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学名 Lamelligomphus ringens
分类归属 蜻蜓目 春蜓科
本种蜻蜓的复眼呈现一种纯净、迷人的湖蓝色,这种复眼颜色在北京所有蜻蜓中独一无二,在整个春蜓科中也是少见的。它们强烈地“眷恋”着有许多石头露出水面的山区河流和宽阔溪流,这样的环境总与急流相伴,因此本种蜻蜓可归为急流流域特有物种。在这样的水域,有时可看到雌性环纹环尾春蜓反复穿梭急流,于激浪间如投弹般空投产卵的英姿。
本种的雄性腹部末端具有两对拔钉钳般的肛附器,其上下交错形成闭环状,极具辨识度;雌性腹部最末端为白色短小尾毛。无论雌雄,复眼皆为湖蓝色,腹部第3~7节都具有粗大的黄色环纹。
♂
♀
体长61~63mm。
可于6—9月在山区多石急流环境中寻找本种,水面较大、流量迅猛处尤佳。本种飞行速度快,常突然加速或急转向,在波光掩映下,常突然消失于视野内。但雄性常停落于石块上休息,为最佳观察时机。
拉丁学名 Anisogomphus maacki
分类归属 蜻蜓目 春蜓科
本种的雄性令人过目难忘,其高高竖起的腹部如箭指长空,令人觉得是一种行为艺术式的奇异姿势。对于刚入门的昆虫“小白”而言,须提示的是本种的正确断句是“马奇—异春蜓”,而不是“马—奇异春蜓”。这就像“夏洛—特烦恼”并不是“夏洛特—烦恼”。
本种的雄性腹部末端强烈膨阔,极具辨识度,其停歇时,常高举腹部,甚至垂直指向天空,此姿态为北京其他春蜓所不常见或不具有的;雌性腹部肥壮,且黄色条纹比雄性更发达。无论雌雄,腹部背面第2~7节正中央均具有纵贯的黄色极细直线,其细度在北京春蜓种类中独一无二。
♂
♀
体长49~54mm。
本种见于山区水质较好的开阔河流,从低海拔到中海拔皆有。拒马河流域具有较大数量,常见雄虫长时间停落于河流间和岸边的大石头上,将腹部指向天空。6—9月可见成虫。
拉丁学名 Asiagomphus hesperius
分类归属 蜻蜓目 春蜓科
在北京所有关于蜻蜓的记载中,有一传说物种——“卧佛春蜓”,是北京昆虫中的“终极神物”。
1930年,美国昆虫学家詹姆斯 G. 尼登(James G. Needham)仅凭一个雌性成虫发表了该种,其记述产地“京西卧佛寺”被推测即为现今北京植物园内的卧佛寺樱桃沟,其并非栖息于罕见的、人迹罕至的环境和地区中,理应为广布、易见种。但自发表后,后世无数学者、爱好者穷极90年时光,竟再未寻得,该种就显得格外神秘,令人无法理解。
1990年,根据原始描述,昆虫学家赵修复先生将其移入1985年新成立的亚春蜓属,自此,被昆虫爱好者心心念念的“终极神物”名称变为“卧佛亚春蜓”。
2020年6月3日,计云在怀柔区怀沙河偶然拍到一种北京没记录过的春蜓,它是一种亚春蜓,但斑纹与“卧佛亚春蜓”的记载完全不同。经蜻蜓学家张浩淼先生鉴定,本种为西南亚春蜓。至此,我们仍未破解“卧佛亚春蜓”的秘密,但北京真的存在一种亚春蜓:西南亚春蜓。
♂
♀
摄影/陈炜
复眼绿色,合胸、腹部均具有黑黄相间的斑纹,其中腹部第3~6节背面正中央具有黄色细纵纹;第7节前半部都为黄色,或有黑色以破碎不整的边界线渗入黄色区域;第8节腹部背板两侧也为黄色,有些个体的黄黑交界边缘同样破碎不整;第9节背板末端黄色。
体长63~69mm。
本种多年来“逃过”了近现代的历次科考调查和北京大量昆虫爱好者日常的探索,2020年6月才被发现,计云于怀柔区怀沙河发现它;但根据计云随后调查发现的大量幼虫蜕皮,爱好者张玥智提供了以前收集的网络照片线索,证明同样的蜕皮也见于白河流域、水长城两地。而后,爱好者陈炜于2020年6月30日在白河果然也发现本种雌性成虫。综合自计云发现本种成虫以来的情报,推测本种的固有分布范围,至少覆盖了密云、怀柔山区清澈、开阔的大型河流,但是否还栖息于北京其他地区,尚待进一步调查。在计云的调查中,雄成虫6月3日即已为成熟个体,推测本种出现较早,应在5月即出现,目前确凿能观察到西南亚春蜓的月份是6—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