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如何通过孩子的常见症状判断病情

发热

发热又称为发烧,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在通常情况下,发热的定义为体温超过37.5℃,但由于孩子的体温调控能力较差,因此年龄越小,体温越高,呼吸越快,囟门隆起的幅度就越明显。腋下的水银温度计测试体温是最准确的,但是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一些父母则会选择耳温枪或额温枪测试,较好的耳温枪与实际体温会相差0.3℃以内。

我还见过父母以“孩子反复低烧”为由前来看诊,询问半天,发现孩子并没有明显异常体征,而“反复低烧”的原因,是很多父母听从网上说肛温测量比较准确,所以量体温时测的是孩子的肛温。这种测量方法其实不太建议频繁使用,肛门温度比正常体温偏高,会造成孩子“低烧”的假象,时间久了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发热病因分为感染性发热(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和非感染性发热;而中医则认为发热可以分为外感风寒、积食内伤、惊恐发热、阴虚低热、生理性发热等;也可按照发热温度的高低分类(口测法):低热为37.3~38℃,中等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1℃,超高热为41℃以上。

在对待发热时,有些家长频繁服用退热药物(如泰诺林、美林)但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孩子还会在服药后4小时,出现复热的情况,这是由于发热的病因没有找对,出现反复发热,是孩子在告知我们,“体内热太盛啦”“体内水太少啦”“有病原体侵袭我身体啦”等,因此在面对发热时,找到病因比盲目退热更重要。

寻找发热病因时,一定要总结以下几点。

①孩子发热前曾去过什么地方?周围有没有空调或者穿堂风?户外活动时,周围有没有频繁咳嗽或者打喷嚏的孩子?去完公用卫生间后有没有洗手?以此来判断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

②孩子发热时精神状态怎么样?是否正常吃饭、睡觉、玩耍?如果孩子哭闹严重,要观察嗓子里是否有水疱,频繁抓头发、抓耳朵要预防急性中耳炎。家长可以通过以上症状来判断,孩子大概需要推拿几天才能有效。一般精神状态好的孩子,每天推拿两次,一天就可以痊愈;若孩子哭闹严重,精神状态欠佳,或发热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可能需要推拿2~3天才能退热。

③发热后能不能正常出汗?出汗后能不能退烧?通过出汗情况来判断孩子是不是感染风寒/风热,两种情况的治疗原则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感染风寒的情况,可以采用祛风散寒的穴位,如一窝风、列缺,也可以用药浴包泡脚,打开毛孔,让寒气随着汗液排出体外,同时还需要观察孩子的额头和前发际线是否有汗出来,这个时候保暖很关键。感染风热,就要祛风散热,这时平肝清肺和天河水就是主要穴位,很多孩子如果出了汗还不退烧,大概率是风热引起,也要及时补充水分,注意病后是否出现嗓子沙哑、眼睛发红流泪(急性结膜炎)等症状。

④发热后是否伴随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呕吐、泄泻、腹痛,来判断孩子是不是由于内伤脾胃引起的发热。

⑤年龄为9~18个月的婴幼儿,应观察其退热后是否有疹子,特别是大腿内侧、面部、前胸和腋下,来判断是否有幼儿急疹的可能。

咳嗽

现代医学认为,在急性支气管炎发作时,伴随着咳嗽作为主要症状,大多是由于各种致病原引起的支气管黏膜炎症,其早期都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先是打喷嚏、流鼻涕、流泪,继而有干咳、有痰、痰多等症状,在一个疾病周期中出现。但在传统医学中,上述这种症状,仅限于咳嗽(外感咳嗽)的一种。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在临床工作中,外感咳嗽比内伤咳嗽少很多,也就是说,极少数孩子是单纯由于“感染”或者“着凉”引起,因此在推拿的过程中,既要找准目前咳嗽的诱因,又要耐心询问既往病史和治疗经过,还要迅速判断出孩子的体质以便选择经验效穴。

2021年春天,我们曾接诊了一个反复咳嗽的7岁女孩,初诊时几乎咳声不断,干咳,痰位很深,每一次要咳的时候她都会把身子弯下去,好似要把五脏六腑咳出来一样,面黄肌瘦,个子很高,但瘦得皮包骨头,即使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时也一直出汗。妈妈说孩子从小就多汗,所以照护得很仔细,不然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受凉咳嗽,平常观察发现,每次出完汗后,都会咳嗽几声,下午和晚上咳得重。从3岁开始,几乎每一年冬天,都会去妇幼保健院住1个月院。平时大便2~3天一次,大便细软。舌质淡红,苔白厚。

我们取二马、三关二穴清补脾。三关穴推拿5分钟,二马穴推拿15分钟,推拿三天后,妈妈就反映孩子咳嗽的频率变低,出汗也少了。该患儿属于肺脾肾三脏虚弱型咳嗽,推拿时配合度极高。对于这种虚证,第一个治疗阶段,选穴上一般都以扶正气、补肾、健脾为主,气足了才能“动痰”,一般咳嗽最佳穴位是具“平肝清肺”作用的,但此病例却不同,这也就有了主穴、配穴和顺序前后的意义。

曾经有一位爱好者问我:秋季咳嗽真难缠,我“平肝清肺”40分钟,效果都不好,是我手法不得当吗?推拿效果不好的原因有很多(详见中篇第一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择经验效穴,其次就是每穴时间的配比。秋季主收敛,可以在化痰阶段适量使用宣发肺气的穴位,但长时间使用,让肺气肃降功能不能正常实现,大自然呼吸的清气不能正常归入肾中进行交换,则会出现“肾不纳气”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稍微活动就咳。

如何选择咳嗽的经验效穴,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每天咳嗽的时间:早晨起床?下午3~4点?晚上睡觉之前?或者是具体到凌晨几点钟,还是不定时无规律可循。

②每次咳嗽的持续时间:几秒钟之内能快速咳,刺激性呛咳,一直咳还是偶尔几声咳。

③咳嗽的程度:咳的时候能继续完成手上的事,咳嗽时不得不停下来“认真咳”完了才能继续做别的事。

④其他伴随症:有没有出现呕吐,发热,暂时听力下降等。

鼻塞、流涕、咳嗽

近年来,随着过敏性体质儿童的增多,以“鼻塞”“打喷嚏”“晨起咳嗽”为主诉的疾病越来越多,通常病期都会持续1个月以上。

如何分辨普通感冒、鼻炎还是其他因素引起的疾病?别说是家长了,有时连临床医生都很难区分。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通常会使用口服孟鲁司特钠、西替利嗪或者是抗组胺类的药,如氯雷他定、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等。但此类药物均不可长期使用,耳鼻喉的医生也并不推荐刚开始用药就使用一种以上的药物,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才会联用。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是犯困、鼻出血,或是由于过于干燥,引起吸鼻子或鼻周、眼周瘙痒,从而出现“抽动”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过敏”,在传统医学中并没有这种“诊断”,所以很难从一个中医口中听到“过敏”这个词。记得十年前跟随我姥姥(娄堃女士)看诊,那时只有少量家长会说自己家孩子容易过敏,比如有的吃不了蛋清,有的吃不了蛋黄,反正就是吃不了“全蛋”,不仅孩子不能吃,母乳喂养的妈妈也不能吃,每次准备饭菜时,家长们别提多费劲了。

每一个不能吃“全蛋”的家庭里,都有一个会看配料表的家长,比如小饼干、小蛋糕、乳制品都不能吃,忌口非常严格。当时还“流行”过敏原检查和微量元素检查,动辄小几百,大则好几千,开回来一堆药物,美其名曰“缺啥补啥”,不能让娃娃输在起跑线上。

结合现在的医疗现状,其实给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就是一个平和体质,原因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详见后文“学会辨别9种体质是防治疾病的关键”)。“过敏”一词,在传统医学中,属于特禀质(I型),对环境和自然的适应能力较差,除喷嚏、鼻塞外,还常见哮喘、风团、咽痒。因此,后面会讲到的治疗咳嗽变应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根本方法,就是调理体质,对抗过敏。

除了特禀质(I型)外,还有可能是由于气虚质(B型)引起的,气虚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肺气虚:(肺气不足)体表毛孔开合失司,这种类型的患儿经常出汗,还伴有疲惫感,出汗后忽冷忽热容易着凉,可能还会出现手足不温,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鼻吸声重,甚至有鼻塞,张口呼吸的情况。

第二类肾气虚:肾气不足则不能纳气定喘,因此孩子在跑跳运动、大声哭闹后症状容易加剧,肾不纳气,加之肺气不能正常肃降,一身之气总聚集在上焦,从而出现频繁喷嚏、流鼻涕的情况,通常这种孩子面色白,下眼袋发青发紫,大便2~3天一次,质地前干后稀或者是颜色前浅后深,说话通常是声音较小,性格属于比较好相处的类型。

第三类脾气虚(脾失健运):这类孩子是过敏性体质、患先天性的扁桃体肥大的概率较高,脾气虚也会发展为痰热(F)或者是痰湿(E)体质。在选穴方面需要以健脾化痰为主,长期口咽部的痰液刺激,会导致增殖体肥大,从而形成鼻塞、喷嚏的情况。

认识上述这几类情况,选择经验效穴来治疗鼻塞、喷嚏的范畴就广泛了,哪里虚弱补哪里,哪里不通调哪里。如此细分,更印证了姥姥当时解释的话:“为什么用同款东西,你过敏,别人不过敏?那是你体质太弱!”十年过去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知识范围也更广泛了,但孩子们的体质反而更差了,过敏性体质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作为家长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对于预防儿科疾病,日常调护和保健推拿,让孩子体质处于平和状态才是根基。体质好了,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抵抗外面的病毒和细菌了,即使患病,也能轻松痊愈。

判断鼻塞、喷嚏的病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鼻塞、喷嚏的病程:以周,还是按月为计,保暖后是否有所缓解。

②每日鼻塞、喷嚏发作的时间:每日不定时,还是早晚比较多。

③鼻塞的程度:是否有口呼吸的情况,可以拿餐巾纸来测试孩子是口呼吸还是鼻呼吸。早上醒来后孩子是否有缺氧的症状或者精神不佳。

④其他伴随症:孩子是不是慢性咳嗽,是否出现反复发热、暂时听力下降、眼周瘙痒、眼部分泌物增多、皮肤瘙痒等症状。

皮肤状态异常、出汗异常

现代医学认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器官,主要承担着保护身体、排汗、感觉冷热和压力等功能。通过肉眼观察,我们能看到皮肤上有毛孔、有汗毛。需要散热时,汗毛会竖立,毛孔会打开,体内的热通过毛孔排出体外;需要保暖时,毛孔会闭合,汗毛也会紧贴于皮肤,起到温煦的作用。这种表现在孩子身上较为明显,且在临床观察小婴儿的囟门时尤为明显:当小婴儿发热时,囟门隆起,前发际线毛发会竖起来,毛孔处于舒张的状态。老一辈的人会说“小孩头发竖着长,容易长毛病”,这是由于毛孔经常处于打开的状态下,容易感受“风寒暑湿燥热”这六种邪气,从皮毛而入,小婴儿抵抗力较差,若加上保育欠妥,很有可能出现外因和内因相夹杂的病情。因此,皮肤的平常作用,不容忽视。

在传统医学中,肺主皮毛。如果孩子的呼吸道反复感染,势必也会造成屏障功能受损,引起自汗、盗汗的症状。

预防自汗、盗汗,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小婴儿冷暖不知自调,因此越小的孩子需要穿透气性好的衣服。

②在空调屋时,应避免直吹,温差不要太大,特别是在夏秋交替之际。若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再到户外闷热的环境中,更容易感受风热、暑热之邪。暑气多夹湿,导致湿气困脾。若平常喜欢吃水果、喝冷饮,中焦便会冷热交替,形成“炼丹炉”,此时脾失健运,湿邪更盛,继而出现呕吐、泄泻、腹痛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胃肠型感冒。

③运动后出汗是正常现象,但动辄出汗是元气虚弱的表现,一般我们可以推三关穴300~500次,起到敛汗的作用;入睡后15分钟左右出汗是正常的,睡眠中一直出汗是阴虚盗汗的表现,我们可以用揉二马穴20分钟,来补肾阴。但凡出汗,都需要避风。

④由于发热频繁服用退热药,也会使得毛孔开合功能异常,大部分退热剂机理都是通过下丘脑促进皮肤小血管舒张来增加出汗,促进散热。一般机体反应较好的小儿,都会以高热为主,发热可以加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直接妨碍某些微生物的生长,但持续的高热也会使小儿机体消耗增多,出现代谢异常或电解质紊乱,从而出现高热惊厥。滥用退热药物使发热病因呈不典型表现,会延误诊断。

退烧药服用说明书上,写的是“每次服药需要间隔4~6小时”,但家长们却理解成了“每4~6小时服用一次退热药”,频繁解热使得毛孔只会张开,不会闭合,久而久之出现“汗多”的情况。

案例分享

来诊时患儿体温38.8℃,鼻涕、眼泪等分泌物增多,眼下红肿,呛咳频作,有游泳洗澡后受凉史,诊为外感发热。

使用高热基础方: 顺运八卦,六腑,天河水,平肝清肺推拿一次后,用温热的水泡脚。家长说:“孩子第一次没用退热药自己出汗,效果太明显了。”顺运八卦既有发散又有解热的作用,让脏腑内在症状向外走,平肝清肺和天河水用来解表,六腑用来退热,这一组穴位治疗发热仅需1~2次便可解热。

小儿推拿选穴是通过对脏腑进行内在的调理,帮助孩子让毛孔自行开合,并非一味地强制使用神经中枢控温,杀死白细胞,因此退热更彻底,临床效果更明显。

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皮肤干燥湿润情况,来判断孩子体内水分是否充足,是否存在脾虚。湿盛的孩子,会出现湿疹;阴虚的孩子,皮肤干燥或摸之棘手;阳虚的孩子,皮肤缺乏弹性,肌肉没有力量,像泡过的馒头一样;肌张力过高的孩子,骨缝并不明显,所以在点状穴位不太好操作。我们在推拿时,也会通过触摸皮肤来感受孩子的身体情况、体质、耐受程度,从而选择不同的力度来进行推拿操作。

呕吐

小儿的胃呈现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年龄越小,越容易呕吐。呕吐是小儿脾胃系常见病,也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症状。呕吐中枢位于第四脑室底,受大脑皮层控制,若一个小儿频繁坐车呕吐、晕车、头痛,应考虑是否为神经性呕吐,有一部分遗传因素。呕吐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脾胃功能紊乱引起的,比如吃多了伤食吐,吃凉了寒性呕吐,抑或感染了细菌所出现的排异反应,这些会在后面呕吐章节中讲到。

案例一

患儿来诊时刚出生37天,体重只有8斤,妈妈当时的情绪非常焦虑,叙述不清楚病情,感觉随时都会崩溃大哭,非常耽误问诊和治疗进度。患儿出生时体重仅有5斤8两,一直正常吃喝排,体重每天增长的也算正常,但从第21天开始,突然出现喷射性呕吐,起初父母以为是月嫂猛地喂多了,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一周多,孩子体重不长反降,而且大小便也减少了,囟门凹陷,脱水明显,每天都昏昏沉沉的,也不知道是昏睡还是体力透支。

经过一系列检查,患儿被确诊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需要做微创手术。一家人围着孩子手忙脚乱,爸爸不太会抱孩子,只能在一旁帮忙;妈妈则时而哭泣时而发脾气;只有奶奶还算镇定,她用头高脚低的方式抱着孩子。我轻轻拉起孩子的手,注意到他瘦弱的手上几乎没有多余的肉。我给孩子推拿清胃、板门、大四横纹,上下午各一次。其间还给孩子喂了3次食物,包括20~30ml的奶和5~10ml口服补液。孩子没有呕吐,还排尿两次。看到孩子的症状有所缓解,家长的心安稳了不少。

临到下班时间,家长又开始焦虑:“晚上回家再吐怎么办?”“晚上还照着这个量喂吗?”我一一解答完之后,他们打车回家了,不承想孩子在车上又吐了。妈妈来电话咨询时,我斩钉截铁地说:“你们也别回家了,去医院补液吧,孩子现在肯定脱水了。”随后孩子去医院做了手术,当时正值疫情期间,医院管控也非常严格,后来听爸爸描述手术经过时,我们都为这个小朋友感到痛心。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表现为出生后第二、三周吐乳明显,多呈持续性、渐进性、喷射性,二便量减少,消瘦,常伴随脱水。已有营养不良或脱水者,应先补液,再进行手术治疗,新生儿时期特殊情况比较多,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影响日后的发育,因此不能按照普通呕吐来进行治疗。

案例二

患儿两岁半,中午午睡时从床上掉下来,摔到了头。当时姥爷在家,看孩子可能是睡蒙了,因此也没在意,安抚孩子后自己又睡过去了,但5个小时后,大概是用完晚餐后的时间,孩子出现了喷射性呕吐,意识不清晰的症状,这时老人才跟父母提起孩子下午摔到脑袋一事,由于妈妈略懂中医,也参加过我们的学习班,知道孩子要是睡觉摔了必须让他哭出来,不能马上入睡,否则容易“受惊”或引起“癫痫”发作,于是带着孩子就往妇幼医院跑,颅脑CT检查脑电图异常放电,确诊为癫痫,时有癫痫小发作,服用开浦兰控制,半年后发现孩子肝肾功能都有损害,来我院推拿治疗,逐减药量,再无癫痫发作。

孩子如果突然呕吐,一定要引起重视,观察是否有以下情况。

①此次呕吐前,是否有吃坏东西,或者吃多了?

②呕吐物是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是乳汁,还是胆汁?气味如何?

③是否由于呕吐导致大便量减少?以便判断是否有肠梗阻。若呕吐多日不愈,应该询问是否有外伤或者受惊史,精神状态如何?

④呕吐物有胆汁或秽粪,表明十二指肠以下有梗阻,需及时去医院排查,以免延误病情。

腹痛

近年来,腹痛的孩子越来越多了,现代医学认为,腹痛可以分为三大类:腹内脏器质性病变,炎症感染,如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痢疾;梗阻类疾病,如肠套叠、先天性肠闭锁、胆道蛔虫;胃肠功能紊乱,如肠胀气、喂养不当。腹外疾病伴随腹痛,以胃肠功能紊乱为主。小月龄的孩子仅表现为不定时哭闹,床上打滚,夜卧不宁,大一些的孩子则会用手指指向脐周,或者是身体蜷缩。因此在腹痛的诊断和排查中,家长和医师都应反复观察孩子是否有以上情况。

临床中气郁(气滞)腹痛和虚寒腹痛比较多,这个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脾气性格来加以判断。气郁腹痛的孩子性情急躁,需要家长不断满足他的要求和情绪,若不满足,就会撒泼打滚,蛮不讲理,久而久之气团凝滞在腹部,一有情绪波动则出现腹痛。这类孩子还会跪睡,通过跪睡来增加腹腔压力,从而减轻腹痛带来的胀满感。这一类孩子通常胃口不好,吃得不多,但肚子还是鼓鼓硬硬的,从侧面看起来腹部隆起明显,四肢不胖,好似一个海马,我们可以用一些行气的穴位,如平肝穴、大四横纹来缓解腹痛。虚寒腹痛的孩子温文尔雅,颇有前面说的阳虚体质的表现,腹部软绵绵的,喜欢温暖的手来按抚,大便2~3天一次,偏细,平素有好食瓜果生冷或好饮果汁酸奶的习惯,我们可以用一些温暖下元的穴位治疗进行缓解,温中行气的穴位如二马穴、外劳宫穴。 G7cmgnPtDFnIoRk2Shb3GaUsE4P7lLVQSBZ8HcTFVKAvxuMGh4YRHxSnoFwkvX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