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拉奥孔之谜,直的还是弯的?

当一个作品足够重要的时候,它不只会在我们这个时代备受关注,放眼历史的长河,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它的影子。如何在历史中寻找它的影子呢?很简单,从材料里。

而用一幅图像去做另一幅图像的佐证,这就是图像作为材料的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拉奥孔(Laocoon)雕塑,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时代不同,人们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和认知也不同,各个时代针对拉奥孔雕塑的描绘也不尽相同。

○ 拉奥孔雕像的历史与背景

《拉奥孔和儿子们》 [1] ,亦称为《拉奥孔》群雕,是一座著名的大理石雕像,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Musei Vaticani)。这座雕像根据古罗马作家大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所称,是由3位来自罗得岛 的雕塑家阿格桑德(Agesander)、阿泽诺多罗斯(Athenodoros)及波留多罗斯(Polydorus)共同创作的。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特洛伊祭司拉奥孔与他的儿子(Antiphantes和Thymbraeus)被巨蟒缠绕而死的情景。这座雕像以其痛苦的表情和状态著称,被誉为“人类痛苦的原型图标”。

拉奥孔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对拉奥孔的故事进行了描述。在特洛伊战争的背景下,拉奥孔试图揭穿特洛伊木马的诡计,用一把长矛刺向木马,却遭到了神祇的惩罚。根据不同的传说,巨蟒可能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阳神阿波罗或海神波塞冬派出来的。拉奥孔的死让特洛伊人相信木马是用于献祭的圣物,最终导致了特洛伊城的陷落。对于这一事件最著名的描述见于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 的《埃涅阿斯纪》( Aeneis ,但很可能,这部作品是雕像完成之后才创作的。

《拉奥孔和儿子们》中,痛苦的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此雕像有许多复制品

关于拉奥孔雕像的创作年代,学界尚无定论,从公元前20—160年的说法都有。然而,从罗得岛林多斯 发现的铭文表明,阿格桑德和阿泽诺多罗斯生活的年代为公元前42年之后。因此,公元前42—前20年,被认为是拉奥孔雕像较为可靠的创作年代。雕像当初可能是为一个古罗马富户的居所而作。在1506年,这座雕像在尼禄皇帝(54—68年在位)的金宫(Domus Aurea)遗址附近被发现,这表明雕像可能曾为尼禄所有。雕像也曾在狄度 的宫殿摆放过。

雕像出土后不久,便引起了热衷古典艺术的教皇尤利与斯二世(Julius II)的关注。他将雕像收入梵蒂冈的贝尔维德雷庭院(Cortile del Belvedere,现为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让更多的人得以欣赏这座传世之作。拉奥孔雕像在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古典艺术的代表,还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借鉴范本。

从雕像的创作背景来看,拉奥孔雕像是希腊雕塑艺术的一件杰作,展示了古希腊雕塑家在人体动态和情感表现上的高超技艺。雕像扭曲的姿态和流畅的线条,完美地呈现了人类在极度痛苦中挣扎的情景。这种表现手法被称为“拉奥孔式”的,是希腊艺术中最具创新性的成果之一。

一种关于痛苦的具体表达

拉奥孔雕像的表现力在于其细腻的肌肉刻画和丰富的表情描绘。雕像中的拉奥孔呈现出一种悲痛欲绝的状态,痛苦的表情深刻地刻在了他的脸上。他的两个儿子同样陷入了无法挣脱的困境,痛苦、恐惧和无助的情绪都被精确地传达了出来。这种对人物情感的深入刻画,使得观者可以立刻感受到雕像所传达的情感,从而使得雕像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在拉奥孔雕像的造型上,雕塑家们采用了一种复杂的组合和对称布局。拉奥孔与两个儿子被巨蟒紧紧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动态的三角形构图,使得雕像从各个角度观赏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雕塑家们还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质感来表现人体和巨蟒的皮肤,使得雕像更加具有立体感和生动性。

拉奥孔雕像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艺复兴的大师都曾对这件作品进行了研究和模仿。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等大师,都曾对拉奥孔雕像进行了详细的观摩,从中汲取灵感。事实上,拉奥孔雕像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艺术家们追求人体美的一个重要参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拉奥孔雕像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地狱之门》( La Porte de I'Enfer )石膏,现藏于法国罗丹博物馆(Musée Rodin)

在现实主义艺术中,拉奥孔雕像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曾经说过:“拉奥孔雕像是所有雕塑中最伟大的作品。”在罗丹的雕塑作品《地狱之门》中,许多痛苦挣扎的人物形象都受到了拉奥孔雕像的启发。此外,拉奥孔雕像在现今的电影、绘画和文学作品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

○ 胳膊之争

在这个作品刚被挖出来的时候,它并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完整,拉奥孔缺失了右臂 。放了一千多年,刚挖出来的大理石雕塑缺胳膊少腿,按理说也很正常,但是这却引起了一场争论。争论的主角正是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是艺术界的两位巨擘。米开朗琪罗以他在雕塑、绘画和建筑等多个领域的非凡才华而蜚声世界,他的代表作有《大卫》《摩西》《创世记》等。拉斐尔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和建筑师,他的绘画作品充满了优雅和谐的气氛,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典范。拉斐尔的代表作有签字室(Stanza della Segnatura)的系列壁画 ,如《雅典学派》等。二人与达·芬奇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

根据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 的说法:大约在1510年,教皇的建筑师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在雕塑家之间举行了一次非正式比赛,以制作拉奥孔的右臂。比赛由拉斐尔担任评委,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d'Antonio Sansovino) 获胜,当时确定了拉奥孔的胳膊处于伸展的状态,并被安装到了雕像上。直到1532年,米开朗琪罗的学生蒙托索里(Giovanni Angelo Montorsoli),添加了将拉奥孔的手臂伸展得更高的版本,并一直保留到了现代。

这场争论不仅涉及雕塑的手臂,还涉及两位艺术大师对美的追求和他们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在当时的文艺复兴艺术界,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地位势均力敌。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分别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影响了整个欧洲艺术界。然而,在这场关于拉奥孔雕塑的争论中,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分歧。

米开朗琪罗认为,拉奥孔的手臂应该是弯向肩头的,以表现出他在承受痛苦时的力量和动感。这种观点反映了米开朗琪罗在雕塑创作中对力量和张力的追求。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强烈的肌肉线条和生动的动态来展现人物的力量和内心的情感。弯曲的手臂可以更好地体现拉奥孔在面对神秘巨蟒时,即使痛苦万分却仍然在勇敢反抗的精神。

而拉斐尔则认为,拉奥孔的手臂应该是伸展的,以强调他的勇敢和无畏。在拉斐尔的绘画作品中,人物往往显得优雅、高贵,给人一种平和的感觉。伸展的手臂可以使拉奥孔的形象更加高大,不屈的气势也扑面而来。这种观点体现了拉斐尔在艺术创作中对优美与和谐的追求。他的作品通过精致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传达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从这个角度来看,拉斐尔认为伸展的手臂能更好地表现出拉奥孔在抗争中的勇敢和高贵品质。

1906年,考古学家、艺术品经销商兼意大利巴拉科古雕塑博物馆(Museo Barracco di Scultura Antica)馆长路德维格·波拉克(Ludwig Pollak)在罗马的一个建筑工地发现了一块大理石手臂的碎片,他注意到这块手臂碎片与拉奥孔雕像的风格相似,便将它交给了梵蒂冈博物馆,接下来,这块手臂在梵蒂冈博物馆的储藏室里保存了半个多世纪后,博物馆才认定这只手臂——正如米开朗琪罗所建议的那样,是弯曲后举的——属于拉奥孔雕像,后来更换了它,正如前面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据利维拉尼(Paolo Liverani) 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缺少关键部分,但躯干和手臂之间的连接,是通过一个部件上的钻孔与另一部件上的相应钻孔完美对齐来保证的。”

这个事件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和追求。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争论使得我们更加关注雕塑的细节,以及艺术家们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传达情感和力量。此外,这也展示了考古学对于艺术史的价值。波拉克的重大发现,为解决这场关于拉奥孔雕塑的争论提供了关键线索,进一步证实了米开朗琪罗的观点。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两位艺术大师的争论,更是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美、力量和痛苦的探索,以及他们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出这些元素。它让我们思考,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自己的审美观融入作品,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来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这个故事也揭示了考古学在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文物的发掘和分析,考古学家们为我们揭开了艺术史上的许多谜题,让我们更加了解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

此外,这场争论也引发了关于艺术创作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讨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在艺术创作中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价值观。尽管他们在艺术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们在面对同一个作品时,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艺术创作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将他们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观念融入其中。

这场争论还让我们意识到了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性。对于拉奥孔雕塑的争论,不仅仅是关乎这个作品本身的问题,更是关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价值观的探讨。

艺术史的研究本就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考古学、艺术史、历史学等多个学科。正是通过这些学科的综合研究,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家们的思想。

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关于拉奥孔雕塑的争论对我们充满启示性,它让我们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美、力量和痛苦的探索,以及他们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出这些情感。同时,这件事也让我们意识到,艺术史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和学科去进行探讨。

如今,历经过几次修复的拉奥孔雕塑依然矗立在梵蒂冈博物馆,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然而,在观赏这个伟大作品的同时,我们也不禁会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之间的那场争论。这场争论不仅见证了两位艺术大师的独特见解和追求,也让我们更加珍视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以及那些为了艺术而努力的艺术家们。

○ 拉奥孔在其他作品中的形态

拉奥孔雕塑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是艺术家们的灵感来源。在其后的几个世纪里,许多艺术家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了拉奥孔的形象,展示了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这个经典雕塑的新诠释。下面是拉奥孔在其他作品中的几种形态,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图像来证明和推进对拉奥孔主题的研究。

◎ 《古罗马风光画廊》

1758年,意大利画家乔瓦尼·保罗·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ini) 创作了一幅名为《古罗马风光画廊》( Gallery of Views of Ancient Rome )的作品。这幅画展示了古罗马时期的许多著名建筑和雕塑。在画作的右下角,我们可以看到拉奥孔雕塑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拉奥孔的胳膊还是直的,与米开朗琪罗所主张的形象并不相符。

实际上“古罗马”系列创作者共绘制了多幅,本幅画作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 安德森的照片

一名叫安德森(James Anderson)的摄影师拍摄了一张展示拉奥孔雕塑的照片 ,这是拉奥孔雕塑20世纪前的复原效果。在这张照片中,拉奥孔的胳膊同样是直的,与乔瓦尼·保罗·帕尼尼画作中的形象一致。这一发现,为日后米开朗琪罗关于拉奥孔雕塑的主张“翻案”,提供了进一步的历史证据。

雕像20世纪前的复原效果,伴随着拉奥孔伸直的胳膊,当时儿子们的手、右臂还尚在

◎ 班迪内利的拉奥孔雕塑

在今天的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Galleria degli Uffizi),收藏着由巴乔·班迪内利(Baccio Bandinelli) 创作的拉奥孔雕塑。在这座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拉奥孔的胳膊是稍微有一点弯曲的,尽管这与米开朗琪罗的主张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这可能与它仍是在延续拉斐尔对拉奥孔雕塑造型的呈现方式有关。

1520—1525年,班迪内利受教宗利奥十世之命为原雕像做的一个复制品,同时修复儿子们缺失的手和右臂

通过对这些不同作品中的拉奥孔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图像在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原件已经不复存在时,图像就变成了探寻真相的唯一密匙。正是通过这些图像,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关于拉奥孔雕塑的争论,并推进我们对这一主题的思考和研究。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拉奥孔雕塑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的呈现,以及艺术家们如何根据自己的见解和审美观念对这一经典形象进行诠释。

在面对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关于拉奥孔雕塑造型的争论时,图像作为一种有力的证据,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通过分析这些作品中的拉奥孔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的思想、审美观念,以及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价值观。正是这些丰富多样的元素,使得艺术史成为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而图像带来的新发现,无疑将加深我们对艺术史的理解,并激发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这一广阔的领域。

注释:

[1] Laocoon cum filiis。 HwNEtgz5y/OZx1dTD4bUpTZixFYKMex+F4UGbHQYaDcrKXNFlGP9paopJ2U37A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