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冒籍考试

出身冷籍

同治七年(1868),张謇15岁,到了可以进入科举考场的年龄。而他虽然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却不能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因为清朝的科举制度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就是“冷籍不得入试”。所谓“冷籍”,就是三代以内没有人获得过功名的家族。张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家族中从来没有获得过功名的人,因此也就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遇到这么头痛的问题,最着急的就是张彭年。在古代,“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出人头地的“金光大道”,金榜题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而家庭、社会对读书人的评价也往往在于能否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读书人重要的也是唯一的出路,就是沿着封建统治者设计好的科举之路一路前行。

张謇有这么高的天赋,却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让张彭年无法接受。他急得坐立不宁、寝食难安。后来,经人指点,他终于找到两个取得考试资格的办法。一个办法是按照当时的惯例,找一个做官的人出来“认保”,再请同县几个贡生连环“派保”,这样就可以去考试了。但按照当时的潜规则,此方法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一笔费用,而根据张家当时的状况,这些费用是无法承受的。另一个办法就有点儿冒险了,那就是“冒充学籍”。即找一个获得过功名的人,自己冒充其家族的人,那么就不再是“冷籍”,就拥有参加考试的资格了。

张彭年最终选择的是“冒充学籍”的办法。经人介绍与邻县如皋的张驹相识,让张謇冒充他的孙子,并取名“张育才”,入了如皋籍。张謇因此也就名正言顺地获得了考试资格。

张謇冒籍参加州试试卷封首上的浮票

勤学苦读

经过这么多波折,张謇终于和其他读书人一样,踏上了漫漫科举之路。

刚刚走进考场的张謇,起步还算顺利。但参加州试时,成绩很不理想,排在100名以外。同乡一个姓范的学子与张謇同岁,却在这次考试中考中了第二名。看到这样的成绩,他的老师训斥他说:“譬若千人试而额取者九百九十九,有一不取者,必若也!”意思是说,就算1000个人去考试,最后录取999人,只有1个人不录取,那就是你!你还有什么希望?这话说得相当严厉甚至有点儿过分了。

张謇听了先生的批评以后,寝食难安,羞愤交加,就在屋子里到处贴上写有“九百九十九”的纸条,墙上、桌子上,连蚊帐的顶上都贴满了。为了让自己不再贪睡,张謇睡觉时用两根竹片夹住自己的头发,只要一翻身,就会疼醒。满眼都是“九百九十九”的纸条,张謇不禁泪流满面,立刻起来挑灯读书,每晚读书“必尽油二盏”。夏天的晚上蚊虫很多,他就把脚放在两个坛子里,上面盖上布继续读书。张謇真正做到了冬不避严寒,夏不避暑热,全力以赴、废寝忘食。

功夫不负苦读人,经过一次次“卧薪尝胆”,张謇终于如愿以偿地以第26名的成绩考中了秀才。

张謇纪念馆张謇“夜读三更”场景

东窗事发

张謇考中秀才,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但此时的张家却高兴不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还是出在当年“冒充学籍”这件事情上,此时东窗事发,暴露出很大的后遗症。

如皋人张驹是当地的无赖,张謇中了秀才以后,信守承诺,付给了张驹一大笔酬金,张謇也以如皋生员的身份入如皋县学读书,但谁知道张驹以张謇“冒籍”为把柄,肆意敲诈,贪婪无度。这时,张彭年父子承受着双重煎熬:一方面,经济上频频受到敲诈,张彭年不仅变卖了家里的财产,还到处借债,但再多的钱也无法满足张驹的贪婪,最终导致倾家荡产;另一方面,张謇在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屈辱,这种屈辱让他痛苦不堪。

有一次,张驹甚至勾结官府,诬陷张謇,欲把他拘押在如皋。张謇闻讯后,半夜冒着狂风骤雨,沿着满是污泥的河边狼狈逃出如皋城。遭遇如此不堪,张謇甚至起了投河自尽的念头,想到父母养育之恩未报,宏大志愿未酬,才强忍怒火继续前行。凌晨抵达好友家时,他浑身湿透,脚上都是血泡,只能坐等天亮。20多年后,张謇专门写了一篇《归籍记》,详细记录了这段屈辱的经历。他的人生第一课,写满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同治十二年(1873),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张謇趁江苏学使彭久余到通州巡视时,递送自我检举的信函,信中详细叙述了被敲诈的经过,请求革除冒籍秀才,回归海门原籍。张謇的经历得到不少正直学官、地方官员和亲朋好友的同情与支持。彭久余了解有关情况后,交给通州知州孙云锦复查此案。海门训导赵彭渊也直接给通州知州孙云锦写信说明内情,孙云锦爱惜张謇是个人才,亲自出面调查处理。经呈核、咨转、对证、判定,终于在同年五月,经礼部核准,撤销控案,对于张謇冒籍考试的舞弊行为不再追究,并同意他重新填写履历表,“改籍归宗”。到这个时候,张謇一家才摆脱了厄运,这场历时五年的灾难就此画上了句号。光绪三年(1877),他改名为张謇,字季直。

冒籍考试的这段经历,让张謇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复杂和残酷。正如他日后所说:“下走自弱冠至今,三十余年中,所受人世轻侮之事,何止千百!未尝一动色发声以修报复。惟受人轻侮一次,则努力自克一次,以是至今日。”

可见,这场灾难对张謇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以后创办诸多事业遇到诸多困难时,张謇都练就了一种极为难得的耐挫能力,无论事情多被动、情况多复杂,他都能迎难而上、从容面对、矢志不渝。

通过“冒籍”这件事,张謇不仅结识了一大批秀才,如通州的范当世,海门的周家禄,如皋的顾锡爵、陈国璋等,扩大了朋友圈的同时,还得到了很多地方官员的赏识和上层人士的引荐。这些人对张謇日后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算是张謇的一次因祸得福吧。

冒籍风波20多年后,张謇为追忆那段屈辱的历史而写下《归籍记》。

张謇(左二)与通州文学家范当世(左六)等好友的合影 ew1QfKA3cvgERMWwsmeNLq7pzxZFV59Aw7Ed1LUf0X6UbdcIfnh2MR7Pjp5990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