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的话

人性的光辉永远闪耀

《海蒂》这本将近一百五十岁的瑞士童书,为什么今天仍然值得重译、重读呢?因为书中彰显的美好的人性永远不会过时。每个时代都不相同,但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美好的人性。我们只有像海蒂一样不抛弃也不放弃,坚持做正确的事,做最好的自己,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

本书的主人公——瑞士小女孩海蒂——身世坎坷:一岁时父母双亡,姨妈照顾了她几年后,因为要进城工作,硬是把她推给在阿尔卑斯山顶离群索居的爷爷。原生家庭支离破碎的海蒂绝对不属于富户管家罗腾迈尔女士幻想的那种“超凡脱俗、像一缕清风拂过似的”孩子。

出人意料的是,原本属于“弱势群体”的海蒂却恰恰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强者”。她善良、真诚、乐观、开朗,对大自然和生活充满好奇和激情,关爱动物,关心他人,对弱者心怀悲悯。而且,和她所处时代女性普遍柔和顺从的形象不同,海蒂性格勇敢,作风顽强,追求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人生。她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也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自己的行为配得上这种尊重。在这个意义上,海蒂俨然是一名“当代女性”。

第一次出场,五岁的小海蒂就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因为她成功地解决了一个难题:从山脚下的迈恩费尔德到爷爷家要爬好几个钟头的山,懒得拎行李的姨妈把海蒂裹成了一个圆球,害得海蒂在炎炎烈日下举步维艰。这时她看到了“光着脚,穿着薄薄的短裤,轻松地蹦来跃去”的小羊倌彼得和“小细腿儿灵巧地越过灌木和石头”的山羊,马上果断地脱掉了累赘的衣裳,顿时“就像彼得和羊儿一样轻松自在”。

住到了与世隔绝的山顶上,村里人都以为海蒂连三个礼拜都坚持不了,结果她却靠一双慧眼发现了高山牧场的巨大魅力——太阳、繁星、山峦、鲜花,还有聪明能干、熟悉各种动植物、精通木工手艺的爷爷,海蒂过得兴高采烈、生气勃勃,觉得爷爷家是“世上最好的地方”。

不仅自己过得“就像一只生活在绿色森林里的快乐小鸟”,海蒂也总能超越自身,看到周边的需求。她慷慨地接济家境贫寒的彼得,在羊群中帮助险些掉下悬崖的淘气包“金翅雀”脱困、抚慰失去母亲的柔弱“小雪”,还说服爷爷及时替失明的婆婆修好了岌岌可危的小屋。

被“只想从她身上捞好处”的姨妈哄骗到大城市后,海蒂的生活陷入了低谷。她受到思想僵化的罗腾迈尔女士的歧视和嫌贫爱富的侍女娣奈特的刁难。繁华的法兰克福在她眼里“永远是墙壁、窗户、墙壁、窗户”。连她唯一的安慰——可以每天替婆婆攒富人才吃得起的白面包——和象征着回家希望的旧草帽也差点被毁掉。她因为思乡而日渐消瘦,还患上了梦游症,被人当成了“鬼”。

幸好人性的光辉不会被长期埋没,终有一天能够透过阴霾,让拥有同样品质的人互相吸引。赛斯曼家祖孙三代、医生和男仆塞巴斯蒂安纷纷向困境中的海蒂伸出援手,共同帮助她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乡。

事后证明海蒂这趟进城的收获很大。没有变成“娇小姐”的她保留了淳朴低调的本色,更可喜的是她的各方面能力都显著增强了。她天天把爷爷的牧民小屋收拾得跟“过礼拜天”似的整洁;她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给贫病交加的婆婆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因为“婆婆能重得光明和快乐,那是海蒂心目中最大的幸福,甚至比在阳光明媚的牧场上赏花逗羊还幸福”;在她的督促下,长期懵懂无知的彼得终于学会了阅读;她促使性格孤僻的爷爷与邻人和解,重新融入社会;她帮助医生走出丧女之痛,彻底振作起来;她甚至创造了让体弱多病的好友克拉拉摆脱轮椅、获得健康新生活的奇迹。

除了走到哪里都给人温暖的“小天使”海蒂,书中其他人物也令读者印象深刻,倍感亲切:小毛病一大堆却天真可爱的“山羊彼得”,“刀子嘴豆腐心”、人称“牧场大舅”的爷爷,睿智豁达的赛斯曼老夫人,温柔体贴的克拉拉,宽容大度的赛斯曼先生,善良风趣的医生……就连曾和爷爷长年隔阂反目的“不点儿村”村民和“反角”黛特姨妈、罗腾迈尔女士也都描绘得立体丰满,真实可信。

拟人化写景也是本书一绝。阿尔卑斯山上的日月星辰、花草树石、雄鹰和羊群描绘得不但诗情画意、美轮美奂,而且“有血有肉”,可亲可近。“法尔克尼斯山高耸的岩石直刺苍穹,如同熊熊火焰,宽阔的雪原俨然是一片火海,天空中飘浮着玫红色的云朵。牧场的青草都涂上了一层金色,所有岩石都在闪光,金色雾霭中隐现出整个山谷,散发出沁人的香气。”这幅“太阳对群山道晚安”的浪漫图景怎能不让与大自然疏离的当代人心驰神往呢?难怪虚构人物“海蒂”能够长期拥有“瑞士第一女性名人”的光环,海蒂居住的迈恩费尔德能成为举世闻名的热门景点,《海蒂》一书能保持世界童书常青树的地位!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研究了市面上现有的《海蒂》中文译本,尽力补全漏译的语句、纠正误译,在特色词汇和歌谣的翻译上尝试创新,并致力于打造一种适合当代中国少年阅读的活泼文风。感谢前辈同行提供了“常译常新”的良好基础。译文初稿完成后,承蒙德国驻沪总领事馆经济处专员王丽萍女士费心润色、不吝赐教,“不点儿村”这个令人过目不忘的译名就出自她的妙手,在此一并致谢。

愿今天的中国小朋友以及保有童心的大朋友依然能从这本不老的童书中汲取勇气、力量和快乐。 8tmuECK082T/WQoHGc7D4huBjsY4u3v23bNnm7zlnqsDQ7ghx1cfqUxs1VRPI4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