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电流体显示(Electro Fluidic Display,EFD)技术被提出,该技术可以看作电润湿显示的一种改进技术,也是第一种利用3D微流体结构的显示技术。
电流体显示的基本结构如图3-27所示,首先,每个像素中都存在一个微小容腔,将水性染料分散体放置在一个微小容腔内,容腔占可见像素的区域小于10%,染料基本都隐藏在视野之外;其次,在每个像素上方有表面通道,面积占据整个像素面积的90%以上,用来容纳显色时溢出的染料;最后,整个像素由导管环绕用来提供染料回流到容腔内的通路。该结构的显色面积得到了提高,可以极大地解决电润湿色彩差异受限的问题。
图3-27 电流体显示的基本结构
电流体显示的原理如图3-28所示,初始状态下,没有施加电压,表面通道疏水,使得染料散布在容腔内。当施加电压时,表面通道变得亲水,从而将染料从容腔内拉出。当电压撤掉时,染料快速退回容腔内,染料退回的时间间隔为十几毫秒。通过控制电压的大小,可以实现染料对10%~90%像素区域的覆盖。
图3-28 电流体显示的原理
首先通过光刻的方法将平坦层结构图案化在衬底上,然后通过真空沉积的方法将高反射率的铝电极沉积在平坦层表面,最后通过刻蚀的方法进行铝电极的图案化。形成像素电极之后,一层致密的电介质(如Parylene)沉积在电极上,再覆盖一层含氟聚合物,最后盖上一块透明盖板,盖板下方是相同的电介质,电介质上方是ITO的透明电极。整个加工工艺可以在100~120℃的条件下完成,因此上盖板基底和下层衬底可以选用玻璃或柔性塑料(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N)。
如图3-29所示,在结构制作完毕后,首先注入彩色染料,染料分散体充满容腔和表面沟道,然后在器件的一侧注入油(十二烷),油由于低表面张力在表面流通,同时将彩色染料从器件另一侧挤出;当油到达容腔时,由于表面沟道的高度远远小于容腔的深度,油只会在容腔周围移动,而将染料分散体留在容腔内,最后对整体器件使用紫外线环氧树脂进行封装。
图3-29 电流体显示的制造原理
在显示速度方面,边长为150μm的像素的开启时间(染料覆盖90%的显示区域)约为50ms,关断时间(染料退回容腔)约为30ms。提高电流体显示速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提高分辨率,如果将像素的边长缩小为50μm,染料的传输距离缩小1/3,传输速度与像素单元高度成正比,与像素单元距离成反比,因此传输速度提升3倍,开启时间将缩小1/9,同时关断时间也将缩小1/9。可以通过改进材料的性质(包括表面张力、单位介电电容等)来缩短开启时间/关断时间。还可以通过改进染料的黏性来提升响应速度。最终的电流体显示器件的开启时间和关断时间有望降低至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