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学名 Epitheca marginata
分类归属 蜻蜓目 伪蜻科
这是一种少有的早春蜻蜓。在未被城市热岛效应所增温的地方,本种为仅次于低斑蜻、出现第二早的差翅亚目蜻蜓。每年,在大多数蜻蜓刚刚登场时,本种已经基本过季了。如其“虎斑”状的外表,本种体形虽小,却较为强势,雄性会主动驱逐、追击领地内的其他蜻蜓,包括大型种类。雌性会将卵排出全部悬于腹末,再投入水中。
复眼翠绿色,合胸、腹部均具有黑黄相间的斑纹。腹部第1~8节具有黄斑,其中第3~8节侧方的黄斑几乎一样,看上去非常整齐。体具绒毛,其中合胸与头部的苍灰色直立毛非常明显。有些雌性个体的翅前缘带有黑条状斑纹。
♂
♀
体长52~54mm。
本种见于北京平原湿地和近山河流、水库,要在静静的水面上才能找到,因此其多见的水域有时接近死水,伴随着一定的富营养化,浮萍覆盖整个水面。在河流环境中,其仅出没于流速缓慢的地方。4—7月可见成虫。
拉丁学名 Libellula angelina
分类归属 蜻蜓目 蜻科
本种曾是北京最早出现的差翅亚目蜻蜓,4月初即欢快地飞翔于城区湿地。本种也曾为北京常见蜻蜓之一,但因未知原因(推测为气候变暖),其在21世纪初数量剧减,一度成为北京“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最少见的蜻蜓之一。
大约在2006—2015年,人们注意到曾经常见的低斑蜻在北京几乎消失了,由全国的蜻蜓专家与众多爱好者组成的寻找队伍先后踏遍了北京的湿地,努力地寻找,却多年来仅偶见一二,并且曾连续几年无人能够找到任何一只低斑蜻。同时,本种在其他历史产地(我国东部:北京到安徽省一线),包括在环境保护工作极佳的日本,也持续减少,以至于在“世界红色物种名录”中,被评为“极危”物种,比大熊猫的濒危等级还高,仅次于两个灭绝等级。
戏剧性的“起死回生”发生在2015年前后,低斑蜻突然在北京一些新建的或人工修复的“新湿地”里,逐步恢复种群,甚至在个别地点有可观数量。尽管略有恢复,但其远未恢复到历史上的繁荣程度,建议对本种及其栖息地进行保护。
♂
♀
♂
雄性黑褐色,雌性黄褐色、腹部背面中央具有1条纵贯的黑色条纹。翅基部、中部、端部各具有黑斑,但因斑与体色接近,翅基部的斑纹远观不明显,好像四翅上仅有8个斑,其实有12个;但少数个体翅斑不发达,翅中部的斑消失,因此远观似乎仅翅端有斑。
体长38~43mm。
本种原广布于北京的平原湖泊、池塘、静水河流,但现今仅少数经生态修复工程而恢复或人工新建的湿地可见,数量较少。其通常安静地落在挺水植物间,体色和斑纹使其有一定的隐蔽性,尤其是飞行时或停落于斑驳、暗色环境时,很难被发现。3—5月可见成虫。
如读者幸运地发现本种,请仅观赏,勿捕捉,也请不要公开其生存地点。
拉丁学名 Libellula quadrimaculata
分类归属 蜻蜓目 蜻科
小斑蜻是2017年才发现的北京新记录物种,由蜻蜓爱好者陈炜与张玥智等人分别发现于相距甚远的几个不同地点。其连续3年均有确凿可靠记录,因而应为北京的本土固有物种,但因数量很少,且与低斑蜻略相似,而迟至2017年才被发现。
本种在北京虽然可能比低斑蜻还少见,但因其在内蒙古、新疆和国外一些地方数量非常巨大,故而暂时没有濒危与灭绝之忧,因此对它的保护意义远远不及保护低斑蜻重要与急迫,因为低斑蜻几乎在各地都日渐式微。
♂
♀
摄影/陈炜
雌雄色彩与斑纹几乎完全一样,略似低斑蜻的雌性,但腹部背面中央的黑色斑纹仅存在于腹末,不像雌性低斑蜻那样纵贯腹部。本种的色彩明朗清晰,以黄褐色为主,腹部第2~9节各节侧缘缀以明黄色斑纹;翅上的斑纹通常很小,但有些个体斑纹也发达如低斑蜻;前翅基部无黑斑,仅发黄,后翅基部有黑斑,此亦与低斑蜻不同。
体长42~47mm。
本种在北京数量极少,近几年来,仅密云区石城镇、延庆区妫水河流域等极少数地点有记录,推测本种和仅见于平原的低斑蜻相比,更喜稍具海拔的生境。根据一些目击报告,在低斑蜻出没的地方,本种亦混在其中,因而可能在北京城区的湿地亦有小概率见到。4—5月可见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