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号交响曲》(K.551)

布鲁诺·瓦尔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Angel GR-19(1938年)

托马斯·比彻姆指挥,皇家爱乐乐团,HMV ALP-1536(1957年)

彼得·马格指挥,日本爱乐乐团,日Columbia MS7006(1963年)

卡尔·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日Gram.92MG 0651(1975年)BOX

最初聆赏这首曲子是SP时代的录音,由瓦尔特(Bruno Walter)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我把这场演奏当作是定点观测的基准,也就容易在听的时候产生“和瓦尔特的演奏比较起来……”的心态。虽说有这么一个基准,比较容易判断音乐的优劣,却也难免失之偏颇。总之,瓦尔特的演奏令我印象深刻。

不过,就算以瓦尔特为基准来评价(有好处也有坏处),比彻姆与马格(Peter Maag)指挥的《第四十一号》也是令人聆赏得好满足。虽然比彻姆的乐风有点老派,但绝不会予人过时之感,就像传统落语 般,有着独特趣意的演奏。看着封套上那张比彻姆露出笑容的照片,仿佛可以窥见他心中那种“饱尝人生酸甜滋味”、通晓人情世故的余裕感。该说是美好时代催生美好音乐吗?总感觉阿巴多、拉特尔(Simon Rattle)应该指挥不出这种风格吧(反正他们也不想走这种风格路线)。

马格是1919年生于瑞士的指挥家。他于1963年访日,指挥日本爱乐乐团,录制了多首莫扎特的交响曲。我家有一张1970年以低价盘重新发行的唱片,是我在某间二手书店的角落里发现的,而且只卖100日元,这价格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内容如何?非常精彩。年轻时的马格使出浑身解数指挥日本爱乐乐团,乐团也充分回应,让我再次感叹这时期的日本乐团水平之高,音质也很棒。拜这张唱片之赐,从此以后我便巡礼二手店成瘾(尤其喜欢翻找特价箱子)。顺道一提,马格就读瑞士的大学时主修哲学与神学,后来还迷上了禅修,1962年还以禅僧身份,远赴中国香港修行一年左右,可能是那时顺道走访了日本吧,他称得上是一位非常特别的指挥家。

提到访日时的录音,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第四十一号》也是令人难忘。这张唱片是1975年在NHK会馆的演奏,柔和中带着紧迫感的独特氛围让人一听就知道“哦……这就是维也纳爱乐的乐音啊”。这一版和20世纪30年代瓦尔特指挥的版本几乎一模一样,交响乐团还真是不可思议!当然,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也很出色,完美地呈现了莫扎特的音乐世界。

“只有伯姆先生的指挥让我始终参不透啊(捕捉不到其中奥妙)!挥着那么小的棒子,却能驱使乐团表现得那么精彩。”这是小泽征尔先生告诉我的,他对于伯姆的评价。嗯……是吗? c34UvGWtP+lCaZfg2I9uCp4MqroHf33y/2uDpL22IRXr7erRoEM8PDwsWWD630Ae



9.理查德·施特劳斯:《堂吉诃德》(交响诗,作品35)

克莱门斯·克劳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London LL855(1953年)

乔治·塞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日CBS SONY13AC217(1960年)

赫伯特·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Gram.139009(1965年)

(以上的大提琴独奏均为皮埃尔·傅尼叶)

赫伯特·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Angel S-37057(1975年)

罗林·马泽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Dec.SXL6367(1964年)

我手边有三张大提琴名家傅尼叶(Pierre Fournier)担纲独奏的黑胶唱片,分别是和克劳斯(Clemens Krauss)、塞尔、卡拉扬这三位各具特色的一流指挥家共演的,实在太厉害了。共演的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柏林爱乐乐团也是各有千秋。

傅尼叶与克劳斯共演的这张单声道唱片,一开始就有股凛然的紧张感。当时克劳斯60岁,傅尼叶47岁,二位都是正值巅峰期的演奏家。在克劳斯的引领下,这场演出称得上完美无瑕,令人感受到了精心雕琢的乐音。傅尼叶轻轻松松、自然融入的模样(看起来),应该是拜室内乐锻炼出来的“协调性”之赐吧。毕竟他是和蒂博(Jacques Thibaud)、科尔托(Alfred Cortot)组成三重奏的。我每次聆赏这张唱片都会觉得:还有比这更棒的《堂吉诃德》吗?

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在塞尔的指挥下,呈现出比克劳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更加柔软优美的演奏,这种感觉说不定比较贴近傅尼叶原本的风格。从这场共演之中,我感受不到任何的格格不入,两者的音乐自然融为一体。塞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演奏总是给人冷静、一板一眼、不容许半点差池的印象。但令人意外的是,大提琴独奏部分与克劳斯指挥的版本几乎没有差异,也许有差异,只是我感受不到吧。聆赏它的感觉就是这样地顺畅。

卡拉扬的演奏一听就给人“乐音在跃动”的强烈印象,有着鲜明的卡拉扬乐风。听完克劳斯、塞尔的版本,接着听这个版本,你会惊讶于其色彩之浓烈,余音也过强了些(一向如此)。搞不好是受到卡拉扬指挥风格的影响吧,感觉傅尼叶的演奏没之前那么利落了。当然这纯属个人喜好问题,我是比较欣赏前面两个版本那种纯粹质朴的乐音的。

顺便提一下卡拉扬与罗斯托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携手共演,于1975年录音的《堂吉诃德》,大提琴独奏部分十分流畅华丽又厚实,乐团也是“铆足全力”,但不合我的口味。不过,它的确是一场臻于顶峰的演奏。

再来聊聊马泽尔(Lorin Maazel)的版本。该版本由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大提琴首席布拉贝克(Emanuel Brabec)担纲大提琴独奏。20世纪60年代的马泽尔有点令人难以捉摸,这一点很有意思。虽然我很想装腔作势地说一句:“喂,不觉得有点用力过猛吗?”但其实倒也没什么压迫感,算是一场悦耳动听的演奏,而且这张唱片的音质真的很棒。 c34UvGWtP+lCaZfg2I9uCp4MqroHf33y/2uDpL22IRXr7erRoEM8PDwsWWD630A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