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九、力战长山将壮志应未酬
——记王以哲将军

在日本军歌《北大营》中有这样的一段——

敵は 一萬二千てふ東北軍の 精鋭と猛きを誇る 王以哲攻むるは 島本大隊の將兵僅か 六百名忠勇無比の 揃ひなり

翻译过来应该是——“敌人是一万二千人以上的东北军精锐,和以勇猛著称的王以哲,进攻的岛本大队仅仅有六百名官兵,忠勇无比地冲上前。”

在原东北军出身的抗日将领中,最能打的大约要算日军八次讨伐都打不垮的马占山,最文武双全的大约要算在穆棱留下过“去思碑”的李杜,最能和日军周旋的大约要算一口气抓上百俘虏的苏炳文,最能打开局面的大约要算以团附之身收复了几乎整个东边道的唐聚五,最有远见的大约要算义勇军之父黄显声。可是,在“九一八”前最让日军忌惮的,却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人,而是东北边防军独立第七旅中将旅长王以哲。

如果说张学良是东北军的灵魂,在日本人眼里王以哲就是东北军的拳头,他是张学良在军事上最为倚重的一员大将。而且,王以哲一贯坚持抗日主张,被日本人直接称为“反日派首脑”,称他的房间里都挂着警惕日本的条幅。“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出版的东北军“反日首领”明信片,上面共有三人,正中的是张学良,属于东北军的象征;右侧的是活埋了日本间谍中村震太郎大尉的关玉衡,代表反日的下级军官,而左侧,就是王以哲。

王以哲将军像

日本明信片中东北军“反日首领”

甚至,在日本国内上演关于“九一八”的话剧,里面也有一个坚决反日的“王以哲旅团长”的角色,扮演他的竟然是日本著名演员近藤英太郎。

日本关于“满洲事变”的图书中,也有大量这名东北军将领的照片。

“九一八”事变前一个月,第七旅黑板上王以哲将军亲自填词的旅歌和下级官兵所书“打小日本”字样。(《满洲日支冲突事件·新闻写真集(二)》)

然而,在北大营之战中,王以哲的表现却实在与期待相差甚多。事变发生时王以哲以第七旅旅长身份率部戍守北大营,实际上是张学良留在沈阳的看家部队。而日军进攻时王居然不在军中,三个团长也不在,以致战斗打响后群龙无首。王以哲在和部队通电话中电话就被切断,直到第二天才混出沈阳,在郊外找到撤出来的第七旅残部。此后王以哲很快回到北平,也未参加在东三省的抵抗战争。

王以哲,到底是猛将还是徒有虚名呢?

王以哲,原名王海山,别号鼎方,黑龙江省宾县人,1896年生,是郭松龄死后张学良一手提拔的东北军少壮派将领。他1912年考入吉林省陆军小学,1920年秋,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毕业后,因为是东北人,不愿在直军工作,遂请假返回奉天,投效于张作霖。经同学王瑞华的引荐,在奉天陆军军士教导队工作。王以哲在教导队一、二、三期的教学中成绩显著,博得上级的信任和学兵的好感。在课余之暇,著《步兵操典详解》,颇为当时各部队初级军官所喜读,几乎人手一册,王以哲乃初露头角。当时教导队队长由张学良兼任,遂从此重视起这名有一双三角眼但极有军人风范的青年军官。

王以哲将军颁布的边防第七旅旅训

沈阳郊外被俘的东北军,多为王以哲的部下,北大营应该是王以哲将军一生的痛处。

说起来王以哲的真正起家,却是在与张学良好友郭松龄的交战中。郭松龄反奉之战中,王以哲担任补充旅第三团上校团长,临战镇定,献计智取郭军,终于导致郭松龄败亡。此后在南口战役中,王率军力战冯玉祥,击败其部下大将张之江,为奉军攻入北京建下汗马功劳。因此,王深受张学良的信任,成为其军事上的左右手。

王以哲等指挥的东北军少壮官兵对日军的暴虐恨之入骨,这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拍摄到的照片,为东北军残部俘虏日军后愤怒之下将其处死。

在担任第七旅旅长期间,王以哲亲自编写“旅训”、“旅歌”和“士兵问答十二条”印发到各营、连、排;贴到兵舍、讲堂内,作为早晚点名时必须进行的教育课目。“旅训”为:“我民族受强邻之压迫,危在目前。凡我旅官、士、兵、夫等,务本总理遗嘱及司令长官意旨,牺牲一切,努力工作,以互助之精神,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其中,“强邻之压迫”正是指的日本,可见王以哲与一般东北军上层大员的醉生梦死很是不同。

然而,一纸不抵抗命令,让一代名将饮恨北大营。9月6日,张学良电令驻沈阳北大营旅长王以哲:“中日关系现甚严重,我军与日军相处须格外谨慎。无论受如何挑衅,俱应忍耐,不准冲突,以免事端。”王以哲“九一八”当日不在营中,推测也是在这种情况下,避免自己“反日”意味强烈的形象在敏感的时刻惹出麻烦。

此后,王以哲将军一直是东北军中最积极于收复故土的将领之一,在西安事变前后积极协助张学良将军促成国共合作,但自己也由于被过激派官兵误解,于1937年2月2日被刺杀于西安,再也没能打回东北去。

在长山峪遭到王以哲部一〇七师顽强抗击的日军,他们记述王以哲的部队呼喊着“一,二,三”向日军发起了反冲锋。

在长山峪战斗中,王以哲部击落的日军轰炸机。

虽然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但自己却没能提兵北上与日寇一战,似乎,将军的一生中有着极大的遗憾。

然而,当我们仔细看那段历史的时候,或许也能给王以哲将军找到一丝欣慰。1933年,日军进犯热河,逼近长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史称“长城抗战”。

作者萨苏采访王以哲将军后人

在这次不甚为人所知的长城抗战中,王以哲将军曾经率部大战过日军。因为承德轻易失陷,日军直逼古北口的前沿阵地长山峪,王以哲率领六十七军一〇七师(即北大营的第七旅)再次顽强阻击,从3月7日打到3月9日,顶住了日军川原十六旅团和铃木第八旅团的联合进攻,为中国军队在长城线稳定战局做出了突出贡献,这多少抵消了“九一八”之夜的遗憾。

关于王以哲将军在长城抗战中的抵抗,国民党中央军将领杜聿明等曾有描述。日军则这样记载——进攻热河以来,“在长山峪才遇到了中国军队第一次正规的抵抗”,并刊登了日军川原旅团长亲自在长山峪背阵亡日军士兵下阵地等照片,证实了长山峪之战,东北军的确打出了一定水平,让一路骄横而来的日军碰了钉子。

纵观王以哲将军的一生,未能看到驱逐日寇的一天,未能把血流在抗日的战场上,或许是其最大的遗憾,但能够有一个长山峪,也许又是将军遗憾中的一点安慰了。 Tzs+kZ9eZr6RM0Hzrq/n9/i67Eto+ClVPZFEemv5TuFeODIVcRWHmaJgeTdAfT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