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二捕了“沙皮狗”

《人民日报》社家属院被盗,从盗窃现场的痕迹来判断,此案仍是李勇一伙所为。

那次到北京电视台做节目,遇到高清纪实频道的曹主任,提起这件防盗门大盗偷《人民日报》社之案,忽然眼睛一亮,道:“这案子我记得,被盗的就是我们家楼下啊!”

看来,这世界真够小。

勘察此案的警察记得,和一般人家被盗周围人只是看热闹不同,当时来的不少人一手本子一手笔,有的在惟妙惟肖地画示意图,有的一搭一档地向勘察现场的警察们询问情况。三下两下之后,带队的长官不干了上来阻止——这是要我们查案呢,还是要查我们呢?

没办法,人民日报社院里住的不是记者,就是管记者的,再不就是记者的儿子。记者们都有点儿窥视癖,平时要采个好题材得写血书上伊拉克的,好容易自家门口出了起案子,人家能不赶着来吗?

这就跟央视着火那回一样,据说对面那啥啥电视台里,大炮筒子架了好几排,从主任到导播个个兴奋得跟分了两筐猕猴桃似的……

如果被盗的是天文台,那在古代可以叫骑劫司天监。

如果被盗的是财政部,那在古代可以叫神偷入户部。

如果被盗的是海关,那在古代可以叫市舶使司大盗案。

如果被盗的是人民日报呢?那在古代大约只有同样代表舆论的御史台发生窃案可比了。如果古代御史们的家被盗,可以想象,朝中会出现多少弹劾五城兵马司或九门提督的奏章啊。

反正,盗了人民日报社给北京市公安局的压力也不轻。

王经理放出去不见李勇等人前来联系,市面上四处撒网也未见这几人露面。

那两天老太爷关心的是另一个案子。

前一段,有个侦察员老孙采来一条线索,说有姓牛的两兄弟有些古怪,似有负案出逃的准备。听说这两个人在某个铅笔厂打过工,老太爷让副队长天鹏去调查他们到底在哪个铅笔厂打的工。

天鹏副队长找了其他民工打听,终于得到结果。回来,把调查那两个小民工的事儿跟老太爷说了。两个小民工是在一家叫做“五华”的铅笔厂里打工。不过,几个月前两兄弟因为工钱的事情和厂子里闹了些矛盾,随即被开除。此后两人一直没再找到工作。

没工作还在北京停了几个月?老太爷听了沉吟半晌,说我再和你一起去一趟吧,到他们住处搜一搜。

记得在采访某一个案件的时候,我曾问过一个略有些冒失的问题——你们搜查某个地方的时候,不用搜查证吗?

当然用了。说的时候这位警官朋友坦然之极。

不过,我听说你们好像有时候说去就去,不记得你说起搜查证的事儿啊。是不是也有先搜了再说的时候?

是……是吗?你别瞎说啊,知法犯法的事儿,我们能这样干法吗?你……是不是听谁说过这样的例子?哪位爷说的?

我记得那天赵老太爷就说过,那牛氏兄弟的案子里面,他说去就去了。

啊,那个案子啊,我们都知道的,你可错怪老太爷了。我问你,牛氏兄弟住在哪儿?

租了一家农民的房子啊。

是正房吗?

好像老太爷说过,是农民依着山墙,用预制板搭的简易小房。

朝院里还是朝院外?

朝院外。

哦,侵占公地啊。那在法律保护之内吗?

这……

看着这位老大坏坏的笑容,忽然发现这些家伙要是挖起坑来那可是专业水平。

乘着牛氏兄弟不在,赵老太爷到其租住的地方转了一圈,找来找去,最后老太爷看见个作业本,把它往怀里一揣,叹口气,吩咐两个警察——去,捕了吧。

在牛氏兄弟被捕的第二天,赵老太爷下令把“沙皮狗”也抓了。

其实,这三天警察们对出租司机“沙皮狗”严加监控——如果说李勇等人因为担心王经理已经暴露而不联系,那么,他们注意到王经理恢复自由,应该会放松警惕。此时,他们联系警察碰都没碰过的“沙皮狗”应该可能性很高。

然而,三天了,一点儿动静都没有。防盗门大盗再没用过“沙皮狗”的车。不过“沙皮狗”天天出车,趴酒店门口等活儿,好像也没“惊”。

不管惊不惊,老太爷一挥手,捕了!

碰上老太爷手下这一群如狼似虎的儿郎,“沙皮狗”未加抵抗乖乖受缚。审问的时候费了点儿周折,但有了王经理的供词在先,预审员处处关节均已掌握,“沙皮狗”还是被攻破了。不过,除了对此前的案件作证以外,他似乎也提不出什么新线索来——李勇他们一伙从搬家就没再用过他的车,开始,还打过几个电话过来,说回东北出货去了,等回来再包他的车。而自从王经理被抓那件事发生,连电话都没了。

你们不联系不要紧,老太爷决定,主动和李勇他们联系。

曾经听被《北京晚报》报道过的“神眼小尹”尹宏志警官说过赵老太爷的特点。他说,老太爷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出击”。

这一点,在七十年代老太爷所破的一起“惊天大案”中,就体现出这种“主动出击”的精神。

所说“惊天大案”,可不是一种轻易的说法,那得惊动了中央才能算。

七十年代的时候,赵老太爷不过是一个公交分局的大组长,所抓不是扒窃小偷就是耍流氓的,什么“惊天大案”能落到他手里呢?

确切地说,这个“惊天大案”干脆就没在公安局里挂过号。

那一段时间,赵老太爷主要做的事情是对犯人进行审问。这是一项需要经验的工作。由于文革的影响,当时公安系统能干这个活儿的已经不多了。有一天,属下的侦察员捉了一个小偷,送回来审问。

案子并不大,几十块钱而已。但老太爷并没有马上对其进行审查。

预审这个工作有规律可言,有位名提告诉老萨,自己问话的前六十句都是背熟了的,能熬过这六十句问话的嫌疑人凤毛麟角。

但同时每个预审员也有每个预审员的特点。比如,赵老太爷每次审问之前,要先晾嫌疑人一段。有人认为这样会让犯人稳定心理状态,思索应对方法,但赵老太爷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会观察。

这次的小偷,老太爷观察了一会儿,下令提审。

提审的时候,赵老太爷下令,把预审室的门锁上——也就是说,把赵老太爷等预审员和那个嫌疑犯,全都锁在屋里。 QdigeYwxdKO8E/QaZYuUvzfaAMQZTeFKZJIqFYTs/xENVPQCxwDw1q0cyECyxq6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