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哇!这瓶子真是太华丽了,上面有好多漂亮的花纹,还有金色的线条,让我摸摸……”
京京:“小北,不可以乱摸,弄坏了可怎么办!”
朋朋哥哥:“没错,我们参观的时候,不可以随便伸手摸这些文物哦。”
景泰蓝其实不是一个“正经”的名字,它只是一个方便我们记住的俗称,它真正的名字叫铜胎掐丝珐琅。这6个字里,隐藏着景泰蓝的神秘身世。首先,什么是铜胎?铜胎是指用铜做出最原始的胎体。而掐丝是指用特定的工具,把铜丝掐成花纹的形状,粘在铜胎上面。珐琅又是什么呢?珐琅这个词语是在隋唐时期,根据拂菻国(指东罗马帝国)的读音翻译来的,也叫作“佛郎”“法蓝”。珐琅是一种有颜色的釉料。景泰蓝美丽的颜色,就是珐琅经过高温烧制之后呈现出来的。总结下来,景泰蓝是一种以铜来做胎体,把铜丝掐成花纹粘在铜胎上,并用珐琅上色的工艺品。
古埃及就已经有了珐琅工艺,不过古埃及人不是用金属来掐丝,而是在金属上挖出一个个凹槽,然后在不同的凹槽里,填上不同颜色的珐琅釉料。因此,古埃及的这项珐琅工艺,并不完全是掐丝珐琅,而是掐丝珐琅工艺的前身。你们可能要问了:那什么时候才有了真正的掐丝珐琅呢?在今天的塞浦路斯的尼科西亚博物馆,收藏着6枚古老的戒指。这些戒指诞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希腊,在戒指的里面,白色、粉色和绿色被金属丝分隔在了不同的区域,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掐丝珐琅技艺。
古埃及鹰形臂钏
掐丝珐琅戒指
随着时间推移,掐丝珐琅技艺从希腊往东,发展到了东罗马帝国。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就已经有了用掐丝珐琅工艺制作的身份牌和教堂里的装饰画。到了12世纪,掐丝珐琅技艺传到了西亚阿拉伯伊斯兰国家。13世纪末期,蒙古大军入侵西亚,他们每到一座城市就会屠城,唯独留下城市里工匠的性命,将这些有专业技能的工匠带回去,专门为蒙古的贵族制作豪华的生活日用品。在这些工匠当中,就有擅长掐丝珐琅的工匠。后来,掐丝珐琅的技术和主要原料被蒙古军队带到了中国,景泰蓝也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
事实上,关于景泰蓝的起源,目前并没有完全确定的说法,只是普遍认为,景泰蓝来自西方。除此以外,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景泰蓝起源于中国。
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珐琅釉料。在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越王勾践使用过的剑上,就有珐琅釉料。
在日本正仓院,收藏着一面黄金琉璃钿背十二棱镜,这面镜子的背面有6大、6小共12片花瓣。花瓣和花瓣之间,是凸起的黄金线条,线条把不同的颜色分隔开来。这种方法,和景泰蓝的“掐丝珐琅”十分相像。有学者认为这面镜子是唐代的文物,因此,也就有了景泰蓝这项工艺起源于唐代的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