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低斑蜻

拉丁学名 Libellula angelina

分类归属 蜻蜓目 蜻科

本种曾是北京最早出现的差翅亚目蜻蜓,4月初即欢快地飞翔于城区湿地。本种也曾为北京常见蜻蜓之一,但因未知原因(推测为气候变暖),其在21世纪初数量剧减,一度成为北京“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最少见的蜻蜓之一。

大约在2006—2015年,人们注意到曾经常见的低斑蜻在北京几乎消失了,由全国的蜻蜓专家与众多爱好者组成的寻找队伍先后踏遍了北京的湿地,努力地寻找,却多年来仅偶见一二,并且曾连续几年无人能够找到任何一只低斑蜻。同时,本种在其他历史产地(我国东部:北京到安徽省一线),包括在环境保护工作极佳的日本,也持续减少,以至于在“世界红色物种名录”中,被评为“极危”物种,比大熊猫的濒危等级还高,仅次于两个灭绝等级。

戏剧性的“起死回生”发生在2015年前后,低斑蜻突然在北京一些新建的或人工修复的“新湿地”里,逐步恢复种群,甚至在个别地点有可观数量。尽管略有恢复,但其远未恢复到历史上的繁荣程度,建议对本种及其栖息地进行保护。

形态描述

雄性黑褐色,雌性黄褐色、腹部背面中央具有1条纵贯的黑色条纹。翅基部、中部、端部各具有黑斑,但因斑与体色接近,翅基部的斑纹远观不明显,好像四翅上仅有8个斑,其实有12个;但少数个体翅斑不发达,翅中部的斑消失,因此远观似乎仅翅端有斑。

体长38~43mm。

寻虫指南

本种原广布于北京的平原湖泊、池塘、静水河流,但现今仅少数经生态修复工程而恢复或人工新建的湿地可见,数量较少。其通常安静地落在挺水植物间,体色和斑纹使其有一定的隐蔽性,尤其是飞行时或停落于斑驳、暗色环境时,很难被发现。3—5月可见成虫。

如读者幸运地发现本种,请仅观赏,勿捕捉,也请不要公开其生存地点。 2Y3nwrITUvwjOhqOvfk6vgjejYoo3Pv5XW8n76952uwgqGxc/Jrw06povM2F7J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