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肖邦:《降A大调第三号叙事曲》(作品47)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Pf),Gram.LPM-18766(1963年)

阿图尔·鲁宾斯坦(Pf),日Vic.SRA-7721(1959年)BOX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Pf),London LD 9177(1955年),10英寸

维托尔德·马尔库津斯基(Pf),Angel S-36146(1963年)

维拉多·佩勒米特(Pf),日Vic.VIC-28040(1974年)

塔玛斯·瓦萨里(Pf),Gram.136 455(1965年)

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是在高中时期,聆赏的是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这张唱片,也正是因为这段邂逅,肖邦的众多作品中我特别喜欢这首《第三号叙事曲》。比较过里赫特与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的演奏之后,我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印象。两者的录音时间明明仅相隔四年,却有种时光飞逝之感。美籍波兰裔的鲁宾斯坦秉持着“肖邦的音乐就是这么回事”的演奏理念,从节奏到响亮度,有如DNA般深植体内。但是对于身为俄罗斯人的里赫特来说,肖邦的作品是异国音乐,他反而可以客观地解读乐谱,自由构筑属于自己的音乐,这种差异在肖邦作品的呈现方面显得尤为突出。1960年,里赫特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这首曲子,氛围与这张唱片的演奏(录音室录音)可以说截然不同,就连节奏的表现方式也有微妙差异。虽然两场演奏都很完美,但聆赏卡内基音乐厅的现场录音让人不由得发出“哇喔”的惊叹,演奏结束后观众席肯定会发出近乎“咆哮”的欢声吧。

古尔达本来就很擅长演奏莫扎特、贝多芬等德奥派古典音乐,不过他在演奏非德奥派曲子的时候,也能展现饶富趣意的特色。相较于鲁宾斯坦的演奏,古尔达的“肖邦味”比较淡,应该说偏向舒曼风格吧。他演奏精湛,却像是在“演奏另一首曲子”。

一样也是波兰人,师从帕德雷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的马尔库津斯基(Witold Małcużyński)则是纯粹的“肖邦主义者”,比鲁宾斯坦年轻二十七岁的他诠释的“肖邦感”却比较趋近现代风格。他在演奏时会下意识地避免左手的动作太大,以求编织出更知性、正确的音乐,也确实呈现出了肖邦风格的乐音。虽然没有里赫特那种带点出乎意料的紧张感,但他本来应该也并不追求那种感觉吧。

我很爱佩勒米特(Vlado Perlemuter)演奏的拉威尔音乐,他演绎的肖邦感也很精彩,乐音深沉又内敛,有着不同于别人的风味,尤其这四首叙事曲,更是值得细细吟味。音乐家伴随着音乐逐渐衰老的方式各不相同,佩勒米特应该算是一种理想型。

匈牙利钢琴家瓦萨里(Tamás Vásáry)的演奏中规中矩,但现在听来,总觉得少了点惊喜。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z)的演奏可谓魄力十足,令人感到惊艳;我能听出其中些许大时代的沧桑感,要是在音乐会听到他演奏这首曲子,我应该会大喊“BRAVO!”吧。 gdedhciv0FSgBPVu7/CvEV/vu/2b3sDr9GI8Ex/MLJxal1F9B+i7m2R+4mTiRzq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