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是材料的光学属性在外加电场下发生稳定、可逆颜色变化的现象。例如,早期的氧化钨电致变色材料,其中,三氧化钨(WO 3 )粉末晶体在尺寸为1.5μm时呈现黄色,在尺寸为15μm时呈现绿色,最常见的WO 3 本身呈现微蓝色,在同时从WO 3 薄膜两侧注入电子及阳离子(如锂离子)的情况下,会生成深蓝色的三氧化钨锂,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WO 3 + x M + +x e - ⇌M x WO 3
式中,M可以是锂、钠、氢、银等。如图3-2所示,电致变色原理是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移动,经过电解质层运动到达电致变色层,电致变色材料与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还原态物质,从而发生变色现象。当电极反转,离子反向移动回离子存储层时,电致变色层重新回到氧化态,颜色恢复。
图3-2 电致变色原理图
1704年,柏林油漆制造商迪斯巴赫把胭脂虫、硫酸铁、钾盐(草木灰)、牛血(碳和氮)等混合在一起,意外得到了普鲁士蓝,即亚铁氰化铁,亚铁氰化铁也成为第一种被广泛使用且相对稳定耐光的蓝色颜料。1930年,Kobosew和Nekrassow首次发现了氧化钨的电化学着色现象。1953年,T.Kraus在德国的巴尔策斯对WO 3 薄膜的电化学着色进行了研究。1969年,S.K.Deb在WO 3 薄膜中发现了电致变色现象,得到WO 3 薄膜电致变色的实证,并于1973年在发表的论文中揭示了WO 3 的着色机制,标志着电致变色技术的诞生。1982年,Seiko公司推出了第一款电致变色显示的手表。随后,1983—2000年,电致变色玻璃得到了应用;2011年,全彩电致变色显示技术得到了突破;直至今日,电致变色显示技术依然在不断发展。
电致变色材料主要有无机电致变色材料、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和复合电致变色材料。无机电致变色材料主要有WO 3 、MoO 3 、普鲁士蓝等,结构稳定、受空气中水和氧的影响较小,几乎不受紫外线影响,耐候性突出,变色速度较慢。有机高分子电致变色材料主要有聚噻吩、聚苯胺、聚吡咯等聚合物。有机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主要有紫精化合物。相比于无机电致变色材料,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种类相对较多,颜色变化丰富,变色前后的对比度高,变色速度快,抗水氧及紫外线能力较差。为了克服单一材料的缺陷,提升电致变色材料的性能,无机-无机、无机-有机、有机-有机等复合材料相继被研究。表3-1中列举了常见的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
表3-1 常见的电致变色材料汇总
在制作成本方面,低廉的原材料及生产线的建立,使得电致变色显示器件实现了大规模的批量化加工,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在形态方面,电致变色显示可以通过改变器件衬底结构等方式,制作反射式或透射式的显示结构,两种显示结构均为受光型显示,具有无视野盲角的特点。同时,显示结构通过调节显示区域的反射率/透光性来实现图案的显示,具有较高的对比度。此外,显示结构中的材料大多为有机材料,可以做成柔性形态。
在驱动方面,电致变色显示器件多使用字段式的静态驱动,驱动电压低至1.5V,显示稳定后,电压保持过程将不再耗电,并且在显示过程中不需要背光,功耗较低。
综上,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优点主要有成本低、无视野盲角、对比度高、色彩丰富、透光率可调、功耗低等,在标签显示、汽车显示、装修幕布墙、手机等领域衍生出一系列便捷、低功耗的应用产品。
电致变色的应用包括汽车上的自动防眩目后视镜、办公楼的智能玻璃等。
2020年,一加手机发布了电致变色后盖的概念机型。该机型摄像模组的后盖使用了电致变色技术,将摄像模组区域变为透明或不透明的状态。同年,vivo正式公布并量产了背壳采用电致变色技术的手机,支持用户自己调整机身背部的配色。
最典型的电致变色显示的应用当属电致变色标签,通常用于超市商品的价格标签显示、温度显示等场景。电致变色显示利用极低的电源功耗,搭配柔性电路,可以实现长久的静态信息显示。
电致变色的制造工艺随着大面积、高量产的产业需求不断迭代,最关键的制造工艺步骤为电致变色层的加工。最初的电致变色制造工艺采用凝胶法。该工艺将紫精作为主要的电致变色材料,将制作好的紫精凝胶灌入两层透明玻璃之间,随后进行封装。该工艺在可调光的变色飞机舷窗上得到了应用,如图3-3所示。由于大面积玻璃的平整度和曲率很难保持一致,因此容易引起凝胶变色不均匀。
随后,电致变色材料发展成为无机固态材料,利用物理气相沉积的方式,将固态材料镀在玻璃上,实现玻璃与电致变色层的完美贴合。相比于凝胶法,该工艺虽可以实现大面积制备,但玻璃的卷曲和异形依然会造成电致变色材料沉积不均匀。
当前的电致变色材料采用全新的聚合物材料,显示产品衬底转变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有机高分子聚合物,采用片对片/卷对卷的加工工艺(见图3-4),或者采用丝网印刷的加工工艺,实现电致变色材料与衬底的贴覆。有机材料的使用使得显示产品具有柔性,扩展了不规则曲面等的应用场景,最为成功的应用便是电致变色的手机背壳,标志着电致变色技术真正开始进入大众的生活。
图3-3 电致变色舷窗玻璃
图3-4 卷对卷的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