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奥伊斯特拉赫(Vn)、斯维亚托斯拉夫·克努谢维茨基(Vc)、列夫·奥柏林(Pf),日本Colmbia RL3061(1958年)
让·傅尼叶(Vn)、安东尼奥·杨尼格洛(Vc)、保罗·巴杜拉-斯科达(Pf),West.WL5131(1952年)
艾萨克·施特恩(Vn)、莱纳德·罗斯(Vc)、尤金·伊斯托敏(Pf),Col.MS6819(1965年)
列奥尼德·柯岗(Vn)、罗斯托罗波维奇(Vc)、埃米尔·吉利尔斯(Pf),Monitor MC2010(1956年)
阿图尔·鲁宾斯坦(Pf)、亚莎·海菲兹(Vn)、伊曼纽尔·费尔曼(Vc),Vic.LCT1020(1941年)
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作品中,这首《降B大调第七号钢琴三重奏》(又名《大公》)的旋律最耳熟能详,唱片多如繁星。
首先介绍的这张唱片以奥伊斯特拉赫为首,集结克努谢维茨基(Sviatoslav Knushevitsky)、奥柏林等诸位名家,深获好评的演奏确实精湛超凡,无可非议。此曲乐风浓郁,始终维持一流水平,让人从头到尾沉醉不已,我想,将其奉为典范也不为过吧。
相较之下,傅尼叶(Jean Fournier,大提琴家皮埃尔·傅尼叶的弟弟)的三重奏更为柔软、自由。“巴黎之子”傅尼叶、“米兰之子”杨尼格洛(Antonio Janigro),以及“维也纳之子”保罗·巴杜拉-斯科达(Paul Badura-Skoda),年轻的都会三人组散发着俄罗斯大叔们求之不得的洒脱感。我个人非常喜欢他们的演奏,可惜世人的评价似乎不高,或许有人批评他们没能体现贝多芬的音乐风格,那又何妨?斯科达那行云流水般的琴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施特恩三重奏版本中的施特恩(Isaac Stern)的演奏比其他两位出色许多,所以他也就成了主角,倒也不是因为他的演奏有多么出类拔萃。伊斯托敏(Eugene Istomin)是位擅长室内乐演奏、很有实力的钢琴家,但他在这场演奏中的表现没什么趣意。这种感觉就像看了一篇文意明确,也很有才情,读完后却没有什么特别感触的文章。如果换成顾尔德弹奏的话,肯定比较有趣吧。(情况又会变得如何呢?)总之,三人之中居然是大提琴家罗斯(Leonard Rose)的沉稳琴声最终残留在了耳畔。
继奥伊斯特拉赫版本之后,又是一张集结当代年轻名家——柯岗(Leonid Kogan)、罗斯托罗波维奇、吉利尔斯(Emil Gilels)的三重奏唱片。他们默契十足,散发着打从心底享受这场演奏的亲密氛围,让人听来舒心愉悦,即便吉利尔斯有时稍微冲过头(顺带一提,吉利尔斯是柯岗的大舅子)。
鲁宾斯坦、海菲兹、费尔曼(Emanuel Feuermann)的组合堪称“百万美元三重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百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千万美元吧。因为是“珍珠港事件”之前录制的SP唱片,所以音质不太好。但听着听着就入迷,让人忘了音质好坏。三位名家齐聚一堂,丝毫没有较劲心态,各自拿出看家本领,齐心合奏。当然,三位都优秀得令人咋舌,尤以鲁宾斯坦自在悦耳的琴声令我着迷。一向强烈彰显自我的他面对室内乐演奏,却能收敛自我,展现洗练实力。费尔曼的大提琴琴声优美自然地撑起音乐基底,这着实是一场尽显三重奏魅力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