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三 无论是宗教还是人类,都有很多让人不得不去思考的地方。我最近读了阿波罗10号上三个宇航员的手记,很有意思。登月是一段非常了不起的经历,但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有向上帝祈祷的成分,也没有直接构成一种宗教性的体验。可以说,他们通过登月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体验完全等同于人类的初体验。其中时不时会有让人屏住呼吸的瞬间,也有互相开玩笑的时候,但我在读手记时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他们这种宇宙体验有多么的深刻。那么这种体验必然会与宗教性的体验构成关联吗?这要分人来看。今后这种经验还会由人不断来积累,那么对迄今为止只把地球作为生存空间的人而言,或许会引发新的某种意识的革命。现在我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可能性来谈,如果真的发生了这种革命,首先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去思考关于整个人类的问题。从历史上看,也有学者主张所谓人类的意识就是以上帝的意识作为媒介。还有一点,面对核武器这种足以灭绝人类的武器的威胁,人类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从这点出发,人也会生出身为“人类”的意识。未来如果不只局限在地球,而是能频繁往来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话,那我想,与以往产生人类意识的两种方式不同,人可能会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意识“人类”。当然,这只是在谈“可能性”。
俊太郎 对这次登月壮举的描述中,大多都在用“人类”这个词,而不是用“人”。我的想法是,这和日语微妙的语感密不可分。“人类”和“人”这两个词我们平常是怎么区分的,我想不同的人会给出大相径庭的答案。那我个人的意见是,“人类”这个词和“哺乳类”一样,比较接近生物学上的概念、分类。也就是说,特别从外部来观察的话,“人类”这个概念,某种意义上还是能够比较乐观地来描述“人”这一集合的。确实就像你说的,核武器的威胁造就命运共同体,有这么一种严苛的命运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这个词免不了带有一股欺瞒的味道。实际上,我们地球上的人还远没有像“人类”这个词所形容的那样能合为一体,只不过是发生了登月这一极具戏剧性的事件,我们就轻易地搬出“人类”这么一个理想中的形象。跟“人类”不同,“人”这个概念要更鲜活,就像日语里把它写作“人间”一样,它就是一个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譬如自己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和上司之间的关系——包含了日常生活中所有这些令人不快却又因此充满人味儿的关系的概念。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人”这个字其实也蕴含着人性的高贵,但这个概念实际上真的很复杂,虽然我们平时随口就能说出“人”这个字,但提起时总不免偏向悲观。所以当我们遇到登月这样的局面时,是不是下意识地避开了“人”这个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