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思想极其丰富,他在哲学的三大领域都有伟大的创造性成就。他的思想最大的特征是“理想”,无论是在认识国家还是在认识万物时,他都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一种完美的国家、一个完美的对象。因此柏拉图的哲学可以被称为一种理想主义的哲学。其中柏拉图提出来的完美国家最为有名。
理想之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最为有名。他借此详细地回答了一个许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一个理想的国家应当是什么样的?他为此专门写了一部《理想国》,这也是他最有名的作品。
像柏拉图的其他著作一样,《理想国》也是一篇对话,这场对话是在一个叫瑟福勒斯的富人家中发生的。参加的人有柏拉图的两个兄弟格劳孔和阿德马特斯,还有忒勒叙马科,一个动不动就火冒三丈的家伙,主要对话者则是苏格拉底。这个“苏格拉底”如前面所言,实际上就是柏拉图自己,不过是借苏格拉底的口说了柏拉图想说的话而已。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公民应当分成三个部分:普通人、士兵和护国者。
普通人大多头脑简单,数量也最多,他们的职责是养活士兵和护国者。理想国的所有职业中,除了作战和治国,其他都由他们来干,如种田、经商、手工业之类。他们是些爱钱的家伙,一心只想发财。
士兵则是一些直接管理国家的人,实际上不仅仅有士兵和军官,还包括一些辅助治理国家的人,如各级官员。他们的地位比普通人高,也不如普通人那么爱钱,但还有点贪心。他们人数比普通人少,但比护国者多。
护国者就是所谓的“哲学王”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推崇的主要是这类人。
柏拉图认为只要这三类人能够做好各自的工作,不作非分之想,就是达到了宝贵的正义。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国的这三类公民并不是世袭的,而是凭个人能力来决定的,那么这时就有了一个大问题:如何将这三种类人分别从全体公民中甄别出来呢?答案很简单:靠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是分步骤、按部就班进行的。
首先是对儿童进行洗脑教育,这一期的教育分体育与音乐两部分,不过这同现在的体育课与音乐课大不一样,它们的范围要广得多。例如一切运动都是体育,甚至包括游戏,音乐则包括一切非体育的教育。
这一期的教育中,音乐教育反对强制性教育,强调要把最难学的课程也变得轻松有趣,课本则要编得“像诗歌一样优美”。还要对教育的内容进行严格检查,只有官方批准的东西才可以讲,其他一概不准。
这一期的教育要花十多年时间,到20岁为止。
此后会进行一场“期末考试”,目的是要将所有孩子区分成两部分:通过考试的就继续学下去,通不过的就被淘汰,去做第一类公民——普通人。
这场考试是公平的、公正的,不管孩子的父亲是农民还是国王,会不会沦为普通人完全凭能力而定。
顺利通过淘汰赛的人将再次开始他们的学习,会对他们的体质、思想甚至性格进行更全面的、更严酷的训练。这一过程长达10年,10年之后便进入第二轮考试,同样严厉且公正。没有通过这一轮考试的人就去做第二类公民——士兵,而通过了第二轮考试的人就可能进入最高的等级——护国者。
但通过这次考试仅仅是提供了成为护国者的可能。他们接下来又要开始学习,这轮学习的乃是柏拉图的治国之道——哲学。这时他们已经30岁。为什么要等到这么晚才让他们学习哲学?因为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哲学是一种极大的快乐,而让这些年轻人“过早地品尝哲学那种难得的快乐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年轻人在初次尝到哲学的滋味时,常常为了取乐而争辩不休,并且老想顶撞和驳倒对方……就像小狗崽对凡是走近它的人都喜欢扯一扯、拽一拽那样。”
学习哲学的过程有五年,五年之后,这些身强体壮、受过良好的体育和音乐教育,还懂哲学的完人们就可以做护国者——哲学王了吗?
不,还有最后一步,也许是最难的一步。
这些理想国的精英们将遭受更严厉的锤炼——生活的锤炼。
他们将被抛入生活的熔炉,成为一个普通人,成为商人、匠人或者农人。他们要学会在市场上同最狡猾的商人讨价还价,要在铁匠铺里抡动沉重的大铁锤,要头顶炎炎烈日在田地里摸爬滚打,为了一日三餐流尽汗水。
但即使饿得头昏眼花,累得走不动,也要想着自己是未来的护国者,在最困苦的环境中也要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去理解和掌握做一位哲学王所要具备的一切品质与技能。
也许他们中有的人会忍受不了生活的锤炼,但那些经受住这最后考验的人们,将成为真正的、完美的护国者——哲学王。
这就是柏拉图的教育程序,在这些程序完成之后,全体公民将各得其所,成为普通人、士兵,或者护国者。
对于理想国的三类公民,柏拉图实际上只对最高的一级护国者做过详细的分析,这里只简单说明。
首先,理想国里的哲学王并不是一个,而是若干个,具体人数柏拉图并没有加以说明,但在三类公民中他们的人数肯定是最少的。
其次是所有哲学王必须住在一起,住的是小房子,吃的是最简单的食物,而且还不能多吃,能填饱肚子即可。
第三,哲学王们的家庭生活也是共享的。所有哲学王,不论男女,他们的配偶都是全体哲学王共有的。
大家也许会大吃一惊:难道理想国里还有女哲学王吗?
不错!在理想国里男女完全平等,一切事情,凡男的可以做,女的同样可以,包括作战。在甄别全体公民的考试中,以及在平常的训练中,不分男女,男人与女人有同样的机会成为普通人、战士或者哲学王。
完美的理念
柏拉图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个体之物是不真实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呢?因为柏拉图认为:凡真实的事物,必须是不自相矛盾的,也就是说,它必须要么是美的,要么是不美的;要么是正义的,要么是不正义的,否则就不是真实的。
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个体之物恰恰是矛盾的,例如有时它们看来是美的,有时又好像不美;有时看来是正义的,有时又好像不正义。总之永远具有自相矛盾的特性。
他又认为:凡自相矛盾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所以世间一切个体事物都是不真实的。
那什么才是真实的呢?当然是理念了。例如只有理念的狗、理念的猫、理念的桌椅板凳才是真实的,至于人们所看到的具体的狗、猫、桌椅板凳,都只是理念的虚假映像,是不真实的。
在此,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洞穴之喻”。
他在比喻里说,我们假定有这么一个洞穴,某些人生下来就被关在这个洞穴里。他们的脖子被牢牢锁住,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在他们背后有一堆熊熊大火,在他们面前是一面墙,火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他们终生就只看见这些影子。于是,不可避免地,他们会将这些影子看作实在的东西,但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无论是火还是他们自己,都毫无知觉。
柏拉图认为,人,尤其是不懂哲学——具体地说就是不懂他的理念说的人就像这些囚犯一样,而那些影子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个体之物,囚犯将影子看作实在,不懂理念的人将虚假的个体之物看作真实,他们对那造成个体之物的、真实的理念一无所知。
这里再用一条名为老白的狗打个通俗的比喻:理念的狗是真正的狗,而名为老白的具体的狗只是理念的真狗在镜中的像而已,当然是假狗。
但这个假狗为什么还叫狗呢?那是因为它分有了真狗——理念之狗——的某些性质,所以才成了狗。其他,如为什么有些个体的事物看起来也真,也善,也美呢?这也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理念的真、善与美。
那又为什么只有这个理念的狗才是真实、完美的狗呢?这是因为理念的狗,像其他一切理念一样,是神创的,所以才完美、真实。
那么不完美的个体又是谁造的呢?是神吗?
这些问题触及了神学与哲学中一些最基本的难题。如既然神是至善,而世界又是由神创造的,那为什么神要创造恶呢?因为恶无疑也存在于神创的世界之中。又如倘若神是万能的,那么神为什么要创造一个不完美的世界,而不是相反,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和完美的万物呢?或者用一个有名的悖论说,万能的神能否创造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
这类问题看似简单,但就像前面所说的,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最简单的问题也存在于最艰深的哲学之中。
只有哲学家能够升天
柏拉图认为,人是由肉体与灵魂构成的,人的肉体像木头一样容易腐朽,但人的灵魂是永恒的。
为了证明灵魂是永恒的,柏拉图提出了两个证明。
第一个证明是这样的:首先,万物都有对立面,这是前提。
那么,生与死当然也有对立面,而正好它们俩是彼此对立的。于是一个人死了,就一定会有另一个人生,那生的是什么呢?就是灵魂。所以,人死后,他们的灵魂一定产生于某个地方,并且一有机会,就会转世投胎。
第二个证明是: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回忆。意思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后学到的所有东西其实早已经存在于我们的脑子里,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疑问:是谁、什么时候把那些知识塞进我们的脑中的呢?
柏拉图认为,只能是我们前世的灵魂。
柏拉图用这两个证明,证明了灵魂的存在与永恒。
柏拉图并没有止于此,他接着又说,永恒并不意味着永福,人死了灵魂有三个地方可去:天堂、炼狱与地狱。具体就是好人升天,坏人下地狱,不好不坏的人去炼狱。
那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好人呢?
柏拉图认为,好人乃是“哲学家”,唯有真正的哲学家死后才能升天。
柏拉图还给升天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有德行,二是要爱知识。
而且柏拉图的知识可不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知识,即关于外界个体事物的认识,在柏拉图看来这根本不是知识,而只是意见!知识乃是关于永恒之物的,也就是理念,只有了解理念的人才可以说是有知识的。
有这种知识的人当然只能是哲学家。于是,只有哲学家,并且是真正的哲学家,即品德纯洁的哲学家,才能升天。
具体地说,这样的哲学家必须将所有尘世的欲望抛到九霄云外,一门心思研究哲学。
总的来说,人死后的结局是这样的:真正的哲学家会上天堂;那些没有德行的人则要下地狱;那些有德行但成不了哲学家的人则要去炼狱。
宇宙的创造
柏拉图对世界的起源也深感兴趣,进行了一番很有意思的探讨。
众所周知,柏拉图的著作是以“对话”形式写出来的,在他的所有对话之中,最早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其实并不是《申辩篇》《斐多篇》或者《巴门尼德斯篇》这些盛名之作,而是《蒂迈欧篇》。
《蒂迈欧篇》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它是柏拉图众多对话中第一篇被西方人看到的,因为伟大的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把它译成了拉丁文。第二,它的内容是关于宇宙起源的。
柏拉图认为,在世界被创造出来之前,存在着某些东西,这些东西混乱不堪、没有任何秩序,胡乱地运动着。这时候来了一个神,他觉得这样混乱是不好的,所以就创造出了有序的世界。
但这里要强调的是,柏拉图之神创世界并不是无中生有地创造世界,而只是把业已存在的东西有秩序地安排好:世界本来是一团乱麻,神把它们理成一个头尾分明的线团。
神所创立的东西大概有这样一些:灵魂、作为整体的世界、时间、空间、其他的神,以及鸟、鱼和陆地动物。
神在创造这些东西的时候,是依据什么样的顺序的呢?
柏拉图有一个观点,不但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动物,而且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也是一个动物——只是一个大动物而已。
归结起来,神是这样创造世界这个大动物的:他最先创造了理智,然后创造了灵魂,最后才创造身体。创造这三者后,他将理智放在灵魂里,再将灵魂放在身体里。
世界这个大动物是什么样的呢?
1.这是个和别的动物一样看得见的动物,这就是说,也许人们看到的花草树木就是这个大动物身上的毛。那我们人就像这个大动物身上的虱子。因为柏拉图认为,世界上所有其他小动物都是生活在这个大动物里面的。
2.这个大动物像个球,因为柏拉图认为在所有形状中,只有球是处处相像的。
3.这个大动物像猴子一样动个不停,而且是像皮球一样地旋转。为什么是旋转的呢?柏拉图认为,因为旋转是圆的运动,是最完美的运动,既然世界一定要动,那当然是做最完美的圆周运动。
4.柏拉图还认为,既然这个世界做圆周运动,而且只做这样的运动,那它没有必要有手和脚。
5.最后柏拉图认为,这个神创的世界是完美的,它长生不老,甚至不会生病,还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总之,它是永恒的。
神在创造这个世界的同时,还给它创造了时间和空间。
那么神、鸟、鱼和陆地动物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那创造之神先创造了其他神,我们可以分别叫他们大神和小神。大神在创造小神之后,开始懈怠了,或者想考验一下小神们的法力,就先创造了其他动物,如鸟、鱼和陆地动物的不朽与神圣的部分,然后就叫小神们去创造这些动物的可朽部分。所谓不朽部分就是万物的理念与灵魂,可朽部分则是躯体。
神创造这些东西时,用的是何种原料呢?
“世界由什么元素构成”是古希腊哲学家们偏爱的话题:如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恩培多克勒认为是水、火、土、气四大元素,等等。
但柏拉图认为这些一概不是宇宙真正的元素,宇宙真正的元素乃是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之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之半。
这也许是因为柏拉图深受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将他对数的崇拜也融入了自己的思想。
柏拉图在数之外还加上了形,数与形的结合就构成了宇宙的元素。
为什么是上述两种三角形,而不是四边形或梯形呢?
柏拉图认为,因为这两种三角形乃是最美的形式,所以神才以之构建世界。
蒂迈欧说完宇宙的创造过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世界容纳了可朽的和不朽的动物,并且以这些动物而告完成;世界本身就变成了一个看得见的动物,包括可以看得见的、可感觉的创造主神,他是理智的影像,是最伟大的、最善良的、最美好的、最完全的,是唯一被创造出来的天。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