立体角内的流明数量。该单位在照明工程和光学领域中用于描述光源的亮度和方向性。
接下来,可以将发光强度平均到单位投影面积,即将发光强度坎德拉数除以一个以平方米为单位的面积,从而得到每平方米内的坎德拉数。这个物理量称为亮度(Luminance),有时也称为辉度,用来定义每个单位投影面积内的发光强度,亮度的单位通常以坎德拉每平方米(cd/m 2 )来表示,也可以用尼特(nit)来表示,两个单位等价,如图1-22(c)所示。
图1-22 光度测量的几个基本量
亮度是一种描述光源或发光物体在方向上的发光强度的物理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在特定角度或观察条件下的亮度感知,对显示、照明等领域都非常重要。亮度的具体量化是什么量级呢?举个例子,一般的计算机显示器的亮度可能是250~300nit,电视的亮度是200~250nit,比较先进的手机的亮度一般在500nit以上,作为参考,夜空的亮度是0.001nit,太阳的亮度大约是16亿nit。
数码产品的显示屏在室内有200~300nit的亮度人眼就能看清,但在室外,太阳光比较强时,1000nit的亮度人眼都不一定能看清。现在比较先进的手机一般使用感光元器件(如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来识别当前环境的光的强度,再根据环境光亮度决定显示屏需要的亮度,比如在室内,手机仅输出200~300nit的亮度,而在太阳光强烈的室外,可能需要输出1000nit以上的亮度。
例如,2023年发布的iPhone 15系列手机有1000nit的典型亮度、1600nit的峰值亮度、2000nit的户外亮度。这三个亮度需要分别在不同的条件下测到。例如,将自动亮度模式关掉,在低动态范围的图像上可以测到1000nit的典型亮度;开启高动态范围模式并观看具有高动态范围数据的视频内容,能在局部测到1600nit的峰值亮度。若把自动亮度模式打开,在强光环境能测到2000nit的户外亮度。一般来说,对于这种高亮度状态,系统不能维持很久,一是高亮度对OLED的寿命有影响,亮度越高,OLED的寿命衰减得越快。此外,亮度越高,手机的功耗越高,发热越严重。
亮度或辉度是一个客观的物理量,可以用光度计测量得到。而另一个参数,明度(Lightness),则是一个主观的物理量,一般用0~10来衡量。还有一个翻译后同名的量——亮度(Brightness),也是一个主观的物理量,是一个百分比,比如将显示器的设置菜单打开,图像设置一栏会出现亮度、对比度的设置,这里的亮度即Brightness,一般是0~100或者0~100%,调整的是整体的亮度百分比,即最高的Luminance范围内的0~100%。
对比度,是画面的最亮部位的亮度与最暗部位的亮度的比值。
通常,这个比值是在暗环境下测量得到的,若在明亮的环境中测量,就需要考虑环境光线在显示屏上的反射。
举个例子,对于液晶显示屏来说,其对比度等级一般是几千,优质的液晶显示屏能达到5000:1的对比度,即如果最亮的白色像素的亮度是500nit,那么最暗的黑色像素的亮度就是0.1nit。
对于OLED这样的自发光型显示来说,它的对比度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甚至可以达到百万量级。例如,iPhone 15的OLED屏幕的对比度可以达到2000000:1。
这是因为LCD需要一个背光源,通常是一个LED阵列,LCD通过液晶调制背光光线的透过来实现,但液晶和偏光片无法将不需要的光完全遮住。这个光就限制了对比度公式分母中的最小亮度,比如白色像素的亮度是200nit,而黑色像素透过的光的亮度是0.1nit,对比度就会被限制在2000:1。相比之下,OLED是自发光的,如果显示内容为黑色,则会关闭像素,灯珠不发光,这样测到的亮度就接近于0,因此OLED可以达到更出色的对比度。
灰度也叫作灰阶(Gray Level),是指图像中不同黑白程度的分层级别。如图1-23所示,如果一幅图像具有16级(4位,或4bit)的灰阶,那么人眼能够分辨出从纯黑到纯白的16个不同的层次;而在拥有256级(8位,或8bit)的灰阶的显示屏上,这些分层层次将更加精细,人眼几乎难以分辨,使得颜色过渡更加平滑和连续。一般的显示屏至少可以支持8bit的灰阶,而更高端的显示屏可以实现10bit甚至更高位的灰阶。现在,许多支持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的显示屏,如手机屏,已经实现了10位的灰阶和更加精细的层次,支持更加连续的颜色。后面小节会详细讨论HDR。
图1-23 16级和256级的灰阶图
色域,描述的是一种显示技术或一个显示屏能够显示的颜色范围的总集。在CIE 1931色彩空间中,一种显示技术能够显示的颜色区域对应一个三角形。
比如阴极射线管(CRT)显示技术,其能显示的颜色范围大概覆盖了人眼能看到的颜色范围的1/3,如图1-24所示。而现在的LCD和OLED显示技术,甚至更高级的激光显示技术,其能显示的颜色范围能够覆盖人眼能看到的颜色范围的绝大部分。这就取决于三种基本色彩的子像素能实现的颜色纯粹程度。例如,最理想的激光显示,因为激光光谱表现为一条线,颜色显示十分纯粹,所以颜色在整个色彩空间上的色坐标就会更靠近三个端点,从而能实现更大的三角形区域,呈现更丰富的色域。
BT.2020、DCI-P3、sRGB、NTSC等都是人为定义的标准色彩空间,这些标准色彩空间在CIE 1931色彩空间图上分别覆盖了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面积,如图1-25所示。人们常用标准色彩空间的面积百分数来描述显示技术或产品的色域。例如,某台LCD显示器的色域是90%DCI-P3,那就是说,这个产品的色域能覆盖DCI-P3三角形90%的面积。
图1-24 CRT显示的色域图
图1-25 BT.2020、DCI-P3、sRGB标准色彩空间
在讨论了亮度、对比度、色域后,就能真正看到LCD和OLED这两种主流显示技术在人眼视觉效果上的差别。与传统LCD技术相比,在亮度、对比度、色域上,OLED技术有着绝对优势。后来LCD技术引入了量子点背光Mini-LED背光、分区背光等,其色域和对比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有时甚至能与OLED技术媲美。但OLED技术在形态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如更轻薄、可实现柔性屏。尽管LCD技术在色域和对比度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但是在形态上仍难以与OLED技术竞争。
要理解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ge,HDR),首先需要介绍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动态范围实际上是计算机图形学、影像技术和通信技术中的概念,指的是可变化信号(如声音、光)的范围,或者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可用分贝或以2为底的对数表示。
HDR是一种影像处理技术,相较于常规动态范围(SDR),能够捕捉和显示更大的亮度和色彩范围,以及细节,使图像更加生动逼真,旨在更准确地再现人眼所能感知的图像质量。
在HDR场景下,亮度跨度很大,包括非常明亮和非常黑暗的物体。人眼在这种情况下会不断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亮度,这是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但照相机和显示器通常无法同时捕捉和显示这种广泛的亮度范围。通常,HDR图像或视频是通过合并多张不同曝光水平的照片或视频帧来创建的。这种方法能够保留暗部和高光细节,从而在最终图像中呈现更广泛的动态范围。
显示HDR内容需要具备更高位数的色深和更广泛的动态范围,这对显示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亮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比度、色域和灰阶,HDR和SDR的亮度范围、灰阶的对比如图1-26所示。
图1-26 HDR和SDR的亮度范围、灰阶的对比
为有效显示HDR内容,HDR显示器通常具有更高的峰值亮度和更低的黑度,以及更广泛的色域、更高位数的灰阶,以呈现更丰富的颜色和明暗。在Ultra HD Premium标准中,对于LCD显示器,要求覆盖90%以上的DCI P3色域标准,并且达到1000nit的最高亮度,以及小于0.05nit的黑度。对于OLED电视,要求最高亮度达到540nit,黑度小于0.0005nit。对于包含HDR信息的视频内容,通常采用特定的视频格式来储存,如HDR10、Dolby Vision、HLG(Hybrid Log-Gamma)等。这些格式允许在视频文件中嵌入更广泛的亮度范围和色彩信息。以HDR10为例,它要求10bit的色彩深度,即10bit的灰阶。
屏幕尺寸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是指显示设备屏幕的对角线的长度,通常以英寸(inch)为单位来表示,有时也写作“吋”,1英寸是2.54cm。屏幕尺寸是显示屏的物理尺寸,通常用来描述电视、计算机显示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屏幕大小。另外,对于有圆角的显示屏,通常把延长成直角后的对角线长度作为屏幕尺寸。
分辨率,也称为解析度,指的是显示屏上的像素数量,通常以像素阵列宽度和高度的乘积来表示。例如,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通常是1920像素×1080像素的分辨率,按照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的标准,称为1080P(P指逐行扫描,Progresive Scan),而按照数位电影联合(DCI)的标准,则称为2K(K是“千”的意思)。类似地,4K和8K分别表示不同的分辨率标准,4K表示横向有大约4000个像素(3840或4096),而8K表示横向大约有8000个像素(7680或8192)。
另一个与分辨率有关的尺寸就是宽高比或纵横比(Aspect Ratio)。在过去,许多显示屏采用的都是4:3的比例,典型的分辨率是640像素×400像素、800像素×600像素、1024像素×768像素等。后来随着宽屏的流行,采用16:9或者16:10的比例,如1920像素×1080像素或2560像素×1600像素的分辨率。现在,有一些新的趋势出现,如所谓的“带鱼屏”,这类屏幕非常宽,可能采用21:9或者更高的宽高比,以便显示更多的内容,比如在赛车游戏中可以获得更加宽广的视野。
像素密度,是指屏幕上每英寸的像素数,通常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对角线等效像素数(横向像素数的平方与纵向像素数的平方相加,然后对结果开根号)和对角线长度相除,单位为PPI(Pixels Per Inch),即每英寸的像素数。通过横向或纵向的长度与像素数也能计算像素密度,当每个像素的形状是正方形时,以下三种像素密度相同。
举个例子,iPhone 15Pro Max的屏幕尺寸是6.7英寸,这是在将圆角部分拉直后计算得到的尺寸。其分辨率是2796像素×1290像素,同样需要考虑圆角部分(包括灵动岛的部分)。根据这些信息便可以计算它的像素密度,像素密度的计算公式中,分子为横向像素数和纵向像素数勾股和平方根,分母为对角线长度6.7英寸。在这个示例中,计算得到的像素密度为460PPI。另外,需要检查横向和纵向的像素密度是否相同。根据计算,我们发现横向和纵向的像素密度均为460PPI。这表明对于大多数显示屏来说,可以使用横向像素数和横向长度、纵向像素数和纵向长度来计算像素密度,因为大多数显示屏的像素都是正方形的。
再以iPhone为例,2010年,iPhone 3GS升级到iPhone 4时,最显著的改进之一就是“Retina”屏幕,这种屏幕让人眼几乎无法感知到像素颗粒。相比之下,之前的iPhone 3GS屏幕上的像素是人眼可分辨的,可以清晰地看到像素颗粒。iPhone 4通过在相同尺寸的屏幕上增加更多像素,使像素密度显著提高,达到了iPhone 3GS像素密度的2倍,iPhone 3GS的像素密度为163PPI,而iPhone 4的像素密度达到了326PPI。现在,几乎所有的高端智能手机都拥有较高的像素密度,通常在400PPI以上,如iPhone 15的像素密度为460PPI。
现在我们究竟需要多少PPI?PPI真的是越高越好吗?消除颗粒感需要多少PPI?这里要从最基础的光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是由什么决定的?可以参考“瑞利判据”。在瑞利判据中,两个点光源能够被分辨出来的最小条件是它们的光斑(艾里斑)之间有足够的空间来保持它们形状的不重叠,即其中一个艾里斑的中心恰好落在另一个艾里斑的边缘。
根据夫琅禾费圆孔衍射强度分布(见图1-27)可知,这个条件是 θ =1.22 λ / D ,其中 θ 是两个点光源之间的最小分辨角(弧度), λ 是光的波长, D 是光圈的直径或光学系统的孔径。对于显示设备来说,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计算机显示器等, λ 通常取550nm(绿光波长),而 D 通常取人眼瞳径2mm,如果要想分辨两个点光源,则需要确保分辨角 θ 变得足够小,从而更好地分辨细节,可以计算出 θ min =1 ′ ,即1°的60分之一。而PPI取决于像素间距和屏幕尺寸的大小,利用最小分辨角和设备与人眼的距离,可以计算出人眼刚好可以分辨的像素间距(Pixel Pitch): p = θ min × d ,从而计算出合适的PPI。瑞利判据的概述如图1-28所示。
图1-27 夫琅禾费圆孔衍射强度分布
图1-28 瑞利判据的概述( θ min 是人眼可以分辨的最小角度,小于这个角度人眼不可分辨)
比如说人一般在30cm左右的距离处看手机,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对手机来说,人眼刚好可以分辨的像素间距是87μm,当两个亮点在这个距离以上时,人眼就能看到“颗粒感”的像素,而小于这个值人眼就分辨不出。计算对应的像素密度,1inch(25400μm)÷87μm≈300PPI,即对于手机来说,这个临界值在300PPI左右。
如图1-29所示,对计算机显示器来说,条件要宽松许多,人眼与计算机显示器的距离可以到1m,只需要像素间距在300μm左右,即达到100PPI就足够了。所以大多数的显示设备的PPI都在120~180PPI。对于电视来说,采用一般距离3m进行计算,像素间距是1mm量级,对应30PPI量级。因此PPI不是越高越好,它与像素间距和人眼到显示设备的观测距离都有关系。对于iPhone 4,它的“视网膜”屏幕的像素密度是326PPI,如果人眼距离手机30cm,那么人眼刚好无法观测到颗粒的存在,所以iPhone 4屏幕的像素密度设计到三百多PPI是有道理的。
图1-29 人眼对应不同显示设备有着不同的观测距离
响应速度/时间,是显示屏性能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响应速度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开关响应时间,表示从施加电压到显示图像,或者从断电到图像消失之间的时间。开关响应时间通常分为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两部分,其中上升时间表示从电信号开始到光信号开始之间的时间,下降时间表示从电信号停止到光信号停止之间的时间。该时间通常以微秒(μs)为单位。
灰阶响应时间(Gray to Gray,GtG),是切换不同灰阶所需的时间。通常,首先将所有灰阶分成均匀的等级,然后测试它们之间的响应时间,最后计算出平均值。由于所需驱动电压更低,故切换速度较慢,因此该时间比开关响应时间长。对于一般的TN-LCD显示屏,GtG大约为1ms。然而,对于显示效果更出色的IPS-LCD显示屏和VA-LCD显示屏,GtG更长,通常为4~5ms。
动态画面响应时间(Moving Picture Response Time,MPRT),是一个像素在屏幕上显示或可见的时间,即画面切换后持续的时间。通过缩减每帧画面在屏幕上显示的时间,可以降低眼球的暂留效果,同时降低画面运动模糊,提升画面中物体的清晰度,例如,在屏幕转换色彩的过程中暂时关闭背光,色彩变换之后再将背光开启。MPRT量级与GtG量级类似,IPS-LCD显示屏的MPRT可以达到1ms。
响应速度在快速运动的场景中更重要一些,因为过长的响应时间可能导致快速拖影和模糊效应,特别是在观看运动的物体或体育比赛时。响应速度是屏幕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可以影响用户对图像和视频的体验。商业中经常使用不同的响应速度来宣传产品,要注意区分。
刷新率是指图像更新或变换的频率,即每秒图像变换的次数,通常以赫兹(Hz)为单位。刷新率越高,意味着每秒图像变换的次数越多,从而使得人眼可以看到的画面动作更平滑、更连贯。典型的刷新率为60Hz。近些年兴起的高刷屏,指的是超越了60Hz刷新率的显示屏,其刷新率一般是90Hz、120Hz、144Hz等,即1s内画面变化90次、120次、144次。这提供了更出色的视觉体验,尤其是在观看视频、玩游戏或进行其他需要快速图像转换的活动时。高刷新率显示屏能够呈现更加流畅的画面,减少了拖影,降低了模糊,提高了用户的观看质量。因此,高刷新率已经成为现代显示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受到了游戏爱好者和多媒体消费者的欢迎。不同设备和不同应用场景应用不同的刷新率如图1-30所示。
图1-30 不同设备和不同应用场景应用不同的刷新率
刷新率在某些场景下十分重要,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比如在一些游戏(如动作类、第一人称射击类、赛车类)中,玩家需要不断移动、旋转、瞄准目标,如果屏幕刷新率较低,则会呈现一种不连续的效果。而人类的视觉系统习惯了自然界连续和流畅的视觉信息。当大脑接收到不连续的画面时,它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理解和处理这些信息。这种不匹配的感觉可能会导致头晕等问题。因此,在玩游戏时,拥有高刷新率的屏幕体验成为一项重要需求,因为它可以提供更加流畅的画面,减少不协调感。
对于同一画面,使用者从不同角度观看,画面品质会有变化。将能够清楚观看到图像的角度范围定义为显示屏的视角。视角,也叫作可视角度(Viewing Angle),指的是以可接受的视觉性能观看显示屏的角度,超出该范围的画面模糊不清。单面的平板显示,视角最大为180°(或者描述成从中轴90°)。视角的定义因不同显示技术而有差异,且有多种约定俗成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
以对比度定义视角:将对比度大于或等于某个值时的观察角度范围定义为LCD视角,这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对于LCD显示屏,视角的定义很宽松,通常以对比度下降到10:1时看到的范围作为它的视角。在这个定义下,现代的LCD显示屏的视角基本在160°以上,如TN液晶显示屏的视角约为160°,VA液晶显示屏的视角约为176°,IPS液晶显示屏的视角约为178°,即在160°、170°都能看到10:1的对比度,尽管实际上的画面人眼已经难以看清。
以灰阶反转定义视角:灰阶反转是指受显示屏液晶排列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当从某个大角度观看时,低灰阶画面的亮度比高灰阶画面的亮度还亮。因此,定义不会出现灰阶反转的最大视角为LCD视角。该方法一般用于TN模式的显示屏。
以色偏定义视角:色偏是指对于同一颜色的画面,从正视角度和斜视角度观看时,人眼看到的画面颜色有差异。如正视为白色,斜视超过某个角度看到的可能偏黄或偏蓝。因此,定义颜色变化可接受的最大视角为视角范围。对于OLED显示屏来说,会以色偏定义视角。如果以色偏来定义视角,LCD显示屏的视角会小很多,而OLED显示屏的视角则更大些,这也是自发光型显示具有的优势之一。
寿命,一般指的是显示屏的亮度降到初始亮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对于OLED显示屏来说,其亮度下降的速度是随着点亮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当亮度降到初始亮度的一半时,我们认为它已经达到了寿命的最末。需要注意的是,电流越大,亮度越高,OLED显示屏的亮度衰减速度(寿命衰减速度)越快。
LCD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有着较长的使用寿命。早期的OLED会存在寿命问题,但是现在OLED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能达到十万或数十万小时的寿命。因此,现在的消费者不再担心OLED显示屏的使用寿命问题,因为其寿命通常可以覆盖整个智能设备的使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