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赢回敬重,看见制造业的繁星

林雪萍,《供应链攻防战》作者

这是一幅制造业的星空图,到处都能看见一闪一亮的小星星。

人们容易把注意力留给美国股市浪尖上的科技巨星,也会关注工业巨头,如通用电气、波音或3M(明尼苏达矿业及机器制造公司)的创新传奇,但人们似乎很少注意到美国中小企业的情况。这个群体在全球制造业的雷达图上,意外地消失。相比之下,德国的隐形冠军、日本的百年老店都显得更加热闹。

尽管美国制造业深受工业空心化的影响,但它依然在相当长的产品线上保留着制造业的创新活力。一直保持活跃状态的中小企业,正是美国制造创新的主力担当。

《钛经济》这本书正是为销售额在5亿~50亿美元的这类创新制造企业进行画像。它将美国4 500家高科技制造企业,描绘成一个“钛经济”群体。正如钛的金属特性那样,这样的企业经受时间的冲刷,强度与韧性十足,而且无处不在。

这些企业的特点,你只有仔细盯着,才会发现它的存在。而这本书将这些特点放到显微镜下,让人看得更加清楚。

首先是专注。这些企业其实大部分是家族企业,这在美国公司的叙事上,是很少强调的事情。美国的企业有80%是家族企业,只是发达的经理层往往接管了这些企业。但至少有一点,那就是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特点,一点不亚于德国的家族企业。

这些企业擅长在微观垂直行业,扎下根基。这些垂直行业,有可能是新生事物,如动力电池回收;有可能是常青树,如工业废物处理。但这些垂直行业,往往是体量不大的利基市场,大企业很难在这里站稳脚跟,而“钛经济”企业,则在这里坚决取得竞争性优势。投入研发力量、聚焦用户的各种微小需求,都是这些公司所擅长的。

其次是进化。百年老店,从来不能只靠“一招鲜”的方式赢得天下。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不断进化。按照书中的描述,一家企业每20年就应该自我刷新一次。一家回收公司的发展最令人动容。这家公司最早是收破烂的。然而,它跟随着时代的需求,围绕“减少”“再利用”“再循环”的理念,成为当今美国的绿色科技代言人。从垃圾场到绿色碳减排,在每个时代,这家公司都不拘泥于业务的形式,而是按照核心理念,不断改变企业的形态。

而多特食品公司做的是快要过期的食品的生意:食品再经销。它提前回收那些食品,然后在保质期之前快速卖出去。这样的公司就是与时间赛跑,因为每过去一天,那些食品的寿命就更短一天。这家公司80%的员工是仓储蓝领和司机,但即便如此,它依然定位自己是一家软件公司,加强物流与先进分析技术。在这家公司看来,企业的未来就在于程序员,它可以将大量产品以更适合数字化分发的方式传递出去。

“钛经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并购实现多元化。前面提到的垃圾回收公司,收购了50多家公司,变成了一家绿色回收公司。而一家做航空零部件的公司,在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航空认证体系具有很高的壁垒时,就开始大量收购与航空业务相关的公司。1990年以来,它居然收购了82家公司。2020年,这家公司的总收入并不高,只有18亿美元,这意味着每家公司平均贡献了2 000万美元。小虽然是小,但公司的现金流却异常强劲。这些公司,往往都非常追求盈利水平和现金流,而非收入的规模。它们在股市的回报,甚至高过谷歌、脸书这样的公司。不管什么商业模式,不管什么年代,现金流永远是第一位的。

对人性的关注,往往是“钛经济”的制胜法宝。这些公司,工厂也都不是很大。一家公司拥有6 000名员工,这些员工分布在美国不同城镇的67个工厂。这意味着,一个工厂也不过近100人。然而,这种分散的工厂,往往跟社区有着紧密的嵌合。这些小企业的竞争力,甚至恰恰在于它的小。如何与工业巨头对垒?那就是欣赏员工。由于企业小,所以管理层有足够的时间激发每个员工的个性。而在实际工作中,也着意训练每个员工成为多面手。这使流水线的工作,不是那么枯燥,反而极具创新性。焊接工不仅会焊接,还会安装,还要懂电工——这些工厂往往不会单独配备电工。日本的多能技工的影子,开始出现。

在这些企业,工程师与科学家,都要同时下沉。科学家下沉到工程师层面,工程师下沉到车间一线。这种双下沉的做法,使企业具有充分的创新氛围。那些天天喊着算法的人,创新力其实并不一定高于工厂的工艺员。在现场,人们真正改变了车间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一线车间也是荣耀之地。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人们的视线从全球宏大的数字经济企业,重新拉回到工业企业的实体。它唤回人们对于制造业的敬重,也在唤醒人们对美国制造的信心,让人们有了一种全新的观感,这种观感平行于马斯克所带来的超人英雄的模板。“钛经济”确立了人性至上的经营准则,这使此书隐含着一种想法,即中小制造业可以更容易抚平空心化社区所受到的创伤,或者说,它是对付空心化的一剂良方。

从另一个角度看,“钛经济”是美国最擅长创造故事的一种全球叙事方式。这一次它要将美国中小制造业推到舞台中央。“钛经济”的出现,也正是美国最擅长的一种工业文化叙事能力。中国当下正在大力推动“专精特新”和“小巨人”,很多企业其实也都符合“钛经济”的特征。那么这些创新攻坚的力量,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素描方式来勾勒?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叙事,也是一项同样值得挖掘的课题。

2024年8月11日 9mB+Pqi+q9gtGOQDTThvkHxVyJ7jSgK1yhypvCI0Qt1knDTc5ghZJWvN6hdmPnR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